技工学校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 范文中心

技工学校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01/28

技工学校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内容摘要】 技能培训教学是技工学校的重头戏,本文从国际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和技能培训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技工学校强化技能培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原创性。课题经过5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成果在全市推广。 【关键词】 技工学校 技能培训 教学模式 一、技能培训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背景

(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需要

1.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规格、层次和类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规格上讲,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且知识面更宽、技能等级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从层次上讲,由原来的低学历逐渐向高学历方向发展,由初级技能等级向中高级方向发展;从类型上讲,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发展,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发展,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等等。总的说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知识、能力、整体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我校确立了《技工学校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这一研究课题。我们的设想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重在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业,提高综合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化知识和能力为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前进。我们认为,这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发人力资源,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2.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30多年来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同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教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他们把“培养具有先导未来能力的韩国人”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韩国发展职教的经验可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是完善立法,为职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是保证投入,为职教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第三是以优惠政策鼓励人们到职校学习;第四是技能培养目标很明确;第五是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第六是注意产教结合。这些成功经验无疑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又如德国强调任何劳动与培训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运行的理念,其“双元制”是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原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核心的思想。“双元制”强调的是“多专一能,校企结合,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它以专业实训为核心,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一经验对我们发展职业教育启发颇深。再如,法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措施,其基本经验是:一是政府与工商界要高度重视职工的在职培训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二是培训的措施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三是多方合作,为职工培训创造一切机会。为迎接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府推出了“学校—工作多途径体系”这一职教改革新举措。它对我们的启示是: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逐渐融合,企业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职业中学应实行学分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不仅给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而且对我们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占我国人才队伍比例的85%以上。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根本上说,要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所以,提高我国各级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条件。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型人才。以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广东省为例,据广东人才预测中心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广东省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供不应求,而低素质的劳动力就业困难。各大企业对经过专门培训,具有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广东省各类中等职校、技工学校约180多所,每年约5万多毕业生,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宁波、深圳、珠海等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情况亦如此。因此,发展中等职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极为迫切。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闭幕时指出:“要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调整现有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增加,分工的精细,我国劳动力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科技型发展;由产品粗加工向产品精加工方向发展;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方向发展。人才层次要求的提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为迫切。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急切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二)解决职教办学困惑的策略

回顾职教办学20多年来的历史,其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一直是在中专技校统招统分的狭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直到1998年,才打破中专、技校统招统分的铁饭碗,取而代之的是招生体制并轨即收费上学,不包分配。至此,在中国大地上一种既不同于中等专业学校,也不同于技工学校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类型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以蓬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向前发展。然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近几年来,中等职校面临着招生难、管理难、教学难、就业难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忽视职高。尽管我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作了不少政策上的扶持,下发了不少文件,但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进职校是落榜后的无奈选择。因此,不少家长不愿子女报考职校。

2.大纲“偏离”职高。职业教育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它直接为企业、行业培养新生员工,使受教育者通过从事生产活动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思考学校定位、决策、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姓“职”。可是,现行教学大纲“偏离”职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配等方面存在着重文化基础,轻专业实训,重理论知识,轻动手能力的现象,此种现象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办学缺乏实力。据可靠资料表明,全国不少中等职校办学条件较差,校舍简陋、办学设备设施缺乏,办学场地狭小,办学资金严重不足,教师待遇跟不上去;从师资上说,文化基础课教师饱和,专业基础课与实习课教师短缺;从办学水平上说,忽视技能培训,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专业等等。

4.生源质量下降。近几年来,中等职校招生录取分数线不断下滑,以上海市为例,1997年为300分,1998年为270分,1999年为250分,2000年不足总分的50%。其他各校及我们学校也是如此,难怪老师们说,招来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 5.学校管理困难。因生源较差,带来了一系列链锁反应,如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以想象的难度。

6.教师缺乏信心。由于学生基础较差,给教师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文化基础课须从头补起,专业基础课教学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很大一部分学生因听不懂,平时又不肯下功夫,听课时打瞌睡、开小差、讲空话,致使教师常中断讲课,去管理课堂纪律。三年下来,成了监管型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教师丧失了信心。

7.教育效果不佳。培养的学生,大都智不落实,能不具备,形成了恶性循环:

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开展“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是解决上述困惑的应对良策。

(三)促进学校再上台阶的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能在相当程度上达到调整、完善和发展现有职校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加快实现职教培养目标,形成学校特色,促进良性循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分析我校的现状,我们认为我校具备了重视技能教育的许多有利条件: 1.两校合并后的优势

我校创建于1994年7月,原名新昌县职教中心。1999年与具有20多年办学历史的新昌技工学校合并,办学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技校有一支德高、艺精的高素质的实习教师队伍,其中6名机械专业实习教师被誉为“金牌教练”,指导学生技能比武均名列前茅,在全市、全省享有较高的声誉。合并后,顺利实现了办学档次上的两次飞跃:2000年通过省一级重点职校评估验收,2001年跨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行列。见表1-1。

表1-1学校发展简况

2.学校有一支合作、敬业并不断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费大投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支具有合格学历和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校创建骨干专业,强化技能训练,优化实习结构,提高实训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表1-2。

表1—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简况

3.完善的办学设施

学校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60000多m ,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有70多个教学班,35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师。教学楼、实训楼、食堂餐厅、学生公寓等建筑新颖实用、美观大方,极富现代建筑气息,内部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配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金龙卡系统。有宽敞的车工、钳工实习工场;有先进的金相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数控车床室;有一流的语音室、形体房、餐饮客房实习室、服装制作室、烹饪室等各类专业实习、实验室50多个。学校完善的办学设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开展各专业各工种的在职培训及再就业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2

我们在教学上采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学分制”管理模式,提出文化专业理论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实习教学“强化技能达标”;实施“自主合作创新学习”教学模式与“主体——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等等。在学生管理上采取“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人本增效”、“亮点闪光、主体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多种结合学生实际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

另外,县委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为我校强化技能培训、做大做强骨干专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技能培训操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通过探索和实践,逐渐构建起“以社会需求为依托,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为手段,强化技能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品优艺精为目标,‘双证’保障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为归宿”的职业学校技能培训操作模式的基本框架,即:

图2-1新昌职技校“技能培训操作模式”基本框架

其基本运作过程为:通过调查,预测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及当地经济发展对专业的要求,及时调整原有专业;在完善学分制,开展个体化差异教学的同时,借鉴国内外职校技能培训的经验,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与专长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强化技能培训教学”工程,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奋发进取的良好心态,增强获取“双证”(甚至“多证”)与升学就业的信心,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最终达到品优艺精,提高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制订技能培训的目标与评估标准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熟练的技能来自于强化技能训练,而强化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之所在。我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体会到,突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职业学校提高社会声誉,保证学生就业出路,改善招生形势的关键一环。我校领导历来十分重视,通过不断努力和开拓,逐步总结和完善了一套有关加强实习教学,提高技能训练水平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明确技能培训的目标

根据技能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通过技能培训的各项工作,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使90%以上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劳动部规定的中级工等级考核,10%-15%的学生拿到高级工等级证书;二是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2.制订技能培训的评估标准

为确保技能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使技能训练的效果得以公正、公平的体现,就必须建立现代专业技能训练评估标准。我校专业技能训练评估标准的主要内容有三:

(1)建立宏观评估体系。主要内容有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件方面包括办学实力、办学条件,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训和实验设施等。软件方面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师资水平、实习指导师资水平、鉴定师的确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从宏观上确立技能训练应达到的总体水平。

(2)建立微观评价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等学科教学考核体系,确保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3)建立各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体系。公正客观地鉴测学生实际动

手能力的等级,突出专业实习教学的实际效果。

①制订技能训练评价标准,定期检测各专业、各工种学生实习操作技能的结果,及时调整完善评价标准。

(我校主要以部标与省标有关学生技能训练评估标准为依据,部标、省标没有列入的专业,联系本市、本县鉴定考核标准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评估标准)。

②制订《学生技能达标要求》(以部标为准),并随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提高学生技能达标要求。我校于2000年被批准为绍兴市计算机、机械等专业的初级、中级职业技能鉴定站。(附件,职业技能鉴定批文)并于2003年6月成为全省机电项目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是全市唯一的一所学校。

(二)强化技能培训的途径及措施

为确保“技能培训教学”的顺利实施,构建“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真正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高技能素质,我校提出了“德法并举,教研齐抓,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大做“职”字文章”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了“118”工程。“118”工程的主要含义为:“一个设置”——多渠道调查了解就业市场形势,预测就业趋向,设置对口专业;“一个追求”——强化实训管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八个保证”——保证技能教育的有效实施,具体内容为:保证标准、保证制度、保证资金、保证场地、保证设备、保证师资、保证课程、保证质量。详述如下:

图2-2“118”工程操作途径示意图

1.强调一个设置—多渠道调查了解就业市场形势,预测就业趋向,设置对口专业 学校各专业、各工种的技能训练须以开设的专业为基础。若没有该专业,也就谈不上该

专业的技能训练。而专业的开设必须以新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形势为依托,否则就会造成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无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象,导致学非所用。因此,必须做好调查了解就业市场形势,预测就业趋向,设置对口专业这一工作。 (1)摸底预测,争取主动

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决定着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训的方向,因此技能培训必须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必须做好市场调查。

①联系地方经济,开设相应专业

调查表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直至目前,新昌已逐渐形成机械、化工、制药、旅游、服装、轴承、冷配、铝轮等八大支柱产业,这为学校专业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校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新昌经济发展的专业格局,建立了机械、机电、数控、计算机、化工、服装、旅游、餐饮、烹饪、财会、汽修、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主干专业,紧跟新昌经济发展的步伐。(附学校主干专业图)

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多级人才

图3-3学校主干专业开设图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对此,我校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我们在调查新昌各大支柱产业中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的更新,企业的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对中高级技术人才 的需求尤为迫切。(参看表2-1日发集团从2000-2004年对人才需求情况表)

表2-1,日发集团人才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调查(单位:人)

上表表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在不断递增。这就迫使学校在专业层次、规模、实习设备、师资要求等方面作重新调整,尤其是在技能培训的目标、要求、达标等级及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等级等方面需重新定标、重新设置,以不断适应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状况,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好、技能更高的技术人才。

同时,我们对新昌各大支柱产业自2001至2004年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预

测,具体情况见表2-2(附表2-2,1999-2002年新昌支柱产业劳动力需求预测表)

表2-2,2001-2004年劳动力市场预测情况统计表

注:根据新昌县劳动力市场预测中心不完全统计

表中反映出,新昌各大企业对机械、轴承、餐旅、冷配、铝轮、化工等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这为我校开设相关专业、调整原有专业、培养对口人才提供了依据。因此,根据企业对人才层次的不同要求,学校在办学层次上及时作出决策,调整专业设置,如专业层次分为短期培训、职业高中、中技、中专、3+2高职、联办大专等形式。

③分析发展主流,打造骨干专业

在做好市场预测,设置相应专业的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打造骨干品牌专业。我校领导高瞻远瞩在骨干专业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方面,我校将骨干品牌专业加以发展,如我校机械专业被评为省骨干示范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我们将机械专业拓展为机械加工技术、机械技术应用、机械制造等专业。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其他专业的品牌,如我校在机械专业被评为省骨干专业后,又申报了计算机、旅游等市级骨干专业。几年来,骨干专业的示范效应、社会效应、质量效应等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03年6月,我校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全省机电项目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唯一,这不仅是对我校强化技能培训研究的充分肯定,并且也必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吃透政策,把握方向

任何一所学校,其办学须有明确的方向,这方向的指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尤其要与当地政府对发展本地区教育的有关决策、措施、规划、办法相一致,作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学校必须吃透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发展方向。新昌县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加快了新昌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运行,促进了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以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品位。然而就城关各行业就业人员的现状分析,学历偏低,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高学历的比例较少,如大专及以上的仅占总就业人口比例的3.8%。与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极不相称。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一方面调整专业设置,更换实习设备,提高实训技能质量;另一方面与高校联办,提升人才学历层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再一方面,我们以教育科研为载体,致力于提高学生技能素质与实习实训质量,致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致力于创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我们申报的省、市课题,得到了省市教

科院、所领导的重视,学校专业技能培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2.突出一个追求——强化实训管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

(1)零点起步,强化训练,人人达标

①在时间上,即体现在“量”上,保证实习时间,增加实训课时。实习时间的长短、多少,直接关系到实习的质量、实习的效果,只有保证学生充足的实习时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在遵循各专业教学大纲的同时,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勇于开拓,打破常规,增加实习课时,调整文化专业课与实习课比例,使实习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由原来的22.3%上升到45%。每学期都制定了各年级专业的实习操作课时,并落实到每一位技能教师,作为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指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技能训练,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才能熟能生巧。

②在设置岗位上,即体现在“质”上,要保证每人一岗,完成训练课时,得到质量检测认可。岗位的多少、有无,直接关系到实习的质量,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保证各工种实习设备的完善,实习岗位的配套。

③在督导上,要求实习学生每周填写实习小结,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工种、实习内容、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与想法等,由带班实习教师阅后写成实习周小结报告交实训处,再由实训处汇总有关情况或存在问题报主管校长。这样,各专业实习学生操作工时执行情况,实习质量、效果等都能得到全面、及时的了解与掌握。针对存在的问题,由主管校长会同实训处、实习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商讨,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④在方法上,将整体培训与组别竞赛、个别指导结合起来,考前强化实习,高标准要求。学校开展各专业的操作技能比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小比武,每学年举行一次大比武,班组比、个人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并将比赛成绩与学分、评优、实习分配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先进、学技术的积极性。因学生的学习态度、刻苦程度、领悟能力、身体素质、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学中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胆子小、体质弱、基础差的学生,教师须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并耐心指导,细心指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不想学到要学,从不会操作到会操作到操作得好,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都能成才。

⑤在措施上,不达初级目标,不予毕业,不安排实习(就业),并对教师作出相应的考核评价,适当奖罚。

(2)鼓励进取,因材施教,逐步发展

在初级达标的基础上,把中级工作为达成目标,强化训练。“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目标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我校在学生技能初级全部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中级达标率90%以上,高级达标率在10%以上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实训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①时间保证,岗位保证。除平时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时间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强化技能训练,必要时加夜班训练,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间;在岗位上严格按每人一岗的要求保证实习岗位。

②改进教法,改革训练方式。学校要求各专业实习教师,在开展实习教学工作时,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实习设备的新旧、性能特点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如教师电视示范,学生模仿法;身传言教法;个别点拨法;互帮互学法;抓住要点,结合实际法;突破难点,举一反三法;新旧对比,反复训练法;相互比较,相互纠正法;及时总结,找出差距法等等。实习教师每两周开一次教研会,交流研讨,改进教法,共同提高。

③适应实际的教学模式。学校针对技能训练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初级实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模式;中级实行成块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副,配合寒暑假强化训练的模式;高级实行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外来短期培训采用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教学模式。

④开展技能拔尖比武竞赛活动。学校将学生的技能比武当作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从比武的项目、时间、地点到评委的组建等都有周密安排,保证比武不出差错,公正、公平,及时公布比武结果,总结评比,鼓励先进,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⑤实行技能考核的奖励措施。达到中级奖现金100元,并与核定学分、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团员、学习标兵等有机结合,把学生的技能等级与获得的荣誉及时通知家长。

⑥就业推荐的层次分别。学校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技能等级、身体素质等情况分层次向就业单位推荐,表现好、技能高的学生被企业优先录用。 ⑦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凡表现好、技能等级达到中级及以上的学生,进厂实习时间可以缩短,提前转正。

⑧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实训教师。技能鉴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提高技能训练的坚强后盾。相对来说,从事生产科研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比较了解技能的发

展变化、社会对技术的实际需求、高科技工艺的引进、先进设备的普及等情况。学校聘请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上课,进行实习指导,听取他们在提高学校技能训练水平和质量上有益的建议,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共同参与学校技能教学教改实验,协助实习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⑨充分发挥实训处的管理职能。实训处是专门对实习技能教学开展研讨、管理、指导的职能机构,负责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工具的选购,实习教材,资料的征订和开发,实习教学方法的设计,技能考核、鉴定安排等,这是保证技能训练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此外,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启学生创造力等都是提高学生技能训练能力的有效途径。

3.落实“八个保证”——保证技能教育的有效实施。具体内容为:标准保证、制度保证、资金保证、场地保证、设备保证、师资保证、课程保证、质量保证。

(1)标准保证。强化技能训练,须制定技能训练标准,否则无章可循。国家对现有的职业情况进行了较细的分类,并正在抓紧制定职业技能标准,针对目前尚有不少职业技能标准还未确定的实际情况,各校应因地制宜,自己制定。我们的做法是:凡有国家劳动部规定的技能标准,就以部颁标准为准;有省统一标准就以省颁为准。有的专业既没有部颁也没有省颁的,学校会同有关专家、行业鉴定部门一起共同制定。然后,在技能训练中,严格按标准循序渐进,认真训练,严格考核。

(2)制度保证。为加强实习实训管理,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学校先后制订了一整套规范、完善、可行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如《重点职校实习实训细则》、《实习教师岗位职责》、《实习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实训操作规程》等等,(见附件,学校实习实训、实验规章制度),规章的完善,制度的健全,为加强实训管理,提高实习质量提供了保障。

(3)资金保证。我校在资金较为紧缺债务较重的情况下,为确保各专业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不惜巨资,加大实训投入。仅2002年,就投资400多万元建造了6000多平方米的实训楼C 区,现已竣工使用。另又投资100多万元,新增实训设备,特别是省、市骨干专业的设备。

(4)场地保证。为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场所、实习实验岗位,学校依据现代职业教育对实习实训的要求,建成了分ABC 三大区域,总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的实训楼,内部设施俱全,其中有800多平方米车工实习室1间,120平方米钳工实习室3间,标准计算机房4间,另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数控实习

室、电工电子实验室、金相试验室、服装实习室、餐饮烹饪实习室等50多间,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在校内实习,每个学生实习实验时都有自己的岗位。同时,我校通过横向联系,与县内外18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设备保证。学校各实习实训工场与实验室,都配有先进、完备的实习、实验设备。学校仪器设备投入近三年来就达到400多万元。2002年又投入100多万元。先进的设备、完善的设施,为学生实习、实训与实验提供了保障。

(6)师资保证。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素质的实习技能教师,是提高技能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我校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实习教师队伍。我校技能教师特别是骨干专业的技能教师,一部分是原技校历届各专业品学兼优的留校的毕业生,该部分教师经过培训、函授、自考大多取得了合格学历;一部分是各工厂企业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分配的。他们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既担任各专业理论课教学,又担任专业课实习教学。我校有28名专业实习教学的骨干教师,被称为“金牌教练”。正是这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高技能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比学赶超,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校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打破常规,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制定了科学的考核标准,采取竞争上岗,低职高聘,能者上,庸者下,以贡献计报酬,以德才晋职称,结合教学的质和量,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学校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有重大贡献的教师,如实习教师中竞赛获奖(省级)等实行重奖;在奖金发放上向实习指导教师倾斜。在教师中开展各项评优工作,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开拓创新,努力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②广开贤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我校广开贤路的措施:一是与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如天津职业师范学院、浙江职业技术学院等挂钩,招收其优秀毕业生。二是制订从优政策,采取奖励措施,引进学校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如聘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会计师、烹饪师、服装设计师等来校担任专业课教师。三是向社会各界招聘学校紧缺的专业技能教师来校兼职,使那些立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四是鼓励年轻教师向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鼓励年轻教师学历进修,经进修或自学取得合格学历的,学校都给予重奖。这些措施有力地优化了我校师资队伍,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③走出请进,营造“双师型”培养氛围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策略。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全国各地办得出色的职业学校学习取经,学习他人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先进经验,借鉴他校提高学生技能训练水平的成功之处。返校后认真组织研讨,以书面的形式写成学术交流调查报告,报主管校长备案。与此同时,我们还请进大专院校及重点职校专家、行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要求教师认真记笔记,听后分组讨论,领会专家报告精神实质,联系自身做好实际工作,积极营造“双师”培养的氛围。

为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在“六结合”、“六环节”上化力气来提高专业师资质量。“六结合”指自学与进修相结合,委培与代培相结合,学历达标与技能达标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和教科研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六环节”指尊重教师人格,张扬教师个性,鼓励教师进修,鞭策教师自强,提高教师修养,激发教师创新。另外,通过继续教育、自考、函授、考研究生等形式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和理论水平;通过上岗培训、下厂实习、寒暑假强化训练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技能测试,必须达到高级技能等级;通过技能比武、教坛新秀选拔、多媒体课件比赛、教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至此,我校专业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逐渐形成,学历技能等级达到重点职校师资要求。具体见表2-3,专业教师建设情况表:

表2-3,专业师资建设情况对照表

④夯实基础,注重专业带头人培养

“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离不开“基层”——教研组,离不开学科带头人。因学科带头人代表着某学科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育质量的标志。因此我校在抓好基

层组织——教研组的同时,特别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学校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如通过各种竞赛,使优秀的专业教师脱颖而出;经过客观、公正、科学的筛选,明确培养对象,在培养中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委以重任;提出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及时督导考核,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如优先安排进修提高,优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优先外出考察,优先课程开发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在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上,让他们承担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重任,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教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已培养专业课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市、县教研大组长15人。

⑤产教结合,提高专业教师的适应能力

调查得知,专业理论课教师存在着实际动手能力差,实习、实验能力较欠缺的现象;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存在着课堂教学能力较差,教学理论功底不足的现象。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也不利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我校采取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习指导教师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的措施。在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我们借鉴了德国的成功经验。其做法是:选拔热爱教师职业,乐意从事职业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进修培训,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师理论修养方面,我们有针对性地到有关院校短期进修,使教师专业知识不断更新。

⑥督导考评,健全专业教师评价制度

我校密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问题,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扬主人翁精神。职业教育具有“教学、生产合一”的个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是它的突出特点,不能用普高教师的要求去衡量职高教师。应侧重于教师的应用性、实践性教学能力上,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专业课教师是否拿到“双证”——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其他方面如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出勤守纪等方面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使他们的工作职责、岗位要求、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见附件,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及实施)

(7)课程保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课程改革与发展上,然而,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课程内容上看,不论新老专业都存在着某些内容陈旧,不合时代发展要求,不能体现现代科技的新成果的缺陷,有些内容与本专业联系不紧密,可有可无。从课程范围看,统得过死,缺乏灵活性,缺乏能让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从课程形态看,缺乏系统性,缺乏联系和整合。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学科知识, 不懂得把这些知识放到综合体系中去领会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课程类型看,过于简单划一,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差异与社会职业需要,更不能体现掌握职业群知识与技能的“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只有必修课,而无分选课。从课程课时比例看,公共课、基础文化课、专业课包括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课时比例不合理,无法体现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思想。

因此,必须改革现行课程,强调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来开发设计,建立起由“学科为中心”向“多元整合”转移的课程模式。

①课程设计技能化

传统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确定课程,分散技能训练于各学科课程之中,散而无序,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系统性、全面性。我们认为应改革传统课时设置比例,调整公共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之间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性环节课时比例,强化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模块当作一个整体,在具体实施中既要体现技能训练中各模块课程的独立性,又能使各模块按照学制年限,专业技术特点、培养目标组合成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表3-4是近年来我校骨干专业课时比例变化情况)

表3-4三大模块课时比例进展情况(省示范专业机械专业)

②课程内容综合化

科技的发展已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而旧的课程设置,学生学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不知道把所学知识放到综合体系中去领会运用。因此强调学校开设专业综合课程,是顺应当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既可减少课题门类,解决内容重复的问题,又可节省教学课时,用于技能训练,还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施中,一是将不同课程的相近内容进行综合,如物理课中的电学及实验与电工基础课组合;二是将相近课程进行综合,如语文课与应用文写作及口语交际等综合;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综合等。三是将专业课与工艺课进行综合,如维修电工与机床控制综合;服装制图与服装设计、服装加工工艺综合;餐饮服务与客房服务综合;财会基础与会计实务综合等等。四是对技能课程进行综合开发与设计,如将电机维修、内外线路安装、电器设备维修与保养综合为《用电设备维修与保养》等,这样大大节约了课时,增加了实习实训操作机会,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同类课的基本原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到了在专业技能形成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建立了各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特长技能训练的训练体系,并由此开发出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以专业模块课程为特征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③课程教学个性化

在教学上,学校倡导改革创新,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达成,打破陈规陋习,大胆改革实践,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施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变灌输式教育为创造性教育,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个性化差异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不同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对“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是针对职校学生基础的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的举措。它既应遵循大纲要求,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学生的基础为“立足点”,以学用结合、重在应用为教学点,通过差异考试、学分制方案来实施。对于基础较好有志于考大学的,教学内容上着眼于选拔人,在第三学年集中辅导复习,为升学扫除障碍。这样做解决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个是“专业技能强化达标,人人过关,并鼓励冒尖”。基于学生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等的差异,在实习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零点起步”“重画蓝图”。从制度、措施、政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必达目标,然后向中高级迈进,达成目标者,实行奖励,优先推荐好的岗位。同时学校注重学生“一专多能”,“双证”向“多证”发展。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按学校规定达到车工或钳工中级,即“一专”;在拿到车工中级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达到钳工中级或计算机中级,即“多能”。又如餐旅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口语交际这一基本技能,还须学习餐旅、导游、推销等专业的技能,不仅可拓宽就业渠道,还可为今后持续发展,换岗转岗打下基础。

④开发校本课程,广设选修课

开发校本课程,广设选修课,为学生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着想。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实习技能拓展类、文化、专业课延伸类。选修课采用专人负责,自主选择,“流动式”课堂开课。采用带班管理、学分制管理的方法,规定学生主干(如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及专业课)课以外的几门任选课必须达到一定学分方可毕业。既有利于学生量力而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尽可能多学、学好几门学科,又可减少“陪堂”现象,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8)质量保证。学校技能训练的目标是达到中级,向高级迈进。学校制订了评价考核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落实了评价考核人员,并会同市、县劳动技能鉴定成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技能等级测试,要求质量检测规范、有序、合理、客观、公正;实行质量检测举报制、质量检测结果公开制。学生如有心理不健康、身体病、残等,则另行规定。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我校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就业率,与学校培养的高质量的学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内容

  • 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 要:为了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构建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体系,主要从创新观念.柔性制度保障.特色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 "管理体制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从师资队伍培养.课程设置更 ...
  • 福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一二年一二年十十月 2011 目录 ---------------------3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二.师资与 ...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quo ...
  • 定稿----数控专业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2014年5月15日 目 录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
  •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一.目前状况 (一)师资队伍 1.专业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状态 本专业现有教师 5名,其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状态如下: (1)年龄结构 40岁以下的 2名,占 40 %,41-55岁 2 名,占 40 %,56岁以 ...
  • 中职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职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何祖猛 执笔 一.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我校的计算机机房主要承担全校所有班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以及其它专业的计算 ...
  • 学习型备课组建设
    学习型备课组建设 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朱立新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信息.资本.人才 ...
  •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以人为本"促成长 "改革创新"谋发展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鸡西市园丁小学 王春梅 "振兴经济靠教育,振兴教育靠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一流教育需要有一 ...
  • 规模办学条件下 重点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报告
    孙西洋 ●第一部分: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关键在教师.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