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资料 - 范文中心

科技史资料

08/04

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①相同点:a.三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b.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c.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d.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不同点:a.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b.从发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c.从发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d.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③认识: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相关问题的分析

1.简要分析导致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类似历史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哪些?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二)影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的相似之处:

①政治制度变革、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两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前提。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②市场、资金(资本)、科学技术是工业革命进行的重要条件。

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扩大海外市场、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提供了资本;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科技知识,这一切促进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科技的促进、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部分国家所需资金(资本)的获得等等都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发明创造者绝大多数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质高于以工人技师为主的英国工业革命;

②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较多地应用于工业,科研成果量多质高;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多为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改进;

③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各国都有,相互促进,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之后向其它国家发展;

④侧重于重工业和电力业、能源工业领域;而第一次开始于棉纺织业;

⑤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的交叉。

三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能力的基础,是生产工具的灵魂。科技水平决定生产力水

平和生产方式,进而决定了生产关系。根据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生产关系发展阶段。中国农业总体上处于封建农业技术水平,只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优选择。

[关键词]科技水平;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并遵循的真理。

关于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论界有两要素论、三要素论和多要素论。两要素论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两要素构成的;三要素论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多要素论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其他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充当的角色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同,科学技术是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灵魂,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决定了生产工具的水平,进而决定了生产方式。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决定了各生产要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及劳动对象的组合关系,确立了生产关系的主要框架。

一、生产力水平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的第一章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质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他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开篇的主题,可见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视。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构成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生产力水平是由那些因素决定呢?“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一切机械的改良,决不是全由机械使用者发明。有许多改良,是出自专门机械制造师的智巧;还有一些改良,是出自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智能。”亚当·斯密在1776年就指出了劳动者的能力是由劳动者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决定的,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工具的能力也是由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决定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的劳动能力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增强的。原始社会,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和饲养业,所摄取和消费的几乎都是自然的直接产物。这是自然经济阶段的显著特点。到了商品经济阶段,人们已经把自然中的物质经过很多道工序的加工,有许多是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物质性质后被人们所消费的。人类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并创造出相应的生产工具的结果。如发现蒸汽可以做功,便根据热能向动能的转化原理,制造出了蒸汽机。蒸汽机使生产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的自然体力,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蒸汽机带动了大机器的发展,进而大机器代替了手工业作坊。大机器使生产规模有了质的飞跃,各行各业的大机器生产都成为可能,从而以产业链为主线的生产便开始聚集、集中起来,形成生产规模化。计算机出现后,人们的生产手段开始智能化,而电脑和机器的结合则构成了自动化的基础。电脑扩展了人脑,动力机械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化学能、核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可上天,到其他星球;也可人地,开采地下矿藏,标志着的人的生产能力又一次质的飞跃。生产力的几次飞跃性发展都是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的结果,都是人们掌握科学技术并制造出相应技术含量的工具才得以完成的。

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质的进步。人的生产

能力就是科学技术凝结于人的大脑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能力。

二、劳动者能力是科学技术的表现,科学技术是生产工具的灵魂

人是客观的生物体,人有别于一般动物,成为生物界的主宰,不是因为人类的体力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人具有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能力,并能用语言、文字沟通传递,流传给后代。科学技术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的头脑对已有的科学知识及科技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出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种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人类智能的工作过程。无论是思维的基础,还是思维的过程,以及所创造出来的结果,无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本源,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科技知识是人的头脑的智力工作的全部内容。人的肉体头脑只是一个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生物体,这个生物体的工作对象是客观世界,工作过程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思维工作的目的是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寻求新的科学规律和技术途径。科学研究是科技知识的推演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发现新知识、新途径,并进一步丰富科技知识,发展科技理论。实践是科技知识发现的来源,将以往的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是发现新理论的必由之路。人的脑力就是人脑将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知识是人的脑力工作的工具,人的劳动就是应用科技知识的过程,应用的同时还能发现新的科技知识。

生产工具是人们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出来的帮助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手段,是发明者运用头脑中的科学知识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发明者必须先具备制造工具的科技知识,才能创造出这些工具。工具是人的脑力和四肢的延伸,如交通工具可以使人的行走速度加快,电脑可以扩展人脑的记忆空间和思维速度。这些工具的制造,无不渗透着科学技术。工具的实质是科技知识和物质结合的产物,使物质具有协助人类工作的能力,加深加大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力度和强度。生产工具是科技知识的外在物质表现,代表着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并使用凝结着科学技术、具备了一定生产功能的生产工具,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技术关系是所有制关系赖以建立、发展、变更的基础,因而也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者之间的技术联系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于金富直接把技术关系定义为生产关系的决定者。

本文从时间的横断面来研究有代表性的历史时点上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首先,我们考察农业一封建社会。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我们把封建社会及以前称为自然经济阶段,把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称为商品经济阶段,这种划分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在自然经济阶段,人们以种植业为主。人们遵循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通过简单的种植和饲养使农作物和动物生长和繁殖下去,依赖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而获得农产品和动物的肉或皮毛。这时,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只能倚仗于自然条件进行生产,自然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使用的工具也

主要是牲畜或人们手工制作的简单工具,如犁耙、镰刀等。少量而粗浅的知识、简单的工具再加上土地就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了。这种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决定了种植和养殖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而且一家一户就可以完成这个生产过程。种植和养殖主要是依靠土地来完成的,土地在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的所有者是生产的决策人,掌控着生产活动的主导权,他们遵循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是自己雇工耕种还是租给农民耕种,这形成了农业一封建式的生产方式。

其次,我们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以蒸汽机和飞梭为代表的大机器工业出现了。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发明创造了大机器,大机器的强大生产能力,让人们选择了大机器,抛弃了手工业。大机器出现后,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机器,大机器是生产的主力军,而相对于大机器而言,劳动者只处于附属和次要地位。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资本家大量投资购买或建设大机器生产线,其投资效益主要取决于大机器的生产性能。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是生产的主导者,他们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雇佣劳动力利用大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自动化生产线成为生产的主要手段,这需要更大的资本投入来构建生产流程。此时,单个资本已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投资和承受极大的投资风险,于是,股份制和国家垄断投资的方式逐渐发展了起来。股份制使资本从个人手中向股份公司集中;国家利用政府职权出资进行大规模、多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生产,形成国家垄断。大股份制企业和国家成为生产的决定力量,决定着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不可否认,正是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生产的决定性由原来的个体资本家向社会和国家转移,形成了股份制企业财团和国家在生产中的决定性权利和主导作用,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和分配关系。 四、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可以看作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体。科学作为一种求真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所形成的认识模式及认识成果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方面,因此可以把科学看作社会的某层次的子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至少有两个基本性质:其一是社会必然处于发展运动中,其二是需要保持自身的内稳态。社会的一切子系统都首先要维持这两种性质,科学也不例外。首先科学作为独立的认知活动和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其自身而言,一方面新的认识成果的形成和应用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又会激发新的探索;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得到不断的改善,整个科学的发展就呈现惯性加速的运动。科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部分子系统并没有科学所具有的自我加速的性质,因此当科学发展过于迅速时,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有可能无法或来不及达到平衡,当这种失衡超过社会系统维生功能所允许的限度时,系 统就有可能瓦解第三,随着科学在社会系统中所产生作用的增强,科学的负面影响就日益显露出来。任何子系统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整个系统来说具有意义的只有正面的作用和负

面的作用。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是以其正面作用而在系统中生存的,一般 来说,它对系统的负面作用处在次要的不明显的方面;但是随着整个子系统在系统中作用的过分增加,其负面影响就逐渐显露出来了首先应当辨证的认识科学自身。科学的确定性离不开人,科学无法产生脱离主体的纯粹真理。同时科学具有自己相应的研究领域,不能代替其它领域,就象不能因为科学的饮食而忽视对美味口感的追求一样。

其次,要努力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学与社会的隔绝,以及科学与其它领域之间信息交流的失衡。在认识活动中,应当加强科学领域与价值和审美等人文领域的相互联系。通过人文领域的渗入 来规范指导科学发展的方向,以抑制科学自我发展所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科学向人文领域的渗入应当限定在良性的范围内,不能以科学的观念去代替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物质实践过程中,应当强调科学的手段意义,通过实践的历史发展来消饵应用科学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对作为科学主体的科学家要努力消除由于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知识面的狭窄.要强调科学家对人文领域的关注。


相关内容

  • 区科协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区科协 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要点 今年是机构改革之年,按照"三定"方案我单位是从科技局分设出来的新单位,人员编制7人,到位4人,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在分管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正在落实之中,上半 ...
  • 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节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承揽的国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技 ...
  • 云台中学20**年科技活动周---科技进社区宣传资料二
    平昌县云台中学2012科技活动周---科技进社区宣传资料二 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 1.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危害. 2.在您选购食品时,务必做到"六不买" ...
  •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
    №0001-2000 浙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财务审计委托书(存根) 浙科委字[ ] 号 委托 对 单位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 计划编号: 进行财务审计.审计费用 元.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年 月 日 ---------------------- ...
  • 我国情报概念的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作者:徐跃权刘晓铭于涤 情报科学 2003年06期 中图分类号G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34(2003)04-0337-05 情报是情报学的元概念.人们对情报的看法即为情报观.不同的情报观总是与不同的学科主张直接相连.本文认 ...
  •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让我们越来越目不暇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从纯粹意义上去讲,人类正在享受着越来越先进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又要用科技论文表述与传播. 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 ...
  • 技术委员会管理制度
    技术委员会管理制度 编 号:GD/SY -003-2013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版本/修改状态:A/0 受控状态: 分发号: 1.目的 为推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稳 定.持续.快速. ...
  • 扶贫的故事(上)
    编者按:199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承诺在20世纪的最后7年时间里,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决定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西部省份建立领导 ...
  • 九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全套
    九年级综合实践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
  •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设计与思考 ----主备人:薛其强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与处理 1.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地位:从内容上来看,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