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 范文中心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07/25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总共四种)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③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牛顿的出色工作(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万有引力的思路与方法),在本章中具有呈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

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随后,了解牛顿的出色工作:发明微积分工具来证明此“平方反比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天体的椭圆运动,从而于1666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于1687年随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而公布于世。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物体的运动与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上可知: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对它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⒈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

⒊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学习处理问题时,抓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⒉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数学推理的能力;

⒊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⒈向学生渗透由一般观察到假说再数学推理直至实验验证这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⒉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一丝不苛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⒊学习科学家们谦逊美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⒈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⒉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⒉对万有引力的理解: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性质相同,都遵从“平方反比关系” ; ⒊一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⒋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教学方法

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⒉对疑 难 问 题 的处理——采用讲 授 法、例 证 法。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知道:老教材直接定性地给出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计算公式,重在识记;而新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我采用“阅

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用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由于农业生产和航海的需要,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这方面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第谷,四十多年的观测数据成千上万,他的助手——开普勒——由于良好的数学功底和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成千上万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那么行星运动的规律有几条?………开普勒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如何呢?……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那么行星为什么要这样运动?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这类问题从17世纪就有人思考过,请阅读课本,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结论。(可见,我们科学的研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巨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同时考虑下问题:

二、新课教学

⒈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同时考虑下问题:(阅读指导)

⑴古代人们认为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是什么?古代人们认为天体做的是完美而又神圣的圆周运动,所以认为天体做这样的运动是无需什么动因的。

⑵开普勒时代的检们对天体运动原因的看法与古代人的是否相同?开普勒时代的人不再像古人那样认为天体做这样的运动是无需原因的,所以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天体的动力学原因进行了好多种不同的动力学解释。

⑶伽利略认为的原因是什么?伽利略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趋势导致了天体做圆周运动。

⑷开普勒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在这种磁力作用下的天体才得以做近似圆周的椭圆运动。

⑸笛卡尔(1596-1650)的观点又是什么?笛卡尔认为,行星的运动是因为在行星的周围存在一种旋转的物质(以太)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 返回目录

⑹牛顿时代的人持什么样的观点?牛顿时代的科学家对天体运动的动力学解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认为行星所以要绕太阳运动是因为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作用,并且在圆形轨道的前提下证明了这个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那么这一平方反比关系是否也适用于行星的椭圆运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二到十自然段并考虑如下问题:(引导探究:逻辑思维与文字运算)

⑴牛顿是否证明了上面疑问?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发明微积分)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道应是椭圆。

⑵我们对证明过程做了如何的处理?由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限(①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离心率很接近于1,我们把它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②发明微积分),故把牛顿在椭圆轨道下证明的问题简化为在圆形轨道来讨论、证明。 返回目录

⑶根据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根据圆周运动的知识可知,行星必然受到太阳的引力用来充当向心力,所以有

⑷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⑸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相同性质的相互作用力,既然引力与行星质量成正比,那么它也应和太阳质量成正比,⑹综合上面的结论,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综合上述结论可知:此引力的大小应与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写成等式

公式中的G是一个常数,叫万有引力常量。

进而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的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于是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⒉万有引力定律:⑴⑵⑶⑷⑸⑹ 返回目录

⑴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

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⑵公式:

⑶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r表示两个具体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如果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为它们的球心间的距离;(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r为它们的几何中心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 G为万有引力常量,(这个引力常量的出现要比万有引力定律晚一百多年哪!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 许测出来的,我们下节课就要学习。)

⑷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这是因

为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的质量相比太小了,它们之间的引力太小了,所以我们不易感觉到。

下一节课的卡文迪许的精巧的扭秤实验将为我们验证。)

⒊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⑴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定律才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比较小,引力也非常小,我们不易感觉到而已。

⑵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 ,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当两个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看作是质点;如果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为它们的球心间的距离;(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r为它们的几何中心间的距离)。

⑶物体因为有质量而产生引力。质量是引力产生的原因。应该注意:万有引力不同于我们初中学过的电荷间的引力及磁极间的引力,也不同于我们以后要学到的分子间的引力。

⑷重力是万有引力的分力。

⒋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在科学文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三、作业

⒈ 2,3,4

⒉思考题:

⑴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h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多少?

⑵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的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在赤道上空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卫星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相关内容

  •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 ...
  • 高中物理知识点
    自己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 ...
  • 谈镐生院士:我眼中的牛顿力学体系
    作者:谈镐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http://www.haha.mx/joke/2122739 我们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也知道开普勒通过分析太柯勃拉(1546-1601)的大量观测数据,归纳得到了他有名的行星运 ...
  •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明 为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帮助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我们组织编写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
  • 高中物理目录与考点分布(沪科版)
    高中物理教科书目录与考点分布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本套教材咸阳市大部分学校使用,与人教版内容基本相同,知识的安排顺序有部分区别.本目录为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选修3-2.选修3-4.选修3-5,其中必修1与必修2高一学习,选修3- ...
  • 电磁学01-库仑定律和电场
    2009 年春季 信息学院 电 磁 学 主讲教师: 于民 (62752579:yum@ime.pku.edu.cn) 上课地点:文史楼201 第一章 引 言 基本电磁现象回顾 • 基本电磁现象: – – – – – – – 起电现象.电荷 ...
  •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0 2 时间和位移----------------------- ...
  • 物理学家的贡献
    初中物理基础--物理学家 附录一世界大物理学家一览表 泰勒斯(希腊,约前624-前546)米利都学派的主要代表. 毕达哥拉斯(希腊,前580-前500)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希腊,前 384-前322)主要著作有<工具 ...
  • 14届高三物理公式证明题(中加版)
    2014年安徽省高三物理公式证明题总复习 在安徽省近三年的高考中都出现了证明题,所以毕当引起14年考生的重视.在物理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也出现了公式证明题.在解这类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文字说明,首先必须交待所用的每个物理量的含义,其次要分析 ...
  • 天体运动章节总结
    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 万有引力 地心说 --> 日心说 --> 第谷的观测 --> 开普勒 的建立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 太阳与行星间 开普勒 椭圆轨道定律 面积定律 F=Gm1m2r2 的引力规律 行星运动定律 F=GMm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