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 范文中心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02/09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市场失灵的涵义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二)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三)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四)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五)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

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七)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三、政府失灵的涵义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

四、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政府政策的低效率,即公共决策失误,是指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政府干预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成本高昂。首先,政府制定所谓的公共政策并不一定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也并非完全理性、完全符合公共利益。如政府有关部门为维护本部门利益而出台的非公益性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借社会公共利益之名行政府机构私利之实,从而导致政府失灵。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错综复杂的过程,而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但由于这种信息分散在无数的微观个体行为者之中,政府很难全面掌握,加之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政府对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很容易导致政府决策的失

误,出现政府失灵。此外,公共政策在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任何好的政策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前提和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政策资源、正确的执行策略、合格的执行者、有效的沟通、正确的协调、适宜的环境、有效的监督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政策失效。另外,在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的分离及两者利益上的差异,易发生下级政府执行不力的情况,这必然导致政策失效。

(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首先,由于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时候处于垄断地位,政府不但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而且政府中的各个部门也分别处于各类公共物品的垄断生产者地位,相互之间因为缺乏替代性而无竞争,这样政府各部门就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其次,由于政府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没有产权约束,在行政时往往不太考虑成本,而且本部门的年度财政节余不能自留,降低成本不能给本部门带来直接的收益,因此政府各部门都有扩大开支预算的倾向。再次,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从事其他政府行为时,由于政府行为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差异以及公共物品价格的非敏感性,衡量这些行为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比确定市场行为的成本收益更加困难,政府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利用“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原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效率。最后,由于民众与政府机构的地位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及监督力量薄弱,使得全社会缺乏对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有效监督,从而不能很好地促进政府提高效率。

(三)政府的创租、寻租活动及官员腐败

租金是指某种资源由于产权垄断或经营垄断而产生的超额收入。寻租是指由于政府的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可使经济中产生巨额租金,经济人通过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合法的、非法的手段从政府官员那里获得某种垄断特权或者是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的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由于寻租排除竞争,造成经济上的特权,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过度干预资源配置,可能使社会平均利润被少数生产者不公平地占有。同时寻租活动把本来可用于生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无益于增加社会财富的活动上,实质上增加了全社会的非生产性支出,其存在直接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及分配不公。更值得注意的是,寻租活动扭曲了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官员接受了来自企业的特殊利益,就会使政府行为出现不公正,出现官员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

(四)政府机构的内在效应及其规模的扩张

政府行为的内在效应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官员在以追求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为借口的同时,力求实现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的现象。如同外部性被看成是市场缺陷及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样,内在效应被认为是非市场缺陷以及政府失灵的一个基本原因。沃尔夫曾指出,市场缺陷理论的核心是外在性,而非市场缺陷理论的核心是内在性。内在效应使政府机构在非市场活动中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和提高运行成本,使其高于技术上的成本,导致较高的单位成本和比社会有效水平更低的非市场产出水平,这样就产生了非市场缺陷。政府部门这种追求私利的内在效应必然使社会资源低效配置,并极大地促进政府机构规模的扩张。虽然这种扩张表面上可能包含着政府要做得更好的愿望,但其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政府也是由经济人组成的,无论是扩大官员自己的权限,还是提高待遇,都要通过扩大本部门的规模和提高预算来实现。为了本部门规模的最大化和预算的最大化,官员总是设法从上级争取更多的拨款,政府开支因此而增加,其结果虽然有利于官员所属的部门,但公共福利却受到损失。既然内部性决定了政府机构的行为及运行,那么政府机构对“利润”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那些意志薄弱的行政部门和贪图享乐的政府官员,诱使其行为动机和行为准则可能会偏离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他们很可能无视国家和人们的利益,利令智昏,运用人们赋予的权利去贪婪的追逐“私人”利益。


相关内容

  • 政府失灵及其矫正措施研究
    政府失灵及其矫正措施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暴露出的缺陷促使政府不断加大对市场的干预力度,但是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的干预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经济社会更加不公平,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 ...
  •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
    [摘要]我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促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同时它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关联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大厦的一根擎天柱,它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
  •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博弈
    市场化的核心在于政府与市场功能的合理划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如影随形的实践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从而决定了不同时期的政府理念,形成不同的"主流理论".现 ...
  • 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三个学派
    作者:方福前 教学与研究 1998年01期 一 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称作"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又称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是一门介于经济学 ...
  • 我国广告产业政策检视_1978_20**年_
    第8卷第3期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 UNA N MA S S MEDIA VOCATIONA L TECH NICAL COLLEGE 2008年5月 Vol . 8No. 3 May 2008 #传媒与广 ...
  • 浅谈如何以经济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
    浅谈如何以经济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 --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理 文法学院 法学091班 [1**********] 彭琳 内容摘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环境法是现代国家保障公共环境利益的制度形式之一.在环境保护领域 ...
  • 被忽视的危机
    从对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来看,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失灵才是真正的危机,它会让整个经济看起来像是个严重贫血的病人.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功能失灵及影响 一部分人存钱,一部分人借钱,银行作为中 ...
  • 第一章_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引言 第一章我们来学习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最基本的常识,却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非营利组织"成了世界性的话题. ...
  •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一 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 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
  •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经济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