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撰者"玄恽"之称非为避唐太宗讳考 - 范文中心

[法苑珠林]撰者"玄恽"之称非为避唐太宗讳考

05/31

作者:吴福秀

中国文化研究 2007年05期

  《法苑珠林》是成书于唐初的一部大型佛教类书,该书总括大藏经典、旁摭世间坟籍,历来受到初唐前佛文化和世俗文化研究者的重视。其撰者释道世(596之前—683),俗姓韩,字玄恽①,原籍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人,祖代因官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曾与玄奘译佛经,后与释道宣同传律宗。道宣是南山律宗的开创者,在入居西明寺之后,道世与他一起讲经说典,使律学广为流传,为唐初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释道世其人,《宋高僧传》卷四称他“生且渥润,渐而聪敏”,“律宗研考,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② 道世少时生活在由隋入唐时期,其时社会动乱频仍,加之撰者幼年出家,又没有很多著作传世,故其生平可考资料甚少,佛典及相关著述中疑点很多。本文将对道世名讳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关于道世的称名问题,最原始的材料当推唐释道宣的系列佛典著述。《宋高僧传》称“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周叔迦《〈诸经要集〉提要》亦谓道世“与释道宣同学于智首律师”③,由此可见道宣与道世关系之紧密④。道宣《大唐内典录》著录道世的作品卷数与《法苑珠林》道世自著相合,其著录当属可信。其中对道世的记载极简略,卷五称:“京师西明寺沙门释玄恽所撰。恽本名道世。律学有声慕重贤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同书亦有“唐西明寺沙门释玄恽《论观记律仪》百三十余卷”⑤ 之语,其称道世均为玄恽。智昇《开元释教录》卷8沿袭宣文,谓“沙门释玄恽,本名道世”,《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2亦云“沙门释玄恽,本名道世”,均将本名放置其后。至《宋高僧传》始谓道世”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佛祖历代通载》卷12袭用此说,称:“恽字道世,或云名道世,以避太宗偏讳故以字行。”由于这些典籍的影响,后世学者基本上认同了这种说法: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叙录谓其“本名道世,因避太宗讳,以字玄恽行”;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以为道世“字玄恽,避太宗讳,以字行”;陈士强《佛典精解》谓“道世,字玄恽。时人为避唐太宗名讳,以字相称”等等,基本上都是在《大唐内典录》的基础上对《宋高僧传》的补充。然而笔者认为,“玄恽”之称来源于释道宣的称呼习惯和后人对前典的承袭,探讨这个问题须从唐宋避讳制度之异入手。

  关于释道世是否避太宗讳的问题,清李慈铭曾提出“道世之名何以不避太宗之讳,殊不可解”⑥ 的疑问。事实上,唐初避讳制度并不严格,一不讳嫌名,二不遍讳。尽管如此,唐代史籍编纂依然有许多讳字,这主要是对南北朝避讳风尚的沿袭。据《颜氏家训·风操篇》“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憀赖焉”。又“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可自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⑦ 之说,可知南北朝避讳之盛。李唐建国后对各种文化兼容并包,这就使得讳令之宽和风俗之盛同时并存,出现了不同著述中讳例互相抵牾的情况。据陈垣先生考察唐代碑文发现:“贞观四年豳州昭仁寺碑,用世字凡处。贞观五年房彦谦碑,有世字民字,惟书虎贲为武贲。……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碑,文内王世充不避世字。贞观十八年盖文达碑,有‘世子’字。”⑧

  以上情况说明,在贞观十八年之前,没有避太宗讳的问题,盖与太宗武德九年(626)的一道诏令有关。《唐会要》载:“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总万几,下令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旨。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为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诰。今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⑨ 可知唐初讳制系因袭《礼记》。《礼记·曲礼上》曰:“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遍)讳。”唐孔颖达《正义》云:“‘不遍讳’者,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之也。孔子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者,案《论语》云‘足则吾能征之矣’。是言征也;又云‘某在斯’,是言在也。”⑩ 据此则其时“世”、“民”单字出现并不为讳,避“世”、“民”单字的讳例主要出现在太宗之后,如“显庆四年大唐纪功颂,王世充俱作王充”,此为缺字之例;“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公碑,两引‘生民以来’,俱作生人”,此为改字之例;“乾封元年于志宁碑,‘世武’世字作卅”,此为缺笔例;“仪凤二年李勣碑,本名世勣,因避讳但名勣。而王世充世字特缺中一笔,未去世字”(11),此为缺字、缺笔共存之例。

  宋人周密说:“唐太宗名世民,在位日,戴胃、唐俭为民部尚书,虞世南、李世勣皆不避。至高宗时,改民部为户部。世南已卒,世勣去世字。或云:‘卒哭乃讳’”(12)。陈垣先生亦云:“高宗即位,始避太宗讳”(13),这是符合实际的。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到显庆四年(659),避太宗讳例稍多。然据《礼记·曲礼下》孔颖达《正义》云:“世子贵不得同,则与庶子同不嫌。又若其子生在君之世子前,已为名,而君来同之,此是君来同己,不须易也。”(14) 孔颖达(574~684)是唐初人,《礼记正义》完成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其说基本反映了唐初官方对避讳的观点。道世生于隋末,早在唐太宗登基之前其名已定,绝无后来因避太宗讳又更改之理。而且唐显庆五年正月一日有诏曰:“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抄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15) 之前所有文书未讳之字亦不须更改,嫌名亦不避讳。衍此及佛教,则寺庙、经文、佛家著述,僧名讳令之宽自不待言。

  有必要说明的是,自魏晋以来沙门是否应用俗礼一直争议颇大,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对当时的佛教产生影响,不过这是另一问题。唐代佛教与世俗礼仪的相互影响,以及当时讳制或严或否的阶段性另待他文阐说。从总体上看,唐初有《诗》《书》不讳,临文不讳,二名不遍讳等多种情况(16),足见唐初避讳制度之宽。回答李慈铭提出的问题,唐初的避讳制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针对李慈铭提出的问题,陈垣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说:“唐时译经不避讳,僧名仍避讳。”即以为李慈铭是未见《宋高僧传》中“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一语。唐译经不避讳,此乃深契时代之语,然僧名避讳之说值得商榷。就世俗文献中的讳例来看,有时嫌名亦讳,如唐太宗之讳就有改“世”为“代”或“系”、或省去“世”字、或缺笔,从“世”之字将其改为从“云”,或改从“曳”;“民”改为“人”或“ ”、从“民”之字改从“氏”;太子弘讳例将“弘农县”改“恒农”、“弘静县”改“安静”;武后讳例将“诏”改为“制”,“李重照”改名“重润”;玄宗讳例将“隆州”改“阆州”,“大基县”改“河清”等等(17),则知唐时世俗风尚既避帝讳、太子讳,亦避嫌名,如果僧名亦如世俗避讳的话,那么这些嫌名亦在应避之列。然笔者从《大藏经》中摘出唐代近七十个僧名来看,至少有弘忍、弘等犯太子讳(18);肇基犯玄宗正讳(19)。当然,前面已论及唐代避讳制度之宽松,则僧名避讳亦不会十分严格。

  称字,既是两人关系的体现,又是时代风气使然,道宣《大唐内典录》中的“玄恽”之称即与其二人关系有关。道宣与道世同在少年出家(前文已述),后又同学于智首律师,同居西明寺助玄奘译经,彼此之间应十分熟悉。古人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称字更能表达尊重之情,朋友之间尤为如此。唐李翱在其《答朱载言书》中说:“古之人,相接有等,轻重有仪,列于经传,皆可详引。如师之于门人则名之,于朋友则字而不名,称之于师则虽朋友亦名之。子曰:‘吾与回言。’又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又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师之名门人验也。夫子于郑,兄事子产;于齐,兄事晏平仲(20)。传曰:‘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曰:‘言游过矣。’子张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验也。”(21)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称字示成人之贵亦不乏其例,如清人王应奎在其《柳南随笔·续笔》卷四中说:“冠而字,成人之道也。成人,则贵其所以成人,于是乎命以字之。字之为有可贵焉。《春秋》以书字为褒,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字而不名者,十二人而已。昌黎墓志数十篇,标题概称官阀,惟李元宾、柳子厚、樊绍述称字,以见其人不必以爵位为重,是亦所以贵之也。”(22) 道宣称其字而不呼其名,一方面是表达对其尊重之必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两人关系之密切。

  从另一角度说,如果道宣有意避太宗“世”字之讳,其《大唐内典录》卷五下“沙门释玄恽”、卷十上“唐西明寺沙门释玄恽”之称也就成了避太宗讳最好的例证,然同书卷一中却有“沙门安清字世高”(23) 之语,直犯太宗之讳。同一部作品,为何于太宗讳或避或否呢?此其一。其二,在道宣的其它作品中也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单看《续高僧传·玄奘传》一文,就出现“世”字十三次,“民”字两次,直犯太宗之讳;另“弘”字二十次犯太子讳;《续高僧传序》中亦出现“世”字四次,“弘”字三次。为什么道宣作品中不避“世”字,惟独在称道世“玄恽”时就避讳了呢?考《续高僧传》中所录之人有至麟德二年者,则知此书最早成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24),而《大唐内典录》成书于麟德元年(664),前后相差只有一年,期间并没有诏令云此后不避太宗之讳。由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玄恽”之称只能是出于一种称呼习惯而不在避讳之列。

  在称名的问题上,道世本人亦不避讳,他在《珠林》卷百《传记篇》中说:“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门释道世字玄恽撰。”(25) 此外,“玄恽”之称非为时人避太宗讳还有另一佐证,即唐陇西李俨的《法苑珠林序》,序说:“属有西明寺大德道世法师,字玄恽,是释门之领袖也。”此外,他在《金刚般若经集注序》中亦称:“时有长安西明寺释道世法师字玄恽。德镜玄流道资素蓄……”(26) 前后称呼基本一致,即首称“道世”,“玄恽”只是一个补充。前书成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而后序则被道宣收入《广弘明集》(按:《广弘明集》录唐玄则《禅林妙记》序两篇,而《禅林妙记》成书于麟德二年,即665年。道宣卒于公元667年,则《广弘明集》当成书于665~667年间)。道宣《大唐内典录》成书于664年(前文已详)。据此则《广弘明集》、《大唐内典录》成书相差不过二、三年,如道宣避讳之说成立,则与唐初时代政治和讳令制度格格不入,由此则道宣称“玄恽”系其两人之间的一种称呼习惯而非因避讳为之。

  除以上关于道世的相关记载外,唐代另有两部作品著录,其一是释智昇的《开元释教录》,其二是圆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然“《开元录》诸传,实采自皎、宣二家之书,智昇所自撰者无几也”(27)。此说非虚,且看关于道世名讳的记载:

  京师西明寺沙门释玄恽所撰。恽本名道世。律学有声慕重贤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

  沙门释玄恽。本名道世。律学高誉慕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西明创居召为大德。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钞诸要事撰成一部。名《诸经要集》。余如《内典录》载。

  除后面稍有补充外,智昇基本上是采用道宣的相关材料,而圆照更是照搬智昇之作:

  沙门释玄恽。本名道世。律学高誉谟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西明创居召为大德。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钞诸要事撰成一部。名《诸经要集》。余如《内典录》载。

  书籍著录前后相袭,将道世以“玄恽”相称的做法也沿袭了下来,在后人看来,终唐一代似乎都称其“玄恽”而不呼“道世”,这就形成了后人避太宗讳的认识。就现有唐代避“世”之讳的例子来看,主要是采取改字,缺字,或缺笔的方式来完成的,“玄恽”之称如是避太宗讳的话,后世学者该是省略“世”字或缺笔、或另改字,而不是在前面称字之后又署上“本名道世”。凡此种种,除了唐时讳令宽松之外,还说明唐时佛教相关著述并不十分避讳。

  唐人并未言“玄恽”是避太宗讳而改称,最先这样提出来的是宋代的赞宁,他在《宋高僧传·道世传》中称其“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28)。尽管如此,他并不否认李俨等以“道世”相称的个别性,只不过“玄恽”之称更多而已。然而后人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佛祖历代通载》称其“以避太宗偏讳,故以字行”(29),俨然“道世”之称没有个例。此后《法苑珠林校注》叙录称其“因避太宗讳,以字玄恽行”,《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三说其“字玄恽,避太宗讳,以字行”,《全唐文》称“道世字元恽,避太宗偏讳,以字行”(30),“道世,字玄恽。时人为避唐太宗名讳,以字相称”(31) 等等,无一例外地都否认了唐时首称“道世”的情况,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宋高僧传》的误读和对其权威的盲信。

  赞宁《宋高僧传》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据陈垣先生称“宋人避讳之例最严”,时人洪迈亦云:“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32) 另《宋史》亦云:“嘉定十三年十月,司农寺丞岳珂言:‘考国朝之制,祖宗旧讳二字者,皆着令不许并用。’既而礼、寺讨论:‘所有钦宗、孝宗旧讳,若二字连用,并合回避。’”(33) 又有因避讳改音之多而窜乱文义者,致使“宋人苦于避讳之苛例,欲为改读之法,以救改字之失……乃至曲解汉法以护其说”(34),此乃宋人避讳苛刻之弊。

  避嫌名讳是宋代讳令严格的另一个方面,据《日知录》载:“《礼部韵略》凡与庙讳音同之字皆不收。太祖讳匡允,十:阳部,去五切,一十三字;二十一:震部,羊晋切,十一字皆不收。它皆仿此。朱子《周易本义》姤卦下以故为姤,作故为遇,避高宗嫌名也。”(35)

  此外,宋代避讳以字相代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如《宋史·王子融传》说:“(融)本名皞,字子融。元昊反,请以字为名。”(36) 另《宋史·艺文志》职官类有《蔡元道祖宗官制旧典》三卷,蔡元道本名惇,避讳称其字。同书别集类有《司空文明集》一卷,司空文明本名曙,亦避讳举其字。包幼正本名佶,避徽宗讳称字。李泰伯本名觏,避高宗讳亦称字。称字避讳之风不仅贯穿有宋一代,而且也影响到后世。如《元史·程钜夫传》说:“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37) 据赵翼考证,元帝后皆不讳名,元制不全用御名亦不须避讳,他说:“元代帝后生前皆无徽称,臣下得直呼其名,盖国俗淳朴,无中国繁文也。”(38) 而程钜夫生于宋代,入元后犹受宋世遗风影响。再如《新唐书·刘知几传》:“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39)《新唐书》系宋人所编,以为彼是唐人避嫌名讳而改,殊不知事实上唐人对此并不苛求。他们断言刘氏因避讳以字行,与赞宁说道世避太宗讳一样,皆是以今比古之失。

  宋代严格的避讳制度也直接影响到佛教的相关著述,据笔者从《大藏经》中摘出宋代五十余僧名来看,没有类似犯讳(包括嫌名讳),由此可见宋代僧院佛寺亦为时代讳风所左右。在当时这种环境下,赞宁得出“玄恽”之称系避太宗讳也就显得合情合理,殊不知,赞宁之理与唐初的讳风已相差了整整一个时代。

  从宋赞宁《宋高僧传》称道世“名避太宗庙讳”开始,后来的相关撰述多沿用其说(前文已详)。让笔者不解的是,今人整理出版的《法苑珠林》影印本和校注本都无一例外地重申这一观点。

  事实上,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所载“玄恽”之称系其个人的称呼习惯,在他的其它著述中并不避“世”之讳;与道世同时代的李俨为道世所作序文中均称其“道世法师”而不言及讳。后释智昇的《开元释教录》、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又直接承袭了道宣的撰述,“玄恽”之称亦随之沿用。宋赞宁之时代讳风严格,遂以为“多以字行”是避太宗之讳,说明他也注意到了其它著作中首称“道世”的问题。后人失察,不能站在历史角度“以古还古”,甚至对前人相关论断产生误读,继而以讹传讹,失之考据。经多方求证,笔者认为,在唐人关于释道世的称呼问题上,“时人因避太宗讳,故以字行”的说法不能成立。笔者不揣谫陋,愿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

  注释:

  ①《建仁寺两足院藏书目录》作“玄煇”,见《昭和法宝总目录》第973页;《东域传灯录》作“觉晖”,《释氏稽古略》作“玄晖”,分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5,第1162页;卷49,第819页。

  ②〔宋〕赞宁《宋高僧传》卷4,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7页。

  ③周叔迦《释家艺文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④《佛祖统纪》说:“西明寺沙门道世,宣律师之弟也。”考道世俗姓韩,其先伊阙人。而“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见《宋高僧传》卷4、卷14,是《佛祖统纪》记载有误。

  ⑤以上分别见道宣《大唐内典录》,《续修四库全书》12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193页。

  ⑥〔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民国九年商务印书馆北京浙江分会发行,戊集,第19页。

  ⑦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⑧陈垣《史讳举例》,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页。

  ⑨〔宋〕王溥《唐会要》上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52页。

  ⑩孔颖达《礼记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1页上、1251页上中。

  (11)陈垣《史讳举例》,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页。

  (12)〔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页。

  (13)陈垣《史讳举例》,第43页。

  (14)〔唐〕孔颖达《礼记正义》,见《十三经注疏》,第1257页上。

  (15)〔宋〕王溥《唐会要》,第452页。

  (16)〔宋〕周密《齐东野语》,第59页。

  (17)陈垣《史讳举例》,第147—148页。

  (18)《通志·氏族略》:“弘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氏。”陈垣按:“《元和姓纂》一,弘氏避高宗太子弘卒谥孝敬皇帝讳,改为洪氏,非避唐明皇讳也。”此为避太子讳例。

  (19)肇基死于玄宗朝之前,但玄宗朝之后相关典籍不改“基”名,亦说明唐时讳令之宽。

  (20)孔子未接乎国侨、晏婴,此言本《史记》,原是司马迁误读《左传》,李氏因之。

  (2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1页。

  (22)〔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2—203页。

  (23)〔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大正新修大藏经》55卷,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4页。

  (24)此书原序称终于贞观十九年。汤用彤据此书记载比原序多出150(一说180)余人,认为现本乃经后人揉入。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3页。

  (25)〔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本《法苑珠林》,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84页。

  (26)〔唐〕道宣《广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52卷,第259页。

  (27)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页。

  (28)〔宋〕赞宁《宋高僧传》,第67页。

  (29)〔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新修大藏经》49卷,第583页。

  (30)〔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9502页。

  (31)陈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58页。

  (32)〔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41页。

  (33)〔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10页。

  (34)陈垣《史讳举例》,第10页。

  (35)〔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36)〔元〕脱脱《宋史》,第10186页。

  (37)〔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15页。

  (38)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5页。

  (39)〔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19页。

作者介绍:吴福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相关内容

  • 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祈祷意义
    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祈祷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并没有改变威胁世界和平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因素.我们认为,确立人类互相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有利于世 ...
  • 常用成语中的佛教典故
    郑非凡  (2010-09-30) 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想入非非",大家都可意会,但是,"非非"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 其实,"想入非非"这个成语出自<楞 ...
  • 白朴[墙头马上]的俗化倾向
    摘要:相比<梧桐雨>而言,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是一部带有明显俗化倾向的作品.这种俗化与其所继承的俗文学传统有关,其中语言的俚俗则是这种俗化倾向的重要表现,而这种俗的语汇所带来的在行文上活泼与生动的面貌,也是传统诗词 ...
  • ①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阅读答案
    阅读链接.(2005·山西省中考题) ①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作米酢(c),同'醋' ...
  • 幼学琼林 全文及解释 卷四
    幼学琼林 宫室 [原文] 洪荒之世,野处穴居:以避毒害:有巢以后,上栋下宇,以奠民生. 竹苞松茂,洵制度之得宜:鸟革翚飞,亦创建之尽善. 前殿谓之紫宸,禁门谓之青琐:宰相职居黄阁,百官奏对丹墀.木天署,学士所居:紫薇阁,中书所莅. 金马玉堂 ...
  • 争做诚信小公民主题班会
    争做诚信小公民 主题班会 主题:争做诚信小公民 目的:人人参与,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主持人:张晶(甲).朱秋琼(乙) 课前准备:每人说一句"诚信&quo ...
  •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文学常识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文学常识题 1.歌剧<茶花女>谁的作品?威尔第 2.<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问的是:张籍 4.被称为"三苏"的北宋文学 ...
  • 公务员考试常识知识
    以下哪个国家设立了鸟蛋博物馆? 德国 海水的主要成分:氯化钠(78%),氯化镁 关于九大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都有固体外壳 我们可以看到的月亮最多占月亮表面积的多少? 59%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的第几次合作? 第2次合作 "大陆架 ...
  • 历代皇后名称及封号大全
    皇太后名称由来 皇太后huángtàihòu [empressdowager]皇帝的母亲 皇太后是中国古代皇帝法定母亲的尊号.秦有无此称,未见纪载.自西汉起,历代沿称. [出处]:<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 ...
  • 宁夏导游证考试试题
    宁夏导游大赛知识问答题 1.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程是多少公里? 答:397 公里. 2. "水洞沟遗址"的发掘表明,人类在多少年前就在宁夏大地繁 衍生息? 答:3 万年. 3.海原大地震发生在哪一年? 答:1920 年.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