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 范文中心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01/07

  【摘 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对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得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类型及运营模式丰富,但地域分布不均衡、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优化农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应积极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农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中民族地区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集中的地区,主要是指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和广西5个少数民族地区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和甘肃6个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和海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课题组经实地调研,对当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以助力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86—1994年),主要标志是农家乐的兴起;二是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主要标志是乡村假日经济迅速发展;三是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年),这一阶段借助国家三农政策,乡村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四是提升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旅游产业地位不断上升,产品不断升级创新。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区域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近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可以归纳出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分布特征。总体来看,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目前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计35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其中,贵州和四川最多,有21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广西和新疆各有15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27%;西藏最少,仅有1个,占全国总量的0.22%(见表1)。   (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   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通过对现有乡村旅游开发各要素的分析与整合,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系统理论,可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类型概括如下:   1.农家乐型   “农家乐”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如四川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甘肃龙门镇五里铺村等乡村旅游是典型的农家乐类型。   2.民俗风情依托型   民俗风情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典型的天然村落,利用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节庆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如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以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等都是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3.古村落型   古村落型主要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镇或元、明、清时期遗留的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来发展乡村旅游。如云南腾冲县和顺镇、大理喜洲镇,广西大圩古镇。   4.农业观光开发型   以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吸引游人,具体以生态庄园、观光农场、花卉生产基地、果木园林以及特殊地形下的农田景观等形成“人—村落—农事现象”和谐的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旅游,典型的如广西南宁的八桂田园、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等。   5.现代农村展示型   此类型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优先选择村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在旅游宣传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主要卖点,典型的有广西恭城红岩村等。   (三)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多元化   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经营模式(见表2)。   “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们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 优点: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缺点: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水平低, 接待量有限。 四川成都农科村、广西恭城红岩村   “公司+农户”模式 旅游公司依据当地的民俗、农事活动开发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 优点:强化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开发了单个农户难以实现的产品;接待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缺点:缺乏政府统筹且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 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由旅游公司来组织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 优点: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 村委会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缺点: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导致农户参与性不强。 四川天全县黄铜村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投入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公司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优点: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缺点:政府的主观干预意识较强;农户参与权利不大。 贵州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司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组织村民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优点:政府组织,公司和协会分工协作,农民广泛参与,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   缺点:参与领域广,难于协调。   贵州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   个体农庄模式 农业个体户者对自己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独立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 优点: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缓解就业压力。   缺点: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欠缺。 青海互助才伦多森林农庄   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组织村民自愿参与村集体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 优点:易于统一管理,减少了农户开发的盲目性。   缺点:资金、专业人才缺乏。   云南普洱市思茅区   公司制模式 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 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公司,农民以个人身份加入,以劳动获取收益。 优点:解决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问题;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   缺点:最大受益人为公司,不利于农户参与。 广西兴安县 “乡里乐”、“忘忧谷”, 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优化民族地区农业结构   民族地区乡村通过调整农业布局,对土地进行规划,使农田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实现单纯的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变, 农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在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需求,村民们提供餐饮服务,开设家庭旅馆;发展绿色水果、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乡村娱乐设施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上,优化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发展“养殖+ 沼气+ 种植+ 加工+ 旅游”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将单一的农村经济向养殖、种植、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等多元化结构发展。   (二)形成了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多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使近75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截至2011年,云南已初步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使农民走上以旅助农的致富路。   (三)改善了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例如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在旅游开发时投入了280 万元来建设 321 国道至东宅江村长达3.5 公里的旅游公路,完善的道路交通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有利于游客的进入。云南丽江金山村随着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公共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该村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与此同时,在道路交通、通讯事业、医疗卫生、住宿条件、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明显改善。   (四)提高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开发打破了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可以给当地带来新知识和新观念,有利于农民了解非本土文化、开阔眼界和更新观念;使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多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乡村旅游开发中各级部门争相对农民进行各种宣传和培训,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乡风民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如广西红岩村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就对瑶族文化中的茶文化、酒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未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客上门而非主动宣传,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探索与开拓。而作为乡村旅游管理者的村镇领导,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管理理念和方法陈旧,管理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宏观决策和指导不到位,影响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村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加上个别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民族地区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五、结论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转变,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上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建设中一定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5):2-5.   [2]邓敏.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215.   (责任编辑:牟洪波)


相关内容

  •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 甘 肃 省 人 民 政 府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 ...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美国农村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 借鉴意义 班级:工程管理11级2班 学号: 11082201 姓名: 张鹏飞 指导老师: 谢忠刚 2013年8月 摘 要 美国农村地广人稀,赚钱多和财富划分显示了美国农民的特 ...
  • 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_尹占娥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5] 李现武.环境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 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英合作 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 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4,9:34-37. [6]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 ...
  • 铅山县民宗局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铅山县民宗局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奋进2010,锁定财政'保七争八'‛力争铅山在赣闽交界区域快速崛 ...
  • 民族学博士论文选题
    民族学 序号 中文题名 1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 2 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 4 宗教与西部少数民族现代化 5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6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7 ...
  • 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08]4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发展北京旅游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具体体现,对推进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落实首都城 ...
  • 旅游市场细分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May 1999 乡村旅游市场细分 --以葡萄牙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例 作者:Elisabeth Kastenholz Duane Davis; Gordon Paul 关键词:旅游 市场 ...
  • 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分析
    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分析 桑启启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本文从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云南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的思路,以期为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有效的 ...
  • 飞来岛游艇会概念设计方案
    清远.飞来岛游艇会概念设计方案 编辑单位:广州蓝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德立游艇码头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愿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休闲时间也日益增多,旅游方式开始由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度假型.据国外学者预测,201 ...
  •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_彭顺生
    2016年1月第20卷第1期 人文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JournalofYanzhouUniversit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gy( Jan.2016 Vol.20No.1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