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自动保存的) - 范文中心

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自动保存的)

08/22

别样人生谱创作传奇

——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

张爱玲作为一颗文坛璀璨的星星,凭着《金锁记》走红上海滩。张爱玲能够名胜一时并且其作品历来为人们称道,是有一定原因的,她的人生经历是独特的,她的写作亦是独特的,她的许多作品看似描写爱情实则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她作品的人物形象令读者刻骨铭心,她成功塑造了曹七巧、顾太太等系列罪恶母亲形象,以及聂介臣、虞先生等系列父亲形象。这样的父亲母亲是变态的,其心理是畸形的。张爱玲的这种创作与她的生活体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与她“个性”的父母亲联系密切。

一.独特的一生,独特的心灵

张爱玲,本名张瑛,中国现代作家,1920年9月30号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父亲张廷重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之子,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是军门千金。姑姑张茂渊是新时期的独立女性,另外张爱玲还有一个小她一岁的弟弟。两任丈夫分别是胡兰成和赖雅。爱玲自幼好学,接受中西方双重教育,1930年在母亲的安排下入读黄氏小学,改名张爱玲。1934年从黄氏小学毕业,进入了有五十年历史的圣玛丽女校,其间遇到对其创作有一定影响的国文老师汪宏声。1937年毕业,向父亲提出到英国留学的要求遭拒。最后来到香港读大学。1944年张爱玲结识汉奸胡兰成,并与之交往,同年8月两人结婚,后因胡兰成的花心,1947年6月张爱玲以一封决绝信断绝了两人的关系。1952年爱玲毅然决然的离开上海,在美国结识了左翼作家德南•赖雅,并与之结婚。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自己的公寓,终年75岁。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类型众多,包括散文、小说、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还有不少的翻译作品,另外她的部分书信也成为中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她也是少有的中英文双语创作的作家。因家庭不和,张爱玲从小在文学中寻找自己的天地。7岁左右就写了生平第一篇小说,9岁起便给《新闻报》投稿,14岁创作第一篇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后又著有《牛》、《霸王别姬》等。1939年创作完成《天才梦》——一篇完全成型与张爱玲体的文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乱世才女告别了美好的学生时代,开始了职业写作之路。1943年张发表了她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从此她经常收到各种约稿,在短短的一年内,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陆续问世《倾城之恋》、《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花凋》、《心经》、《金锁记》等。后有代表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1944年,成为张一生创作的巅峰时期。后期写成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等。

张爱玲不属于任何派别,她不是像胡兰成一样的汉奸,亦不是像赖雅一样的左翼作家,她有一颗简单,美好且苍凉的心,这无疑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也因而影响了她的创作。矛盾丛生的家庭,父母的不和,继母的虐待,感情的创伤,这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无论是在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亦或悲凉的底色上。

二.家庭环境及对创作的影响

1父爱的先天有余,后天不足

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御史少爷,出身高贵,家世显赫,有着老气横秋的遗少气息,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亦喜爱古典文学。被迫与爱玲母亲结婚,根据《私语》里的描述在爱玲2岁的时候,一家人搬到天津,刚开始一家人的生活是惬意的。之后不久,父亲与一帮酒肉朋友整日的吃喝嫖赌,

母亲无法忍受,二人陷入了无尽的争吵,母亲无奈选择出走,在母亲离开后不久,父亲另娶姨太太,后被撵走,张廷重也因工作上的不如意注射过量的吗啡。初涉人世的爱玲第一次看到生活颓败的一面,从此冷漠的性格开始形成。此时,母亲回归,并以女强人的姿态试图挽救这段婚姻,短暂的平静以后,父亲又开始吸食鸦片,张爱玲的父母亲再次开始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协议离婚,对于父母的离婚,爱玲曾提到“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

[1]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父母亲的离异,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造成了张爱玲家的不健

全,1934年,爱玲进入圣玛丽女校,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很好的规划,但理想还未开始,家中再次发生一件对爱玲影响很深的事儿——父亲再次结婚,娶后母孙用蕃,这也意味着爱玲少年时期黑暗记忆的开始。后母同父亲一样吸食鸦片,对于父亲的再婚,爱玲后来在作品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的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

[2]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此时的爱玲对未来阴郁的生活似乎已经有

了预感。刚结婚不久的孙用蕃对爱玲在表面上是融洽的,但后母毕竟是后母,再加上后母长期抽食鸦片,在心理上自然有着刻薄的一面,她只给爱玲自己穿剩下的衣服穿,后母的刻薄使得中学时代的爱玲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朋友,在爱玲眼里世界都变得冷漠了。张爱玲中学时代的老师汪宏声先生说“爱玲因为家庭中的某种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这对于一个本该活力四射的中学生是少见的。张爱玲与父亲的彻底决裂是在被父亲暴打以后,爱玲曾因小事与后母发生争执,父亲知道后,暴打了张爱玲,并把她禁闭起来。在此期间爱玲因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生了一场大病,后寻机逃走,彻底离开了父亲的家,投奔母亲。之后爱玲因战争辍学回上海,在爱玲逃出家的四年里与父亲从未有过任何联系,从香港回来后因学费问题与父亲见面,两人都觉得陌生,父亲看上去更加苍老与无力,名门世家走向衰败的结果在父亲身上显露无疑,在小说《怨女》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家庭盛极而衰的刺激对爱玲来说是抹之不去的,“我三岁时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见他的泪珠滚落下来”这次见面,据后来爱玲自己的回忆录描述,自己在家里坐了不到十分钟,但当时的爱玲没有想到这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父亲对爱玲创作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上,人物形象上,亦或写作风格上。父亲喜欢古典文学,对《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大有研究,与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一样是个有文学底子的人,以传统士大夫的方式喜爱着文学,从某些方面来说父亲可以说是爱玲文学上的启蒙老师。《摩登红楼梦》这篇爱玲儿时戏作的书目就是父亲代他拟成的。父亲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亦深深的影响了爱玲,在爱玲以后的创作中很多作品都深受古典作品的影响,《霸王别姬》取材于古典故事,另外爱玲的散文和小说中多次提到《红楼梦》,比如《谈吃与画饼充饥》,《我看苏青》等。另外60岁以后的张爱玲潜心《红楼梦》研究,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并在1976年汇集成册。毫无疑问,父亲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父亲的文学素养,幼时父亲对爱玲创作才能的认识和鼓励,都促使爱玲对文学产生兴趣并影响到爱玲以后的创作,虽然对于这一点爱玲在文章中鲜有提及。但笔者认为父亲对爱玲创作正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感受到的是冷漠的亲情,她文章中封建大家庭的环境很多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类似。她文中的“父亲”大都是一个抽鸦片,迂腐,粗暴,无用,没落的形象。《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家庭也是上海没落的封建家族,父亲聂介臣也娶了后母,并且吸食鸦片,整日与鸦片为伍,像后期父亲对爱玲一样,聂传庆的父亲也不喜欢传庆,“他的耳朵有点聋,是给他

[4]父亲打的”从小聂传庆没有父爱,他是自卑的,不与任何人交往,并形成畸形变态的心理。这无

疑是爱玲家庭环境以及爱玲父亲的影射。《花凋》中的郑先生更是令人心寒,在女儿生病后,没有一点作为父亲应有的关心,不肯花钱为女儿治病,还整天唠叨嫌弃女儿,完全一个自私、无爱的父亲形象,父女间的亲情显得一文不值。《多少恨》中的虞先生游手好闲,在把家败完后,抛弃妻女,决绝离去,但是当女儿在经过苦苦努力即将获得幸福的时候跑回来纠缠并威胁女儿,跟女儿要钱等。

爱玲文章中的父亲无一点亲情可言,有的只是自私、冷漠、贪婪、暴力。这与爱玲的父亲对爱玲造成的创伤是密不可分的。

2母亲和姑姑给爱玲的喜与悲

张爱玲的母亲同样有着很好的家世,出生于清朝军官家中,家庭环境开明,接受新式教育,十分聪明,身上有着一种新时期的蓬勃朝气,这与张廷重的老气横秋遗少气质是格格不入的,两人被迫结婚,在爱玲的眼中父亲的封建感与母亲的西方感是那么的不和。甚至怀疑母亲对父亲是否有爱,在爱玲的作品《茉莉香片》中聂介臣的第一个妻子冯碧落对聂介臣没有爱,两人也像爱玲的父母亲一样亲上加亲。母亲在家里照样学琴学画,不关心家事,后无奈于张廷重的吃喝嫖赌,离家出走,以读书的名义出国,回来后,一家人从以前的房子搬到了一所花园洋房,过起了西方人的生活。小爱玲还把自己的新居室,新生活和喜悦写了满满三张信纸寄给了自己的玩伴,可见爱玲十分喜欢母亲带来的西洋生活,西洋房间,暂时和谐的家庭。母亲弹琴唱歌,画画,喜欢音乐,对美有着执着的向往。姑姑也是新时期女性,每天练钢琴,母亲则跟着琴声练唱。母亲还教爱玲学英文,对西洋事物的执着追求也引发了爱玲出国的心,爱玲在香港读大学的三年潜心学习英文,并且以英文创作进入文坛,在《二十世纪》上发表过《chineselifeandfashion》等英文文章。爱玲在《私语》中亦对此作了声明“大约生平只有这一个时期是具有洋式淑女的风度的”。留过洋的母亲对新事物接受很快,刚回到上海就订阅各种刊物,喜读《小说月报》和《良友画报》,“《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所

[5]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虽然老舍后来的《离婚》、《火车》全比《二马》好得多。”之后父

亲再次开始吸食鸦片,并且肆意挥霍母亲的钱,母亲无奈与父亲协议离婚。并与姑姑一起搬走,此时爱玲的家变成了两个。离婚协议上清楚的写着母亲有关心爱玲教育问题的权利。爱玲经常去母亲和姑姑那边玩儿,对母亲的家非常喜爱。“纤灵的七巧板桌子上,轻柔的颜色,有些我所不大明白的

[6]人来来往往。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在这里了。”不久后母亲再

次出国。张爱玲与父亲决裂后,正式来到母亲家里,刚开始对这里充满好感,后来“母亲的家不复

[7]是柔和的了”。

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感有了明显的变化。“我逃到母亲家,那年夏天我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只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不回去了。我母亲解释给他听她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

[8]此无法收留他。他哭了,我在旁边也哭了。后来他到底回去了,带着那双篮球鞋。”爱玲由此更加

认识到了母亲对亲情的淡漠。开始职业作家之路的爱玲虽与姑姑生活在一起,但姑姑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亲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感觉,更谈不上高尚的亲情,一次爱玲摔倒被玻璃划伤让姑姑看,姑姑只是看了一下继而就开始关心爱玲什么时候给换上新的玻璃。家庭成员之间的冷酷与自私在爱玲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进一步影响到爱玲的创作,在爱玲作品中,母女关系亦是冷漠的,爱玲笔下的母亲也彻底颠覆了传统慈母的形象,而成了犀利的,罪恶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病态的,心理是畸形的,她在金钱的驱使下嫁给了残废的姜仲泽,却得不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并且把目光转到三弟姜季泽身上,在情欲无法满足的情况了开始变相虐待她的儿子与女儿,她迫使儿子给自己讲他和媳妇的床事,晚上耗着儿子不让儿子回房,勾引女儿吸食鸦片,拆散女儿婚姻。“儿子女儿

[9]恨毒了她”曹七巧作为母亲,对长白和长安没有母亲的温柔,有的只是恶毒与残忍。在原欲的控

制下破坏儿子和女儿的爱情,甚至逼死儿媳。历来学者对《金锁记》的评价是以赞扬为主的,“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

[10]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对《金锁记》进行了具体的分

析,成为研究《金锁记》的重要资料。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进行了大量描写,并给与《金锁记》极大地肯定。我们不否定张爱玲能够塑造出曹七巧这一经典形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不难看出母亲对亲情的淡漠亦是原因之一。《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嫁给有钱人祝鸿才,但不能生育,为了留住丈夫,她不惜迫害妹妹,在自己的帮助下,妹妹被自己的丈夫强奸。曼璐把自己的妹妹强

行关在家中。此时的顾太太感觉到了不对,但只是保持沉默,对曼桢的遭遇不给予任何帮助,之后顾太太拿着曼璐给的钱逃到乡下,至此完全抛弃曼桢,这也是曼桢所不能接受的“最觉得痛心的,想不到她的母亲对她竟然这样”。在爱玲的笔下,顾太太彻底的世俗化了。这样的母亲是罪恶的。张爱玲笔下罪恶的母亲岂止仅限于这两篇作品中,《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受到兄嫂的压迫时曾找母亲哭诉,但母亲对此爱搭不理,不肯为白流苏出头。此类“畸形”的母亲形象在爱玲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在她的散文中她也多次提到母亲对亲情的冷漠带给自己心灵上的震荡。

张爱玲的作品看似写一个个爱情故事,实则背后透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揭示是很深的。她还写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可感的鲜活形象。其中以曹七巧为代表的一系列“罪恶”母亲,以聂介臣为代表的冷漠的父亲都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经笔者以上论述,张爱玲塑造的父亲和母亲们是与她所处的淡漠的家庭环境,所感的自私的亲情息息相关的。

张爱玲以独特、细腻的女性笔触写文章﹑塑造形象,她对生活的理解是独到的,是现实的,是深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冷酷、虚伪、自私的关系对张爱玲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进一步影响到张爱玲对作品的创作。

注释:

[1]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私语》113页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私语》114页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天才梦》1页

张爱玲《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茉莉香片》86页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私语》112页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私语》113页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私语》118页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私语》117,118页

张爱玲《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金锁记》45页

雷达,李建军主编《百年经典文学评论》,长江出版社,2003年版,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247[2] [3] [4] [5] [6] [7] [8] [9] [10]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载《万象》,1944年第五期

3. 刘川鄂《张爱玲传》,第一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

4. 张爱玲《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5.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 宋家宏《走进苍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7. 曲雅红《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15卷第2期


相关内容

  •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性著称,本文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探讨了作家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以及为表现悲剧意识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张 ...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 摘要:自传体小说与自传文本以及回忆录之间往往有一种显隐相间.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以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与自传 ...
  • 在艺术的边缘行走
    时间:2006年10月9日 地点:QQ 记者:林小青(以下为林) 作家:叶梦(以下为叶) 前年春天因为一个很偶然的采访机会,我和叶梦有了较多的来往.叶梦具有的一种特别善于直抵他人灵魂的沟通本领,带我轻轻地跨越这道篱笆,并激发我新的梦想.她辐 ...
  •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Q_鱼吧 提交日期: 2006-3-8 23:21:00 /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news.blcu.edu.cn/xbwx/admin/News_Show.asp ... ...
  • 上海热线| 定格南京西路(11.12.23)
    吴江路(11.12.23) 吴江路上的"三大家族" 小吃街前身竟是望族街 正在改建的吴江路,当年名为"斜桥街".而今天的小吃街,当年可是名门云集的望族街,"斜桥邵府"."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
    2.分析<在酒楼上>中吕纬甫."我"的形象 答:吕纬甫:作为曾今热爱于辛亥革命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生活理想及人生追求.但随着革命的失败,社会陈腐,在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和人生的价值而倍感无望, 因此颓唐消 ...
  • 王安忆女性人物形象论
    第5卷第5期 2006年10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VoI.5 No.5 Oct. 2006 王 ...
  • 顾晓蕊:素心女子用笔画心
    ▲顾晓蕊和女儿张心怡 ▼身着旗袍的顾晓蕊 □本报记者 王春霞/文 张鹏/图 "顾晓蕊"这个名字,相信广大读者并不陌生,她曾经是<平顶山晚报>副刊的常客:她的文章经常见诸<读者><特别关注&g ...
  • 浙江省20**年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语文试卷(二)
    浙江省2013年高考模拟冲刺(提优)测试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刹车(shā) 倭寇(wō) ..B .特辑(jí) 田契(qì) ..C .龋齿(q ...
  • 大齐坨张氏家族与天津
    河北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村张氏家族,耕读传家,科举起家,清末以来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不小的影响.其声名最著者,包括清末的清流健将张佩纶.两广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以及民国的交通总长张志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