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 - 范文中心

城镇体系规划

02/14

第九章 城镇体系规划

1 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基本特点

起步晚

西方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达到高潮。我国起步较晚

•1945年,梁思成“市镇的体系秩序”引介城镇体系思想

1950年代末,翻译克里斯泰勒《城市的系统》一文,但其后未开展相应研究

1954.6,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批判“脱离工业建设搞大城市”的资本主义城市建设观点,进一步明确城市建设为为社会主义工业服务的方针 •

20世纪60-70年代停滞

规划实践推动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后,“市带县”,实践推动,城镇体系研究逐步展开

3

一. 来龙去脉

1989年底通过,1990年4月1日执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定: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该包括市或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5

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来龙去脉

•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城镇体系的特点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

规划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新中国城镇体系发展变化简介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简介

2

一. 城镇体系规划的来龙去脉

1980年代城市经济改革,提出“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的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

1983年以来大面积推广市带县,县改市,市政府的管理对象从一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城市群体。

1984年公布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要合理布置城镇体系。地理界开始进行实践。

4

二. 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

1958—1960年许多省区曾编制过区域规划。围绕156个工业项目选址,编制城市规划时,感到需从更大区域范围来研究工业和城市的合理布局问题

•当时的区域规划大多由城市规划部门主持、城市规划技术人员编制完成 •

国家建委1956年设立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局,拟订《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草案)》

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计委从落实国民经济计划,与建设部门在编制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上,有密切而成功的合作

9 二. 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在国家计划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开展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和部分地区的国土规划

建设部门承担和组织了作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组成部分的《全国城镇发展布局纲要》和部分地区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1

二. 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我们的规划实践

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完成:

•新疆五家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03) •山东省高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 •山东昌邑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 •广西桂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 •山东省梁山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 •湖南省常德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8-2009)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1)

15

三. 城镇体系的特点

概念: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

4层含义:

•区域相对完整,不是任意肢解,也不是任意拼接; •职能分工不同; •等级规模不同;

不同就要交流,组成空间网络,具有一体化倾向。

17

二. 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我们的规划实践

1985年夏,周一星主持完成济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86年1期《城市问题》发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方法和问题” ;此后先后有: •泰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87) •梧州地区城镇体系规划(1990) •桂林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3)

•洛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4),出版第一本城镇体系规划的书籍(1998) •广西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1994-95) •青岛市城阳区城镇体系规划(1999)

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 (1999-2000)

14

二.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21世纪,转向区域规划、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省江浦县县域规划( 2000-2001.11)

山东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00-2001) 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组织研究 (2001) 河南省兰考县发展战略研究(2004)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2003),出版同名著作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4)

潍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04),出版同名著作 河北大名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5) 河北迁安市城乡统筹规划(2006) 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1)

潍坊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研究(2012)

16

三. 城镇体系的特点

整体性

点、线、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

等级性或层次性

世界→全国→省区→地区→地方,要考虑上下级体系的衔接

动态性

随时间会发生阶段性变动,规划也要不断修正补充

18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21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1994年建设部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10项内容: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规划期末(一般15—20年)的人口数、城镇数和城镇人口数、城镇化水平

以及机制分析(城镇人口通过哪些途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吸纳,乡镇企业如何集聚)

健康的城镇化是经济非农化、人口城镇化和设施城镇化三者的统一。 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的支撑条件和资源支撑条件

23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1994年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10项内容:

第十三条 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 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 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0

4.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1994年建设部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10项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方法:必须多因素,定量,全覆盖,分出优良中差 •

作用:有助于了解区域的地域结构、确定发展轴线

对城镇人口增长预测等有参考价值。

22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不宜放在这里)

“3. 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指导思想:

正确认识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优势和劣势可以转化

正确认识均衡发展与不均衡发展。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

24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4)确定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职能结构)

现状的职能结构 •

特点和问题 •

调整

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指导。

25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空间结构)

确定发展轴线(以明确布局重点,阻力最小) •

确定不同城镇的发展对策 •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 •

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

划分城镇经济区

实际包含了第3点内容(城市经济区)、第9点内容(重点城镇)

“3. 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9.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27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9)城市规划与用地发展规划的关系(原来的第9条放入第6条)

“9.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确定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和土地部门协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土地部

门给出不同时期的用地指标,城市规划不能突破。规划部门和土地部门一定要事先协调好,至少在总量上要加以平衡。

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城市发展中的合理用地是节约土地还是浪费土地?

29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模结构)

•现状的规模结构 •特点和问题 •

变动趋势

•今后的变化预测 •新设市镇预测 •

乡镇归并计划

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模提供依据。

26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水、电、路等的规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划出农田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确定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

28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行政措施 •

政策措施 •

组织措施

30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把10个内容加以概括:

1)条件评价 2)城镇化 3)发展战略 ——目标和指导思想 4)职能结构 5)规模结构 6)空间结构 ——体系的基本内容 7)基础设施协调 8)环境建设协调 9)用地协调

——体系的支撑系统,落实到协调 10) 政策措施 ——建议

31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2010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要求成果内容:

(六)明确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包括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区位和范围,提出管制要求和实现

空间管制的措施,为省域内各市(县)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线”等规划控制线提供依据。(七)明确对下层次城乡规划编制的要求。结合本省、自治区的实际情况,综合提出对各地区在城

镇协调发展、城乡空间布局、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空间开发管制等方面的规划要求。

(八)明确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城乡统筹和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的规

划内容;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规划实施的方法。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本省、自治区实际,可以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调事项,近期行动计划等规划内容。必要时可以将本省、自治区分成若干区,深化和细化规划要求。

33 梧州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35 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

2010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要求8项成果内容:

(一)明确全省、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包括城镇化目标和战略,城镇化发展质量目标

及相关指标,城镇化途径和相应的城镇协调发展政策和策略;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城乡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划策略;根据省、自治区内的区域差异提出分类指导的城镇化政策。

(二)明确资源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

合理利用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三)明确省域城乡空间和规模控制要求。包括中心城市等级体系和空间布局;需要从省域层面重

点协调、引导地区的定位及协调、引导措施;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目标、原则和规划要求。 (四)明确与城乡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包括省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策略及综合

交通设施与城乡空间布局协调的原则,省域综合交通网络和重要交通设施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及其规划要求。

(五)明确城乡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包括统筹城乡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原则和规划

要求,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农村居民点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综合防灾与重大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要求等。

32

济宁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4

36

方案二:一主三副三轴四区

一主:中心城市常德 三副:

•北部副中心城市澧州(津澧) •沅水流域副中心城市桃源 •澧水流域副中心城市石门 三轴:

•南部城镇轴 •北部城镇轴 •南北向城镇轴 四区:

•指常德经济区 •桃源经济区 •石门经济区 •津澧经济区

39

五. 规划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流程:

项目准备——现状调查——纲要编制——成果汇编——上报审批 方法:

注重调查研究,上下结合

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以中观为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1 方案一:一主一副两轴两区

•沿沅江和G319的桃源-常德-汉寿城镇密集带、沿澧水的石门-澧县-津市城镇带的南北两条城镇发展轴

•在两条发展轴上分别确定常德、津澧为中心城市

强化流域内城镇的空间联系,强化两条城镇发展主轴的中心作用,形成沅江流域经济区和澧水流域经济区两大流域经济区

38

五. 规划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成果形式:文字和图件相结合

文字包括:

文本和附件(综合报告(说明书)、专题报告、基础资料汇编)

图件包括:

区位分析图、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城镇规模等级规划图、空间结构规划图、主要基础设施图。有的还需要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旅游空间规划图、空间开发管制图等等

42

五. 规划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本地发展和更高层次发展要求的关系 •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与其他部门规划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规划、风景区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规划等

•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

与各行业如交通运输、水利资源利用、供电等行业规划的关系

现在最难处理的是规划人员与当地领导的关系

43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新中国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起伏发展时期(1958-1965年)

新设22,撤销29

•1965年底169个,比1957年底减少7个

停滞发展时期(1966-1976)

新设21,撤销2(乌达、海勃湾合并为乌海市,临夏) •

1976年底188个

稳定发展时期(1977- )

45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新中国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变化

城市数量增长迅速,等级规模结构变化巨大

大中城市增长与小城市减弱

•1952-1957,大中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小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1960-1965,大中城市人口负增长,小城市人口增长相应加快 •1966-1975,城市人口负增长,仅大中城市有缓慢增长 •

1978- 大城市发展较快

省会城市迅速崛起 •

小城镇发展曲折缓慢

47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新中国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年)

1949,136个城市

1950-1957,新设63,撤销23

山海关并入秦皇岛、宣化并入张家口(冀),赤峰(内蒙古),金州(辽宁),衢州、兰溪(浙江)、阜城、亳城、三河、当涂、大通、宣城、界首、宿城(安徽),萍乡(江西),石岛、羊口、龙口、博山与张店和周村合并为淄博(山东),朱集(河南),肇庆(广东),榆林(陕西)

1957年底176个

44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新中国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变化

城镇性质及其职能组合结构的巨大变化

行政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强 •

矿工业、加工业新城市的发展 •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 •

旅游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五大连池、遵义、延安、井冈山、黄山、大庸

特大城市周围卫星城的发展

46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新中国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变化

中西部城镇大量增加,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区日趋明显

中西部城镇大量增加 •

城市集聚区日趋明显

•辽中南城市集聚区 •京津唐城市集聚区 •

沪宁杭芜城市集聚区 •珠江三角洲城市集聚区 •中原城市集聚区 •成渝城市集聚区 •

“大台北”城镇集聚区

48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

空间分布特征

•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

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地理分布特征

•城镇集中分布平原丘陵地区,高原山区分布很少 •城市偏集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

沿河城市群组正在形成

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相适应 •

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差异明显

49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体系的层次系统

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中心,五个层次

首都-省会-地区中心或省辖市-县城或县级市-建制镇

城镇的规模等级系统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等级规模分布特征

城市数量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正城市人口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倒金字塔分布

•金字塔分布

城镇体系处于低级阶段,即大城市发展时期

51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职能体系

职能体系的地域组合类型

东北城镇职能亚系——最大的重工型城镇职能亚系 •

华北城镇职能亚系——最重要的能源型城镇职能亚系 •华东城镇职能亚系——最大的轻加工型城镇职能亚系

中南城镇职能亚系——发展中的以原材料为主体的城镇职能亚系 •

西南城镇职能亚系——新型机械、电子工业为主的城镇职能亚系 •

西北城镇职能亚系——又一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城镇职能亚系

53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类型

块状城市集聚区

辽中南、首都、长三角、珠三角、台北盆地

条状城市密集区

•胶济-津浦(山东境内济南以南)铁路沿线 •

闽东中部沿海 •滨州-牡佳铁路沿线 •郑州京广-陇海铁路沿线 •湘中湘黔、浙赣铁路沿线 •成渝铁路沿线 •

宁夏黄河灌区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长春、太原、西安、合肥、武汉、南昌、南宁、贵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

50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职能体系

政治中心体系

首都-省会-地区中心-县级市和县城

交通中心体系

•铁路枢纽城市亚体系 •港口城市(镇)亚体系 •

公路枢纽城市(镇)亚体系 •

矿工业(含农副产品加工)城镇体系

•能源工业城镇亚体系

•原材料及重加工工业城市亚体系 •

轻加工工业城市亚体系

旅游中心体系 52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职能体系

职能体系的地域组合类型

轻重工业城市地域分布,具有由东向西、由东南向西北,自轻至重的地域演变特征;

在东部地区,城镇职能的地域组合比较复杂,以加工型为主体,而在中西部,城镇职能组合较单一,以资源开发为主

54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中国城镇职能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 城镇联系的基本形式

•自然联系(自然综合体、地理单元、河流、生态等) •经济联系(基础设施及贸易、产业、资金) •技术联系(技术扩散形式的集聚与扩散)

•社会联系(人口迁移、旅游、亲属关系、风俗礼节宗教信仰、社会团组织等) •

行政管理联系 

城镇体系的主要网络系统

•行政管理系统 •交通运输网络系统 •

生产协作网络系统

55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体系的主要变化

规模等级变化

动力机制

市场要素影响力加大

紧密依赖行政等级体系形成的动力层次特点弱化 •

区位条件优惠政策作用增强

规模等级变动

具有区位优势而不一定是行政中心的城市增速较快 •

以行政等级为基础形成的规模等级体系有所改变

57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体系的主要变化

职能变化 •体制背景

•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放权

•城市发展活力增强

城市职能适应国内外市场规律获得发展 •

职能变动

•经济职能整体增强

•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劳动分工格局中的新职能的城市 •较严格的以行政等级体系为基础的职能体系特征减弱 •城市的第三产业职能地位上升 •

工业职能多元化

56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体系的主要变化

空间结构变化 区域政策

•1980年代,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东部开放 •2000年,西部大开发

•2003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

2006年,中部崛起

60

区域政策的影响

东部区位和政策优势弱化,区域发展条件趋同

61 63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内容简介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

目的:加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加强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

规划范围: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分别提出规划指引。 

规划指引内容:包括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与管理的地区和城市,跨省域协调发展的地区和需要协调的内容,以及对规划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等。

65

中国的城市空间分布

•东密西疏空间格局已成为明显特征 •

形成了几个特别巨大的城市密集区:

东部优势明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闽东南;

其次有中原城市密集区、湖北城市密集区、湘中城市密集区、川西城市密集区等。

珠三角、长三角已经形成都市连绵区。

6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年)

64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66

11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一章 中国城镇发展的条件与趋势

67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二章 城镇发展策略、目标与规模

城镇发展策略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社会和谐、安全高效、文化昌盛、人居环境良好”的城镇发展策略。

城镇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10年):

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对内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积极培育新城镇群;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和城市的管理水平。 69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二章 城镇发展策略、目标与规模 发展规模

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规模

201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6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城镇人口约为6.4亿人;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城镇化水平为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

2006-2020年间城镇人口将新增近2.8亿人(应为2.6亿左右),随着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的增长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城镇建设用地仍将增长。1991年到2005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从2.75万平方公里增加到6.78万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为6.6%。

71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一章 中国城镇发展的条件与趋势 城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 •

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忽视城镇化质量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

大城市和城镇密集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小城镇发展活力不足、特点不突出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

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统筹

68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二章 城镇发展策略、目标与规模

城镇发展目标

远期目标(2011~2020年):

•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 •以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

显著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达、就业充分、文化繁荣、资源节约、环境适宜、社会和谐、基础设施高效、城乡和区域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7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三章 城镇化空间战略

城镇化空间战略

•因地制宜组织多样化的城镇体系 •引导城镇群协调发展 •实行空间开发管制 •城镇化政策分区指引

•东部地区 按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 •

中部地区 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镇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西部地区 按照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

东北地区 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增强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

72

1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三章 城镇化空间战略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指引

重点地区 包括城镇群,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和海岸带等。这些地区在提升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协调区域发展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引导和城镇发展的管理。

城镇群发展指引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和完善城镇网络结构,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城镇群,组织和协调好城镇群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群产业和人口的吸纳能力,强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城镇群

•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重点城镇群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 •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 •

以重庆为核心的成渝重点城镇群

73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

年)

第三章 城镇化空间战略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指引 •城镇人口空间分布

•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市人口分布预测

75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四章 城镇体系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指引

•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 •陆路门户城市(镇)、边境地区中心城市 •老工业基地城市 •矿业(资源)型城市

•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 •

历史文化名城

77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三章 城镇化空间战略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指引

•重点地区

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和海岸带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

地区、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洪泽湖地区,海岸带及海岛地区等地区 •

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 •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与东北三省的交界地区、苏皖交界

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浙赣皖交界地区、晋陕蒙交界地区、甘青新交界地区、川滇藏交界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川渝交界地区、鄂赣皖交界地区、鄂豫陕交界地区、粤湘赣交界地区、黔湘桂交界地区等。

74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四章 城镇体系与城市发展 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构建“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的发展策略

以差异化发展为前提,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多元、多极的城镇组织

推进沿海三大重点城镇群向着世界级城镇群迈进 加快培育成渝城镇群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极核 

建立以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体系 

以重大交通通道为载体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

重点推进“一带七轴多通道”的城镇网络化发展体系

76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五章 镇、乡和村庄布局与建设 优化镇、乡和村庄布局

•优化村镇居民点体系

•加强村庄分类指导(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型) •引导镇、乡和村庄建设 •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78

13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六章 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第七章 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利用

土地资源 水资源 重要能源 港口岸线资源

第八章 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 第十章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

79

名词解释

80

14


相关内容

  • 沈北新区转型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沈北新区转型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 张建军,宫远山,王 玲,王柄荃,李佳阳 [摘 要]目前沈阳市战略性新形势和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促成了新区转型的条件,拉开了沈阳北部区域联动发展的帷幕,且随着城市空间向北拓展核心区的趋势,使沈北新区面临新的 ...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六)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十四章 强化城 ...
  • 十二五规划知识问答
    十二五规划知识问答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指什么时间?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指2011-2015年. 2.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中"五个坚持"是什么? 坚持把经济 ...
  •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3月31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
  •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考点解读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张辛考点解读 解读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解读二 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 河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
    河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和<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 ...
  •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在陕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陈德铭 (2006年1月17日)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 ...
  • [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解读
    "环三"战略专题 加入时间:2010-6-30 15:48:33 本站 点击:913 2008年七月五日,台湾民俗进香团一行三百余人搭乘的直航轮船顺利抵达福安下白石码头,这是我市近六十年来迎来的第一艘台湾直航客轮,开启了 ...
  • 20XX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省长,吕祖善
    2011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主 ...
  •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
    "十五"期间,贵州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