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总结 - 范文中心

元素周期律总结

01/07

元素周期性规律总结

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离子半径先比较核外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则半径越大,若电子层数相同,则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小的离子半径大。

1.2 主族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

1.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1.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2.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 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相关内容

  •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 ...
  • 人教社教材必修(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车 琳 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 的周期性变化. (2 ...
  • 元素周期律总结
    1.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逐渐____,原子半径逐渐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金属性逐渐_____. 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_____,化学性质 ...
  • 元素的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一:元素第二课时教案及说课稿 <元素>第二课时说课 一 教材内容分析: 元素这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 ...
  • 元素 说课稿
    元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第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 ...
  • 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复习方法及备考建议 一.复习方法--三轮复习法 (一)一轮复习:(从上轮高考结束至下一年2月) 夯实基础知识,对以前所学知识再回顾,再认识,加深理解,初步归纳. (二)二轮复习:(3月1日至4月20日,计 ...
  •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012考纲解读]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不倦探索的问题.古希腊人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人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 ...
  • 置换反应的类型
    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置换反应类型归纳 置换反应类型在解答无机框图推断试题过程中具有其特殊的功用,以其特殊的形式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但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积累,缺乏总结,置换反应的实例在头脑中没贮存多少,因而对这类试题总是感到束手无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