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及导学案 - 范文中心

[陈情表]教案及导学案

03/29

《陈情表》教案及导学案

教案

2009-07-20 10:36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

李密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

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

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

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

“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

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

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

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

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

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

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

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

的原因。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

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

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

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

以刘日薄西

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

廉 举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

乞终养 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

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

“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

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

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

之意。

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

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

境地。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

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

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

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

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

“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

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

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

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

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

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

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

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

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

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

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

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

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

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

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

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

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

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

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

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

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

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

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

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

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

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

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

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

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

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

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

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

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

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

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

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

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

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

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

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

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

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

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

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

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

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

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

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

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

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

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

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

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

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

必不为人。

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进退狼狈 日

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气息奄奄 更相为命 皇天后

土 实所共鉴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陈情表》练习题

1、给下面加点字注意。

险衅( ) 行( )年四岁祚( )薄 ( )应( )门之童 猥( )以微

床蓐( ) 陨( )首责臣逋( )慢 日笃( )拔擢( ) 宠命优渥

( )

2、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识记下列词的意思。

(1)孤苦伶仃:

(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

(4)日薄西山:

(5)气息奄奄:

(6)人命危浅:

(7)朝不虑夕:

(8)皇天后土:

2、注意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在文中的意思。

则告诉不许(告诉: ;不许: )

至于成立(成立 : )

九岁不行(不行: )

臣之辛苦(辛苦: )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 )

臣以供养无主(无主: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报: )

3、指出对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 )

A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孑,名词做状语,像孑孓一样)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

C 、历职郎署(职,名词做动词用,任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做动词用,远离)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急于星火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谨拜表以闻

(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5)则告诉不许

(6)少仕伪朝

5、解释下列多音字

⑪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听臣微志(《陈情表》)

④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⑤童微伺其睡(柳宗元《童区寄传》)

⑫息

①宋将军屏息观之(魏禧《大铁椎传》)

②武气绝,半日复息(班固《汉书》)

③请息交以绝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⑤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

⑥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

⑦陈涉太息曰(司马迁《史记》)

⑬期

①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②良马列期乎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④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全祖望《梅花岭记》)

6、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文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

(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练习答案

1、

Xìn xíng zuî bï yìng wěi rù yǔn bū dǔ wî zhuï 2、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3、A

4、

(1)介词结构后置

(2)判断句

(3)省略句

(4)省略句

(5)省略句

(6)省略句

5、略

6、

(1)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

(2)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

(3)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

(4) 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5) 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

(6) 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7) 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注意文言词义积累。

2.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表现出来的深厚感情。

3.体会作者复杂深挚的感情及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重点字词积累。

2.通过诵读把握课文,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学习策略】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课文相关资料

(1)背景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2)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3)解题

陈——陈述;情——真实情况,实际事宜;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它的开头,要求先写明上奏人的姓名,同当时的书信一样,开头格式相同。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2.重点字词积累:分类比较记忆法

文言中,实词数量最多,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为它的语法作用有些特殊,就把它归入了虚词。文言文中好多虚词是从实词转化而来,所以往往既有虚词义,又有实词义。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有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词义的古今变化;②一词多义;③通假现象。学习文言虚词,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辨明用法;②注意特殊;③明了古今变化。

鉴于实虚词情况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分类比较记忆法,也就是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字词,按照词性、词义或其他标准进行分类、集中、比较,以便于识记该词的意义及变化(一般需结合例句) 。具体到本文,可进行如下分类比较以便记忆:

(1)重点词的读音

夙遭闵(mǐn) 凶门衰祚(zuî)薄 茕茕(qiïnɡ qiïnɡ) 孑(jié)立 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xiǎn) 马 猥(wěi) 以微贱 非臣陨(yǔn) 首所能上报 过蒙拔擢(zhuï) 宠命优渥(wî)

(2)通假字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薄 闵:通“悯”,忧患的事 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褥子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2)古今异义

①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②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③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今,给马洗身。 ④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⑤狼狈:古,进退两难的情状,如“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今:受窘,困苦。

⑥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⑦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⑧辛苦:古,辛酸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⑨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多义词

(5)活用词

①夙遭闵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②察臣孝廉(名词活用作动词)

③举臣秀才(名词活用作动词)

④猥以微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⑤谨拜表以闻(动词作使动用法)

⑥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

⑦臣之进退(动词活用作名词)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⑨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

⑩沐浴清化(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

12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作状语)

(6)虚词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诵读感悟法

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本文多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同时又杂以三、

五、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清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节奏疾缓,还要边读边想象,让自己的神思在自己参与创造的艺术天地里翱翔,这样,一遍一遍的诵读,就成了一遍一遍的欣赏,一次次的艺术享受。本文要求背诵全文,可见诵读在本文中的地位。下面是节录的关于本文的诵读指导,以供参考。

1.第一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文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层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正是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的。

2.第二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①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②“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③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逼,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恻,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字,说明这是辞职的惟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惟”“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首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微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

“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5.文章思路

全文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共分四段。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诏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委婉表达自己并非欲全名节才辞不赴命。

第四段: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

6.文章主旨

李密借《陈情表》主要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言辞极其恳切,情深感人,言之成理,才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7.感悟本文写作特点

(1)以情动人

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李密是蜀汉降臣,拒绝帝王的征诏,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用言辞打动君王。文中反复出现祖孙相依为命的内容,祖母对他的照顾,祖母病笃,祖母时日无多,让人看到作者对祖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但在简洁的笔墨之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2)布局巧妙

本意是辞官,奉养祖母,但文章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试想如果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势必引起武帝不满。作者思及此,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为后文主题思想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而有力的依据。

附:参考译文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祖母刘氏怜恤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勉强的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身,时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曾间断和离开过。

到了晋朝建立,我又承受着清明政治的教化。从前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我为秀才。我因供养祖母之事无人来做,都表示辞谢,没有应命前往。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授职为太子洗马。凭我这样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遇。当时我把自己的想法上表奏闻,表示辞谢,不能就职。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而严峻,指责我有意回避和怠慢。郡县官府,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司官登门催促,像流星的火光一样急速。我想奉命急速就道,但刘氏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我的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属老年人,尚且都受到怜悯和抚养,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一直做到郎官,本来就希图

宦途显达,并不夸耀名节。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却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只因为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已经到了) 朝不保夕的地步。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剩下的岁月。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一点心意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侍奉而远远地离开她的。

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刘氏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苦衷,不单是蜀中人氏以及二州长官看到并且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内方法实践

1.下列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险衅(xìn) 夙愿(sù) 闵凶(mǐn)

B .祚薄(zuî) 期功(jī) 强近(qiǎnɡ)

C .茕茕孑立(qiïnɡ)(jié) 床蓐(rù) 洗马(xī)

D .逋慢(bū) 拔濯(zhuï) 优渥(wî)

2.对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少:小时候

B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鲜:少,不多

C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D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3.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 .臣之辛苦

D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夙遭闵凶

B .常在床蓐

C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如《陈情表》、《出师

表》。

B .“孝廉”“秀才”都是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科目名,县级考试入选者为“秀才”。

C .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名目,通称“五服”。

D .古代官职升降有一定的说法,“拜”多用于升任高官,“除”有免去旧职,任新职之意。

7.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在故老 故老:老朋友

B .犹蒙矜育 矜育:抚育

C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微薄

D .有所希冀 希冀:非分企图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历职郎署

B .臣具表以闻

C .函梁君臣之首

D .且臣少仕伪朝

10.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课外方法实践

11.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初,曹操微时,(李) 瓒异其才,将没,谓其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后汉书•李膺传》)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B 3.A 4.D 5.D 6.B 7.B 8.D 9.B

10.(1)我因为命运不济,很早就遭到不幸。

(2)到了晋朝建立,受到了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3)因此我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

(4)希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拙的诚信,准许我微小的愿望,或许能使刘氏(我的祖母) 侥幸的寿终。

(5)我活着将要不惜生命为国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11.当初,曹操地位低微时,李瓒就认为他才能不同寻常,李瓒临死时,对他的儿子李宣等人说:“社会就要大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能超过曹操的,张孟卓和我关系不错,袁本初是你们的外亲,尽管这样,你们也不要依附他们,你们一定要归附曹操。”他的儿子们听从了他的话,都在那个乱世中免于遭难。

《归去来兮辞》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掌握重要字句

2、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知 借助学案,通其大意 师生探究,解决疑难 通过题目,落实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知陶渊明的思想

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难点:

通其大意

文言字词落实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2、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 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可见本文的成就与地位。作者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

3、加点字注音:

求之靡途 (mǐ ) 心惮远役(dàn ) 稔( rěn ) 敛裳( cháng) 轻飏(yáng ) 载欣载奔( zài ) 眄(miǎn ) 西畴( chïu ) 窈窕(yǎo )(tiǎo )

耘耔( yún)(zǐ )

三、互动探究:

1、 诵读

师生逐段、交互诵读。

要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结合译文,通其大意。

参考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的依靠,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忽然产生了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恰逢有出使到外地的事情,蒙州郡长官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因思念田园而产生了归乡的念头。那是为什么?因为本性率真,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谋生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公田的庄稼收获一次(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第一段: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归去!既然自己让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第二段:

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走走歇歇,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要落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第三段: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耘。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

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有时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四段: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 ,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四、当堂训练:

解释下面加点字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为什么 哪里 眄庭柯以怡颜 使动用法,使„„愉快

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作状语,每天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用法,以„„为乐

翻译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探求什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4、作业:背诵正文部分

第二课时

一、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正文部分

2、 过程与方法

以文解文,深入体察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陶渊明归隐的感情

重点:

赏析重要语句,以文解文

难点:

背诵全文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全文背诵

三、互动探究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分析其妙处。

四、当堂训练:

1、语段扩写

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请选择其中的几句话

或一段话进行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写,要写出陶渊明回归时的喜悦心情,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教师示范:

扩写内容:第一段

扩写:当尘网尘封了曾经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内容:

写:

2、师生交流互动,升华提高

四、作业:做完市学案一、二课时内容


相关内容

  • 陈情表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 ...
  •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爱而不见, 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静女> 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季氏将 ...
  • 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行为, 一种可以设定.有规范的教育结果.高校中的素质教育应主要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具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必须在教学的准备.实施.评定等阶段都融入素质教育的原则. 关于素质, 我国目 ...
  •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quo ...
  • 高中课内人物素材
    沈先生没有高学历,只是高小毕业.14岁时入伍,在军中作过"文书",后来闯入北京,以写作谋生.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他以"乡下人"的朴素感情,以湘西人的坚韧精神,坚持求学与创作,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人们常 ...
  • 出师表阅读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 否 ( ) ②中道崩 殂 ( )③以遗 陛下( )... ④行阵和 睦(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 先帝遗德( )②引喻 失义( )③察纳雅 言.... ( )④性行淑 均( ) . ...
  •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
  •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 (5418人评分) 8.2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想念史铁生
    我们共同经历了1966开始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初中毕业后,我们于1969年1月13日一起去陕北延安插队,住在延川县清平川的关家庄,他教我针灸给老乡治病.1971年9月,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后来下身瘫痪.我留 ...
  • 关于乐于助人的名言
    关于乐于助人的名言 1.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佚名 2.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佚名 3.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4.助人为乐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佚名 5.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