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 - 范文中心

陶行知文集

01/31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为了尽快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在这一年的见习期内我制定了三个方面的业务发展目标,利用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批评当时学校错误地把教育历程理解为“告诉”和“被告诉”的过程,不激发儿童自动求和的本性,强迫儿童学习符号、书本,以外在的力量取代儿童的动力。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其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强调说:“生长就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即生活”命题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没有成为生活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

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理论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意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生活即教育”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

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

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1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即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关内容

  •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景晓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景晓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魏书生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 ...
  •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
    作者:魏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1-4519(2015)04-0097-08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4.009708 解读陶行知教 ...
  • 68本教育类书籍推荐
    1.<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4.<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 ...
  • 陶行知读后感
    读<陶行知>有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及其思想述评
    摘要:在介绍陈鹤琴生平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陈鹤琴著作<家庭教育>的介绍: (2)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3)在学习接受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 ...
  • 陶行知中国教育论著选读书报告
    陶行知<中国教育论著选>读书报告 在晓庄学校三岁时,劳山脚下的破旧犁宫,与晓庄的师生和当地农民,一起聆听着陶先生对中国乡村教育病根的深入剖析,喊出"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的口号[1]. 教育的原点是 ...
  •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徐州市沛县沛城镇孔庄小学 汪颖 情况概述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 ...
  •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 ...
  • 黑板报图文参考资料(读书节专刊)
    第1期 读书月·专刊 黑板报图文参考资料 2012年6月 第一部分 文字资料部分 第一节 关于阅读的名言 I 中国古代部分(28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
  • 勤学习强党性献教育
    勤学习 强党性 献教育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用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凡事以学生为第一出发点,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 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我认为,作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