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 - 范文中心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

06/28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言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史诗”。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 《新唐书·杜甫传》 以上是正史《新唐书》给杜甫的评价。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是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世孙,唐代格律诗奠基人杜审言之孙,这样的背景给了他家族的自豪感以及对出官入仕的使命感。杜甫少时正处于唐朝最为辉煌的时代,唐玄宗李隆基初年。彼时的大唐可谓是真正的天朝大国,人民生活富足,内心自信自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 《壮游》

那时杜甫才将将双十年华,虽家道中落,但仰仗着官宦世家的特权仍能衣食无忧的游历山河,加之,自幼饱读诗书,颇有才华,便自然而然的那样恣意嬉笑。在这样轻松的生活自然是无法写出与后期富有深刻思想的诗文相提并论的千古绝唱了。当然,我们也能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等诗句中轻而易举的感受到杜甫的快乐,是何等的少年轻狂,美好时光。游历河山的这十年杜甫的生活总体上来说还是富裕的,诗词间并未有过多有关人民疾苦的描写。当然,这除了与杜甫在他人生的这个时间段没有机会感受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有关外,同时也与这时唐朝人民的生活尚且富足有直接的联系。语言上,虽然杜甫在这十年间所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足以体现杜甫在文字驾驭上的天赋,语言生动,韵脚工整。

星移斗转,这时的杜甫已到而立之年,他来到长安,希望为自己在长安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时的李唐王朝已慢慢走向衰亡,政治日益腐败,这样的政治环

境杜甫想通过自己的诗文来为自己打开仕途的尝试即使屡遭失败,自己的生活也愈加窘迫,但他博得功名的努力十年间从未停歇。这样的努力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露无遗: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虽为社交性的诗作却又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这首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恐怕此时的杜甫早已忘却了少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俾睨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怕是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杜甫真正地走到了人民之间,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起感受大唐的兴盛与衰败给予生活的巨变。至此以后的经历使得杜甫的有机会深入思考,体察世态炎凉,洞悉人生百态,为传世名篇的创作提供了基石。这样在创作素材上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语言文字上的改变。语言更加平实,所用字句也愈发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中。

再往后便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自此,唐朝便迎来了它的转折点。杜甫亦追寻着李唐室的脚步向陇南流浪。于是我们看见这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拖家带口的夹杂流亡的队伍,分到这一切流亡应有的命运,这大抵是世事无常,顷刻间天下便不是它原来的模样了。生死、荣辱、贫富全然无法在手中能够掌握,又是怎样的无奈。安史之乱后杜甫因战乱中表现出对李唐王室的忠诚而在朝中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位,这梦寐以求的机会对杜甫来说绝对是快慰的。只可惜,因朝中政治形势的复杂所累,杜甫在唐肃宗后到长安后不久便被外派到华州管理地方祭司工作。 八年的安史之乱又加上朝野沉浮,此时的杜甫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尽管无奈,可杜甫实与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无缘。

安史之乱时,朝廷为收复失地作出了无数努力,只是唐朝自唐太宗以来关中百年无战事,朝中更是早已无良将可用。这样的军队与兵强马壮、久经沙场的各方节度使更是无法抗衡的,惨败是必然的。但是,这样的惨败对于一位爱国诗人来说有的多么悲痛的一件事,这样的心情在《悲陈陶》中表露无疑: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杜甫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 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扈安霖】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杜甫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表现出了对李唐王室的忠诚而在朝中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位,这梦寐以求的机会对杜甫来说绝对是快慰的。但这样远离人们的官宦生活却实在无法为杜甫的创作带来什么养料。杜甫做官期间所作所写的只是些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之类的浅显道理,像“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虽然很好,但与杜甫平生所作相比却过于单薄了。可以想见若是长久如此,杜甫就绝无可能创作出后期无比壮丽的诗的王国了吧。

在赴华州时,杜甫将途中亲见的民生作成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的《石壕吏》这样写道: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这里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

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

这十年间杜甫在歌咏的主题上变化颇多,从战时的忧国忧民到在皇帝身边侍奉时的谨小慎微,最后又在外放出京回到了期初的心系百姓,胸怀天下。这样的改变充分体现出杜甫的境遇,以及在作诗时所经历的事带给杜甫创作上的影响。

至此,杜甫的生命已这剩下不到八年左右了。在剩下的时间里,杜甫循着自己三十年年前的脚步再次丈量大地,而后居于成都为严武的幕僚。在辞去幕僚之职后去到夔州经营果园,最后在北上长安的途中饥寒交迫死在船上。

漫游期间以《秦州杂诗》为代表,杜甫发挥了五言诗的最高功能叙事、抒情、写景。他把边疆的危机、山川的形式、以及城郭村落、风土人情,都收入雄浑儿健壮的诗篇中像一卷图经,将那个时期的唐展现在后人眼前。杜甫于759年末到达成都,建起了成都草堂,享受着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带给自己的快乐,歌咏自然。可是饶是如此杜甫一家的生活人就很是艰辛,草堂周围的农产品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机,为次杜甫不得不向周围的人写信求得接济。但,哪怕自己的生活窘迫杜甫仍旧不忘广大人民的疾苦。 这种博大的胸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的最为深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看出,至此,杜甫的诗文以越发成熟,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思想上来说。

在成都没有几年由于时局变动杜甫又再度尝试回到长安做官,只是,战乱阻碍了道路,计划又不得不胎死腹中。后应严武的邀请,杜甫尽管心里并不情愿但

还是做了严武的幕僚。这期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感五首》、《征夫》等表现了杜甫对时局的无奈从而深感世态炎凉。为国家悲哀,为人民悲哀。而《四松》、《题桃树》、《水槛》、《绝句》等亦反映了杜甫经历了那么多体验事物就更深了一层,境界得到了提高,看待事物有更深了一层。

辞去了幕府的工作后,杜甫在五月里乘舟东下,于九月抵达夔州以西的云安县。在那里,杜甫的生活略微好转,但身体却越发病弱。在夔州时,杜甫利用大量时间有计划的写就了大量长诗,其间有些写的是杜甫本人,有些则是杜甫的知交故人。除此之外,杜甫还记叙夔州当地的人民生活,以及当时蜀地换乱的局势,这些资料较一般史料甚至更有参照性。

767年,杜甫在其弟杜观的建议下决定出峡,当杜甫抵达荆州的时候由于时局的再一次变动杜甫只得滞留在那里。由于没有得到预期的帮助,杜甫的生活几乎无以为继,在长达一年半的漂泊后杜甫便只能住在船上了。即使是这样杜甫仍没有忘记他作为诗人记录世事的职责,《岁晏行》便是很好的代表。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

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岁晏行》 深味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悲怨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大历年间,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这首诗在艺术上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对比,给人很强的艺术冲击力首四句就令人感到诗人是与受苦的百姓自然融为一体。莫徭原是因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称之为莫徭,而今也被租税逼得无生路。冬天已无大雁,他们也要去寻找禽类,射杀禽鸟以充租税。寒天大雪等于是统治者的帮凶,使陷入绝境的百姓雪上加霜。接下四句诗人笔锋一转,撇开眼前之景转叙往年人民也是苦不堪言,灾年米贵,军中无食,可来年丰收,米反而更卖不起价钱,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诗人愤慨而言“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这与诗人十多年前困居长安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所感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情形更有增无减,令诗人痛苦。尤其经过在成都的避难和湘水的多年漂泊,这种彻心之痛又没有谁比诗人体悟的更真切。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老百姓被迫卖儿卖女以还租税,真是“言言深切,字字沉痛”然而“万国城头吹画角”,那些割据一方的军阀还正在混战不休呢。

最后二句,则是诗人面对社会如此腐朽颓败之状,更忧虑国无宁日,民无宁时,人民饱受战争创伤。“万国吹角”是说各处都兵戈不息,这万民苦悲要何时才有尽头?时代是“乾坤含疮痍”,而自己却是“无力整乾坤”,“乱离难自救,经是老湘潭”,诗人是自己过着孤苦伶仃,衣食无着的漂泊生活,却依然在这暮年垂老之时“至死不忘忧黎民”,其情其意是何等令人感动。全诗用的是赋的方

法,没有“以彼物比此物”,也没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在叙事中又兼抒情和议论,读之沉郁顿挫,直令人觉得心情沉重,真可谓“少陵有句皆忧国”。 【任天游】

杜甫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虽缠绵病榻在语言上并未有更多的创新,但,在诗文的内容和思想上以臻于完美。有无愧与他世事名号的纪实性作品,又有大量有计划性的组诗问世;性情上,饱经人事沧桑的杜甫饱经人事沧桑又胸怀天下,尽管自己的生活窘困仍旧宽广豁达。

杜甫的成就源于他的才华更来源于他非凡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就是杜甫的才华,正如《壮游》中所说“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以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奋、刻苦、天赋这使杜甫异于与他有着相同经历的诗人,比他们更能驾驭文字这是其一。其二,杜甫完整的经历了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以及之后整个国家的动乱,这样的时代背景本身就是无法复制的这是其一。最后便是杜甫本人的个人经历了。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本就是生活中点滴的升华。若非经历人生百态岂能知世事无常,又怎可泰然处之。杜甫他经历了,感受了,品味了,最后将这些揉在了诗句中成就了辉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魏粼珊】


相关内容

  • 议论文:杜甫---管翔羽
    议论文:杜甫 创作者:管翔羽 QQ:11067869 18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 ...
  •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 摘要: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
  • 偶遇佳句_造化钟神秀
    偶遇佳句 [1] 铺垫--背景初识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其用"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雄阔至极.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 ...
  • 如何学好语文
    西安市第一中学 杨永 语文是最简单的一门课,也是最难得一门课.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会考很低:说它太难,是因为要想考高很难.许多人愿意去做理化生作业,也不愿意去在语文上浪费时间,这里边固然有轻视语文的态度在作怪,同时也有客观因素存在.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
  • 唐诗宋词选讲论文
    专业: 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题目:鉴赏本词,分析词风与唐宋哪位词人最为相近. 天香(近现代•陈曾寿) 壬申除夕,同君适自大连赴旅顺,车行百里,已昏黑矣.先是,上为僦一小楼,遍寻始至其处.门扃无人,彷徨久立,寒风砭骨,仆人觅屋主取钥 ...
  • 中国古代文学2班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 ...
  • 谈交友之道
    从古代友道观谈交友之道 在清华大学期间,有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北京大学的前党委书记任彦申写的<后知后觉>,任彦申在序言中写到: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 以前有一本杂志叫<八小时之外& ...
  •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2008/06/15 02:22   [论文 ] [中心论点]: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意境深远,雄奇豪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泼奔放,句式参差错落. [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