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后说课稿(共7篇) - 范文中心

高中历史课后说课稿(共7篇)

04/26

篇一:高中历史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 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2. 三维目标3. 教学重点、难点 4. 教法与学法5. 教学程序 6.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

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小组讨论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

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而难点呢,是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

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法学法)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此次教学方式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四个部分是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导入部分,设定3分钟。”播放《汉武大帝-董仲舒谒见汉武帝》“罢

黜百家杂学而独尊儒术,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构建对西汉时期政治局面的初步认识,引发思考。

新课的教授时间为35分钟。

1、运用文字材料等多媒体形式,总结汉初无为而治的特点。紧接着引导学

生通过教材阅读 史实材料,分析从“无为”到“有为”的必然趋势。在这里老师设问:“什么是无为而治?”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吸引同学兴趣,让学生由浅入深思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投入课堂,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结合表现逐点引申出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引导学生放宽眼界,联系古今,思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感悟历史、融会贯通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的第二块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时,用多媒体展示

董仲舒图像,通过影像和文字资料回顾上堂课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者、思想主张以及可行性。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在提高学生自

主性上,在此环节采取辩论的方式,就”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及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 从而鼓励学生展现归纳阅读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能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新旧儒学思想的不同, 培养质疑的能力。

3、在学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一大块,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并认识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创造良好氛围,在共同总结中查漏补缺。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

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

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 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

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

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 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这一

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

问是哪一洋?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 ”及“nmd ”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 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 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美苏争霸

一、争霸的原因

二、争霸的概况(以表格的形式表示美苏争霸的概况)

三、争霸的影响

7、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题: 1、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严重分歧 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c.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 d.对中国进一步军事威胁,挑起中苏边界军事纠纷 2、5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开始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目的是( ) a.压倒美国,由苏联主宰世界 b.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c.稳定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d.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变化实际上是( )

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 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斗争的变化 d

4、以下关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在美国方面 b.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c.美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d.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

五、课堂延伸

前段时间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太地区,布什政府对亚太地区战略关系重新进行调整,请结合当前国际关系,查找相关资料,谈一谈当前的中美关系,并预测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最后,总结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 “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二)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

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套说课稿

课题:《开辟新航路》

一、说教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

二、说目标

1、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三、说教法

情境 —— 启发 —— 探究 —— 点拔

(创设情景) (设置问题) (开展教学) (点拔提高)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大致了解,在好奇与探究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学法指导:情景再现、归纳分析、探究发散。

五、说过程

1、导入(选取新颖的角度)

【设计理念】:还历史本原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至于郑和与哥伦布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留给同学们以后来探究。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开辟新航路》。

2、过程(梳理清晰的主线)

【设计理念】:重现实结合

情境①:多媒体展示三幅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8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探究①: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旧航路?什么是新航路?欧洲人为什么舍近求远开辟新航路?

点拔①:15世纪的世界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亚、非三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18世纪的世界地图基本轮廓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似。

“新航路”是相对旧航路而言的,是指欧洲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东西方商道受阻

宗教需要:传播天主教

主观: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一条主线“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②:电影《哥伦布》片断

点拔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二条主线“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情境④:1982年,曾有三十六个国家的代表联名向联合国提议,要求于1992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举行世界性的纪念典礼。但是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系对哥伦布举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期间犯下了谋杀、剥削奴隶、专职、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强奸及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判哥伦布350年“监禁”。

探究④: 模仿陪审团进行辩论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点拔④:理解概念“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三条主线“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小结(挖掘教育的价值)

【设计理念】:升教学主题

本课概述了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核心在于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

②从对美洲影响看:双重性,多方位。既有革命的,也有灾难的。

③从文明交汇角度看:地理大发现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非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六、说评价

设计相关练习题,测评课堂教学效果。

七、说反思

情景设置注重生动性,问题设置注重有效性,

教学开展注重互动性,预设生成注重统一性。

2009年10月26日晚19:00-22:00

于安徽省无为县金塔宾馆一楼会议室

篇三:高中历史说课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说课稿)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知道? 始皇帝? 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秦帝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秦王嬴政改称皇帝、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设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体制,而这套体制经过后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为巩固统一所推行的经济措施相对本课主题属次要内容。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基本保证。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秦始皇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以后历朝历代都是围绕着这一制度来组织自己的政府,来管理国家的。尽管这其中有许多的变化,但是加强皇帝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就成为历朝历代皇帝的思想核心了。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只有讲清楚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才能使学生对后面的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学生只有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秦始皇会采取三公九卿制度,为什么会废分封设郡县,学生才能够更好更深地理解后面学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

学情分析:始皇帝的由来初中历史课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必设为重点。但秦的三公九卿制学生知之不多,通过设问和知识拓展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

秦始皇的资料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来介绍,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教具准备:精心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从网络上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①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②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③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过程:

1.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2.采用制作powerpoint 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3.采用情景创设、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导入:通过幻灯片打出秦始皇的图像和秦皇陵园图导入本课教学

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宗法制的有关内容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

一、从群雄争霸到大一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概括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的表现。

1.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分封宗法制遭破坏

2.春秋大国争霸

3.战国各国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结合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体会秦朝疆域的辽阔和由此产生的对统治秩序的新挑战,并由此导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提问: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2)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特征:赢政自称始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3.地方政权机构——郡县制

讨论: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

4.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5.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分封宗法制遭破坏

2.春秋大国争霸

3.战国各国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政权机构——郡县制

4.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5.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维护,也就是秦朝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学习时应该注意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各朝代的中央集权提供了范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高中历史(岳麓版) 说课稿

高一历史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26日作者:唐金花 【编辑录入:qiuyu 】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i)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西周实行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政治制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不足? 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重要回忆两种制度的不足。

【新课内容】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因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宗法制趋于崩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是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如郡县制建立的历史。

提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表现。

1、宗法制、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不再是大宗与小宗的家族等级关

系和政治隶属关系。诸侯不尊重周王,周王的地位比不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拥有了以前专属于周王的权力。

2、强大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停的进行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制度,实行新的社会制度,如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使地处偏僻的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在战国末期成为“战国

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为秦最终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秦的强大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

一、秦统一

1、统一的条件及原因

(1)秦国的强大

提问学生:除了秦国的强大,秦统一还有哪些重要条件?

(2)各地联系密切

战争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停的进行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加强了各个地方的联系。

(3)当时各族人民渴望统一

但是战争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痛苦。长期的战争使当时多少无辜的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人民强烈渴望结束战争,恢复统一,恢复和平。

(4)六国不团结,让秦各个击破

经过长期大国吞并小国的战争,至战国末期,中国版图只剩下了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秦国力量居七国之首,但其他六国的力量加起来,是远远超过秦国的。提问学生:但是为什么秦国能以一敌六,灭了六国?引导学生思考:六国不能团结,被秦国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一攻破。

2、统一的意义

提问学生:秦朝在我们岭南地区设了那三个郡?

在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并没有真正纳入七国统治范围。秦朝设置三郡,把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人岭南,促进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连接】

为了管理好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

1、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权力集中的首要标志是皇权至上,国家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等一切权力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提问学生:以前的中国君主都称为“王”或“公”,嬴政没有统一六国前也称秦王,为什么嬴政统一六国后要改称为“皇帝”呢?

为了严格区分皇帝与其他人的不同,秦始皇自称“朕”,又特意规定了一些皇帝专用的服饰和专用名词。引导学生欣赏课本“秦始皇”插图,注意服饰的特点。

提问学生:嬴政自称皇帝,为何要在前面加个开始的“始”字呢?

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位置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也就是皇位世袭制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的另一个表现。

2、措施

为了保证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保证皇帝的命令得到切

实执行,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a、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组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任用的标准是“贤”“能”。只要一个人有杰出的才能,无论他出生于那一个国家,出身有多么卑微,他在秦朝和秦国人一样受到重用。如秦的两位丞相,吕不韦是赵国的商人,李斯是韩国的贫寒的读书人,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得到君主的赏识,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三公的出现是对西周“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三公之下有九卿,负责具体的事务。

提问学生:三公的关系是?

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同样,管军事的太尉有什么不对,御史大夫也可以向皇帝报告。三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而皇帝的权力是不受任何人监督和限制的,可以说是绝对权力。秦始皇滥用手中的绝对权力,导致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由此看出,为了保证权力不被滥用,最好的方法是分权,让权力与权力彼此之间进行监督与牵制。 b、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组成,那地方政府是如何设置的呢?

秦统一之初,丞相王绾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这一建议。提问学生:为什么嬴政会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呢?

分封制在实行之初,的确起到扩大周人势力范围,加强统治效果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诸侯国,不受周王管制,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秦始皇汲取教训,削弱地方权力,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削弱地方权力,削弱地方独立性,体现在: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向中央负责,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官员的俸禄由中央拨给,增加他们对中央的依赖。郡县制的实行,打破六国原有的界限,削弱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大而出现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正是看到了郡县制有利于管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的优点。

(2)、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有利于保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皇帝政令的实施。

(3)、制定严苛的法律

为了从法律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在商鞅以来律令的基础上,秦朝颁布了大量的法律。 “轻罪重刑”为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如:秦朝每年命令农民定期到制定的地点做戊卒,无论碰上什么不可抗拒的原因,到期不到就被判处死刑。严苛的法律使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族都不敢触犯法律,有利于巩固秦始皇的封建统治;但另一方面,严苛的法律用来维护暴政,就会激化社会矛盾,逼农民造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农民在赶去做戊卒的路上,碰上大洪水冲毁道路,延误了时间不能按时赶到,在明知去也

是死的情况下,陈胜吴广掀杆而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摧毁了秦朝的统治。

3、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与经济产生厘重要影响。

【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和久必分,分久必和”。中国历经两百多年的分裂与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以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的中央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附设的解析与探究,请两位同学回答问题。不设标准答案,主要让学生理解,任何一项制度在实行之初,都有其合理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性质或形势的改变,制度的弊端逐渐突出,最终被一项适应社会性质或形势变化的新制度所取代。

篇四: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第 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 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 )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 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 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 (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

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

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适合

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 目内容,分别是一:二: 三:

其中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启发式谈话法

第 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 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1. 2. 3.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归纳出准确的答案。以第 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 ,

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 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合作探究法

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 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多媒体展示 (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2.3.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 这样,

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角色扮演法

第 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 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解决。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对本目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选取学生分别扮

演、 、、 。然后给每个角色设定任务。让他们进行

情境模拟,让历史再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拉近了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面实现对重难点的突 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四:表格、图表、提纲法

第 目主要讲述了 问题,这一问题线索(条理)

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提纲法(表格法,图表法)让学生按照(时 间顺序、政经文不同领域)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总结出 历史长河中规律性的知识。简单而实用。比如在对这一知识点总结之后,在表格 中(图表,提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规律即:,

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又或者

表格法:

是本课的第个重点知识,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表格法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 知识点从 、、、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得出: (此处可以讲一下答案)并提出几个新的问题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比如: 。 再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本知识点的掌握。表格法的运用能简单有效地概括主要知识,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同进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新知为目的,辅助提高课堂效果。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篇五: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二教材专题四第一课的内容。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后,他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史的进程。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我预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能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概括和阐释。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课的重难点。由于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对于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鉴于其理论性较强,还需辩证地分析,对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过高,因此确定为难点。

二、教法分析:

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2、表格比较分析法:难点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楚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3、谈话引导法: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进行适时的谈话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往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课导入中,我采用谈话法,同学生聊聊国庆60周年的庆典仪式,并出示一幅图片,同时抛出问题: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定下的规矩。为什么毛泽东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以此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后,进入第一目的学习——“三民主义的提出”。这一目内容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设计一个表格,请学生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来源、个人因素几个方面去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在了解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一,创立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第二,孙中山能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理解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奠定基础。

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对它的评价,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把它分解成为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缺什么?在解决三民主义是什么时,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你作为孙中山,会在主题报告中如何解释具体内容?如果你作为会员 正好在场,你会从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分别得到怎样的鼓舞?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民族是前提,民权是核心,民生是补充和发展。在解决孙中山为什么主张三民主义时,利用课本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来解答,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我会设计一个情境来解决三民主义缺什么:第一刊《民报》被散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争相阅读,面对《民报》发刊词中的三民主义,农民、保守势力、资产阶级以及激进势力分别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从中归纳出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最后,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全面客观地评价三民主义。 在学习了三民主义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实践结果如何。在这一目教学中,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去

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并思考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的理解。

接着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国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孙中山的困惑以便于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三民主义的发展。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去合作完成。

最后,我把本课内容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个领袖,一个纲领,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以此作为这节课的课题小结。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写课后反思的过程其实也等同于教师课后自我评价的反思过程。

怎样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写好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记什么内容?

1. 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 比如找准活动内容选择的切入点; 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 善于抛接、促进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延伸活动等等, 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他们记录下来, 目的是便于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2. 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比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以及草率的收场等等。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 “败笔”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3. 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更不可能百分之分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性事件的产生,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4. 记学生学习中的“智慧火花”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牢牢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 “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他们的一些发言和做法可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促使其他学生顿悟,有时还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来补充和完善教学。教师对这些“智慧火花”予以肯定、接受、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补 充一些新鲜的 “血液”, 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5. 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所在。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对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查漏补缺, 对症下药, 消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实现学生的“旧知”向“新知”的迁移。例如, 当学生在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碰到障碍和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善于判断每个学生的忍受挫折的限度,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 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至于消失;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应该马上去纠正或通过语言、语气等让学生感到自己出了错,而是应该迅速判断学生的经验水平,调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操作、尝试、记录、分享、交流的过程中, 感性地认识一些科学现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记“下次如何做”

任何一位著名的教师,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每教完一节课, 总是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如何做, 因此他们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都应该学习名优教师的良好教学习惯,在教完每一节课后, 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活动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 写一写“下次如何做”,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这样做,有助于把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总之, 记课后反思,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教师应该养成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的良好教学习惯,以记促思。长此以往, 定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说,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篇六:浙江教师资格: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说课稿

浙江教师资格: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说课稿

【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 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 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 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

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 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 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 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 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 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 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3)每章开始设引言。

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 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 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多教师信息贴心资讯尽在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

篇七:高中历史说课稿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定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注:加黑的代表模板)

大家好!我是 ××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为后面政治文明的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本课具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的政治制度,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目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落在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对本课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性好,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用多种材料,从旁指导,帮助学生度过“最近发展区”。

三、说教法学法:

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基于此,我的教法

是以启发诱导为主,结合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理解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在学法上,本着由 以学生为本的”的理念,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析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封神榜》的图片,伴以导入语:相信在坐的各位同学都有看过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在最后一集中,姜太公都会走上封神台“封神”,这种封神不仅仅是封号还分给了土地和人民,比如姜尚自己的封地就是齐国,周公的封地是鲁国,这就是齐鲁 大地的由来。这种现象对应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鲜活生动的图片,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历史情境之中。

环节(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首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勾画知识点,标记疑难点,对全文有整体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我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政治制度以来辅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点,构建自己知识网络。

其次:对于本课的重点之一:分封制(板书标题:分封制) 这部分我主要是设置几道基础性的自主探究题:

1、什么是分封制?

2、为什么分?分给谁?分什么?怎么分?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再次,对于本课的另外一个重点:宗法制,我设计了一个案例分析:谁来做个包青天。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宗法制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予以引导评价,评价时,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赞赏。

那么,如何突破本课的难点呢?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设置为合作探究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结果,我会给予完善总结,这样就形成了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三)巩固训练,归纳小结

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我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之后找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出示幻灯片将知识点呈现出来,方便学生整体掌握。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设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相关练习,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环节(四)走进生活,充实提高

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请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具体分析一下它的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此板书力图简洁、直观、明了的把教学的重点传达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图片、文字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升华情感。


相关内容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
  • 普通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普通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吉林省桦甸市第八中学 杨树彬 桦甸八中,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普通高中.多年来,桦甸八中以文科教学和体育.艺术特色教学而立于桦甸高中之中.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布局的调整,八中由乡下迁入桦甸市内,但也因此使学校面临更大 ...
  •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应试策略与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 ...
  •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中学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历史学家奠定基础,还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垒积其基本的素养?中学历史的课程内容是突出以政治为主的结论性描述,还是凸现人类能动地求生存. ...
  • 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精品
    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江口中学 符耀源 今年11月,我有幸的被推荐到湖南师范大学参加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近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中,让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的生活,这是毕业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接受那么长时间.那么系统化的培训. ...
  • 高中历史老师教学情感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老师教学的情感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做何准备才 ...
  • 高中历史考试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考试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 ...
  • 20XX年陕西省中考科目及时间安排公布
    考试信息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2017年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和历史,共7科5卷.各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分别为:语文120分,时间为 ...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初探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头绪多.覆盖面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今中外,方方面面,难以准确地记忆理解.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效果,笔者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 ...
  • 美国高中的五大主课程有哪些
    美国高中的五大主课程有哪些 由于目前国内的高考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去国外完成高中教育.美国高中,以优质的教学质量成为国内高中学生的留学首选.那么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有哪些呢? 美国高中的五大主课程有哪些--英语 美国学生从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