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 范文中心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03/18

高一年级月考试卷( 语文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

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C. 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 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B. 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 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 “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B. 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 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D.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二、古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

①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

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

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 é,分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①B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①C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①D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

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嘉祐: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如绍圣、永乐 、高宗、乾隆 、康熙等都是年号。

B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藩属及外国之往来事务。

C.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 官者须离职,称“丁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B .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C .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D .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②(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分)

(2)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5分)

虞美人 寄公度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8.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9.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4分)

(1)《诗经·氓》一诗中,以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 ,

(2)《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

(3)《离骚》一诗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和采摘香草而遭到贬黜,但他坚定地表示:

(4)《离骚》一诗中, 诗人用 , 两句诗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5)《涉江采芙蓉》一诗中,想到所爱之人不能够长相厮守让主人公深深地忧虑的两句诗是: ,

(6)曹操《短歌行》一诗中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愿意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的诗句是: ,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用鸟和鱼做比喻,表现自己身在宦海,心系田园的两句诗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到,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 .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

面子的虚伪。

B .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 .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现了楚怀王流放屈原方式的粗鲁。

D .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 .“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2)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4分)

(3)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4分)

(4)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4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 ( )(2分) ①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

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

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

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3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

⑤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

个较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1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 .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冰雹活动 ① 与天气系统有关, ②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③ 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 ④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⑤ 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 ⑥ ,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 ① 。对此, ② ,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 ③ 。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五、写作(40分)

16.《诗经》女子勤劳善良却遭遇婚变,夫子屈原忠贞爱国却自沉汨罗,仲卿夫妇你情我爱却双双殉情,兰泽游子芙蓉在手却所思茫茫,枭雄曹操宏图在胸却求贤艰难,靖节渊明诗如明月却仕途黯然„„这真如古人所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八九。

同样遭遇人生中的不如意,有的人在不如意中名垂了青史,有的人在不如意中流芳了百世,有的人在不如意中诗酒如画,有的人在不如意中貌美如花„„

看来不如意是“炼狱”,但更多的时候却也是“天堂”。

请从你所熟悉的文化名人中选择其中的一位,描述他(或她)在遭遇人生不如意时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从“炼狱”飞升至“天堂”的,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如意。两相结合,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 (2分)D(“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

没有因果关系)

2. (2分)B( 文中相关内容是“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3. (2分)A(显然不能反过来推断“杜甫是‘妙’王维是‘工’,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并不“逼真”。)

4.(2分)C

5.(2分)A (A 项中高宗是古代帝王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

6.(2分) B (A .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C .原文为“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D.“密州”应为“湖州”)

7.(4分)

(1)(2分)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语:告诉;厌:满足、满意。各一分)

(2)(2分)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得1分。虽,即使,1分。 )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等到他加冠(二十岁)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

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 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湖州,上奏表表示感谢。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

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8.(2分)C .(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9.(3分)情感①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②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③渴望得到友人的慰藉。

手法: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

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

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3分。情感2分,写出一点给1分。 手法分析1分, 自圆其说就好。)

10.(14分)略

11.(1)(4分)B D 答B 得2分,答D 得2分, 答A 、C 、E 得0分(A .“维护面子的虚伪”错;C .“隐晦”错,应该是通俗;E .“最主要的原因”错,“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也错。)

(2)(4分)①说屈原像个孩子是指:他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的不知所措,执拗不舍。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正义和理想时,孩子般的天真和执着。(2分)

②说怀王像个孩子是指:他像孩子般的喜怒无常,任性,不耐烦;像孩子一样自私、撕毁诺言。表现怀王孩子般的任性和专横。(2分)

(3)(4分)“极疯癫”表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赞颂屈原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2分)

“极清醒”是指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2分)

(4)(4分)①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敬仰他对美、正直、正义的坚守,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2分)

②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2分)

③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2分) (写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12.(2分)D (①锦心绣口:锦、绣:精美艳丽的丝织品。心里口中都像锦绣一样的绚丽多彩。形容文思巧妙;满腹文章;词藻华丽;才华横溢。符合语境 ②“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望文生义。③“落拓不羁” 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此处应为“穷

困潦倒”。 ④判若云泥:判,区别,分辨,云泥,云在天,泥在地。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符合语境⑤ 流金铄石: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符合语境⑥“卓尔不群”属于误用对象,该成语用于人的才华卓越。其它三句中的成语使用均符合句意)

13.(2分)【答案】A 【解析】B 项,句式杂糅。“以围绕„„为重点”杂糅;C 项,结构混乱。应把“,形成最终方案”改为“形成的”;D 项,偷换主语。“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的主语应该是“京剧”。

14.(2分)C (根据句意重心可知,文段强调地形、地貌对冰雹活动的影响,故①②两处要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第⑥处是作出结论,要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而且是单独使用的表示结论的关联词,自然要选“因此”了。据此,用排除法便不难选出答案。)

15.①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

②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对此有过吟咏”);

③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大意如此即可)

16.略


相关内容

  • 高一上期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上期语文备课组总结 本学期以来,高一备课组全体老师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为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科组的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认真探讨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 ...
  •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 由于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小学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 学习生活和方法.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 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qu ...
  • 20**年-20**年学年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10-2011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11年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回顾了高三一年来自我语文的教学复习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 高三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高三年级已经直面高考,所以我觉 ...
  • 海南省文昌中学20**年-20**年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科段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80分) 一.文言文阅读(4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 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本市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和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 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分享:答题技巧和公式
    态度决定一切.平时不认真学习,不勤于积累,不把这150分的科目当成重要课目来学,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小编准备了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希望你喜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 ...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
  • [精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 ...
  •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研究报告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报告 新汶中学 万光霞 [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阶段教学目标所作的要求可以看出,如何让高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过渡,是每个高中英语教师 ...
  • 班级高考总结分析
    高2015级9班高考成绩分析及总结 陈丽娟 一.班级情况简介:高2015及9班是由64名应届生1名插班生和4名补习生构成的大家庭. 整体上没有特别拔尖的优生, 临界生人数较多. 班风淳朴良好, 学风浓厚,绝大多数同学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