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央企业新闻榜 - 范文中心

20XX年中央企业新闻榜

06/27

  一别西风又一年。  2011年的中央企业,经历了太多的特殊事件,纷繁复杂,层出不穷。有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之喜悦,亦有动车追尾之悲怆;有央企助利比亚大撤离之感动,亦有央企陷入垄断事件之争议;有央企整体上市之艰难,亦有央企进入《财富》500强突破历史纪录之欣慰。  2011年的中央企业,包罗万象,特色不一。经历过抢盐风波,才知迅速处理危机的可贵;对比过企业的爱心捐赠,方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盘点过纷纷繁繁的负面新闻,益感舆论环境的关键。  2011年的中央企业,也涌现出一些人物,或悲情,或争议,或光荣,或尴尬。无论什么样的人物,都将成为这一年中让人感触良深的记忆之源。  本期《特别策划》,旨在通过事件、企业、人物三个榜单,对2011年中央企业的人和事进行年终大盘点,来回顾2011年中央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过去一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关重要企业和人物进行综述和评析,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事件榜  ·最具影响力事件: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  ·最感人事件:利比亚爆发危机,央企助力中国公民大撤离  ·最欣慰事件:进入《财富》榜的央企创历年之最  ·最具特色事件:央企高管“企而优则仕”,党政官员“仕而优则企”  ·最给力政策事件:央企境外国资管理办法出台  ·最尴尬的行业利好事件: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  ·最具争议事件: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陷入“垄断门”  ·最艰难事件:央企整体上市  ·最大范围的审计违规事件:审计署公布17家央企审计结果  ·最悲情事件:温州“7·23”动车事故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榜  ·最光荣企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  ·最创新企业:中国一汽  ·最具爱心企业:神华集团  ·海外收获最大企业:武钢  ·最佳进步企业:中国铝业  ·危机处理最迅速企业:中盐集团  ·重组动作最大企业:两大电力建设集团  ·民族压力最大的企业:中国商飞  ·最具争议企业:中国石化  ·最尴尬企业:中国南车、中国北车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人物榜  ·最光荣人物:张晓刚  ·最创新人物:宁高宁  ·最具包容性人物:宋志平  ·最闪耀人物:孙兆学  ·最具奉献精神人物:吕清森  ·最神秘人物:谢企华  ·最淡定人物:魏家福  ·最具争议人物:黄天文  ·最受考验人物:王宜林  ·最悲情人物:马骋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具影响力事件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  上榜理由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两个太空飞行器自动对接技术的国家。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太空“飞吻” 航天新高  2011年11月3日1点36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至此,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两个太空飞行器自动对接技术的国家。  航天科技水平的高低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更体现在一个国家军事科技水平的强弱上。交会对接是国际航天界公认的技术难点,也是空间站建设必须首先突破的关键技术。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此次天宫神八交会对接,为中国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奠定关键技术基础,也为中国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空间探索的重大跨越也引起世界瞩目。美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中国的空间发射能力将增加三倍,意味着中国能够领衔日益增多的大型空间发射任务。神八“飞吻”天宫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表明中国通过几十年经济繁荣的财富积累,国力提升,能集中力量发展航天事业,在一度只有少数国家掌握的技术领域开始缩小差距。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中国航天独立自主地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为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提供技术安全保障,并谋求为未来我国空间事业发展全方位打造天地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牢牢把关质量管理,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精细化流程控制,确保飞行任务成功。航天央企的卓越贡献,展示了中国最尖端的科技成果,展示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就的结晶,成为央企科技创新的典范。  距中国建造空间站还有8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在这期间尚有一系列相关技术等待中国科学家突破。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无疑已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胡锦涛为此发表讲话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的又一历史性步伐,也代表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当之无愧地成为2011年最具影响力事件。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感人事件  利比亚爆发危机,央企助力中国公民大撤离  上榜理由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撤离行动。对于撤离人员而言,困顿异乡倍觉祖国之温暖,遭逢战乱益感和平之可贵;关键时刻尤识央企之风范。四面危机时,他们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千钧一发时,他们振聋发聩、力挽狂澜。利比亚危机中,中央企业尽显国家脊梁作用。  万里驰援 央企风范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国内安全形势恶化,中国在利比亚的企业陆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局势动荡,人心惶惶。数万在利人员的生命安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相继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有关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保障在利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当即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我在利人员撤离及有关安全保障工作。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海外撤侨行动。一场情系生死的万里救援由此展开。  异域动荡,险象环生。山水迢迢,归途维艰。撤离时间之紧迫、人数之庞大,情况之繁杂,都史无前例。国资委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副主任黄丹华任组长的撤离中央企业境外受困人员应急小组,并制定了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国资委还派出两名骨干人员参加外交部牵头组织的联合工作组赶赴利比亚,参与前方协调指挥工作。中国建筑、中交集团、中国水电和葛洲坝集团勇挑重任,负责4个分区指挥工作,统一协调所有中资企业、华人华侨等撤离工作;13家央企的各相关子公司、分公司,也成立了后方各级指挥中心和前线撤离工作组,建立了前后方沟通协调机制;中远集团、中国海运、中国航空、东航、南航等央企,迅速调整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的配置……  撤离过程,困难重重,危难之际,守望互助。央企撤离行动中的感人情景历历在目:深夜遭袭时,央企干部当即决定放弃项目部,以确保工人生命安全;同胞被困时,央企职工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倾力解救;沙漠遇阻时,央企员工与侨民互助扶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在国内,各值守部门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彻夜不眠。在国外,央企更是尊重生命、先人后己。在希腊,在马耳他,在突尼斯,已经脱离险境的央企员工把先回家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则留下接应其他同胞,帮助安置撤离人员。  3月6日,中国安全撤离了有回国意愿的所有在利比亚中国公民共计35860人。这是一次令世人叹服的中国大撤离行动。生死关头,央企谱写了一曲生命救援的大爱之歌。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欣慰事件  进入《财富》榜的央企创历年之最  上榜理由  2011年的《财富》500强榜单上,中央企业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数量上,新进8家央企,共38家央企进入榜单,创下历年数量之最;在排名上,不仅2010年上榜的央企仍悉数上榜,而且38家央企中,33家央企排名都有所提升,创下历年之最。  排行不息 奋进不止  作为世界知名企业用来判断自身实力、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发布,总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11年7月7日,《财富》发布了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国上榜公司再创新记录,达到69家。其中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达到38家,创下历年之最。  今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门槛为约195亿美元,比2010年的约171亿美元增加了24亿美元。相比2010年,央企表现不俗,不仅体现在新进榜单的央企数量大大增加,更体现在榜单中的排名大幅提升。  对比2010年榜单,今年的500强前十名中,央企仍然占据三席,但是三家央企排名都有所提升:中国石化上升2位,排名第5;中国石油上升4位,排名第6;国家电网上升1位,排名第7。其中,中国石油以创下143.669亿美元的利润,高居央企利润榜首,成为最赚钱的央企。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有8家央企新上榜,分别为:中远集团、中国电子、中国铁物、中国航油、国机集团、中船重工、中国化工、中国建材。这8家央企中,大多数为首次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其中,中国电子不仅是首次进入500强榜单,而且以237.61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一跃位居第408位,是首次入榜企业中排名最为靠前的一家。  另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是,33家央企排名都有所提升。其中,中国铝业以288.7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436名上升至2011年的330名,大幅攀升了106位,是2011年上升跨度最大的央企。此外,中国五矿、兵工集团、中远集团等央企排名上升跨度均在百位左右。  被列入世界经济500强,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得到数以亿计的增长。但是入选世界500强殊为不易,不仅以企业年销售收入为主要评定依据,其评价体系还涵盖了净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总额、员工总数等方方面面。2011年的央企创下历年最好的成绩实属不易,特别是那些处在完全市场化竞争领域的央企,其跨越式发展令人欣慰。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具特色事件  央企高管“企而优则仕” 党政官员“仕而优则企”  上榜理由  苏树林、王志刚、尚冰、张庆伟、唐登杰、奚国华、刘满堂、王昌顺……2011年,不仅扎堆出现央企高管步入政坛的事件,而且党政官员走进央企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企”“仕”互换成为2011年国资领域最具特色的事情。  “企”“仕”互换 中国特色  2011年4月,石油央企的大换帅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特别是中国石化原总经理苏树林调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一事,更引发了人们对央企高管步入政坛这一现象的热议。  央企高管“企而优则仕”的事件并非今年才出现。过去也有过相关案例。但相较过去,2011年不仅央企高管步入政坛的案例特别多,而且党政官员走进央企的事件也不在少数,两种现象扎堆出现,形成了“企”“仕”互换的中国特色。  4月2日,中石化原董事长、总经理苏树林,被任命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副书记,福建省政府党组书记。49岁的他由此晋身为中国第六名“60后”正部级高官。  同在4月,中国电科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王志刚调任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主持科学技术部党组工作。“航天少帅”成为科技部中较为罕见的具有企业经历的领导。  7月,中国电信原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尚冰调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成为通信行业又一次大的人事变动。  8月,中国商飞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庆伟任河北省委常委、副书记。中国政坛令人瞩目的“国企CEO”群体再添一员。  相较于央企高管步入政坛,党政官员走进央企的事件则低调得多。4月,上海市最年轻的“60后”常务副市长唐登杰出任中国兵装总经理;5月, 曾历任审计署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太原特派员办事处特派员、党组书记的刘满堂,任职中核工业党组成员、总会计师;6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空降”中国移动,担任党组书记、副董事长;11月赴任中国航空总经理的王昌顺,则是民航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民航工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业内人士称,懂市场的管理者从政,与政治敏感度较高的政府官员进入央企,有利于优化政府领导结构和央企的人才结构。当然,治企与从政毕竟是两码事,如何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是他们必须解答的问题。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给力政策事件  央企境外国资管理办法出台  上榜理由  近几年,中央企业境外经营规模迅速增长,境外经营风险也成倍放大。一些投资巨亏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两个《办法》对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范要求,是监管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产权方面的重要探索和制度创新。  海外投资 制度护航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央企业境外经营规模迅速增加。据国资委统计,截至2010年底,约100家央企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子企业或管理机构,纯境外单位资产和营业收入迅速增长。2009年,央企境外资产总额占央企总资产的19%,当年实现的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37%。  与此相对应的是,某些企业海外巨亏的消息不时出现。在这一背景下,为推动境外业务规范运作,推动央企建立和完善境外业务的统一监督管理体系,2011年6月27日,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  实际上,2005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结束以后,国资委就对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开始了调研工作。历经6年,辗转多个国家,调查涉及海外经营情况、管理体制以及与境内体制的对接情况,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投资、税收规定等方面情况,形成了较为系统、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文件。  《境外资产监管办法》首次提出“落实管理责任、严控重大事项、规范特殊业务和推动企业管理”的定位,既对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作出较为完整的规定,又对境外经营中普遍存在且易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个人代持股权、离岸公司监管、外派人员薪酬等特殊业务提出了规范要求。《境外产权管理办法》则牢牢把握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一核心,坚持重规范、少审批的指导思想,强调产权归属原则与注册地适用原则相结合,明确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责任主体,并在具体规范中予以体现,填补了境外国有产权管理制度的空白。  令人关注的是,在《境外资产监管办法》中,明确了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中对于境外企业管理失控、越权投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存在严重缺陷、未建立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和产权监管制度,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情况,国资委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此举被业内人士解读为犹如一把利剑直击热情高涨的央企海外投资“软肋”。  有了两个《办法》,央企在海外的投资行为有望得到较好规范。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尴尬的行业利好事件  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  上榜理由  正值保障房建设资金紧张的关键时刻,国资委大旗一挥,欲令央企为保障房建设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但通知一出,有关央企争食5万亿保障房蛋糕的新闻甚嚣尘上。参与,是与民争利,不参与,是无视责任,央企投身保障房建设,可谓是进退两难。  央企建房 进退两难  2011年5月3日,国资委下发通知,要求有关中央企业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这是自去年国资委对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下达“退房令”后,首次明确要求央企争取多种途径参与地方保障房建设。  此次动作的背景,缘于国务院督查组在此前的督查中发现,由于所需资金数额巨大,一些地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尚未足额筹措到位。  正值此保障房建设资金紧张的关键时刻,国资委大旗一挥,无疑是一种铁肩担道义之举。央企也可以在这样一个指挥棒下,为保障房建设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但通知一出,有关央企争食5万亿保障房蛋糕的新闻甚嚣尘上。更有专家指出,“政策的东风再一次泽润央企。”由于当前多数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集团对退出房地产业务采取“能拖就拖”的策略,此类鼓励措施将进一步拖延非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步伐。  某些媒体报道指出,外界担心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担心央企挤入保障房市场,是无利不起早,而一旦为利所驱,保障房建设的本意将会被颠覆。二是需警惕央企挂羊头卖狗肉。保障房建设是面向住房困难群体,但就怕央企拿到了保障房用地,名义上建起的是保障房,但却自我享用,成为自家的福利房。毕竟,类似的事件不少。三是需警惕央企崽花爷田不心痛。投资保障房建设,需要不小的开支,不少央企财大气粗,钱大笔投上去,但能否见效,并不让人乐观。媒体担心,钱花掉了,但保障房建设未必建得令人满意。而且,会不会上演“一座大楼竖起来、一批官员倒下去”的贪腐事件?  当然更多的人则是欢迎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但建议加强监管。央企的钱毕竟是国家的钱,钱要花在刀刃上,为此需要强化监管,像监督四万亿投资一样监督保障房建设。  参与,是与民争利,不参与,是无视责任,央企投身保障房建设,可谓是进退两难。但无论怎么说,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都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当然,只有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尽可能地减少各种负面效应,才能保证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具争议事件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陷入“垄断门”  上榜理由  从央视报道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遭发改委反垄断调查或被处数十亿罚款开始,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垄断门”事件就一直争论不休,并引发了激烈的媒体论战。尽管历时近一个月的宽带反垄断事件最终以电信和联通认错告一段落,但社会的争议仍在继续。  “垄断”论争 各执一词  2011年11月9日,央视报道发改委已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利用自身具备的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展开反垄断调查。如果事实成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能被处以数亿至数十亿元的巨额罚款。   一方面,牵涉到央企的垄断话题,另一方面反垄断调查的内容与社会大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争议的声音首先来源于不同利益群体。或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在一起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肯定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若被罚,一点都不冤;或曰媒体对垄断的概念并未厘清,让两大央企蒙受了不白之冤;或曰这次的攻击对象指向两家相对弱势、盈利相对困难的央企,让人感到意外且有失偏颇。  争议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媒体论战。央视报道出炉不久,11月11日,工信部旗下媒体《人民邮电报》和《通信产业报》先后发文对央视报道提出质疑。《人民邮电报》用“基本概念厘清了吗”、“垄断事实查明了吗”、“全球行情吃准了吗”、“新闻素养丢掉了吗”四问央视,认为央视的报道片面,与事实严重不符。12日,新华社调查电信联通涉嫌垄断案,称系“神仙战”。新华社认为,无论发改委反垄断调查最终结论如何,都与普通用户的宽带价格没有关系。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电信业反垄断不是“神仙战”。15日,央视回应《人民邮电报》质疑,称发改委调查宽带垄断没有错。同日,广电系统主动要求配合反垄断调查,否认部门利益之争。  就在多方群体为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陷入“垄断门”事件大打口水战时,12月2日,两大电信企业同时发布声明,称两公司已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整改方案和中止调查的申请,并将认真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历时近一个月的宽带反垄断事件,最终似乎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认错告一段落。  但是声明发出后,两大央企又被指避重就轻。更有中小宽带运营商表示,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整改并没公布具体时间表,中小宽带运营商生存环境不会有任何变化。显然,社会对“垄断门”事件的争议仍在继续。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艰难事件  央企整体上市  上榜理由  一方面是国资委的大力推进,一方面是央企整体上市进程的缓慢。年初多家央企摩拳擦掌、整装待发,但目前仅有一家央企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随着年关的逼近,2011年央企的整体上市画上了一个省略号,成为今年最艰难的事件。  整体上市 且行且看  作为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举措,中央企业整体上市一直是国资委力推的政策重点。2011年的各种会议中,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曾多次强调推动央企整体上市是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在国资委的大力推动下,2011年年初,中国五矿、中国一汽、中国铁物、中国通号等一批央企整装待发,跃跃欲试。然而,年关逼近,仅有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一家央企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早在2003年底,国资委就提出了整体上市的思想。截至2010年底,央企所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为336户;迄今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央企只有40多家。  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整体上市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包括资产评估、人事资源调整、企业资质、管理层分歧以及各类复杂的技术因素。具体而言,今年多家央企至今尚未完成整体上市,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  专家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尤其欧债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同时中国也正处于宏观经济调控阶段。今年的A股市场一直表现不佳。央企盘子太大,需要找到一个较好的时机窗口。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整体上市的进度自然有所放缓。  除此之外,央企整体上市涉及较多的利益关系,面临很多难点。在具体操作上,有资产、人员安置、思想认识等一系列问题。在资产问题上,例如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在改制前可能属于划拨地,一旦央企整体上市,在土地资产的确认上就可能与地方产生利益冲突,影响到整体上市进程。在人员安置上,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过去在改制企业中,往往出现剥离出来的企业职工与留在上市公司的职工在收益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思想认识上,某些央企认为,企业改制上市后,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大幅提高,一些高管有后顾之忧,这也影响到上市步伐的加快。  2011年岁末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王勇透露,2012年国资委将分类指导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加快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或许,来年的整体上市将会在探索中实现新的突破。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大范围的审计违规事件  审计报告披露17家央企存在诸多问题  上榜理由  三峡集团、大唐集团、中建总公司、中海油总公司、中化集团、中远集团、南方电网、中国联通、中船重工、中核集团……这一连串名字,成为此次审计违规事件的主角。尽管披露的问题大部分发生在二、三级企业,但这些违规央企的管控能力不强,已是不争事实。  管控疏漏 多家违规  2011年5月20日,审计署公布了17户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其中包括三峡集团公司等13户中央企业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中国铝业公司2008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中粮集团部分所属单位、中钢集团下属中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东悦投资有限公司、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至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  审计署企业审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审计结果看,17家央企总体情况是好的。其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14户中央企业从2009年到2010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02.79%提高到108.19%。但是,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会计核算还不够准确;有的企业投资决策不够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和潜在损失等;有的企业管理还不到位,对所属单位的管理较为薄弱,违法违规问题仍然存在。  其中,多家央企存在职工薪酬管理问题,涉及违规发放奖金、补贴等。此外,多家企业存在瞒报少报利润以及少缴税收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存在经营不善、招标违规、未经批准开建项目、企业法律层级过多、瞒报事故、干部违规持股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大部分发生在二、三级企业,说明中央企业的管控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或是有意为之,或是疏于防范,或是老毛病,或是新问题。无论表原因何在,都暴露出问题央企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另外,被披露的问题大部分发生在二、三级企业,以及某企业有长达11级的法律层级、五级及以下子公司多达763家(占66.8%),加强央企集团管控能力的建设迫在眉睫。  据了解,截至2011年3月底,各企业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已整改735项,并对65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其中局级干部10人。  由于事关中央企业,全民的财产,全民监督再自然不过。这次审计署的通报结果自然受到高度关注。在审计署发布公告后,一些央企及时发布了声明并积极整改。当然,运动式的整改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形成企业良好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才能让央企真正祛病强身。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事件之  最悲情事件  温州“7·23”动车事故  上榜理由  雨夜惊魂,动车追尾。温州动车事故在40条生命消失之后,留下无穷无尽的悲痛。家属之悲,悲于亲人离世,阴阳两隔;社会之悲,悲于管理不善,是天灾更是人祸;而企业之悲,悲于事故对高铁产业链带来的沉重打击,原本的大踏步发展只得硬生生放缓。  动车之殇 产业之痛  2011年7月23日晚8点30分,在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200余人受伤。举国震惊。  7月28日,上海铁路局局长称,初步调查显示,由于温州南站信号灯设备存在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信号系统失灵引发追尾事故。此言一出,温州南站信号设备的设计单位——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及其上属单位中国通号成为众矢之的。  8月12日,国务院开展高速铁路安全大检查。在大检查的过程中,8月22日,中国通号总经理马骋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今年筹备整体上市的中国通号也不得不推迟了上市计划。2011年12月29日,国务院批复了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认定中国通号作为甬温线通信信号集成总承包商履行职责不力,致使研发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责成国资委对中国通号、通号股份公司及下属通号设计院依法进行整顿,重新组建通号设计研究院列控所,中国通号日后的发展,愈加扑朔迷离。  受到牵连的远不止中国通号,高铁产业链上的央企无一幸免。动车事故后,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者,还是动车设备运营商,亦或是信号系统提供商,高铁产业链上的所有央企都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一时间,相关企业谈高铁色变。  动车事故的发生本已将高铁打上了负面的烙印,更让央企雪上加霜的是国家在事故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安全大检查和高铁减速。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检查在建高铁项目,还是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都影响到相关企业在建项目和已签订合同项目的进展,从而导致施工进程延缓,影响企业的再融资。当前铁路市场投资的复杂变化,业主资金不到位,部分项目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给项目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对已完工项目的变更索赔、计量结算等带来了不利影响。  对于动车设备运营商来说,一方面事故发生后,海外对中国动车和高铁的安全表示了强烈质疑,企业走出海外的步伐明显放慢,另一方面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又深受铁道部亏损影响,资金难以到位,影响整个融资计划。目前局面虽然已有好转,但动车事故的深远影响,还在持续。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之  最光荣企业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  上榜理由  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晚,起点低,进步却飞速。短短数十年,我国的航空航天业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航天、航天科工这两大央企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航天央企的光荣使命  盘点2011年中国科技创新成就,最重大的当属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它捆绑了中国最尖端的科技成果,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就的结晶,也是牢牢把握尖端技术主动权的标志。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由航天科技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航天科工则在本次交会对接任务中破解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中的关键难题,其产品横向覆盖多系统,纵向介入各阶段,开启了神舟系列飞船的完全国产化时代。  载人航天是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今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追溯历史,中国先后成功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短短数十年,我国的航空航天业就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两大央企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管理及发展模式值得人们深思。  航天产业是既具有公益性特点、又具有市场化特点的产业,特别是具有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因此,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对航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投入,并不断增加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但世界航天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单纯强调政府行为,将会使航天产业失去发展的活力。航天产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在维护和拓展国家在空间等领域的战略利益的同时,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航天科工以“大防务、大安全”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具有显著效果。“十一五”末,民品在航天科工收入格局中所占比重已近三分之二。  据美国空间基金会统计,我国2010年航天预算为22.4亿美元,增速为25.14%,如果保持这个增速,到2020年我国十年间航天预算合计将达931亿。这将为航天产业链带来2340.8亿美元收入,并且为社会带来3724亿美元的影响,总计7926.8亿美元,平均每年792.7亿美元。“中国制造”将在这些巨大的利润中凸显更多价值!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之   最创新企业  中国一汽  上榜理由  2011年1月,中国一汽自主研制的解放J6重型卡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中国一汽以其自主创新品牌,让中国在国际高端卡车的领域有了说话的权利。  “共和国汽车长子”的创新之路  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的中国一汽,作为共和国汽车“长子”,曾在过去的数十年内独领风骚。而今,中国汽车业尽管已是世界第一,但实则为跨国公司品牌所主导。国内车企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不高,导致消费者不认同、缺乏市场竞争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解决汽车工业的发展困境?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中国一汽开始了“不顾一切干自主,将自主的事业视为中国一汽最核心的事业”。  徐建一说:“一汽诞生于自主,成长于自主,自主的基因与生俱来”。中国一汽提出“三年两改观”,力争用3年时间使自主战线经营面貌明显改观;2010年一汽的总销量超过200万辆,自主销量超过100万辆;2012年总销量要超过300万辆,自主销量超过150万辆。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以做强做大一汽自主事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创业”。  目前,中国一汽已形成完备的自主创新体系,特别是在商用车领域的成绩傲然群雄。2011年1月,中国一汽自主研制的解放J6重型卡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解放J6将300多项创新技术和193项专利集于一身,总计100余种车型,开创了中国汽车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自主开发模式,代表了当前中国商用车行业造车的最高水平,打破了世界汽车强国对重型卡车的技术垄断,诠释了“中国制造”在汽车业界的雄厚实力。  如今,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2011年4月,中国一汽发布“蓝途战略”:一汽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投资98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并将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纳入到自主研发体系之中,形成具有支撑一汽新能源汽车自主发展的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中国一汽将在“十一五”129.1亿元投资的基础上,再投入研发费用190亿元。用“体系、产品和技术”三大核心能力支撑自主汽车品牌发展。力争至2015年,整车销量超过400万辆,其中自主比例超过50%。  徐建一说:“一汽这样做,首先是因为一汽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和勇气,作为‘共和国汽车长子’,更重要的是责任和使命。一汽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实践,为中国自主品牌如何做大做强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之  最具爱心企业  神华集团  上榜理由  2011年11月,国资委公布了92家央企前9个月对外捐款情况,企业利润并非最高的神华集团居首,捐款额占了所有央企捐款总额的三分一以上,成为2011年名副其实的最具爱心企业。  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2011年11月,国资委公布了92家中央企业前9个月对外捐款情况。中央企业累计支出总额为169028.6万元。其中,神华集团捐款数额最多,共捐款59841.28万元,为第二名中国石油24041.69万元的2倍多,占了所有央企捐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从国资委公布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出,神华集团的大部分捐赠(59385万元)来源于神华公益基金会。这是由神华集团出资2亿元人民币发起,经国家民政部2010年7月1日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并于2010年12月17日在北京揭牌。  按照神华公益基金会的宗旨,其业务领域包括扶贫救困、救助灾害,资助环境保护工程,支持文化教育,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成立之初,神华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共同发起“神华爱心行动”,投入救助资金5000万元,救助贫困家庭0~14岁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  在“神华爱心行动”凝聚下,基金会开展一系列公益项目,除了救治白血病、先心病儿童之外,“神华爱心学校”项目捐赠3000万元,在瑞金、井冈山等地建立5所神华爱心学校;“神华爱心书屋”项目向宁夏、新疆共捐赠价值1亿元的图书,惠及1130所中小学的125万名学生。神华集团引入的公益基金会运作机制,探索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独具特色的基金会模式。2011年12月8日,神华公益基金会荣获人民网“2011年公益特别贡献奖”  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神华集团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以多种方式反哺社会,从援藏援青、抗震救灾,到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神华集团都在积极行动。据统计,16年来,神华集团累计捐赠逾25亿元。  神华集团的捐赠,也引来了不少质疑。面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神华集团表示:“践行社会责任,是国家、全民赋予央企的使命与担当,我们义不容辞。”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之  海外收获最大企业  武钢  上榜理由  2011年,大举走出去不过3年时间的武钢已成为全球拥有铁矿石数量最多的钢铁制造商,拥有铁矿石权益矿达600亿吨。预计到2015年,武钢将拥有超过9000万吨/年的铁矿石供矿能力,完全实现铁矿石自给自足,且有余力。  铁矿石突围之武钢路径  武钢的先天条件并不好。即使与同属央企的宝钢和鞍钢相比,武钢的资源也堪称窘迫:宝钢紧邻海港,且有一部分海外权益矿;鞍钢拥有大量自有矿山,矿石自给率超过60%;武钢远离海港,长江货运为其带来了每吨100元以上的额外开销,且矿石自给率不足20%。  在世界三大矿山已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进口矿石价格操纵由人的背景下,矿石,已成为制约武钢发展的最大枷锁。2008年,想要谋求更大发展的武钢开始了谋求矿石自给的海外找矿之路。  金融危机在带给大多数中国企业烦恼的同时,却为武钢的海外找矿业务带来了难得的良机。在不少外国矿业公司因为金融危机而遇到资金困难、股价狂跌的困难时刻,武钢适时介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了大量资源,以及这些矿业公司的“感激”。   与此同时,武钢与委内瑞拉矿业公司达成了世界上首个铁矿石中国价,一举打破了中国在矿石价格谈判中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为中国与其他矿业公司谈判积累了经验。  在国外矿山开发过程中,武钢创新性地使用了“以矿养矿”的结构性投资模式,即一方面购买合作方的上市公司股票,一方面追求在具体合作项目层面控股,通过对项目的开发促使上市公司股票升值,然后以股票溢价作为下一步开发的资金。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走出去风险性高、占用资金数额大的隐患——目前,武钢的海外开发实际投入不过10数亿元人民币,在获得每年600万吨权益矿的同时,武钢还获得了超过6亿美元的现金回报。按照计划,武钢的海外项目到了一定阶段,会谋求上市,用更多投资者的钱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武钢在海外方面的成功,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2011年,仅铁矿石采购成本的降低,就为武钢带来了9亿元的收益。这使得武钢在钢企盈利艰难的时代,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今年武钢股份的盈利好于去年同期,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增长14.73%。  更重要的是,几年之后,当武钢的这些资源陆续开发出来,当其他企业走出去工作陆续取得成效,中国钢铁行业痛失话语权将得到一定缓解,进口矿价的涨跌,将不会完全由三大矿山说了算。这对保障中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都将有着重要意义。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之  最佳进步企业  中国铝业  上榜理由  历时两年,曾经的亏损大户终于扭亏为盈。201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铝业以288.7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436名上升至2011年的330名,大幅攀升了106位,是2011年500强榜单中排名上升跨度最大的央企。  中铝“扭亏”  从波峰到波谷,再从波谷大幅爬升,中国铝业这几年的发展路径显得格外特殊。  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铝业2007年盈利200亿元,位列中央企业盈利大户前十名,但到了2008?2009两年,形势突变,中国铝业累计亏损140亿元,成为央企亏损大户。  2011年3月初,中国铝业交出了一份新的成绩单: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1209.95亿元,同比增长72.19%;实现净利润7.78亿元,每股收益0.06元。2011年7月,《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铝业以288.7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从去年的436名上升至今年的330名,大幅攀升了106位,是今年500强榜单中排名上升跨度最大的央企。  中国铝业扭亏为盈的路径是什么?  2009年3月,中国铝业正式开启了“扭亏攻坚战”。一场关乎管理改革、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的战役就此打响。首先就是削减开支。新任董事长熊维平上班后第七天,主动提出降薪30%,全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普降工资,与中国铝业共渡难关。  在管理改革创新方面,中国铝业率先在总部推行了“压缩管理岗位、压缩管理机构”的双压缩工作。管理人员由改革前占员工总数15%下降到12%, 4500名干部退出管理岗位。随后,中国铝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通过改革,形成了“总部+板块公司(事业部)+专业公司”的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同时,中国铝业理清了岗位需求量,开始了涉及24万普通员工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此外,科技创新是中国铝业扭亏为盈的另一大法宝。中国铝业的科技投入一直处在较高水平。科技进步为中国铝业的扭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压缩库存,改进工艺流程,削减管理开支等一系列举措,到2009年8月,中国铝业结束当月亏损,实现盈利,并逐渐恢复产能。  据统计,到2010年年底,这些举措使得中国铝业铝板块的完全成本下降了68亿元,如计算电力涨价30亿元及原辅材料涨价,实际成本降低近百亿元,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铝业的扭亏进度。  2010年12月,总经理熊维平展示了中国铝业公司新战略——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至此,经历不少磨难与起伏的中国铝业再度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1年中央企业十大企业之  危机处理最迅速企业  中盐集团  上榜理由  2011年央企的突发事件源源不断。在年初突发的“抢盐”风波中,中盐集团凭借高效的应对能力和及时有力的补给,更创新性地运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仅用4天时间就平息了风波,中盐集团的危机处理手段可圈可点。  “谣盐”平息者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抢盐”风波。社会上迅即出现了海水被污染、食盐要涨价、盐能防辐射等一系列传言。3月16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并于次日蔓延全国。  在这次公共事件危机中,中盐集团反应迅速、主动发声,并运用创新的媒体手段,仅用4天时间,就成功化解了一次全国性的危机事件。  3月16日下午,中盐集团总经理茆庆国接到浙江省爆发食盐抢购潮的紧急报告,立即赶赴杭州进行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得知“日本核泄漏将影响今后食盐安全”的谣言已迅速扩散后,中盐集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以总经理茆庆国为组长、副总经理董永胜为副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机构人员分工,办公厅、宣传中心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新闻宣传组,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信息,制定宣传方案,筹备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正面宣传,应对不实传言。  3月17日上午,中盐集团主动与各大媒体联系,接受媒体采访。同时公司电话全面开放,不间断地接受媒体和消费者咨询。当天下午,中盐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副总经理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东方卫视等媒体联合采访,呼吁广大消费者理性购盐,不要信谣传谣。  在这次突发事件中,中盐集团最值得借鉴的当数其微博策略。3月17日,中盐集团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人民网等多家网站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并与新浪网、搜狐网一起召开微博发布会,与网友及时沟通、互相交流,解疑释惑,取得良好效果,仅一天时间,新浪微博有关中盐集团的微博就多达400万条。中盐集团通过微博发布权威信息,对澄清谣言、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 公司宣传策划工作方案
    公司宣传策划工作方案 一. 工作宗旨 宣传.推广企业及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促进销售工作的开展:搭建企业与社会.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逐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奠定基础:用尽量少的资金成本,帮助企 ...
  •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惩防体系建设的关系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惩防体系建设的关系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惩防体系建设的关系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惩防体系建设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当今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行的一套工作体系,在许多方面涉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下简称惩防体系)建设的内容. ...
  • 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住建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提升绩效管理,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全局信息宣传水平,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城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更好地发挥信息宣传工作在 ...
  • 20XX年中国信息传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2014-2020年中国信息传媒市场前景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 ∙ ∙ ∙ [出版日期]2014-8 [交付方式]Email 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文章来源] 报告 ...
  • 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信息摘要(12月19日,第91期) 今日信息评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年的经济政策基调定为"稳中求迚",収改委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的八项工作仸务,其中消费领域.国家重点保障的重点续建项目将成为明年银行信贷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
  • 县委书记平安建设工作述职报告
    县委书记平安建设工作述职报告 2009年以来,我县平安建设工作在省委政法委.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设平安XX为主线,狠抓基层基础建设,认真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 ...
  • 法制宣传工作方案
    篇一:法制宣传工作方案 今年是实施"六五"普法的XX年,为做好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根据寿县依法治县暨法制宣传教育领导组有 ...
  • 20XX年度100大热词名词解释(1)
    2014年度100大热词名词解释 考研加油shop 独家总结 ID :tb0055019_2011 1. 主席套餐,是指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庆丰包子铺月坛店购买的午餐.该午餐包括二两猪肉大葱包子6个,一碗炒肝,一盘芥菜 ...
  • 20XX年全国"两会"今将揭幕 政协会议下午召开
    2010年全国"两会"今将揭幕 政协会议下午召开 2010-03-03 00:31:01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18 条 手机看股票 中新网3月3日电 今日下午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