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范文中心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04/05

十三、儒家是平民的学问而非阳春白雪 承接上节,以子贡的研究结论为一小结,本章到这里为一转折,孔子各类学生的简介将告一段落。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让我们了解所有孔门弟子的性格分别、能力高低,在历史中留下记载的,只能是特殊的类型,真正常见的、普通的、从众的人往往会被人们所遗忘,老师和同学们记住的只有最好的和最不好的、最特殊的。但这些足以看出孔子真的是一位好师长,好校长,可以看出孔门学风的自由和包容。孔门弟子中不只有功成名就的上流社会人仕,也有许多性格独立的各类普通人,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我们几千年后普通人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毛病。总之,儒家弟子并非流水线教育的产物,并非一幅面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和标准。孔子的学问是普通人的学问,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贴近生活、贴近平民百姓的人生哲学,没有那么高深,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说到“文章”一词,我们要注意,在这里并不是写稿子的那种文章;古人的所谓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个章法,蕴含艺术的气氛,就叫文章。后来变成狭义的文章,写成某些形式的文字才叫文章。子贡在此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我们都常听到;可是有关于人性的本源,与形而上生命的来源的本体论,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样开始的?究竟谁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这个天道——万物本源的高深哲学问题,没有跟我们提,或者很少讲。

这段话是很有深意的,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在孔子之前,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易经,有学问的人都研究易,也只能研究易。但

易经是与原始宗教相联系的,高高在上,深奥难懂,玄之又玄。易的解读也始终掌握在少数人身上,平民百姓难得一窥。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如此。老子西出函谷关,被迫留下道德经三千文字。这个故事本身就有很大的神秘性。总之,易和道德经所研究的、所讲的正是性与天道。它们是十分高深的学问,是对人性本源和宇宙真理的探求。它们也是十分虚幻的,让人难以捉摸,难以实践和论证。哲学世界到今天也没有明证可以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世界的起源在哪里?人类的起源和终点又在哪里?性与天道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办法去找寻,只能在心中去想象和探寻。神秘和高深使这些关于性与天道的学问逐渐演变成为了宗教,成为了一种神秘力量的信仰。

与这些不同,孔子的学问是对现实的解读,是对具体生活的研究。通过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情,来总结、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些定论和推理。这些学问来自生活,也能够应用于生活,它就是平民的学问。儒家将学问的研究范围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具体范畴,这是我们华夏文化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变和创新,对华夏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现在有人说儒学已死,是的,它死了。两千多年的误读,我们将它搬上神坛,也成为了性与天道的学问,成为了为官之学,权利的敲门砖;我们曾把它当成了语录和圣经,使它失去了学问的本义。孔子对仁的理念,对忠孝诚信的道德规矩,都只是开了个头,提出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矣;仁的定义和实践,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原理和道德,应该如何去定义和修改?两千年了,我们没有去进一步论证和研究,却陷入了学术霸权的争斗之中。从这方面来讲,这样的儒学应该死,也必须死。

西风东渐,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等学问的东来,我们发现,这些更加适合指导我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于是将祖先的传统文化抛进了垃圾堆。但百年过去,回顾以往,我们真的做对了嘛?

非其鬼而祭之的结果,是社会现实与指导理论之间不断的冲突,是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之间的种种不适应。这觉得这些都是矫枉过正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阶层和社会制度这些社会发展源动力和大结构的研究,没有对个人在这些大框架下,应该如何去适应的研究,也没有具体的道德规矩和言行标准。而这些,正是儒学和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儒学要死而复生,要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个社会,重新捡拾起儒学平民学问的本义,探讨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规矩和言行标准。要将传统的家国天下的道德信念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理念相结合,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相结合,这是我认为儒学必须要走的路。

现在社会上又兴起了传统之风,国学之风。这是好事,但千万要小心。本来不想与谁争论,但有言在心,不吐不快。断章取义,咬文嚼字,腐儒之生,儒学之死。宋朱理学遗害国人,泯灭汉民族之血性,汉奸伪儒之学,早应打倒,却亡而不死,死灰将燃。失望,一帮抱着四旧的狗腿子,又站出来抢夺传统文化的解读权。他们又开始传播要善良、要退让、要不争利益、要忍气吞声、以德报怨等等误解和误读。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是想重新将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权势高于一切的理念强加到我们身上。这不是我们觉醒的工农应该学习的理念。革命先辈抛尽热血,好不容易让我们穷苦人、普通人有了人权,当了主人,他们却想用美丽的糖衣炮弹,或者化装成巧言令色的美丽荡妇来让我们改变,不是变的更好,而是变回过去。如果我们变回像过去那样麻木不仁,那样忍耐,成为那样“善良”的奴隶,他们就又可以成为高高在上的,深具道德的奴隶主了。

我们复兴传统文化,要向西方的文艺复兴学习,对传统和国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研究。关键是要创新,是要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道路相结合。复兴国学,不是重新将垃圾堆里的东西捡回来,而是对它们进行解剖研究和DNA重组,把有用的DNA与我们需要它具备的DNA进

行结合,让它成为一个全新的,我们需要的和正确的产物。我们需要它给予我们关于自由、平等、公正的答案,给予我们如何保障人权,保障我们当好主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和行为标准。所有这些,论语中没有答案,但有参照,需要我们去重新解读、重新研究、重新定义。

忠,决非惟命是从,而是尽心职守。

孝,决非百依百顺,而是回报感恩。

诚,决非说到做到,而是求真务实,不以虚假对人。

信,决非言而有信,而是人生信念正确,坚定执着。

仁,决非良善可欺,而是社会利益平衡,关系和谐之道和目标。 义,决非侠义精神,而是合适之举,中庸客观之念。

礼,决非礼仪标准,而是道德规矩,言行尺度,互尊互重。 智,决非聪明伶俐,而是哲学能达,情商、智商的有机结合。

这是论语中的原义,也是我的理解和需要的答案。


相关内容

  •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
    <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 儒道互补:体用 ...
  • 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研究
    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研究 [摘 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是司马迁与班 固的两篇论述自孔子以来的经学发展历史的文章,尤其是论述了汉 初以来经学的传授与继承.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 之后,我们还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黄帝阴符经]秘译
    内容: 余习数术十年有余矣,遁甲之学初学刘广斌老师的<奇门遁甲预测学>一书,书中的例子精绝.神奇,吾那时基础较差,终不得其法也!后转攻六爻.四柱.梅花.易经等学,各门学术判断体系多有不同和矛盾,虽然每有奇验,然不验愈多,不验者, ...
  • 文言文经典第184篇[上梅直讲书]
    上梅直讲书 作者: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quo ...
  •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单项选择题 1.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C )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
  • 陆象山对佛教的辨析与援佛入儒
    摘要:正当佛教禅宗在唐朝极盛一时的时候,儒家经学也开始佛化了.宋朝理学家发现自身儒学的理论缺陷,从佛道中得到启示,便开始援佛道入儒.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是在援佛道入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是儒体佛用.本研究尝试研究以"心学&quo ...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庸俗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庸俗 人生不应该追求清高,更不应该追求超凡脱俗,这些追求反映的都是一种很低的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绝非超凡入圣,而是庸俗.做人就要做一个庸俗的人. 人活在世上,不必寻求什么真理,也不必探索什么意义,更不必像那些宗教徒和哲学家那 ...
  • 伤春悲秋的文章, 大家不要写这类文章, 折福的
    写这类文章, 这类文章就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预示. 大家可以观察自古以来写这类文章的诗人, 小说家, 他的人生如何. 我们尽量看也不要去看 文字都有气行, 会像喝水一样, 流入身躯, 周行一身, 损福 其他不正的书也不要去看, 看书就是把书当做 ...
  • 杨氏之子20**年0308优质课评选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