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转载]对[梁冬反思录]的反思 - 范文中心

(15)[转载]对[梁冬反思录]的反思

07/01

近一段时间内,梁冬的《其实身体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靠谱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等文章频现于各大微信公众号头条,并被不断转发,似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对此,梁冬先生本文进行了反思,表示“突然感受到强大的恐惧。因为我发现文中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偏执的,为了避免再造更多口业,所以我把自己这几年的思考再次与大家进行分享。”“我并不能保证现在讲的东西都是对的,但是至少从现在看来之前文章里的有些东西是不全然的。”并且表示“如果可以请转载过我6年前言论的文章删除,或是将这两篇文章当做值得判断和反思的内容进行思考。”

但也有读者读后表示“梁冬的新感悟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代他五年前讲的东西,更不能否定五年前的东西。”我个人虽然觉得这位作者的言词有些过激,但在立场上基本同意他的看法。见仁见智,希望大家也都能同这位作者一样,像梁冬先生在反思录末后期望的那样,反馈给他自己对此的看法。

对《梁冬反思录》的反思

转自天真若水的博客

(2014-11-29 03:17:58)

梁冬五年前写过两篇文章:《其实身体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靠谱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标题就很好,内容也不错,所以广受欢迎,被人疯转。但在五年之后,他忽然要反思了,明确提出前面说错了。据说是因为他开了几年中医诊所,有了新的感悟,所以现在要改口。

以前喜欢梁冬的节目,就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天真”的人,基本上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不顾忌是否有些人不高兴。俗话说,童言无忌,一个天真的人说话多半可信。但一个有了相当身家,有了利益团体,有了更大的名气之后,要保持天真本性,尤其是要说一些发自本心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私下说话或许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公开说呢就要有所顾忌,就要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感受。这大概就是他急于发表所谓新的感悟的原因。说老实话,看到他的新感悟,我只感到悲哀,因为中国本来就没有几个天真的人,现在又死了一个。

那么,他的新感悟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谈到“道理”这个东西,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道理,不管是科学还是神学还是日常生活。任何道理都是特定的人、站在特定的立场、表达的特定的观点。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我们一定要先明白这一点,才能继续讨论下面的问题。

既然不可能有绝对正确的道理,但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想宣传自己的感悟,都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告诉别人,那就难免会发生矛盾、冲突、争论甚至斗争乃至战争。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绝对肯定任何人说的是对的,也不能肯定任何人说的是错的。我们只能站在自己当下能够理解的立场、角度和利益基础上,选择性地认可一些观点,怀疑一些观点,反对一些观点。这就是老毛当年反复强调过的,这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立场和路线的问题,就看你的屁股坐在哪个位置上。

佛讲经说法一辈子,佛经里面的观点看起来也是矛盾重重,如果要用挑剔的眼光来批判,也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但佛说,请忘掉我说的话,我的话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只是想让你们看到月亮,可你们就盯着我的手指看,把我的手指当月亮。我错了,我这辈子什么都没说!这是啥意思?难道佛是一个出尔反尔的小人不成?当然不是。世界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佛讲经说法的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不同,说法方式不同,说的内容也不同。任何人都是一样,我们不能说佛前面说错了,后面说对了,或后面说对了,前面说错了。

梁冬的新感悟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代他五年前讲的东西,更不能否定五年前的东西。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但从我个人角度看,他不仅没有进步,相反已经退步到惨不忍睹的地步。他已经从一个有点天真的人,堕落成为一个彻底的庸人,一个商人,甚至接近一个市侩。我心目中的梁冬已死,他的节目我看过听过不少,但不打算再看再听更多的了。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名人不少,比如康有为之类的。他们自己都以为自己更成熟、更圆融、更了不得,其实对于历史来说,这个人已经passed了!

至于他思考的那几个问题,实在是太肤浅了。第一个,中医要和科学对立吗?谁说中医要和科学对立呢?一个真正爱好中医、有志于中医的人根本不需要理会科学是什么鸟东西,你潜心于古书就足以成为一代大医,管它科学干什么?就当它没有一样,哪里谈得上跟它对立?就像我在地球上生活,你在火星上爱干啥干啥,我为什么要跟你对立呢?西医愿意把自己称为科学医,有人愿意去折腾中西医结合,就让他们去折腾嘛!跟我何干!有人说,你这是狭隘的,要从中医的发展大局来考虑问题。谁爱考虑就考虑嘛,我又没反对,你们不是说在多元的社会要有多元的价值取向,要有多元的观点吗?为什么一定要我去考虑中医与科学的问题呢?你自己考虑不就完了?我只考虑中医本身。这不就完事了?还有什么可以争论的!

第二个,传统就一定优于现代吗?这也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我认为传统更好,你认为现代更好,大家都保留自己的意见嘛。难道一定要争出个谁胜谁负来?真的有一个确定的、由上帝或佛菩萨来当裁判的唯一正确答案?提这个问题就很愚痴嘛!我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传统意味着过去,过去已经不存在了,谈好谈坏都是臆测,为它而争论更是荒谬。我喜欢传统,是喜欢古人的天真,喜欢古人的纯朴,喜欢古人的仁义礼智信,喜欢古人的慈悲和智慧,喜欢唐诗宋词,喜欢古代中医能自由执业,喜欢古人创造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我不喜欢现代的污染,不喜欢现代的唯利是图,不喜欢现代的忙碌浮躁……难道这样不对吗?难道一定要拿古人的独轮车和现代的奔驰宝马和飞机来比,以证明现代的优越?至于你喜欢什么,跟我毛关系也没有,爱喜欢啥喜欢啥,别跟我争论。

第三个,心法对了就能治病吗?这又是一个愚蠢的问题。请问,心法对了就“不能”治病吗?公正地说,心法“对”了不一定能治好病,但总比“不对”更有益于健康。一个人心理出了毛病,无论如何是不健康的。梁冬想强调的可能是不能完全靠观念、意念、想法来治病,还要多途径地解决问题,这个无可厚非。但这个标题显然不能说明他想说明的问题,反而会误导众生。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心灵问题的重要性远超肉体和物质。如果我们试图否定从心灵上精神上解决人类困境这条路径,而指望通过所谓的高科技来解决,事实早已证明行不通。科技已经发达到极端了,快要毁灭人类了,人类的问题不是随着科技的发达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足以证明指望“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完全是谬论。现在紧要的不是否定心灵解决方案,而是要加强。

第四个,无为的同时就不能有为吗?这仍然是一个小学生水平的问题。我早知道梁冬虽然爱好国学,但作为主持人的通病,就是肤浅;但我喜欢他的肤浅,因为其中还透着一点“天真”。现在他忽然要抛弃天真,伪装“深刻”来了,就叫人受不了。其实,真正懂点国学的人都知道,无为就是有为,无为从来就不是什么都不干。道德经里讲得清清楚楚:“无为而无不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中国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民族。这怎么还能成为问题呢?简直是不可思议!如果想否定无为,差不多就要否定整个传统文化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有为也不是乱作为。而当今的现实就是乱作为。科技和西医的乱作为导致人类面临空前的危险和困局,所以我们要强调无为。

梁冬似乎通篇都在向西医道歉。对不起,我当年不应该批评你们,我说错了。这对于一个曾经“天真”的人来说,真是人格上的一大败笔。我从来不认为西医一无是处,虽然我从来都用最猛烈的词语来攻击西医,但我只攻击他错的地方,不提那些极少的正确之处。你正确就正确,自己宣扬就够了,还要我提它干什么?中医也不是绝对完美,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这些都是常识,为什么需要人来反复声明呢?难道说这种废话不是很可笑吗?

总之,一个人讲的话是不是真话,是不是可信,取决于他是局外人还是利益中人。如果某个人在努力地讲一些貌似公正、客观、全面、四平八稳、绝对正确的废话,这个人的人品就值得怀疑。你要是真的想客观全面,就什么也不要讲,就像佛当年说的那样:“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你讲任何话都会有人能挑出毛病来,绝对不存在挑不出毛病来的话。妄想面面俱到,妄想绝对正确,妄想当一个金口玉言流传千古的圣人,结果只能是徒增笑柄!

当然,梁冬必有他的苦衷,也不必苛责,都不容易。一来,毕竟原来的理想可能是想搞纯中医,后来发现纯中医挣不了大钱,还是挣钱要紧,理想算什么!二来,是有实业的人了,要在这个圈子里混,还是要认清形势,毕竟西医占主流,总不能自我孤立吧?三来,管理者更重视西医或中西医结合,你要想做大做强,还是要会察颜观色嘛,更何况可能已经有人打招呼提醒过了,不然不会如此诚惶诚恐心急火燎地来认错。呵呵,无论如何,“我什么也没说”!

附:

梁冬|我说的许多东西现在看来不对!

最近梁冬老师某些文章,如《其实身体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靠谱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等频现于各大微信公众号头条。

或许大家并不知道,这两篇文章都是梁冬老师写于6年前他刚刚进入中医行业时,转眼间由他创办的正安中医已扩展到目前五城七店,作为正安中医创始人的他,在经历过5、6年的一线磨砺后,其想法又有怎样的改变?面对这两篇被6万多个账号转发的文章,梁冬老师表示“有话要说”!

真相如何?今天正安聚友会特别专访梁冬老师,听听他6年来的心路变化。

《梁冬反思录》

述者:梁冬

最近一夜之间在网络上许多微信号都在转发我五年前的文字稿,比如说《其实身体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靠谱的养生是做一个天真的人》。

当我做为被转发的人看见这些文字时,突然感受到强大的恐惧。因为我发现文中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偏执的,为了避免再造更多口业,所以我把自己这几年的思考再次与大家进行分享。

自2007年离开百度后,我就希望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当我成为一个经营着数家中医诊所的创始人,有了大量的个案临床观察后,我发现我们中医界或是民间中医界的许多朋友,好像走入了某种误区,我想这些误区在今天有必要将它呈现出来和大家沟通探讨。否则的话,也许我们将走向一条偏窄的道路。

在此,我想与大家强调一点,我并不能保证现在讲的东西都是对的,但是至少从现在看来之前文章里的有些东西是不全然的。

|思考一:中医要和科学对立吗?|

在我最初开始学习中医时,不少中医界和爱好中医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认为中医更接近生命真相,而科学是机械的。所谓的现代科学、现代西医是机械化、片断地、非生命化地认识生命。

可是文字和概念将我们置入二元对立化的世界里,难道讲中医就一定要反科学吗?讲科学就要反中医吗?我越来越坚定的认为,我们需要以更圆融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科学本身会发现,其实科学有两个很重要的精神,其一是自我的质疑;其二是自我的进化。这两点是科学精神最本质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某种程度上他超越并且颠覆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即便如此爱因斯坦仍说自己的科学是“短命”的科学,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超越并且颠覆他的思想,之后的量子物理学界也有许多科学家在做超越爱因斯坦的思考。

有很多中医界朋友被科学爱好者质疑时都忿忿不平,总认为科学爱好者是在挑剔、找岔。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尊重科学或者是以科学为心理皈依的人,他质疑的不仅仅是中医,他们也质疑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界也是不断被科学家从质疑、否定到超越,来确定新的科学边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的发展,量子物理学也不断地在突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边界,甚至突破有和无的边界;大数据时代,基于去中心化的模式而带来的巨大的人们生活的改变,所以科学思维的质疑性和自我进化性,可能会带来一种结果:我相信会在未来的某个地方,东西方文明、科学和传统、西医和中医有一种全新的对话的可能和空间。

以脉诊为例,在许多人看来是玄而又玄的事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台湾中山大学物理系创系主任王唯工教授在《气的乐章》中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现在死因前十的疾病,多与血液循环有关;心脏把血液打出来,之所以能够送到器官和血管中去,跟共振有关,而气就是一种共振。”

“气是心脏打出去的动能转成的动脉血管上的位能;气的共振,主要是给器官提供血分和氧分,一旦出现通道堵塞,就会缺血缺氧,于是就出现疾病;中医的治疗如针灸和中药,主要目的是帮助循环减弱的部位恢复功能;经络乃是动脉、器官与穴道的弹奏共振网;脉诊其实就是听人体状况的总体报告,看看能量、相位和缺氧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王唯工教授发明了脉诊仪,也就是我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的“超声波检测仪”。王唯工教授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找出了脉搏与生理现象的关联,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出口,也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

“作为一个中医局局长,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能够研制出一台具有中医思维的设备,属于中国人的设备。这就是我的中医梦想。”今年11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首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如是说。

曾经有位朋友和我说:特别害怕中医界固步自封,把科学拒之于千里之外。

熊猫是你的,功夫是你的,功夫熊猫却可能是别人的。如果有一天,中医界把自己封闭在科学之外,我们有朝一日可能会发现一位来自德国、瑞士、或者是来自美国硅谷的朋友,用他们更结构化、数据化的思考方式来找到中医思维模式的对接口,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影响:以前无法言说的东西,突然有一天能说清楚了;以前不能复制的东西突然可以复制了;以前不能标准量化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可以标准量化了。那时中医与科学的对话就已经形成。

等到那时我们再回过头看,今天科学与中医在概念化的对立,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医与科学对立。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经对科学有许多的质疑,现在看来其实是5、6年前的狭隘导致的,今天在此我对这个观点进行重大的修正。

本文之后,我还将对其他问题进行反思。如果之前您转过我的一些文章,请把这篇文章也转发给您的朋友,以减少一些误导,谢谢!

|思考二:传统就一定优于现代吗?|

中国文化里似乎暗藏着一句潜台词:似乎过去的比现在的好。

在孔子时代,孔子也曾经感慨,认为周文王的时代是黄金时代。可是如果我们沉下心来回顾中国文明过去2、3千年的发展,其实是一直在进步,并不是如现在所想,今天不如昨天,明天不如今天。

所以师傅一定强过徒弟吗?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文化里的这种习惯进行深刻地反省。

看国内拍的穿越连续剧,其情节设定必然穿越回古代;而美国的影视剧则设定为去到未来。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启发,作为当代的少年中国人,我们有责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未来观,全新的历史观。

没有必要言必称今不如古,在中医界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拥抱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拥抱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有可能转换的时代呢?

许多中医爱好者、民间中医朋友都倾向于把古代中医神化,把师傅神化,但这样会陷入另一种尴尬中。因为按这样的思路,民国的中医应该比现在的中医高明,那时的西医远不如现在的西医,如果那时的中医都无法战胜西医,现在的中医又以什么去屹立于生命科学之林呢?

所以第二个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不应该把“今不如古”的观念再带进我们的未来和中医行业。我们需要有全新的未来观和历史观,去拥抱新的时代。

|思考三:心法对了就能治病吗?|

五年前在我关于中医与养生的文章描述里,曾经过多地强调了养生的心法、价值观的正确对疾病影响。

心法和情绪的确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影响,但是并没有一种“唯一”的价值观会对疾病造成某种影响。在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你很难说什么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连吃人这件事情,放在食人族也不是罪大恶极之事,它只是表达了人之间最亲密的互动。

所以如果我们过度地以某一种价值观做为唯一的标准善恶,并以此作为某种心法基础时,往往会陷入到一种新的偏执。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在当今社会,相当多的价值观都应受到平等的尊重,连库克都可以出柜,如果我们以唯一的价值观做为善恶的评判标准,无形之中就将事件局部化了,这也不符合一切伟大的文明所提倡的宽容。

所以,可能都没有一个唯一的价值标准,何来唯一心法,又何来那个唯一的治病的善念之力呢?

|思考四:无为的同时就不能有为吗?|

中医讲究尊重元神,要透过无为,透过积极的不干预,来帮助身体恢复他的生命平衡。这些道理我们都了解,但是就有如在经济学里也有哈耶克和凯恩斯一样,哈耶克提倡“尊重看不见的手”(注:这句话的原提出者是亚当·斯密),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所以我们必须在短期里透过我们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去做局部的干预,从而保持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讨论在生命业界同样存在。

如果一味地无为,我们为何会看见道家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如果一味地尊重业力,为何佛家也要说“发大愿发大慈悲心去改造业力”?儒家更是有为代表的中流砥柱,有时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在努力。

所以许多喜欢中医的朋友言必称西医的抗生素、激素以及各种切除手术,会对我们的生命体造成过多的伤害,我相信这是某种程度的误解。近代中医学泰斗张锡纯也使用西药来治疗疾病,关键在于对“量”的把握,以及对寒热的真正把握。

某些对西医妖魔化的评价就有如很多不了解中医的朋友,对中医妖魔化的评价一样。客观来说,如果我们在意大利吃过最好吃的面条,其口感并不逊色于四川的担担面、广州的云吞面时,你就会相信西医领域里也同样有类似的情形。

尊重生命里的自我生命本能,用无为的方法去发展身体内在的自我免疫系统和保护系统,其实和在关键时刻采用有效的干预手段之间并不矛盾。

康有为在那样一个时代,取名“有为”,我相信是基于在那样一个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反省之后的选择。无为之中还应有为。

|结语:我说的都是错的|

我的师傅李可老师,在临终前收到了他的大弟子,也是他的好朋友——郭博信老师的书稿。郭老在临床几十年后,对“扶阳”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中间不乏对李老所提倡的一些医学理论的反思。

李老在临终前一周时看完这本书稿,非常感慨,为这本书作序,大致的意思是他也在对这类问题重新反思。我想一位这样伟大的国医老师,救人无数,在他临终前一周还在不断地保持对他这一生学术研究的反思、觉察和检讨。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真正去学习的东西吗?

据说一位IT界的神级人物每次做完产品思路延展时,最后一张PPT写的是“我说的都是错的”。佛陀也在讲经数十年后说“我说的都是错的”。这个错或许根本与对、错无关,而是他们想告诉大家——因时、因地、因人。

我们每次语言表达都会产生很强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透过时间的穿越在另外一个时间与空间里,就会产生许多谬误。我们许多学习中医和国学文化的朋友,从《易经》入手,一定要知道“变才是不变”的唯一真理。

所以当我看到朋友圈转发的各种养生知识,似乎有了某种方子癌症就不是问题,找到某个穴位,糖尿病都是浮云。当我们怀着这样一种态度去传播这样的讯息时,其实已经落入了一种“我执”与“偏见”。带着这样一种“我执”去帮助传播中医,其实对中医及中国文化是一种伤害。

所以当我看到许多朋友在转发6年前那些让我现在感到惭愧的言论时,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自己在一线观察了6年后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禅宗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我现在有了深刻体悟,如果可以请转载过我6年前言论的文章删除,或是将这两篇文章当做值得判断和反思的内容进行思考,我们应该对现在漫天飞舞的养生知识、保健方法保有充分的判断力和觉察力。否则我们一切对中医文化的推广可能都不是在做加分,而是在减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我接触许多中医大夫后的感受:在这个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大夫,也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我所接触到最好的中医,也有疗效不确切或是误判的时候,所以不要迷信中医,不要迷信一切。每一项东西都是因地、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的。

就在此文完成后,梁冬老师也将自己的反思内容与一些中医业内人士进行分享,希望专业人士能给予意见和指导,共同对反思的内容进行讨论。

养生原则:调心为主  外治为辅  饮食为补

今宁QQ空间: http://46551973.qzone.qq.com

今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8611cc

安然会馆 小而美 慢生活

安然会馆公众微信号:anranhuiguan

地址:210008 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140号随园大厦15层G座安然会馆

微信/电话:[1**********]

欢迎加入 中医国学交流QQ群:222385665

今宁的QQ :46551973 ,欢迎加好友。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今宁感恩您的转载和传播!今宁祝愿天下人都健康快乐!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平民养生 平民教育

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

给人利益  给人方便  给人欢喜 给人信心 给人力量  给人希望这是活着的喜悦和价值。

安然会馆五一工程:人人家中一本《化性谈》,一本《道德经》,人人学会道家升阳飞鹰功,家家有一套家规(家训),有一首家歌。


相关内容

  • [第八次〉实录与反思
    第八次的较量--<第八次>教学实录 闲时翻阅上学年的听课笔记,发现有两位老师上<第八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仔细比较教师的设计方法和学情反馈,有了一番感慨. 让我们先看一下同一个片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不同的教 ...
  • 美国为何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用户名 密码 下次自动登录 注册 | 忘记密码 乔磊-记者人生 漫步世界看天下春秋 博客 相册 报栏 左邻右舍 留言 美国为何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2010-09-17 07:14:53 归档在 记者观察 | 浏览 ...
  • 采菊东篱630的文件夹[作文]
    高考万能作文开头,背起来! 阅1  转自擦破算咯...  公众公开  16-01-26 20:37 2016新材料作文:材料"一元钱的奖学金"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2016年广州市模拟卷作文) 阅1  转自user580  ...
  • [转载]文科硕士研究生如何学会写论文
    文字|魏昌廷 我就读的专业是高等教育学,当然属于文科了.既然是硕士研究生,就避免不了写论文,各种论文纠缠着你,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学位论文.我在这里总结文科硕士研究生如何学会写论文,并不是有意表现我的自大与无知,只是对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心得 ...
  • 师德师风鉴定
    对照>和>的要求,结合自己7年来的教育工作生涯,经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 我剖析如下: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 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 ...
  • 小学特色体育活动方案
    小学特色体育活动方案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 ...
  • [转载]本人西方哲学名著藏书目录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一卷  柏拉图的符咒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二卷  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 │  一个孤独散步者遐想:插图本 │  不正常的人 │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  东方编译所译丛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 ...
  • 闲谈教师阅读
    (2010-03-18 23:31:31) 转载 标签:hf38中 方正教育 教师成长 读书 杂谈 分类:文章总结闲谈 题记: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当今教育,教师们疲于应付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 ...
  • 开办"创建和谐团队活动"心得体会:以案为鉴,深刻反思
    以案为鉴,深刻反思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近期开展的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以案严纪廉政勤政促发展主题警示教育活动以及创建和谐团队创造一流业绩活动,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局对于抓廉政建设.建和谐团队.促效能提升.创一流业绩的决心和信心,这 ...
  •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后反思 11月25日上午二节课,我在多媒体教室执教了<船长>一课.课刚一结束,郭主任就 迫不及待的给了这样的评价:"课前多半部分上的相当好,但除去客观原因你还超时10分钟." 针对领导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