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 范文中心

(一)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08/24

文言翻译

一、教学要点

(一)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古文翻译,是古文阅读中最具有综合性、最能看出浅易古文阅读水平的阅读能力,因为它兼及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情况、理解文意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转化)能力等项的考查。

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只是在直译不是以达其意的情况下,才能用意译。所谓直译,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是一个强调性的说法,应该分几种情况区别对待,这便是:

专有名词之类,不译;与现代汉语字义完全相同者不译,或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取代 ;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的字,一定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取代。

[ 例1 ] 元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元国论》)

本句中“元国”为专有名词,不译;“破天”,现代汉语说成“灭亡”;“非”现代汉语也这么用,一般说来,应译为“不是”;“兵”,在古今都是多义词,具义项有同有异,这里一是要译成“兵器”;“利”古今有同有异,这里应该译为“锋利”。像“兵”、“利”这样的实词一般标为关键性的词,翻译时一是要落实;不落实,从考试来说则不能得分。据此,本句应该这样翻译,元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

2.准确自然地体现原文用词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用词特点,主要是指词类话用;“准确”,指意思翻译准确;“自然”是指不要用解释性的话当作翻译,力求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一致。例如《鸿门宴》中说:“项位杂人,臣活之。”“活”,形容词用作动词,且为使动用法,因此,“臣活之”,应译为“我救了他的命”,而不要译成“我使他活了”。又如《过秦论》中有“外连衡两斗诸候”,“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全句译为“对外实行连横,使诸候互相争斗”。这样也是准确的自然的。

3.努力体现原文造句的特点

文言文有常用的特殊句式,译文要努力体现出原文的句式特点。这可以分两种情况说。 一是直接体现。就是说,原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应译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

[ 例2 ] (《屈原列传》)

“为天下笑”是明显的被动句,应译为“被天下人嘲笑”;“失挫地削”也是被动句,应译为“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看不出是被动句或看出而不这样翻译,译文就很难做到准确了。

二是间接体现。就是说,各类倒装句,翻译时要顺过来;各类省略句,其省略成份在译文中要补出来。

[ 例3 ] 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中“是以”是“以是”的倒置,应计为“因此”;“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应译为“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可使报秦者”为后置定语,全句应这样翻译:主意没有拿定,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王的人,没有找到。

有略句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以及介词宾语等,翻译时一般应该被出来。

[ 例4 ]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本例加括号处都省略了谓语“鼓”,全句应这样翻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精疲力竭。

4.准确体现原文的语气

[ 例5 ] 仲尼曰:” 这段文字中,“其无后乎”表示推测语气,因此应该这样翻译:恐怕不会有后代吧?或:该会断子绝孙吧?“如之何„„”一句是疑问句,应该这样翻译: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二)古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这里主要说应该注意语境

高考要求翻译的不是孤立的句子,而是从完整的语段中抽出的两句话,翻译这样的文句,一定要注意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否则就可能不准确,甚至错误。

[ 例6 ]

① 曰:②?” 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③ 子贱曰:“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画线句子①有人这样翻译:宓子贱当单父的县令,路过阳昼。其中“路过阳昼”译错了。下文有“阳昼曰”,可见“阳昼”是人名,而不是地名。因为“阳昼”是人名,所以将“过”

译为“路过”也错了(望文生义!),应译为“拜访”。“子亦有以送仆乎”,如果译为“您有什么送给我吗?”自然不算错,但不准确,因为下文阳昼说:“吾少也贱(我年轻地位低下),不知治民之术„„”据此可知,宓子贱不是一般地向阳昼发问,更不是索贿,而是向他请教“治民之术”,或者治理单父的办法,因此该句应这样翻译:您有什么治理单父的良策送给我吗?下文所讲“钓道”,实际上讲的是用什么人来治单父,因为文末有“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这宽余治单父”之说。“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一句较为复杂。“冠”,帽子;“盖”,车盖。文中“冠盖”指代“阳昼之所谓阳桥者”。全句应译为:像“阳桥”一样的人来迎接宓子贱,他们在路上洛译不绝。

二、试题例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2002年的古文翻译题,满分为5分,全省人均得分率不到5%。这样“浅易”的文句译不好,多为不注意语境,望文生义;也有不少人对实词理解不正确。上文说: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此,我们至少可知《传》是解释“经”的书,是前人所说,不可能是就李广而言的,因此“其”不是代词,不能译为“这”,只能是表推测的语气词。“李将军之谓也?”是“谓李将军也”的倒置。因此全句应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也不扣分。

题(2)中,“及”,“到„„时”,“知”,熟知;“尽”,竭尽。全句应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三、练习

1.阅读下列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巴,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予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①驾君车者罪至刖②。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③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①窃,私下。②刖,砍掉双脚的酷刑。③矫,假托君命。

(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2)忘其口而念我。

3.阅读下列文字,翻译画线的文句。

(王)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度东方,出沦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羲之之书晚乃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文,翻译加线文句。

晋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所爱赠遗千数百条。王导地戒之,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红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者,始为当时所叹。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谓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1)晋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谓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文字,翻译加线的文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

足;疏入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1)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参见下文“人莫与言”可知“人莫知之”的意思。)

(2)希望您环绕着马审视一番,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还,通“环”;去,离开)

2.(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没有吃完而送给卫君吃。(甘,作动词用,以„„为甘)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口,口味)

3.(1)王羲之的书法晚年才臻于完善(书,书法)

(2)大概是用自己的精力努力达到的,不是天生的(盖,表示推测原因)

4.(1)晋朝人王述起初因家里贫穷求得宛陵县的县令 (求试,要求试试看,是客气话)

(2)现在因为家贫而贪婪受贿,富有后才停止受贿,还可以说是廉洁吗?

5.(1)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艰难。

(2)翻阅五兵的画图,认为了仲了山,还不如砍紫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及,涉及,接触;履,躁,实践;披,翻开,翻阅;读这段文字,要依据“乌(价)有不行而知者乎?”作解读)


相关内容

  • 高考生用甲骨文等古文字写作文续:因偏题得分低
    2009-06-22 07:41:04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成都) 跟贴 499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四川高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大概就只有几分&quo ...
  • 01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 :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全昌波 教学目的:1.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 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 ...
  •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 ...
  •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文二则 莲沪教版
    古文二则 (莲)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莲>,了解内容,知道莲的花.叶.茎.子的名称.生长及其用途.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莲>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重难点] 1.学习古文<莲>,了 ...
  • 语文古文字词句子翻译提纲
    语文古文字词句子翻译 一.<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ãi)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
  •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小古文<〈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朱文君 评析:陈琴 [教学材料] 白话版<伊索寓言>两则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 ...
  • 师说 (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 ...
  • 暑假作业古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 ...
  • 试谈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的方法
    试谈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的方法 作者:叶知煌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目前,对于古文,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教得辛苦繁琐,教学效果不佳.改变这一现状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下面笔者谈 ...
  •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开放教育专.本科与成人专科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六门课程复习指导 一.大学语文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是各类型教育.各层次.各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今天我们复习的是开放教育专.本科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