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桃花源记]练习 - 范文中心

21课[桃花源记]练习

06/22

21课《桃花源记》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bin( )fen( ) huo( )然开朗 土地平 kuang( ) 衣zhuo( ) qian( )mo( ) 黄发垂 tiao( ) yi( )ran( )自乐

yi( )人 jue( )jing( ) tan( )wan( ) yi( )太守 刘子ji( ) 无问 jin( )者 xian( )来问讯 及jun( )下

二、填空

1.陶渊明,又名,诗人。

2.本文以为线索,以写渔人桃花源, 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 桃花源。

3.找出课文中的四个成语:、、、 三、根据课文的内容,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缘( )溪行 忘路之( )远近 落英( ) 甚( )异( ).....

之( ) 欲穷( )其( )林 仿佛( )若( )有光 ....

豁然( )开朗 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阡陌( ) 悉( )如外人 黄发( )垂髫( ),并( ) .

怡然( )自乐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 咸( )...

来问讯 妻子( )邑人( ) 来此绝境( ) 问今.( )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皆( )..

叹( )惋( ) 不足( )为( )外人道也 既( )出 便.....

扶( )向( )路 处处志( )之 及( )郡下 ....

诣( )太守 寻向( )所志( ) 闻之( ) 欣然....

( )规( )往 未果( ) 寻( )病终 后遂无问..

津( )者 .

四、古文阅读

画龙点睛

武帝(1)崇饰佛寺,多命僧繇(2)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3),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空去上天,两龙未点睛者见在。 ..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 僧(you)繇:即张僧繇,古代著名画家。 须(yu)臾:片刻 .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6)

崇( )饰( ) 云( ) 即( ) 固( )请点之( ) ......

二、翻译下列句子(2)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第22课《短文两篇》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德xin( ) 鸿ru( ) 调( )素琴 案du( ) 西蜀( ) ..

可爱者甚蕃( ) yu( )泥 zhuo( )清lian( ) xie( ).

xian( )有闻 周敦yi( )

二、填空

1.《陋室铭》作者朝著名诗人。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

3.《陋室铭》全文的主旨是。

4.《爱莲说》作者

5.说,是一种性的古代文体,跟现代颇为相似。《爱莲说》一文作者把记叙、抒情、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解释下边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3.可爱者甚蕃( ) 4.濯清涟而不妖( )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7.水陆草木之花( )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9.何陋之有( ) 10。渔人甚异之( ) ..

四、下列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 斯是陋室。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五、课外阅读。(10分)

爱菊论

濂溪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今自以为爱菊者比比而然。然夫菊一也,而爱之者,今昔迥异,若是何哉?吾尝观菊之所以为菊,而得今昔之爱矣。呜呼!菊其可以易言乎哉?盖天之生物,本于至公。然五行杂糅,各一其性。物之生于天地间,夫固有不齐。„„

是知有可爱之德,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不观之以物,而观之以理。此菊所以为菊也,此吾之所为爱菊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比比而然( )(2)然夫菊一也( )(3)是知有可爱之德( ) ...

2.请找出文段的中心句(1分)

3.翻译。(6分)

(1)盖天之生物,本于至公。

(2)物之生于天地间,夫固有不齐。

(3)不观之以物,而观之以理。

第23课《核舟记》练习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wăng( )不 贻( ) 黍( ) ruò( )篷 轩( )敞 糁( ) 峨( )

多rán( ) 诎( ) 椎( )jí( ) 壬( )戌( ) zhuàn( )章

二、 写出文中的五个通假字。

三、 填空。

1.《核舟记》选自朝《 》,作者,字代人。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顺序介绍的,先写船的再写,作者先写船的中部的目的是 。

3.文中点明雕刻者技艺精湛,手艺卓越的句子是,对核技艺赞叹的句子是 。

四、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高可二黍许 ( )( ) 2、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3、为人五,为窗八( )( ) 4、中轩敞者为舱( ) ....

5、矫首昂视 (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7、其两膝相比者 ( ) 8、罔不因势象形( )( ) ...

五、 翻译下列句子。

1.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六、课外阅读理解。

乾隆初年,吴郡有杜士元,号为“鬼工”,能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舟,作“东坡游赤壁”:一方篷快船,两面窗隔,桅杆两,橹头稍篷及柁篙帆樯毕具,俱能移动。舟中坐三人,其巾袍而髯者...

为东坡先生,着禅衣冠坐而若对谈者为佛印,旁有手持洞萧启窗外望者,则相从之客也。船头上有..

童子持扇烹茶,旁置一小盘,盘中安茶杯三盏。舟师三人,两坐一卧,细逾毛发。每成一舟,好事..

者争相购得,值白金(即银两)五十两。然士元好酒,终年游宕(放纵,不受拘束),不肯轻易出手,惟.贫困极.时始能镂刻,如暖衣饱食,虽.以千金,不能致也。 (钱泳《履园丛话》)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5分)

毕( ) 具( ) 俱( ) 若( ) 从( )

置( ) 逾( ) 惟( ) 极( ) 虽(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舟师三人,两坐一卧,细逾毛发。 .

(2) 如暖衣饱食,虽以千金,不能致也。 .

3. 从文中看,杜士元是个怎样的人?(1分)

24《大道之行》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 睦( ) 矜( )寡( )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 .....

二、填空

1.《礼记》是家经典之一,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共 篇。

2.“大道”古代指“大同”指

3.从课文中找出与课文相对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解释加点字

选贤与( )能 故( )人不独亲( )其亲 幼有所长( ) ....

男有分( ) 女有归( ) 矜( )寡( ) ....

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盗窃乱贼( ) ..

三、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下列词语 天下为( )公 是谓( )大同 ..

( )宫室、器皿 ( )菊,花之隐逸者也。 ..

四、翻译下列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阅读理解。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女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

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2)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注释 (1)式:通“轼”。这里作动词用,扶在车前的横木上 (2)舅:公公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

使( ) 然( ) 何( ) 去( ) 曰( ) 于( )

2.在下列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2)

( )使子路问之曰 曰:“( )无苛政”

3. 翻译句子。(1)

苛政猛于虎也。 4. 文中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1)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

一、 完成下列词语。

决zì( ) 搔( )更短 不胜zān( ) 逾( )墙 ..

邺城shù( ) 老妪( ) 晨炊( ) 泣幽咽( ) ...

二、 写出下边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夜久语声绝( ) 老翁逾墙走( ) 一男附书至( ) ...

存者且偷生( ) 室中更无人( ) 烽火连三月( ) ....

浑欲不胜簪( ) 感时花溅泪( ) 会当凌绝顶( ) .....

三、 填空。

1.本课三首诗均选自《,作者,是朝杰出诗人,有“

之称,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由盛而衰的过程,号称“ ”。后人常用四字“ ”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

2.《石壕吏》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诗。《望岳》是一首古体诗,《春望》是近体诗中的 。

3.《望岳》中写细望所见,表达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的诗句是“”其中“”一句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春望》中写人间真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的千古传诵的诗句是“ 。

5.杜甫的诗作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三吏”指“三别”指。

6.《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安”和“史”分别。

7.《石壕吏》诗中“”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由此生成。

四、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以下三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 ) 请从吏夜归( ) 夜久语声绝( )

A.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C。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2.“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夜征兵”?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外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戍鼓( ) 未休兵( )( ) ...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题为“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凄凉图景。( )

(2)前四句渲染了安史之乱的悲凉气氛,写的是“忆舍弟”的自然环境。 ( )

(3)“露从今夜白”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季节。

) (


相关内容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练习题
    练 习(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①迸( )溅 ②琼( )浆 ③沉淀( ) ④绽( )开 ⑤伫( )立 ⑥酒酿( ) 2.用"副""幅"填空. 一( )筷子 一( )手套 一( )字 ...
  • 拟人句和夸张句练习
    拟人句和夸张句练习 拟人句 1. 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2.小草儿发芽了. 3.百灵鸟在树枝叫. 5.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6.果园里,麻雀叽叽叫. 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 9.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 ...
  • 四年级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阅读练习]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 ...
  • 01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 :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全昌波 教学目的:1.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 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 ...
  • 汉魏晋诗三首
    17.汉魏晋诗三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 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 ...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语文补充习题 1,走,我们去植树 补充习题答案 一,读一读,再抄写. 二,读一读,根据提示写句子. 1,小鸟是人类的朋友. 2,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沟渠,山坡,欢声笑语,一棵棵青 ...
  • 咏物散文的阅读
    咏物散文的阅读 [规律探讨] 1.整体阅读后,确定所咏之物. 2.分析判断作者围绕所咏之物选取了哪些材料,找出各部分选材作者的意图所在,从 而把握各部分材料与咏之物的关系,即哪些材料交待环境,哪些材料描绘所咏之物特征. 3.归纳.概括所咏之 ...
  • 教案例子:花的结构
    初一生物教案 第三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花的结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概述花的基本结构,能说出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 技能目标:运用解剖工具正确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 情感目标: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雌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