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小帮手教案(辉数) - 范文中心

妈妈的小帮手教案(辉数)

02/17

妈妈的小帮手

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不同类型的本子、多媒体图片 教学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师生双边活动:

整理客厅一、导入课题: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一摞各种样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帮助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颜色不同分;

„„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

一样。

3、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背包(或者自己的书包); ②、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③、帮助妈妈的里的物品;

④、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4、解决问题

(1)哪些是鸟类?用“O”圈出来。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2)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6、课外活动

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比较。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

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读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

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

大的主题图)

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 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

习数学的愿望。

二、 学习比较、分类:

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

多。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 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

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

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

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

„„

2、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

做什么?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

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

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3、解决问题

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

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②、比一比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

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③、哪团线长?你还能比较什么?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④、在适当的( )内画对勾。

⑤、谁拿最合适?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

进行补充。练习时,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

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

理比较。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

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5、课外活动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

理物品,

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1——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人10个圆片

教学重点:学习10以内两数想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1、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呢!猜猜他是谁?他和他的小猴子们住在哪里呀?想不想到花果山去看看呀?多媒体出示:(花果山的图画,里面蕴藏着加法的信息)

2、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画面上有一个十分好奇的小朋友,他正在提出问题呢!你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能及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的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个问题。 活动(二)

1、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好吗?

3、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小组的想法?

4、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当我们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你猜,是什么方法?对!加法!(板书)

师教学加法的算式及加法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或画图利用以有的知识想一想,数一数。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出加法的含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直接去数:

用数的组成:

用圆片摆一摆

在引出加法的算式和加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时,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探讨。 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进行探索及思考。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掌握加法的读、写方法。

活动(三)

1、 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哪

一个?(选一个集体解决)

3、 你会解决哪个问题?

4、 剩下的问题小组在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

(2) 一共有几个桃子?

(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5) 一共有几朵白云?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在一起交流。

鼓励学生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四)

1、(多媒体出示:第一题)师:瞧!小猴子们发现了什么?原来是一群有趣的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想问什么?你会解答吗?

2、(多媒体展示第三题)师:咱们来一次小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数学游戏。

师:咱们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想做吗?来,谁先和周老师做游戏?(师伸出手指说:我出3,生再出一个数:我出4。两个人把手指合在一起:3+4=7)

4、师:这节课咱们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的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独立解答。

直接写在书上。

师生做,再生生做。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能看懂图意,正确解答

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知识。

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回顾。

课后反思:

走 进 花 果 山

信息窗2——野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学习有关0的加法,巩固加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有关0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问题意识,进一步理解体验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小猴子们和小朋友来到了花果山,玩的可高兴了,可是小朋友玩累了,他们准备开始野餐了,小朋友想知道他们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

(出示投影片:课本31页的野餐图)

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带什么了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长要分火腿肠了,他提了一个问题: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呢

你能直接算出需要多少根火腿肠吗?

那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呢?

学生观察画面,对图画有一定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自己思考 ,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知道需要多少根火腿肠了

学生自己列算式,可能会

列出两个算式:

4+3=7(个)

3+4=7(个)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直接切入课题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锻炼学生的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二: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人分一根,需要7根火腿肠,那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师板书问题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再仔细看图

学生可能会提:

4、 一共有几只小猴?

2、一共有几个桃子?

3、一共有几罐饮料?

4、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尝试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掌握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桌两个小朋友每人任意伸出几个手指(最多伸5个,不伸表示0)说出你们俩手指数相加的算式,谁抢先说对谁就赢。

刚才小朋友做游戏抢答的非常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卡片,不知小朋友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同桌俩做游戏

出示:4+1=

1+4=

5+4=

4+5=

6+2=

2+6=

6+0=

0+6=

让学生齐答或者开火车回答

通过练习,加深有关对加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加法口

算的速度.

加深对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便变的理解. 活动四:

小朋友真厉害,相信做书上的自主练习肯定不成问题,是吗?

打开课本第33页

第1和第2题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高兴吗?为什么?

先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让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3——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表述自己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10以内数的减法实际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投影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 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二 解决出现的问题。

1自己利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小组在全班交流。

4教学减法算式。

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你能试着写出减法算

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减法算式,7-4=3,介绍“—”符号,教读算式,生练读。

三 继续解决问题。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跳进洞里几只猴子”,你会列式吗?反馈并订正。

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答。

四 扩展练习

1你能在小组中说说图意吗?该怎样解答? 2自主练习的第2题与同位说一说该怎样解答?

3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小鸡回家,看看那位同学能够帮助小鸡回到自己的家。

五 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4——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导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 、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 、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

的问题。

四、 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五、 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六、 扩展练习

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

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

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

七、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混

合运算。

2、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习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出示课件(一)小猴学钓鱼。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

谁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

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入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活动二

1、你能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吗?

3、那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4、列式计算

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方块列出算式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图意的理解,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小方块来摆一摆,从5个里面拿去3个再加上1个。

2、用5个方块加上1个,再减去3个。

3、直接口算答案。

学生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列的算式有: 5-3+1 5+1-3 (并口算出结果) 学生能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示运算顺序。

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活动三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列式)

2、谁能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么变化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根据图意摆学具,再列式。 学生列出 3-1+2=4或

3+2-1=4都是合理

学生用“先算„„后算„„”的格式表达运算顺序。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巩固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

活动四——自主练习

第1题

看图想一想小朋友手中现在有几个气球?

第4题

小羊可以踩哪些石头过河

第6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全课总结(略)

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方法。

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维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只要学生编得合理有趣,都要表扬鼓励。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

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 活动二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 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解决问题

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 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

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 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能举出实际例子。

知识扩展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海鸥回来了教学设计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第62--63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

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嗨!圣诞节快乐! 有一伙人在四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不会轻饶你,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利,领头的叫幸福!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做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提前祝你:新年快乐要发给二十个人你这一年就会财源滚滚,如果删除不发,那你这一年就会破财。发吧!我也被逼的,谁叫你人缘好情,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领你们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教师出示:“海鸥回来了”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看到图,你想知道什么?提出你们的问题。 学生看挂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根据图片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水中有多少只海鸥?

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并汇报自己的结果与过程。教师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教学认识11和数位

(1)、如果用一根小棒表示1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多少根小棒?同学们快来摆一摆,摆完后并观察小组内各同学摆得是否与你的相同?若有不同,你认为哪种摆法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体会比较可能想到把10根放在一起,1根独放,这样便可以一眼看出11根。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出10根在一起,1根独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认识。

(2)、学生看着展示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10根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十位”。十位表示有几个十,这1根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表示有几个一。

(4)、怎样用计数器表示“11”呢?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拔珠表示,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教师最后总结: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拔1个

珠子,这1个珠子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拔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

(5)、教学“1”的写法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在个位上写1。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出较好的展示给学生们,其余同学模仿书写。

3、教学认识19

我们来看“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学生可以数一数,摆一摆,拔一拔。然后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意见,讨论怎样一看就知道“有多少只海鸥?”那就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练习“19”的书写,

4、教学20的认识

刚才天空中有19只海鸥,现在又飞来一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鸥呢?学生数一数,答20。那20,我们应怎样摆,怎样拔?学生操作。可能出现1个十和10个一组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个珠,而在个位上拨10个珠,也可能出现在2个十放在一起,或要计数器的十位上直接拨2个珠,这样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找出最快最好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小组内拨珠比赛,一个小朋友说11、12„„20,其余小朋友拨珠。

2、找朋友。教师发给学生数字卡与1个十和3个一,8个一和1个十,2个十,1个十和6个一,1个十和1个一,分组活动找到自己相同的朋友。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还想了解什么?请学生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画一画。

教后记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4页,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

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

1、摆小棒

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 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教学过程:

2、计数器

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 或3+12= 。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 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1、摆小棒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17-4= ,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

鸥。

2、拨计数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 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三、估算

教师出示小方块,请学生看看,说说大约有几块,学生回答,4块、5块、6块,那么我们再来数一数,1块、2块„„5块。教师再出示一大堆方块,请学生根据以上经验,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块?

生:30块

31块

40块

45块

35块

那么我们让一名学生上来数一数,共计多少块? 5块、10块 „„ 40块

象这样我们从实际出发,用眼看大约有多少的过程叫

估算。

四、巩固练习

估一估,数一数

65页第5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教后札记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5—67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2、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记数单位“ +” 和“—” ,明确11—20各数是有两个数位组成的。能正确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明确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数数,稳定情绪。

1、从0数到20,从20数到0。(建立数序概念)

2、男女生做接数游戏,可以2个2个的数或3个3个的数。(建立规律概念)

3、师生共做说写数游戏。教师说数,学生写数。(使学生养成认真听、写数的习惯)写后同桌交流。

二、教师操作,加强数位练习

1、教师用计数器拨数,学生说出所拨数及数位。 如教师拨17,学生答 17的个位上是7,表示7个一。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反复练习,增强数位、数的组成及数的意义的认识)

2、师生做猜数游戏

①1个十和5个一是( )

②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 ③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 )

④13的左边是( )右边是( )

三、学生操作,加强交流意识

1、学生用小计数器,每人拨一个数,并比较大小。 如,甲拨15,乙拨18。

甲说我的15比你的18小

乙说我的18比你的15大 ......

2、学生用学具数字卡片做猜数游戏(20以内) 如,学生甲出示卡片11,学生乙说我要出的数比你的大的多。甲猜20,19,18......

四、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9题------全能练习

1、教师先指导每一个学生明确题意,再让学生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并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拓练习(完成67页图画内容)——拓展思维练习

1、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都画的是什么?

2、估一估大海里的海鸥和船只各有多少只?

3、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愿意试试吗?老师愿意随时帮助你!下节课我们继续共同探讨。

教后札记

1、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 活动二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 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解决问题

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 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

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 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能举出实际例子。

知识扩展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相关内容

  • 生活中的好帮手教案
    湘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 生活中的好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 ,知道利用工具能起到省时.省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常试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 ...
  • 中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
    中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平山乡后山小学:陶旭 一.班会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甚至逃避家庭的现象屡见不鲜:一 些学生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人,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 ...
  • 我的好帮手
    我的好帮手 我家有个小帮手――微波炉/平时'它静静地躺在冰箱上'像一个睡着了的胖娃娃/它全身奶白色' 正中有一扇透明的门? 边上是一排旋钮"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 你别看它形状小,作用可大啦!!它可以煮饭"热汤.蒸馒头 ...
  • [儿童记忆力训练]
    子女教育网 www.znjy.cn ---教育子女的好帮手 儿童记忆力训练 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1.吉米诺骨版 2.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3.让儿童在8-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 ...
  • 小学班干部主要事迹
    爱好特长:绘画.音乐.舞蹈. 人生格言:人生最可贵的品格是本分自然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做事儿,兢兢业业地工作,诚诚实实地交友,心底坦荡地为人. 主要事迹:我在班级里担任小组长,不管老师是否提醒,每天都能及时收好收齐作业,并及时向老师反应缺交情 ...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五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劳动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 制定性学习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与技术课,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 ...
  • 一粒种子的旅行
    <一粒种子的旅行>指导活动设计 仙居县第六小学 郭 微 作品简介: 我们常常会在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植物的影子,比如在石墙的缝隙里.高高的房顶上.广场的角落里„„植物没有脚,也没有交通工具,它们究竟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呢? 在 ...
  • [优秀作文]优秀学生干部
    "优秀学生干部"马生海同学单行材料 极乐乡中心学校 2012.5.6 优秀班干部的事迹单行材料 马生海是八年级三班的学生.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培养.教育下,他勤奋 自立,不断进取,全面发展,在班级和学校有较高的威信, ...
  • 我是班级小主人队会活动教案
    小学少先队队活动课教案 中 队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准备 xx 班中队 我是班级小主人 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实现自我管理,树立 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长在集体里的幸福,从 ...
  • 小学美术教案:[机器人]课堂实录
    <机器人>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知道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用绘画的方法画一个机器人. 3.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感受创新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