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 范文中心

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03/27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主体的淡化和文本的缺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之以渔,重视文本,指导学生和文本成功进行对话,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把文本学习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书由你自己读,道理由你自去探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任务不在讲解,而在启发;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我们教材入选的材料都是典范的语言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反映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精辟而周密的分析推理能力,新奇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纯熟机巧的表达能力。但是学生在刚接触一些新的文章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再加上高中生虽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处在一个不完全成熟的状态。他们的心理和认识水平与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可以从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课后巩固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他们实际学情的具体阅读方法。   一、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阅读学》)   学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预习,让学生学会捕捉信息,整体把握,全面感受,解决基本问题。同时预习也是原始阅读,也最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首先,围绕文章的标题进行理解分析,从中掌握其要旨。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我们要提醒学生展开标题涵盖的内容,达到把握课文重点的目的。例如我的学生在预习《祖国山川颂》时就从题目开始得出如下信息:(1)本文的文体;(2)本文的写作对象(3)本文的感情。而且让学生设置了以下悬念:(1)文什么要赞美作国山川?(2)具体赞美了哪些山川?这些山川各有何特点?另外文章注解关于作者的介绍也应注意,因为它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其次、弄清文体,把握行文套路。因为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表述特征。文体不同,阅读的目标、思路、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区别。“阅读主体只有因体设法,方可深入作品的堂奥,得其个中三昧。”这就要求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文体,根据文体特征或文体规律,引发学生的思维,以便进入文本阅读中去。例如学生在预习《景泰蓝的制作》时,就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轻而易举地就弄清楚了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本文的语言特点及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又如学生在预习《我的四季》一文时,就抓住散文的特点,找到了人生对应的四季和各自特点,以及本散文的神:人的一生充满艰辛、挫折、期待与收获,面对困难不回避,面临失败不回头,对自己负责,珍惜现在,把握现在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三、理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层次。结构是思路的“凝固”,提高结构的分析,就可以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从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学生更好的理解奠定基础。其有效的办法就是抓住关键语句。   其四、存疑。将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以待上课时解决,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通过预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不但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知人论世。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想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所以阅读教学中,背景介绍是不可或缺的,先确定好介绍的内容,选择好最佳介绍方式,有效的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调和风格,更透彻地了解作家和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2)通过朗读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及情感的交流。阅读的本质是“读”,朗读活动是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及情感的交流,从而悟得文章真义,聆听作者教诲,进行灵魂洗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发现自我。   (3)复述课文内容。这要求学生能及时组织大脑中的信息,将内在语言转化为外在语言。要求学生复述,不但是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复述,哪怕是一些概述,都是这一环节所需要的。复述并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搞文字搬家,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文体要求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然后认真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把课文主要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生动的复述出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语言流畅。   (4)搭建桥梁,纲举目张,开掘隐含信息,领略内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如我在教《相信未来》,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作品反映的时代现状,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来理解作品或联系以前学过的文本、阅读经验、、情感体验、生活实践进行对比、类比,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部分,深入研究,因为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注重主次,突出重点,学生学会了抓关键,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达到掌握文本内涵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达到掌握文本内涵的目的。语言的隐含信息,就是指没有在字面上直接表达出来,但能够为读者所理解,所感受的信息,即话中之话,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结合学生预习时的疑难及老师的诱导来确定隐含信息,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来挖掘。 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捕捉隐含信息;透过明示信息,开掘隐含信息;弄清修辞特点,体味隐含信息;联系全文内容,思索隐含信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局外人,有错误的予以纠正,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的引导阐明。   (5)个别分析,解决疑难。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困难处等,教师对之进行指导、分析。最终使其明白主流意识,又能凸显其合乎情理的个性意识。   (6)知识小结,引申奠基。知识小结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师针对前面的问题和学生学习情况所作的小结。小结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为后面拓展延伸奠定基础。在知识小结的基础上,再抓住教材的延伸点,向文本外延伸,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循环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入其内,出其外。   三、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学生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要求和训练的目的,考虑作业训练的有效性,设置巩固练习。    当然不管哪种阅读教学法,都必须符合我们所教班级的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千篇一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