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吾乡_评阎连科小说_风雅颂_ - 范文中心

何处是吾乡_评阎连科小说_风雅颂_

05/18

第32卷第5期Vol.32No.5

文章编号:1004—1877(2011)05—0021—05

济宁学院学报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2011年10月

Oct.2011

何处是吾乡

———评阎连科小说《风雅颂》

孟令花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要:《风雅颂》中农民出身的主人公杨科进城后处处碰壁,其身份变得非常混乱模糊,随之而来的身

份分裂、身份焦虑始终伴随着他。他之所以陷入困境、走向堕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农民出身造成的自卑,也与他内在持守不坚定及在向外求同时屡屡受挫的外在环境有关。作者试图通过杨科来表达包括自己在内的,所谓农民知识分子进而包括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在当代社会所遭遇的现实困境、身份焦虑及内心迷惘,并表达了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作者在批判时采用了互文性反讽、荒诞等艺术手法。

;身份;互文性反讽;荒诞关键词:《风雅颂》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阎连科的新作《风雅颂》一出版即引来无数似乎都能找到争议。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

自圆其说的理由。笔者赞同复旦大学杨振声的观

:“这部小说的用意恐怕也不在实指,而是凭借点

涵盖性,以寓(或喻)指取胜。所以我赞成读得‘虚’一点,不妨把它当作一个寓言、一个有关当”代中国某种精神状况的寓言来读。如果不

“实”的读法,我们就会认同作采取一一对应的太

者所说的《风雅颂》是他的精神自传的观点。对

于挑衅者所讲的“为什么一部作家的精神自传偏

[2](P6)

要落户于自己不了解的大学”的言论,笔者

阎连科不是高校体制中人,而且觉得好笑。诚然,

[1](P85)

“身份”(Identity),在哲学中它是一个区别差

异的问题……关乎个人的身份主要关注一个人的身体或思想是否有一致性;现代心理学方面,主要

,“身份”是通过埃瑞克·艾瑞克森的著作这个术语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用该术语来指一个人在

一生中形成的一种对自我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将一个人与他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另一方

[3](P1)

,“身面也将其与社会环境相隔离。通常而言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而且它关乎一个人

的心理和对自我的感觉。身份是一种不断建构的。“只有在成功实现对内的持守永不完结过程,

‘同化’的时候,和对外的身份才能达到自恰与稳。定”

[4](P90)

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但是谁规定作家必

须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难道作者不能凭自己的职业敏感性去捕捉写作素材吗?笔者倒觉得体制外的人写高校往往敢言体制内人所不敢言,因为他们没有太多利益牵绊,且由于他们置身局

看问题的眼光往往也较独特。阎连科是一位外,

一直怀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沉重责任感的作家,他高度关注现实,从不回避矛盾,敢于揭露现实中“苦难作家”的沉疴痼疾,不愧其的称号。所以读他的作品从来就无法轻松,也无法杜绝各种争议。

《风雅颂》,通观它其实讲述的是农民

出身的知识分子杨科在遭遇事业和婚姻的困境后

所形成的身份焦虑,及由此引发的堕落和精神蜕变。考察杨科的精神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其看似癫狂、扭曲的行为背后,总有一种抹不去的身份阴影或身份焦虑存在。而且,无论进了城后的杨科身份如何改变,我们都不可忽略其农民出身这一

收稿日期:2011—08—03

作者简介:孟令花(198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2009级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文学与外来文化。

—21—

背景身份,因为人们每一个时刻的自我都是以前

农民出身既给了杨科勤奋、的经历和思想的总和,

踏实、能吃苦和坚韧的优点,也给了他骨子里的懦

加上没有坚弱和自卑。这种先天性格上的自卑,

向外求同时屡遭挫折,这些原因一定的内在持守,

起造成了杨科的堕落。

出生于贫穷的耙楼山脉前寺村的杨科,经过苦读终于考上皇城的清燕大学,成了“村里解放。之后,几十年才考上大学的第一位大学生”他凭着农家子弟特有的勤奋和对《诗经》独特的研究,一鼓作气由本科而硕士、博士,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留校任教,并娶了导师的女儿赵茹萍。婚后他用自己的收入供妻子读书,且由于他研究《诗经》屡有新意便被破格提拔为学校的副教授。可他终以说这是他人生最安稳的时期。经过苦读,

成了城市人;通过与导师女儿于改变了农民身份,

联姻,他在皇城立稳了脚跟,即使这种有功利色彩

嫌疑的婚姻是以他抛弃初恋情人玲珍为前提的,也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精神困扰。这个时期,是他身份最明朗,最稳定的时期,他自己的看法与外人对自己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不过,即使在他人生最得意的阶段,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其中潜藏着一些不安稳的因子隐隐地威胁着他的城里人身份。阎连科曾经说过,判断一个出身乡村在城市生活的人在这个城里有没有根的办法有两种:其一看他有没有血缘上的亲人;其二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爱人。杨科基本上不满足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血缘上的亲人,当然没这多有。而他的婚姻很难说是以爱情为纽带的,少都有一些利益交换的成分。他抛弃初恋情人玲珍,选择了和茹萍结婚,这一背叛行为就体现了杨科的功利性选择。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上暂时维持平衡的婚姻也会因为更大的利益诱惑而失衡(后来,正是看他前途不佳,老婆茹萍才傍上了副校长李广智这棵大树)。而且他的婚姻是与他的职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杨科没有清燕大学教师的职业身份,也就没有茹萍丈夫的家庭身份。因此,杨科在这个城市是无根的,他的内心始终缺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会惊动他敏感的乏稳定感,神经。

其实他对城市身份的追求和珍惜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的城乡对立的矛盾。在长期的不平等发展中,城市意味着优雅、文明、丰富的信息资源,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等,而农村则意味着偏僻、贫穷、—22—

落后、愚昧等等。难怪乡下人对城市总是充满了

。《风雅颂》中,这种渴望通过一位拖拉机手渴望

:“谁能让我去皇城扫的话表达得令人心惊肉跳

[5](P113)”我愿意把我的老婆给他用。杨街冲厕所,

背叛了已与自己定过婚的乡下科为了城市身份,

女子玲珍,尽管这表面上没有给他造成多少精神困扰,但他已经迈出了人格分裂的第一步。他为这个城市身份已经付出了太多,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愿轻易放弃这一来之不易的身份的。这也是他后来当怒不敢怒,膝盖不该软却总是软的原因之一。

,“这个国家的事情悄然间猛地不同后来,他本人随着这种变化,了”在“向外求同”的过

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打击。发表论文不但没有稿费而且他教的《诗经解读》由于没反而要交版面费,

甚至存在有实用价值也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落,下去都成问题。屋漏偏逢连阴雨,他在副高晋正

高时屡次遇挫,而与此同时妻子却颇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凭借对他人论文的移花接木,她也评了职称,并颇有鄙视杨科的意味。为了改变这种难堪的状况,杨科耗费五年时间呕心沥血写成了自认

———《风雅之颂———关为可以颠覆学术界的专著

于<诗经>精神的本源探究》时,回家就撞上了

妻子与副校长李广智通奸的龌龊场面。

他不但没有表现出自己作为丈夫这一角色应

反而跪下来求他们下不为例,他觉得这有的义愤,

“像倒下的一棵树要征服一座山”,种行为在下意识里他已经把自己的身份和副校长的身份作了一在这种心理逻辑下他看到的不是一个男番衡量,

人在和妻子通奸,而是“副校长”在和妻子通奸。

因此,他不敢表现自己的愤怒,而采取了病态的下跪举动。这将他骨子里的自卑,以及对权力的崇拜和畏惧表现得纤毫毕露。同样是杨科,在面对小敏和其丈夫李敏的结合时却无法忍受,露出凶残的面目并最终杀死了木匠。从杨科的自言自语中我们得知,他认为木匠是一个不识字的大老粗,当然没有资格这样做,他把对李广智的仇恨转嫁到木匠身上。面对权势,他有怒不敢言;面对弱

他霸道十足,这一行为逻辑全是由于他头脑中者,

“身份”的意识在作怪。

如果他有坚定的内心持守,不那么斤斤计较利益得失的话,或许他还是能够生活得比较不错。但他从底层上来的经历,使他原本就缺乏安全感,而且在环境改变后,他单凭自己的努力已经不能

取得外界的认同,甚至可以说屡遭外界打击。作

没有学生可教;作为丈夫,被妻子瞧不起为老师,

且戴了绿帽子,于是他的性格变得扭曲了,一步步

走向了堕落的深渊。为了得到专著出版的经费,他不顾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怂恿妻子跟李广智要钱,虽然妻子死活不同意,这种行为却让妻子越发看不起他;而在他戏剧性地成了抗沙尘暴的“英雄”后,他竟然默认了学校将自己送进精神病院的决定。原因是:他在跟学校领导进行利益交换,以为自己进了精神病院便可换取如下利益:副高晋升为正高,有五十万或者一百万专著出版经费,以及一套五室三厅三卫的大房子。哪成想,精神病院易进难出,而且他发现外人真的把自己当作精神病人来看待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印象发他感到惊恐,这里没有人认同他生了强烈的反差,

甚至没有人认同他的非病人身的知识分子身份,

份。在精神病院长的组织下,他的课受到了精神

病人的强烈欢迎,这更加加强了他精神病人的身份。他发现掉进了一个可怕的陷阱:按精神病院院长的要求,他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精神病人的身份,于是他选择了逃跑。

面对已被鸠占鹊巢的家,他彻底丧失了做丈夫的尊严。在这个城市他的身份几经变换,教师、副教授、精神病人,茹萍的丈夫,被带绿帽子的男人,在闯见妻子与李广智通奸后,他脑海里久久萦“如鱼样鲜活滚动的身影”,纠结于妻子绕着妻子

“不一样的高潮”。在他看来,为什么会有李广智那么瘦,年纪也比他大,他不愿意承认妻子出轨除

还掺杂着其他功利的原因。但了生理的原因外,

妻子看似没头没脑的话却暗示了他所不愿面对的

“……说杨科,事实,物价又涨了,你知道不知道?以前鸡蛋是三块二一斤,现在是四块六一斤。以前花生油是三十块钱一桶,现在是四十七块钱一桶。以前一美元能换八块六人民币,现在这比价

[5](P133)”哗一下落到一美元兑换八块一。权力及其所代表的物质利益使他作为男人的生理身份也受

到了威胁,剥夺了他作男人的尊严。在这个身份社会里,杨科丢失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甚至生理身份,无论在学校,在精神病院,还是家里,他都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一个离乡的人在外面遭到挫折时,往往会思念家乡。在城市到处碰壁的杨科很自然地想起了老家和初恋情人玲珍,想去那里寻找精神的安慰。但自古读书人衣锦还乡的愿望给他带来了无形的

唯恐自己的落魄被人知晓,他只好深埋精神压力,

以成功者自居。虽然乡人和起自己内心的伤痛,

初恋情人对他的膜拜能让他得到暂时的精神慰

藉,但他不得不时时刻刻伪装自己,继续过着人格让我们清楚地分裂的生活。人前人后两幅模样,看到了他的卑怯、自欺欺人和虚伪。漂浮的内心始终无法安放。他混迹于天堂街,想以拯救最小的妓女确立自己救世主的身份。需要拯救的人却勉力作了拯救者,当他的救世业绩被屡劝不改的妓女瓦解掉时,当他在天堂街鬼混的事情败露后,他遭遇了更深的身份危机,失去了在家乡生活的正当身份。他在精神错乱中杀死了李木匠而彻底堕落为杀人犯后,便又一次落荒而逃,偶然中发现了诗经古城,在那里与一群妓女和无家可归的教最后又以出走收场。授荒淫度日,

身份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在这个身份社会里,杨科无法找到或者维护自己的职业身份、家庭身份、文化身份甚至自然身份。综观杨科的经历,我们发现他时时陷入困境,身份极其混乱模糊。当他的自我评价与外人的评价反差越大时,他的身份分裂也就越严重,身份焦虑就越大。在城市,他丧失了教师、丈夫、男人的自信,如果说此阶段主要揭示了杨科与外界环境的对立,那么小说的下半部,则聚焦杨科的内心,重点揭示其性格上的弱点。回到乡下,他没有痛定思痛,反躬自省,却

臆想的救世主身份。谎陶醉于虚假的皇城教授、

言被揭穿后,终于可以卸下人格分裂的精神负担

时,却没有走上重新做人的自新道路,反而破罐破直至沦为嫖客和杀人犯。杨科的堕落是由多摔,

方面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格的自卑,内心持守不坚定,外在生存环境的恶化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注定了他的每一次努力挣扎,都不免会陷入更深的堕落的轮回,正当身份的丧失,是杨科的必然命运。

无疑作者对杨科的态度是批判的。这种批判继承了鲁迅先生开创的国民性批判主题,杨科身上那种自甘轻贱、自欺欺人、畏惧权贵、转嫁屈辱醉心于虚幻功业的畸形性格心理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现代阿Q。阎连科勇于直面这种令人难堪的人类精神痼疾,使阿Q现代化的行为被人称为“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浓痰,朝。他们丑陋的裤裆狠命地踹了一脚”

而这种国民性批判中又掺杂着作者勇敢的自我解剖,将解剖的手术刀对准自己的心灵是件痛苦的事,从

—23—

[5](P327)

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本人的灵魂挣扎及切肤之痛。杨科这一艺术形象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焦虑、内心迷惘和无根感。作者试图通过杨科来表达包括自己在内进而包括的从农村进了城的所谓农民知识分子,

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困惑。

而是在对既存作品的戏谑性模拟中表现出反讽意

篇目给人一味。阎连科用以结构小说的《诗经》

种民风淳朴、女子美丽贤德,男子则温文尔雅的美

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好印象,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三充满和谐。在清燕大学里,

种知识分子形象代表:其中作者花费最多笔墨,倾注个人感情最深的杨科尚且懦弱,没有担当,心灵充满扭曲,根本没有一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儒家人格精神,遑论其他人。李广智虽然身为西学专家,名为堂堂副校长,却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权色交易,行为龌龊不堪。茹萍则凭靠抄袭他人论文、迎合学生低俗的趣味要求以讲明星隐私的方式吸引学生,同时出卖肉体换取世俗利益,这里既没有君子也没有淑女,有的。《关雎》、《蒹只是蝇营于一己私利的猥琐人物

等诗篇对爱情的吟唱,至今让人神往不已。葭》

而小说中根本没有纯洁的爱情,曾经民风淳朴的小县城也充满了妓女和嫖客,这里的男女感情只能靠金钱维系;婚姻则充满了世俗利益的交换,充满了背叛。

“我的大学”一片污浊,那么被认为《诗经》一

———“我的乡村”大批农事诗发源地的耙楼山脉

是怎样的呢?阎连科最初把《风雅颂》命名为“回

家”于是有评论者便把耙楼山脉当成了对抗肮脏的城市的美好原乡,认为家乡是抚慰受伤游子心

忽略了作者对乡村的批判。灵的最好的皈依之所,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偏僻的杷楼山脉也遭到了

现代生活观念、方式的浸淫,有了变化,只是这种这里也有了变化是朝着现代化的阴暗面发展的,

“天堂街”,钱色交易的场所有妓女、嫖客“和城里,一样”这里唯一感人的是玲珍对杨科的痴情,可是也是建立在一种对与自己不一样的读书人病态

的迷恋,并没有多少爱情的纯真。在杨科给自己“皇城教授”披上的光彩外衣时,村民对他是膜拜有加的,但这种膜拜不是单纯的对杨科本人的尊敬,甚至也不是对知识的尊敬,而是对知识所代表的世俗利益的膜拜。他们愚昧地认为,受到杨科摸顶的孩子学习成绩会变好,于是大家争相巴结

给他送东西;在发现杨科的着给杨科帮忙盖房子,

摸顶并没有使孩子学习成绩奇迹般地变好时,便

变了脸,尤其是在得知杨科在城里落魄了,他们以杨科嫖娼了为借口哄抢了他的家,分了他的东西,使他再也没有存身之所。这里的人情冷淡得让人:“《诗心寒。杨科在给妓女讲《诗经》时曾说到

大多数评论者往往认为《风雅颂》的批判矛

头只是指向高校(包括那些将北大与清燕大学划等号的认识)、指向知识分子的,其实这种看法是

。《风雅颂》片面的以农民知识分子杨科的踪迹为线索,不仅展示了“我的大学”中的丑恶现象,而且也为我们揭示了“我的乡村”民风不再淳朴作者对它们所持的变化。无论是对城市和乡村,的态度都是批判的,忽略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妥的。作者并非只是把自己强烈的情感爱恨凝注在文字中,他在表达批判时采取了颇具现代、甚至后现代感的文学手法,在不作评判中让读者感知世界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经》在《风雅颂》中的批判作用。有学者对作者运用《诗经》来组织,“可以将《诗经》结构小说的做法颇有嘲讽意味比附在任何小说上,而将其换成《孙子兵法》或《世说新语》也完全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小《风雅颂》《诗经》说来说只是一件风雅的外衣,可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即使仅从作者一贯严肃的写作态度来看,我们也很难相信他会仅仅因为附庸风雅的缘故而将《诗经》容纳进自己的作品。作者用《诗经》来结构小说,虽然有些章节稍嫌松散,逻辑也不严密,但总体上与小说起到了一种互文性(“互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这里采用一般意义上的说法,即不同文本间显性和隐性的联系)指涉。这里小说与《诗经》主要形成两种基本关系:其一是内容上强烈的错位,如小说第一章作者让本是描写男女恋《关雎》“一对狗男女”;其二是小说对情的遭遇了

如让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诗经的戏仿,

《思奇》国的与杨科“解救”妓女的“情爱事业”相

对照。在这种情况下《诗经》大都具有一种互文反讽的效果。

互文反讽指作品的人物和情节与所依据的母本形成对照,它并非以固有的形式反映新的内容,—24—

”以轻易脱掉、换置。

[2](P11)

经》中所有的爱情诗,都是我们今天通往精神家

都在告诉我们只有爱和爱情,才园的路标和暗示,

能给精神危机的人类,带来抚摸和安慰

[5](P195)

……”作者不露声色,不露倾向地将洋溢着内容和人情淡薄的小说浓浓诗情爱意的《诗经》内容,两个相互抵牾的文本放在一起,让读者独自领悟其荒谬性。

其次是小说采用的荒诞手法。我们对荒诞这个词并不陌生,它指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或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失调。为了全方位地表达人生与世界的荒谬性,文学的手段也是荒诞的,常用夸张、变形,看似背离生活常规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主题。阎连科在后记中对荒诞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不真实的真实,。其实作者运用不存在的存在”这种表面上充满怪诞的形式表达的是更真实的真

更深刻的存在。就像卡夫卡笔下变成虫子的实,

格里高利一样,看似不合情理,不符合逻辑,却更真实地表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杨科因为抗击沙尘暴,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被学校当局以看似民主的方式举手表决为精神病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成了替罪羊。这种事情看似离奇,却揭露出即使在现代社会以科学、民主、文明为代表的大学校园,依然无法摆脱权力的梦魇。杨科的软膝盖也深刻地揭露出高校知识分子面对强大的、异己的外在势力内心深处常有的一种脆弱、无助和困惑感。具有桃花源色彩的诗经古城的出现,表达了杨科的迷惘、脆弱和孤独,以及作者对

现代社会的否定性批判。

面对这种艰难的,甚至丑恶的生存现实,知识分子的心灵之乡在哪里?也许阎连科自己也很迷

:“我知道,‘回家’只是一种内茫。作者曾说道

以我怯弱、犹豫的个性,离真心漂浮过久的想法,

正回家还有天地之距,可‘回家’这样的意愿,却年年月月地在我心里生根开花。这部小说的土

‘回家的意愿’。”,“回家的壤,就是多少年来其实意愿”即是作者对精神原乡的追念,对现实生活

中丑恶现象的否定和厌恶。尽管有时候阎连科也很无奈,不过在文中的结尾,他安排杨科再次出走的结局是意味深长的。这是杨科唯一一次不是迫于外界压力和进行世俗追求的出走,这是为了追寻自我、听从内心的主动出走,也许踏上追寻之路但既然已经“在并不能够保证心灵之乡的发现,

就给了我们一种寻到的可能性。路上”

参考文献:

[1]——阎连科《风雅杨振声.内心阙如的时代,人,何以自处?—

J].当代作家评论,2009,(1).颂》略说[

[2]——由阎连科《风雅邵燕君.荒诞还是荒唐,渎圣还是亵渎?—

J].文艺争鸣,2008(10).批评某种不良的写作倾向[颂》

[3]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赵健秀作品研究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2000,

(2).

[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阎连科.风雅颂[

(责任编辑颜健)

WhereisMyHome

———OnYangLianke’sNovelFengyaSong

MENGLinghua

(ChineseDepartmentof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Abstract:Comingfromapessant-family,YangKeistheheroinFengyaSong,healwaysrunsintodilemma.Hisidentitybecomesveryconfusingandblur,thereforethesplitidentityandidentityanxietyisalwayswithhim.Thereasonwhyherunsintodilemmaandgoestoruinisnotonlyconnectedwithhisfragileinnernaturebutalsohasconnectionwiththeoutsideenvironment-blow.YanLiankewantstoexpresshisown,theso-calledpessantintellectuals’andthewholeintelligentsia’anxietyandinnerconfusion.Andatthesametimehecriticizesboththecityandthecountrybymeansofintertextualironyandabsurdityartisticexpressions.Keywords:FengyaSong;identity;intertextualirony;absurdity

—25—


相关内容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阿尔费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公布日期通常是在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 都柏林文学奖 ...
  •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张连生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 ...
  • 适合儿童的读物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郑渊洁 <三毛流浪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笨笨猪>杨红樱 <动物故事>(拼音版)<描画世界>(拼音版) <新十万个 ...
  •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尚志市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教学内容,这篇小说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小说是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学生 ...
  • 中国传统图案的潜藏寓意
    图案:狮子.绣球. 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 .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礼乐志 ...
  •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一.先秦 1.<尧典> <尚书>:<书>.<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 ...
  • 真诚与正义的名句
    一.关于真诚的名句精选: 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2.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法)雨果 3.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4.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
  •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文学常识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文学常识题 1.歌剧<茶花女>谁的作品?威尔第 2.<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问的是:张籍 4.被称为"三苏"的北宋文学 ...
  • [儒林外史]邮票 三种版式
    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中国邮政定于2011年3月21日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特种邮票1套6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1-5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6-1)T 王冕画荷 80分 (6-2)T 范进中举 1.20元 ...
  • 中国文人的悲哀和出路
    中国文人的悲哀和出路 原题:荒漠悲歌--也谈中国文人 前脚走进象牙塔,后脚迈入苦难门.这成了有成就中国文人之人生轨迹. 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乃人之向往.文人尤为如此.然文人的成就往往和苦难与悲剧联系在一起. 悉数中国文人,无不用生命谱写一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