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丰碑 - 范文中心

血染的丰碑

07/12

血染的丰碑》

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来突出主题的表达手法。

2、 理解本文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崇尚将士们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阅读、圈画文中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其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作用。

2、 难点: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感悟军民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我们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提到鸦片战争,以前史料都认为镇江战役是其中战斗最激烈、中英双方伤亡最重的战役。据现在舟山收集的史料考证,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才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浙成写的《血染的丰碑》,感受这最激烈的战斗。 学生自由发言:从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带着疑问进入文本,从课文中找答案。 1、从学生查找资料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探究兴趣。

2、此处学生的发言争论也可为“质疑探究”环节作伏笔。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交流课前自读成果。

⑴字音、词义

⑵理清结构,概括层次主要内容。

1、课前借助工具书明确下列字词的字音、字义:耸峙(zhì);扼守(è); 饷给(xiǎng)(jǐ);麾下(huī);同仇敌忾(kài);响遏(è)行云(声音高入云霄 ,把浮动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声音嘹亮。)

2、交流概括的层次内容。

第一层(1-3节)交待竹山门地理位置和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第二层(4-15节)具体叙述以葛云飞为指挥的第二次定海战役的经过。(4-5节)葛云飞别母赴前线和战前准备;(6-7节)将士们阵前誓师;(8-9节)葛云飞与士兵同甘共苦,英勇歼敌;(10-15节)在救援无果的情况下,葛云飞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第三层(16节)颂葛云飞及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1、课前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课堂检查有助于学生对所查找的字、词加深巩固。

2、养成学生阅读中分析、整理的能力。

再读课文

把握中心1、指导学生课堂上小组学习(圈画、批注):

⑴为什么作者开头说“竹山门是我国抗击侵略者的一座血染的大门”?

⑵课文是怎样描写葛云飞等将士“血染”竹山门场面的?

⑶怎样感悟课文结尾“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的作者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 1、)学生先研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分析、批注。

(2、)互相交流:

⑴竹山门耸峙在我国浙江舟山的定海城南,是祖国东方的一座海上大门,在鸦片战争中,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敌我双方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最为激烈的战斗,5千多名清军将士全部血战而亡。

⑵如:城头“龙旗猎猎”的场面描写;“声震海山”的阵前盟誓;还有战斗中对葛云飞壮烈牺牲时的“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等细节刻画,无不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气和血染竹山门的无畏气概场面。

⑶竹山门上埋葬了5千多名将士为国捐躯的英魂,是我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国侵略的历史丰碑和精神丰碑,表达了作者对英烈们无比颂扬、自豪之情。同时,“血染的丰碑”告诫后人,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1、注重培养学生圈划、批注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学习实践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这一环节的第⑴、⑶问旨在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感悟作者的情感。

3、第⑵问设计旨在达成教学的“重点目标”,通过场面和人物分析,同时也落实了文后“学习建议”中的相关阅读内容。

质疑探究

加深感悟

我们在课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课文选材于历史,又不完全实录于历史,请学生找找自己发现的有关语句,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就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探究、感悟学习,先讨论后交流。要点如:

1、定海“历史事件”记载,“5800士兵绝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而文中“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这句话在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学欣赏性,揭示主题的感染力更强。

2、在“血战六昼夜”中,作者详写了第六天的战斗,史料记载“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文中“情急之下,葛云飞上前掇抱炮身,猛一发力,竟将这大铁疙瘩转了个向,随即便操炮发射,一直打到炮身红透,无法再打。”这里人物描写非常逼真,生动地体现了葛云飞等将士们在危急关头骁勇无比、英勇杀敌的情形。

3、“葛云飞倚崖屹立……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生动表现了一位至死不息的抗敌将领形象,写得非常感人。

…… 引导学生探究散文创作与历史史料的区别:让学生自己体会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文学特点: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对历史事实作一些“适当”加工是自然合理的,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仿写练习

培养能力 学习本文后,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仿《郑国鸿碑记》用300字左右为《血染的丰碑》写一篇《葛云飞碑记》或《竹山门碑文》。 学生课堂独立完成。 通过仿写的学习活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1、课堂上未完成“仿写”的同学,回家继续完成。2、自选题:(1)周末网上观看影视片《定海风云》,写一篇300字观后感。(2)课外阅读《葛云飞的故事》。(3)上“中华英雄网”了解更多的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 1、准备明天小组或全班交流。

2、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1、习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

2、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角。

思路点拨

1、课前除查找资料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鸦片战争》影视片,激发学生情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课文分析中,也可以从本文的课题切入分析,揭示主题。思路:“血染的丰碑”—竹山门—血染的大门—血战六昼夜—历史丰碑—精神丰碑。

2、也可以从“中国近代史”中截取“第二次定海战役”一节文字,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把“理解本文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作为重点落实的目标,在比较中,从课文的“人

物描写、场面描写”中体会语言的感染力,从而体会本文独特的表达特点,同样落实情感目标。

练习举例

1、成语填空:

语重心( ) 马不停( ) 严( )以待 响( )行云

同仇敌( ) 众志成( ) 铩( )而归 气( )嚣张

2、怎样理解课题“血染的丰碑”含义。

3、理解课文第4节中对“孝服”和“两把佩刀”的细节描写作用?

4、课外阅读叶辛散文《不屈的定海》,试与本文从内容上和表达上比较两者异同。


相关内容

  • 不朽的丰碑阅读答案
    阅读<不朽的丰碑>回答问题 不朽的丰碑 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 "出 ...
  •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上线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3日   04 版)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梅常伟)"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数字展览近日在央视网上线,中央重点新闻 ...
  • 关于长征的作文15篇
    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 1933年,红军在反击国民党第五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路途后,1936 ...
  • 讲爱国故事比赛讲话稿
    讲爱国故事比赛讲话稿 讲爱国故事比赛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 又是一个春风洋溢的日子,又是一个勾起沉思的时刻.今天我们全体师生,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缅革命先烈.颂中华精神"故事会,纪念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献身的革命 ...
  • 学习焦裕禄有感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都是党的生命线和力量源泉,都是全体党员干部必须高度认同.自觉贯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一切为了群众"这个根本前提出发,才能理解中国 ...
  •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am ...
  • 工地施工标语
    工地标语 (一)文化篇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团结奉献 发展为本.效益至上.回馈员工.奉献社会 敬业爱岗.遵章守纪.诚实守信.优质服务 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创辉煌 以人为本 建优秀企业文化 与时俱进 创中国中铁辉煌 重合 ...
  • 我心中的红旗[散文欣赏]
    --纪念中国中产党成立90周年 你是火红的太阳,每个清晨照亮东方,不管雨雪风霜:你是璀璨的明星,每个黑夜辉映大地,不论春夏秋冬.你是血泊凝重成的漫无,你是凯歌奏响的乐章,你是红色的河流,奔腾着中华名族的血液,你是锋利的钢刀,犀利的直插侵略者 ...
  • 水磨小学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笔试试题
    萌水镇水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笔试试题 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 3.是语文课程标准设定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一 ...
  • 理论创新矗丰碑
    作者:山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发展论坛 2001年12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进步要求,全面总结了党的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