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 范文中心

1.消息二则

04/13

1. 消息二则

知识与能力

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难点

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

地点:安庆、芜湖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五、课文精读

(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标题有何特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

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 “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消息的生命。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1)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2)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3)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衔接方式

(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7.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

时。(3)简明扼要。消息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消息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消息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

二、巩固理解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

(1)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不含) ”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 ,“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 ,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 ,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当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意思比较广泛,也可指陆路)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 ;“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 ;“至发电时止”,时限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当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低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2.比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异同。

(1)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消息的文体知识) 。

②作者相同:两则消息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报道渡江战役。

⑥具体写法相同: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的神勇。

(2)两文的不同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形,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形,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再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三、探究升华

这两则消息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形,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写得大气磅礴,充满了胜利的豪情。虽然两则消息涉及的事件已成为历史,但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两则消息时,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气势,明白正义事业是不可战胜的。

四、板书总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间 二十一日

⎪导语 概括交代⎨人物 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国民党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侧面烘托⎪主体 ⎧⎨⎩解放军 突破 占领 进击 正面描写⎪⎩结语 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数:百万⎫⎬总述⎪导语 总概⎨区域:一千余华里

⎩气势:冲破、横渡(点题)⎭⎪20日,中路军首战告捷:突破、渡过(略) ⎨⎧⎫主21日,西路军所向无敌:占领、扩展(较详)分⎪⎨⎬述体21日,东路军战果辉煌:歼灭、击溃、占⎪⎩ 领、控制、切断(详)⎭⎪⎩特点 及时、准确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五、写作特色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2.文体性强。

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是消息的三大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相距一天多的时间,及时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东路军三十五万人,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

3.语言准确性强。

准确,首先是范围限定准确。例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其次是程度限定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最后是地点限定准确。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使消息内容更明确、精准。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就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简洁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

教学反思

《消息二则》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预计学生会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两篇课文。预设的时候考虑两个重点,一是消息的文体特征结构,二是消息语言的品味。

第一节课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消息的结构。

第二节课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

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消息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并且多动脑,加以强化训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相关内容

  • 新闻稿学习
    第一章 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1.新闻写作的规律是什么? 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 (1)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忠于事实反应事物原貌,这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写作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 (2)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相一致.(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要 ...
  • GPRS隧道协议结构与应用
    广东通信技术 GUANGDONG COMMUNICAT ION TECHNOLOGY 2001年4月第21卷第4期V ol . 21No . 4A p ril 2001 GPRS 隧道协议结构与应用 Tunnellin g Protocol ...
  • 物流配送系统需求分析
    ――物流配送系统需求分析 说明: 此文档是一完整需求分析实例,应用UML进行分析设计.主要讲述了状态图的各种应用. 目 录 1.接单业务 ................................................... ...
  • 进程间通信方式比较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1.管道(pipe)及有名管道(named pipe): 管道可用于具有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有名管道除了具有管道所具有的功能外,它还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2.信号(signal): 信号是在软件层次上对中断机制 ...
  • [游记分享] 遗憾的武夷山之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遗憾的武夷山之旅 [attach_img] [agree] [复制链接] ☆◎Helenr△ ☆◎Helenr△ 当前离线 UID 5128592 在线时间 8 小时 主题 1 精华 0 ...
  • 微营销介绍
    在此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思考问题一:什么是微信营销? 企业利用微信跟客户建立连接,通过不断进行客户分类筛选和信息互动获得品牌影响力和业绩订单的营销行为. 思考问题二:微信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微信公众账号本身存在的价值在于降低企业与 ...
  • 软件体系结构试题免费版本
    软件体系结构考试试题 1.设计模式一般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a) A.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相 B不同问题的同一表相 C.不同问题的不同表相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属于面向对象基本原则的是( c ) A.继承 B.封装 C.里氏代换 D都不是 ...
  •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 一.稿件播读的准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 ...
  • 新闻写作1
    消息写作与角度 一.消息的写作 ㈠消息的概述 A. 消息的含义: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 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 经常运用的一种新闻体裁. B. 消息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实.快. ...
  • 报纸杂志常用英语翻译
    报纸杂志常用英语 daily 日报 morning edition 晨报 evening edition 晚报 quality paper 高级报纸 popular paper 大众报纸 evening paper 晚报 govern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