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王道思想_尹思聪 - 范文中心

浅谈孟子王道思想_尹思聪

11/22

2012年07月学术探讨

浅谈孟子王道思想

文/尹思聪

摘 要:孟子王道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在孟子看来君王只有施以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

而达到维护其自身统治的目的。孟子这种在经济上重视民生,政治上重视民意、道德上重视教育的主张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孟子;王道;仁政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7-0164-01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时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一、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向土地私有化转变,原先的奴隶社会经济也遭到破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使得西周以来建立的血缘宗法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尤其在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而残酷压榨百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孟子认为在这种现状下,统治阶级首先应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二)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里,儒、墨、道、法、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念,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孟子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自己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之旅。

二、孟子王道思想的理论来源

作为儒家典范,孔子提出“仁者爱民”的政治理念。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主张。其中,“仁者爱人”这种依靠血缘关系远近的家族之爱便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用以调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同时,他认为君主要想稳固自身统治,必须以民为本,施以仁政。

三、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就必须保证每家农户有生产资料;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轻徭薄赋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既可归结为“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这几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因此孟子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君王对国家的治理措施上。

(一)“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1、“民贵君轻”的统治理念。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百姓的事是不容耽误的,国家必须时刻关心百姓的切身问题。他主张民贵君轻,提出百姓为根本。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是说君王只有得民心,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定。如果君王不能治理好国家,就应该换掉君王。唯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因此统治者能够稳定人心、以民为本,国家的统治也就有了保障。

2、“选贤任能”的统治策略。孟子反对君主滥用自己的权力,他认为君主选贤任能才能治理好国家。此外,君王不可只听信亲贵的意见,在选拔官吏时广开言路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治国有方,得到百姓拥护,让大家心悦诚服,国家就会日益强盛安定。

164 2012.07

(二)“保民安民”的经济主张

1、置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中第一次提出王道:“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老百姓的生养死丧不存在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安宁和乐,百姓安居乐业。“制民之产”就是要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果人民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以至于犯罪。这样社会就不会安定,所以孟子认为只有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地种,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言及仁义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轻徭薄赋。面对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的局面,孟子认为虽然恒产能从制度上保证民众可以生存下去,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水平,但是各种各样的赋税徭役仍然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条件下,老百姓仍旧难以继续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孟子对当时君主竭泽而渔的榨取方法极为反感,他主张轻徭薄赋,对人民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条件。

(三)注重德育的文治措施

1、修身养德。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得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孟子也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善性。因此必须修身养性,做到“尽心”、“养心”,既保持人的天赋“良心”和道德理性,尽力使之不受外界的不良干扰,并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达到自身的身心和谐。此外,孟子又进一步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在这里孟子主张“寡欲”,并不是否认人有欲望,而是说当人的欲望与人的道德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当合理地以外在的“礼义”和内在的“仁”来限制人的欲望,从而作为“存心养性”的一种方法。

2、兴办教育。孟子看来,除了要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物质条件、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之外,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倡建立教育制度,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善教”才能使人民衷心拥护,同时,君王也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四、孟子王道思想的意义分析(一)历史进步性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性善论出发,倡导君王施以仁政,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把民众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他倡导教育,注重德化作用,通过教育使百姓提高自身修养、拥护君王统治,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政治局面。

(二)历史局限性

孟子王道治国思想虽然描画出一幅国泰民安的蓝图。但处于战乱频繁的战国中期,孟子王道的弱伦理控制不能适应于“礼崩乐坏”的战国社会,其以仁德行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不容易被当时诸侯国君采纳的,因此孟子的王道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相关内容

  • 从孟子的王道政治论看仁政思想
    从孟子的王道政治论看仁政思想 班级:中文1101班 学号:[1**********]11 姓名:吴艳娟 手机:[1**********] 提到儒家学派的思想集大成者,除孔子外,孟子无疑是最为我们所称赞的大家.而一说到他,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他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_孔振斌[1]
    宝鸡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37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 孔振斌 道德素质, 就是人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行和素养.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其行为主体是个人, 它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辩证统 ...
  • 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
    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 孟子公开课在孟子故里邹城开讲 2013-04-27 11:27:01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3年4月28日第2版 4月27日,2013孟子故里(邹城)中华母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孟子公开课在邹城隆重开讲,此次孟 ...
  • 孟子经典语录摘选
    孟子经典语录摘选 1.文赏 译文:践行"王道". 2.文赏 王道"的统治者以德服人,以民为本. 3.原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上下交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4.P26赏析与点评 原文:仁者无敌! 译文 ...
  • "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一.荀学的崛起 (一)荀子的学术生涯 荀子,名况,字卿.胡元仪认为,荀子是周郇(又写作荀)伯之苗裔,以国为 氏:又称孙卿者,因其乃郇伯公孙之后,故又以孙为氏.郇国,地处山西猗氏 县(今山 ...
  • 07届语文会考补考试卷
    2007届语文会考补考试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第Ι卷选择题(共2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 ...
  • 中国管理模式
    徐少春则更愿意称之为"王道". 孟子云: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用蛮力和压迫,不顾别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利益去工作和生活,虽然你可以称霸但不能长久.只有依靠仁德以为他人着想为出发点,才能治天下,是谓"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