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听息法 - 范文中心

庄子听息法

10/10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心斋?”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 “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也,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气”,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听(心中的)“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内,说是用“气”去听,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的情况。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 “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气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气,气无知觉,故心仅合气而已,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气)。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后一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反而高“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气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气入虚”,倘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大碍。


相关内容

  • [庄子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欣赏< ...
  •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 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史继东 [摘 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 ...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直觉认识论 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 ...
  • 郭庆藩[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郭庆藩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 ...
  • 陈鼓应:老庄思想与现代境遇
    陈鼓应先生 陈鼓应先生1935年生于福建漳州,祖籍长汀.母亲在鼓浪屿怀上他,故取名鼓应.他骨子里悲天悯人,心底充溢着冲创意志,平生古道热肠.童年亲历日军飞机轰炸,心底潜埋下反殖民.反侵略的民族意识.青年时期于台湾大学追随殷海光先生,直接受到 ...
  • "江湖"的词源--从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庄子
    "江湖"的词源--从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庄子 http://www.69fw.com 发表时间:2009年01月02日 来源:互联网 当代大陆学者的著作,我若非翻两页就看不下去,便是划上许多否定性杠杠,以备一旦需要撰文批评 ...
  • 人生困惑问庄子 共十五集
    23:11 人生困惑问庄子01_站在何处看人生 共十五集齐 上传者:红红岛 470次播放 23:17 人生困惑问庄子02_"穷"与"富"孰是孰非? 上传者:红红岛 377次播放 24:51 人生困惑问 ...
  • 庄子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庄子的影响 作者:黄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7期 摘要:庄子文学才华横溢,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多有建树,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史是一个包括哲学.伦理. ...
  •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复习资料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复习资料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 ...
  •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