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困难时期的初中生活 - 范文中心

回忆困难时期的初中生活

07/09

  

  马头,邯郸市郊南的一座小镇,距市区15公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但我不知道此地为什么不叫码头,而叫成了马头。这个地方发生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45年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树勋起义,所以也叫“马头起义”。

  1958年,在全国、全民大办钢铁的热潮中,马头炼铁厂上马,我父亲从邯郸专区煤建公司调马头铁厂。翌年,我们全家随之搬到了马头。我和哥哥也从邯郸市贸易街高小转学到马头完小。那时的小学,分初级小学(简称初小,即小学一至四年级)和高级小学(简称高小,即小学五、六年级)。完小就是设立着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从初小升高小,同样需要进行考试。我和哥哥同年级,都是五年级结束,趁暑假转学,到马头上六年级的。

  岁月倏忽,弹指一挥间,已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

  

  滏阳河,母亲河

  

  刚到马头时,我们立即被马头富庶、繁荣的景色所吸引。宽阔蜿蜒的滏阳河,由南向北从镇中流过。滏阳河河床宽约40至50米,水流有20来米之阔。经常见到尺把长的游鱼,成群结队在河中游弋。时有一队队木船,满载着煤炭等货物,顺流而下,据说可以直达天津。每逢周日,我们就会沿着滏阳河岸向南或向北探查。拐弯处,便会看到一片片浅沼,生长着茂盛的芦苇、蒲草,绿苇丛中不时飞出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在芦苇中扑腾,啾啾鸣叫。河两岸是大片的稻田和荷塘,在微风中翻滚着金黄或深绿色的波浪,真是美极了。这种北国江南的盛景,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北方盐碱窝里的孩子,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令人陶醉。走着走着,我们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就是一个学期,到了年底的时候,一场全国性的大灾荒、大饥馑说来就来,很快蔓延到了这个鱼米之乡。那时,我家住在铁厂办公区附近的杏园村。完小在马头下湾街。每天上学,需要步行四五公里,因路途较远,中午不回家。母亲每天早晨为我们哥俩准备好午饭――每人两个麸子面馍馍或掺着野菜的窝头。我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啊!平时就吃不饱,中午饭交到自己手上,就往往经不起干粮香味的诱惑,在早晨上学的路上便迫不及待地把它干掉了。有时,我还得分出半个来给食量比我更大的哥哥。

  那中午怎么办呢?吃什么呢?好在还有这条滏阳河!每到中午,我们这些市民子弟的学生(家家都一样啊!)便跟着当地农民子弟的同学,到已收摘过白菜的地里绺白菜疙瘩,到藕塘里去绺藕。有时也用缝衣针做成鱼钩,到河边去钓些小鱼、小蟹、小虾。回到学校,在教室里的火炉上烤着吃,或者到附近烧焦炭的小煤窑上烤着吃。如果说那年的冬春两季我们虽然初尝了挨饿的滋味,但感受还不算太强烈,那就是因为有这条滏阳河――我们的母亲河……

  时隔30年后,我去峰峰路过马头,曾专程拐到马头镇去看滏阳河,去看镇中心的大石桥。映入我眼帘的却是:桥虽在,河没了,仅剩下一条窄窄的两三米宽的小渠沟,流着黑乎乎的污浊脏水,散发着阵阵刺鼻的臭气。说实在的,我掉泪了。泪眼扑籁中,我想起了《上甘岭》插曲;也想起了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是今天,我们这代人还没有灭去,怎么好端端的一条大河,反而说废就废了呢?

  

  低指标,瓜菜代

  

  1960年8月,我考上了马头中学。从此开始了住校生活。哥哥未考上,被父亲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

  灾荒越来越重,饥馑愈演愈烈。上级提出来一个口号,叫做“低指标,瓜菜代”。所谓“低指标”,就是国家供应粮食的指标越来越低。城镇居民一般是每天六七两,每月20来斤;农民更低,听说每天只有四五两。国家对我们中学生还是蛮照顾的,高的时候每天1斤,低的时候,一天也有8两。虽然听起来似乎指标也不算少,但那时人们普遍饥饿,没有蔬菜,掌权的、掌勺的还断不了克扣。从食堂领来的窝头,2两一个只有耳朵大;稀粥就是一瓢米汤飘几个菜叶。那时也流传着一些民谣:一天二两,饿不死队长;一天三钱,饿不死炊事员。

  所谓“瓜菜代”,瓜、菜不用解释;代,就是指各种代食品。那时城乡的代食品主要是玉米轴淀粉、麦秸淀粉、棉花壳淀粉、水藻淀粉,还有什么人造肉精、连孢霉等等。其中,最难吃的是棉花壳淀粉,蒸的窝头又黑又苦,但如能得到一个,也都狼吞虎咽下去。

  人造肉精、连孢霉,是“高科技”产品,只有我们中学这样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能够生产。人造肉精,就是把平时的刷锅水攒到一块,在一定的温度下,经过培养,上面形成一层肉冻一样的东西,撇出来后就是人造肉精。记得那年阳历年,我们还用它包了一顿饺子。连孢霉,就是用玉米秸秆人工培养出一些黑乎乎的菌粉,类似玉米秆上长出的乌霉疙瘩。把它掺在玉米面中蒸干粮,可以增加分量。这两项“高科技”产品,一般单位没有,每逢周末,我还要攒几个带回家里,让父母兄妹品尝。

  马头是商埠,当地人经商传统深厚,曾有“伶俐马头”之说,意指马头人做买卖精明。街上常有卖煮红薯的:1元2角1斤;煮胡萝卜:8角1斤;红薯面窝头:5角1个;玉米面窝头:8角1个;偶尔也有提着小罐卖炖肉的:1元1片(手指大小)。我父亲每月给我10元钱,除了交6元伙食费,2元学杂费,每月还能剩2元钱。有时实在饿了、馋了,就狠狠心买上半斤、一斤红薯,或一个窝头,大嚼一顿。至于肉,即使再馋,我也没舍得买过一次、一片……

  

  

  救命的胡萝卜

  

  其实,从1961年开始,马头铁厂就下马了。我父亲又调回了邯郸市冶金局,我们家也搬回了邯郸。我完全有条件转到邯郸市上学。但是,我却没有转。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马头中学有块菜地,种着胡萝卜。我们每顿饭,食堂给每人发两根煮熟的胡萝卜!比起市内的学校来,这可是无比优越的条件!

  说起胡萝卜来,还有段“监守自盗”的故事。由于我们国家遭遇暂时困难,台湾蒋介石乘机叫嚣“反攻大陆”。所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度荒,一方面还要绷紧阶级斗争的弦。学校要求我们学生每天夜里都要站岗值夜,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守护重点部位,一个是食堂,一个是食堂的仓库。在冬夜里站岗值班,又冷又饿,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但是却有许多同学,特别是男生都争着排班。我感到很奇怪,难道这些同学觉悟真的如此之高?后来,我和一些同学一块值了两次班,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密:原来学校食堂小仓库的窗户上坏了一块玻璃,收下的胡萝卜就堆在小仓库里。值班的同学拿着当做武器的粗铁丝,可以从破损的窗户内扎出胡萝卜来,回教室炉子上烤着吃!有此美味,谁不愿意值夜啊?于是,我也成了值夜的积极分子!

  每逢秋、冬时节,老师还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捡回一大批老菜叶、萝卜缨子、白菜疙瘩、各种野菜、树头菜。晾干后,堆了满满一大仓库。这可是全体师生的命根子啊!平常,我们就是用它们掺些粮食蒸干熬稀地来填充肚皮的。有一次,这个储存了师生命根子的仓库突然失火,这可急坏了校长老师们,校长通过大喇叭紧急动员全体师生,奋勇前去扑火。所幸火势不大,很快就扑灭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前几天,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外孙和我比个儿。刚刚年满11岁的他居然长到了1米70,高我3公分。小外孙问我,姥爷,你咋长这么低?我说,都是六零年饿的。他问,那时你们一天吃多少?我说,一天只有八九两指标。他立刻惊讶地说,一天八九两还不够吃?我现在每顿才吃2两主食!我又说我们那时肚里没油水,光那点主食怎么够吃呢?他却说,你光知道吃主食,为什么不多吃点“肯德基”呢?我哭笑不得。遂想起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故事。这真是:孩童不知饥饿苦,反嘲不食肯德基!

  有人曾总结我们这代人,长身体时遇上大饥荒;学知识时遇上了十年文革;参加工作时遇上了“上山下乡”;成家立业时遇上了“晚婚”和“一孩化”。倒霉事都让我们摊上了。这话基本就是我们这代人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

  

  台湾敌机飞到了马头

  

  那是1960年秋天,还是1961年春天,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一个周末的夜晚10点来钟,天不算太冷,我们正躺在大教室里睡觉(那时教室当宿舍,一个班20多个男生全都住一个屋,打地铺)。将要入睡的时候,忽听外面空中隆隆作响,隔窗看见一团火球噌噌划过夜空。我们急忙跑出屋外观看,只见一架飞机几乎擦着我们的房顶和树梢,从西向东疾驰而过。随后便从西面飞出一串串火球,同时还夹杂响起一阵阵雷鸣声。

  过了十来分钟,飞机飞远了,火球消失,震耳的爆响也沉寂下来。回到宿舍钻进被窝,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起来。有的说,这是流星雨;有的说是炮打飞机;有的问是谁的炮打谁的飞机?有的说,那就可能是美国或台湾国民党的飞机;有的立即反驳说,美国和台湾离我们这么远,他们的飞机不可能飞到这里;还有的说肯定是部队在搞演习。

  第二天,就听到马头镇的大人们说,昨晚有一架台湾国民党的飞机飞到了我们这里。西山的驻军开炮了,但是飞机飞得太低,超低空飞行,所以没打下来。后来又听说,附近村子里有人捡到了台湾国民党反动派的传单……

  听到这些说法,我感到十分奇怪,脑瓜里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一是台湾离我们这儿那么远,飞机是怎么飞过来的?二是它飞过来干什么?如果是搞侦察,小小的马头有什么军事机密?三是我们为什么没打下来?按说飞机飞高了打不下来还可以理解,这架飞机飞得这么低为什么还打不下来?真是不可思议。

  又过了一两天,种种说法得到了证实。学校给我们开会,讲要时刻提高革命警惕。如果捡到反动传单要立即上交;发现不明食品千万不要动、不要吃,那些食品都是有毒的,国民党、阶级敌人下了毒药。

  后来我考到峰峰,与一些部队子女接触后才明白,当时峰峰是全国十大煤矿之一,是重点防护区域。那架台湾飞机估计很可能就是冲着峰峰去的。同时也明白了飞机做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雷达的搜索,可以逃避高射炮的追击,是非常高超的飞行技术,它比高空飞行难度更大,所以更难打。那架飞机尽管没有打下来,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阶级斗争课。

  

  吃猫肉打架事件

  

  初一的时候,我们年级3个班,市民子弟与农民子弟是分开编班的。我们这些市民子弟统一编了一个13班;到了初二,改为混合编班,将市民子弟与农民子弟合到了一块,改称15班。在编班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一些矛盾。这个矛盾倒不是市民子弟与农民子弟的矛盾(那时农民子弟是香饽饽,经常从家里带些干粮到学校,馋得我们直咽口水。如果关系好,还可能掰上半个或一块与你分享),而是马头铁厂子弟与马头洗选厂子弟产生了矛盾。这是因为,马头铁厂子弟虽然也是市民,但绝大多数都是从邯郸市及周边县区调去的;而洗选厂是个老厂,山南海北的人都有,比铁厂职工和子女更“洋气”,说起话来,总想压铁厂子弟一头。因铁厂是新建厂,人员多,势力大,当然不服,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矛盾。

  那是一个星期五,学校法定的劳动日。我们班的任务是倒腾一堆柴火垛。干着干着,突然从柴火垛里蹿出一只大狸猫。以吴春强为首的几个洗选厂子弟同学便又追又撵,把那只猫逮住了。中午,他们把猫杀掉,开剥了,就用洗脸盆当锅,架上火,把猫给煮了。煮熟以后,吴春强等几个洗选厂子弟便把猫肉分给他们要好的同学吃。我既不是洗选厂子弟,又不属于他们要好的同学,分肉当然就没有我的份儿。虽然那时吃肉很难得,但我从小听说猫肉发酸,不好吃,也没有特别眼馋。可是有一位分到猫肉的同学,记得叫李××,他也是马头铁厂子弟,却拿着猫肉边吃边气我,嘴里还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这样,我们就吵骂起来。骂着骂着就动手打起了架。我自小身体孱弱,打架不是他的对手,被他压在地下,朝我头上连踹了几脚。我当时也没有感觉太疼,只觉得这口气难忍,打不过人家太丢人,爬起来后,顺手捡起一块半截砖头向李砸了去。李用手捂住脑袋,鲜血顺着他手指缝流下来,原来我把人家脑袋砸了个大窟窿。这时,李要过来跟我拼命,被同学们拦住,赶紧把他架到医务室进行包扎。

  事后,我挨了老师的点名批评。但是我心里仍不服气:明明是他先动手打我,怎么他倒有理了?不服是不服,但人家终归是流了血,鲜血就是硬道理。从此以后,我俩一个学期都不说话。背后,我还和几个马头铁厂子弟骂李××是“被猫肉收买的叛徒”。

  

  难中也有趣,苦中也有乐

  

  那时候,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也并非没有一点乐趣。有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帮助农村生产队收秋,刨红薯或胡萝卜,偷偷往兜里塞几个,老师和农民(生产队长)看见也装没看见,回来的路上,我们就大嚼一顿,感觉特别好,特别高兴;有时候,我们也会登上学校后面的“高庙”(一个土冈,上建一座铁架子高塔,估计以前是座庙),极目远眺,祖国大好山河尽收眼底,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有时候,老师带我们去滏阳河游泳;有时候,学校还组织校篮球队与铁厂、铝厂、洗选厂进行“联赛”,我们都去操场边呐喊助威……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时候我读了许多名著,还学会了吹口琴。

  记得有段时期,由于都吃不饱肚子,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学校就提出“劳逸结合”:每天上午只上两节课,其他时间和整整一下午,都让我们睡觉。可是,饿得肚子咕咕叫,睡也睡不着哇!于是,我就买了只口琴,跟高年级的张良同学学习吹口琴。

  张良是马头下湾街人,高我们一年级。长着黑红的脸膛,眉清目秀,很有文采,吹得一口好口琴。那时,我们看了电影《董存瑞》,董存瑞的扮演者,电影明星也叫张良。于是,两个张良便都成了我们心仪的榜样,用现在的话说,我们便成了两个张良的小“粉丝”。每逢傍晚时分,伴随着日落的余晖,在校园前面的小树林里,或者在校园后面的土墙旁,张良的口琴声便为校园平添了许多宁静与浪漫的情调,好不令人羡慕!

  我向张良学吹口琴,张良像大哥哥一样耐心地教。不仅教我吹奏技巧,还教我学简谱。我学得很刻苦,口琴来回在唇边移动甚至把嘴角都磨破了。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我这个缺五音少六律的笨鸭子,终于吹成了曲调。

  除了学吹口琴之外,我还利用“劳逸结合”的那段时间,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当时很少有同学知道,马头中学还有个图书馆,房间不大,主要是供老师备教材使用的。图书管理员是袁秀梅老师。她是我上上年级留校的学生,人很随和。对于我借书,她是有求必应。许多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一千零一夜》……,我都是那时读的。可以说,我的文学艺术爱好和基础功底,也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说实在话,当时自己完全是凭兴趣,也是为了打发漫长的无聊时光,并无要走文学之路的意识,可偏偏就在这无意识之中,上天把机遇赐给了我,引导我一步步走上了文学艺术的殿堂……

  

  “你不是个操蛋鬼吗?”

  

  1988年5月份,省委拟在保定召开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6周年。时任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的我,有幸陪同省长岳岐峰到保定,为省长准备会议讲话稿。那是我与岳省长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一块儿吃饭的时候,岳省长问我姓名,我回答说:我是您的老部下。您在邯郸市当书记的时候,我曾在市委办公室工作。不过时间不长,我就上了大学。岳省长又问我的家庭情况。我又说,我虽在您手下工作您不认识,但是您肯定认识我的父亲冯朝桐。您在邯郸市冶金局当局长时,我父亲曾在您手下当人事保卫处处长。岳省长立刻露出惊讶的神色:原来你就是老冯的儿子呀?你不是个操蛋鬼么?我说:省长,您误会了。您说的操蛋鬼不是我,而是我的哥哥。

  原来,1961年马头铁厂下马以后,我父亲调邯郸市冶金局工作,局长正是岳岐峰。父亲在工作和家庭居住基本稳定之后,便把哥哥从老家接回邯郸,在棉纺机修厂给他找了一个临时工作。但是哥哥生性顽皮、胆大、不安分。在其当临时工期间,他不知听谁说,内蒙古牛羊成群,可以天天吃肉,于是就打起了往内蒙古跑的主意。可那时全国不管走到哪里,都需要开证明信的,买火车票也需要证明信。于是,刚满16岁的哥哥就偷偷跑到父亲的办公室,跳进窗户,别开抽屉,偷偷盖了一个公章。

  “你父亲向我报案后不久,便又找到我说:看脚印像是我家老大的球鞋踏的。我怀疑是他动了我的抽屉。”岳省长回忆说,“我向你爸爸出主意,鼓动把你哥哥狠揍一顿。后来,你哥哥果然承认了,就是他干的。”说罢,岳省长哈哈大笑,又语重心长地说道:“唉,我们那时候的老家伙们啊,对子女没有别的招儿,就是一个字:揍!打死也不能让你们走邪路啊!”

  哥哥企图出逃内蒙古这件事,虽然不是发生在马头,但也是我在马中上学时的一件家事。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大饥饿的时代背景,致使后来身居高位的省长也记忆犹新。故我也把它记录下来,算作那个时代的小插曲。

  滏河杀人案

  1962年初冬的一个下午,我们听马头镇的走读生纷纷传说:马头出了杀人案,从滏阳河里打捞出来一具尸体。市公安局来人了,还带着警犬追查杀人凶手……

  下了两节课后,我们成群结队跑到滏阳河边去观看。只见在镇中心滏阳河大石桥北边的河滩上,聚满围观的人。我们挤进人群,见一领苇席盖着一具尸体,上面露着头,下面露着脚。头被河水浸泡得又肿又大,双脚赤裸,泛着惨白。两个警察看护着尸体,一只高大威猛的警犬围着尸体边转边嗅,情况甚是恐怖。我从来没见过死人,心里很是害怕。可是越是害怕越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回到学校,晚饭也吃不下去了,觉也睡不着了。一合眼,那具尸体就浮现在脑海中,又是惊惧,又是恶心……

  又过了一天,听马头镇的同学们说,杀人案已经破了。多亏了那只警犬,闻着血腥就找到了凶手家里,从床底下搜出了带血迹的衣服等铁证。

  此案一直到1963年9月我考到峰峰一中后,在大街上看到了邯郸市人民法院的布告才明就里。杀人凶手姓花名方,马头镇桥东街农民。被害者记不清姓名了,是一位工厂的采购员。那天凌晨4点来钟,他去马头火车站赶火车,走到大石桥附近被害。凶手从死者身上掏走了80元钱,然后用铁丝缠住死者脖子,坠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滏阳河中……

  花方被判死刑,立即执行,其罪有应得。

  

  挚友梁平河

  

  梁平河是我们的班干部,文体委员,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他是邢台市人,自幼丧父,靠母亲、奶奶及3个姐姐抚养成人。他到马头上学就是投靠他三姐梁伏河。他姐姐、姐夫都是马头铁路职工。

  梁平河是独生子,长相俊秀、白净,多才多艺,既好文艺,又爱体育,是我们班上的“白马王子”(据说有好几个女生暗恋他)。也许因为都是邢台老乡的缘故,也许因为都爱好文学的缘故,我们俩始终特别投缘。有时候谁得到一本好书,就互相传看;谁写了篇小稿,也互相征求修改意见。当然,谁有了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忘记对方。我知道,梁平河爱好文学是受其三姐夫的影响。他三姐夫就是个文学爱好者,在《邯郸日报》、《铁路报》上还不时登些稿子,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形象就十分高大。每逢周日,梁平河还带我去他姐姐、姐夫家做客。因为当时铁路部门条件好,他姐姐、姐夫十分宠爱这个唯一的小弟弟,所以对弟弟带来的小客人也特别热情,经常给我们做一些好东西吃。吃饭的时候,他姐夫还拿出发表作品的剪报让我们看,越看我们越羡慕。当我看到他的有些作品还是以笔名发表的,就更加崇拜。回到学校,就苦思冥想也起个笔名,今天叫这个,明天叫那个。改来改去,至今也没有起出一个像样的笔名来。后来一想,本名还叫不响呢,还起笔名干什么?也就作罢了。

  1963年,梁平河和我一起考上了峰峰一中,我们班只有我们两个考上这个省重点高中。我到峰峰一中报到时,还发现我们仍分配在一个班。可是因当时全省中考不是统考,他回邢台后又考了一次,也被邢台二中录取。因离家近,就在邢台市上了高中。毕业后,梁平河曾分配到邢台陶瓷厂工作。后来,又先后调到邢台二中、四中当教师。那时,他还继续做着文学梦,经常写些小散文、小小说寄给我,征求我的意见,让我找发表的园地和门路。令人痛惜的是,1991年他心脏病发作,英年早逝,年仅44岁。留下一子一女。女儿梁蕊大学毕业后到石家庄市东方购物广场工作;儿子梁鑫,石家庄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我通过各种关系,将其安排到邢台四中,接替了他父亲的工作。

  我也很久没看到他儿子了。不知道梁鑫身上,是否还能看到青年平河的影子……

  雷锋之歌

  1963年,我们国家已经度过了3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各行各业都恢复了正常秩序,我们学校的教学也走上了正轨。

  这年的3月5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人民日报》等报刊也都发表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雷锋的题词。这是经过多次的“镇压”、“打击”、“反对”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动和3年困难时期之后,一个以“学习”和“做好事”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上合党心,下合民意,所以迅速在全国兴起高潮。随后不久,《人民日报》又用整整两个版的篇幅,全文发表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全文进行了播发、朗诵。那是一首怎样激情迸发、热情澎湃的诗歌啊!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

  至今,我仍然还记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位播音员(朗诵者)那高昂、嘹亮、激扬的声音,磁石般地吸引了我,吸引了全班、全校师生。我第一次领略到了诗歌的力量,领略到了朗诵艺术的力量。我被震撼了,感动了。我们中学生,很少能看到报纸刊物,却时常能从收音机里听到诗朗诵。那段时间,政治上是雷锋热,文学艺术上是贺敬之热。今天播他的《雷锋之歌》;明天播他的《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后天又是他的《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可以说是如雷、如鼓、如钟、如缶,激励我们振奋,鼓舞我们从3年困境中挣脱出来,迎接共和国光明的未来。

  从此,我迷恋上了诗歌,贺敬之遂成为我的偶像。3年后,文革开始,我随峰峰一中师生进京串联,特意跑到中国文联,想见一见我心目中的当代“诗仙”、“诗圣”。庆幸的是,那次还真见到了;不幸的是,不是在办公室里的桌案前,也不是在会议室的讲坛上,而是在高高的楼顶批斗台上,贺敬之被造反派批斗,两个造反派狠狠地摁下他那颗高昂的、不肯屈服的头……

  1990年,我与省委宣传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一起到承德,陪同时任文化部代部长的贺敬之视察文物工作。在避暑山庄吃饭、散步的时候,我对贺老说起这段经历和感受。贺老深有感触地说:文革十年,整个是人妖颠倒啊!从此,贺老成了我的忘年交。如今,他已是八十有三的高龄,依然是精神健铄,依然是健步如飞,依然是爱杯中之物(诗仙、酒仙密不可分),依然是话语慷慨……

  

  师生情深

  

  3年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并不算长,况且那又是自己的少年时代。少不更事,好多事都是懵懵懂懂。但是那又是我们国家的3年困难时期,极其的困苦形成了极其难忘的记忆。所以那时发生的事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

  那3年,我与同学尽管也有儿时的顽皮、打闹,甚至也有摩擦、打架,但是过后我依然十分珍视童年、少年的友谊,许多同学多年保持书信来往。比如那位逮猫的吴春强同学,我大学毕业后还与好几个同学去看望他;那位和我打过架的李××同学,我也曾多次打听他中专毕业后的去向;至于平素就要好的同学,如梁平河、郑秀英(二人均已辞世)、路殿魁、贾朝生、宋润生、薛长星、凌齐整、申玉民等等,更是一直保持着联系和友谊……

  那3年,老师与学生同吃饭、同住校、同挨饿、同欢乐,共渡难关,感情尤其深厚。从初一到初三,无论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任课老师,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校长李守印,教导主任陈清河、赵文梓(这两位还是我贸易街高小时的老师),团委书记励玉峰、图书管理员袁秀梅,数学老师李克强,语文老师徐敬鲁,物理老师王云起,体育老师杨子辰,语文老师解其亮、张玉尘……特别是我们初三年级班主任葛逢霖老师,他的古典文学造诣、美术造诣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63年8月,在我们即将毕业离校的时候,他作了一首词《江城子・惜别》,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师生之情,情真意切:

  即今一别几时逢,一天中,各西东;共处三年,不尽故人情。举手劳劳徒往送,人去也,太匆匆。

  门开门闭影憧憧,少奶声,似银铃;围坐窗前,相与话雷锋。觉来原是南柯梦,孤寂夜,小油灯。

  今年7月份,我赴郑州出差,顺道为马头中学送去校庆50周年所要的一些材料。有幸再次与葛老师、王云起老师及师兄张良重逢相聚。言谈中,得知葛老师此词他本人已佚失。我回石家庄家中后,在44年前的笔记本上找到了这首词,我请了一位书法家写成了条幅。另外,我还写了一首《沁园春・贺马中50华诞》,也请书法家写成了条幅。将它们一起回赠给我的母校和恩师吧!

  马头小镇,襟山带水,鱼米江南。忆建校初始,艰辛岁月,乍阴乍晴,时曝时寒。三年饥馑,十年动乱,噩梦依稀浮眼前。危乎哉,赖中流砥柱,擎起蓝天。

  风雨坎坷半纪,看如今花好月正圆。有重楼碧树,杏坛高筑,书声朗朗,歌舞翩跹。尊师重道,笃学勤思,良好校风代代传。谨记也,数古今英才,皆出少年!

  责任编辑 齐玉东


相关内容

  • 高质量课外活动的特征分析
    1 高质量课外活动的特征分析 盖笑松 闫津廷 谢燕萍 邓梦蕙 徐楠楠 130024) 刘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一.前言 青少年拥有潜在的品格优势,但这些潜在的品格优势需要通过适宜的活动经验才能得以实现和发展.因此,青少年积 ...
  • 给初三毕业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在公元2012年6月,这具有"非常"纪念意义的夏天里,你们经历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中考,即将结束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迈进更高学府再学习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分别了. 三年的初中 ...
  • 七年级(政治)试卷
    „„„„„ „„„„„„„位„座„ 线 „ „„„„„„„„场„考„ „ 封 „„„„„„名„姓„ „ „ „ „密„„„„级„班„ „ „ „ „„寥廓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 ...
  • 初中演讲稿大全5篇
    初中演讲稿大全5篇 篇一:初中演讲稿大全 又是一个新学期了,初三也就剩下这短短百来天的光阴,也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专心投入到每天艰苦卓绝的学习中来.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 ...
  •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
    篇一: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我, 我现在是高一的新生,班主任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一篇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书,我可花了些功夫,找资料,结合自 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不过终于写成了,写完后,感觉挺好,对高中有了些了解,蛮充实的,下面就给大 ...
  • 初中名著阅读含答案
    初中名著阅读解析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时代 明代 作品类型 古典名著 推荐理由 全书以描写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反抗斗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梁山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 ...
  • 初中语文总复习名著阅读练习
    名著阅读练习 <水浒传> 智取生辰纲:北京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提辖,并护送给丈人 蔡京的生辰纲. 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晁盖, 他与吴用. 公孙胜. 刘唐.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七人,在黄泥冈假扮卖 ...
  •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 ...
  • 初中生好书推荐
    初中生好书推荐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人.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