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翻开阅读的下一页 - 范文中心

数字化,翻开阅读的下一页

11/29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2日   10 版)

版式设计:蔡华伟

版式设计:蔡华伟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

数字时代

还应提倡完整阅读

本报记者  杨  旭

年初,来自大洋彼岸的一个消息令全球数字出版商颇为振奋: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宣称,旗下的Kindle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平装本——亚马逊每售出100部平装书,同时就售出115部Kindle电子书。其实在去年7月,其电子书销量已超越精装书。在国内,2010年甚至被称为“电子书元年”。

数字阅读攻势凌厉,聂震宁感受到了强大压力。

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就是便捷性,查阅资料的便捷、定位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对数字阅读的燎原之势,聂震宁认为合情合理。

“数字阅读确实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方式,但只是方式之一。”聂震宁特别拉长了“之一”两个字的发音。

相比于数字阅读强烈的“科技味”,传统阅读更多体现了一种人文气息。“传统阅读将更多地展现一种生活的氛围。”聂震宁转身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翻动着书页,“单就一本书而言,握在手里你可以感受到重量,可以欣赏它的装帧,可以听到书页翻飞的声音。当然,它更不需要开机。”

“这种实感,带来了亲和力,提升了生活的品质。”聂震宁认为,数字阅读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承载知识“层次的局限性”。“数字阅读的游戏性较强,碎片化特征明显,信息之间容易互相干扰、覆盖。”聂震宁认为人类认知世界有四个层次: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显然,数字阅读在前两个层次上更具优势。但如果只停留于信息和知识层面的获取,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聂震宁认为,阅读一定要强调思想性和审美情操,这两个层次的提升必须要“通过完整的作品、优秀的作品、认真的阅读”,而这恰是传统阅读之所长。

不过,面对数字阅读主导较低层次认知形式的局面,聂震宁显得有些警惕:“数字阅读还不能承担起完整阅读的功能。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读者越来越沉溺于浅阅读、娱乐性文化消费。从这个层面上说,应当限制数字阅读的泛化。”

“允许浅读,理解泛读,提倡完整阅读。”聂震宁这样总结。

据专家分析,今年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增量将降至38.6%。电子书的领军者汉王,今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4000万—5000万元。“出版业说到底是内容产业。”为了摆脱困境,“硬件制造商非常急迫地想要和我们合作”,聂震宁认为这是规范数字出版秩序的好时机。

而此前,“硬件制造商牢牢掌握着主导权”,分账权和定价权都在硬件商手里,“50元一本的书,挂在网上可能只卖3元”,聂震宁表示,这样的收益根本无法维持出版社的运作和再生产。

目前在我国,定价权也已基本回到出版社手中。“这是进步,当然后续的问题还很多。”聂震宁表示,如何定价,如何确保数字平台的付费计数是准确的,如何防止数字盗版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商讨和解决。

农民工作家周述恒

身边兄弟

习惯了手机阅读

本报记者  余荣华

周述恒爱读书,爱网络。这位2010年初“突然出名”的农民工作家,原本是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塑料小工、钟表工、三轮车夫、小地摊主、送报员……改变缘于他在网络上发表了一部名为《中国式民工》的小说,先被热转进而正式出版。“如果没有阅读方式的变迁,没有网络阅读的兴起,我这样一个农民工的不成熟作品恐怕很难‘登堂入室’。”周述恒感慨。

“在过去的十年里,读书方式的变化,真是挺大的。”周述恒说,以前主要看纸质书,还只能从旧书摊上买书看。2001年懂得上网后,周述恒发现了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网络的空间比街头的旧书摊大多了。”2005年,随着阅读的增多,周述恒产生了“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的念头,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中国式民工》。

对于身边的农民工兄弟,周述恒说,他们也读书看报,但经常阅读的比例不大。“往往加班回来已经精疲力竭,只想吃饭睡觉了。”过去,旧书摊、租书店以及随便哪儿来的一张报纸就是农民工主要的阅读来源。现在,人人都有了手机,周述恒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习惯了用手机上网看新闻看电子书。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使用手机阅读的比例相当高。“他们求知欲强,但获取知识的环境还是比较差。”周述恒说,当他们工作一整天,都累得要命时,看书读报的兴趣肯定大大减少。

“现在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与信息更加方便,我觉得,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比我们这一代更有活力,更有想法,更会创新。”周述恒说,“我确信一点,网络阅读不仅改变了我,而且将在不经意之间影响中国。”

“新型阅读方式很重要,但对主要生活在工厂里的农民工来说,传统的方式仍不可缺少。”周述恒认为,政府应该倡导、推动企业工厂多建些小型图书馆和阅报栏。“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复杂,投入也不会太多,但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青年作家张悦然

网络阅读,心里总不踏实

本报记者  任姗姗

“网络阅读总给我一种不安全感。”尽管当下电子图书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对于青年作家张悦然来说,在网络上阅读总比不上纸质图书更令人感到踏实。

身为青年人,张悦然对电子阅读持一种鲜有的警惕性。一直以来,她都将阅读视为极具形式感的过程,相比之下,日常浏览网页被归作资讯。“这种阅读的形式感体现于捧在手中的纸质图书、拿出一段固定的时间,端坐在书桌之前阅读,绝非仅用鼠标拉一拉网页而已”。因此,尽管她也拥有一台电子阅读器,也曾尝试着用它来下载一些读物,可电子阅读器最大的用武之地却是在长途旅行之中。因为惧怕投宿异地的旅馆无书可读,所以习惯于每次出行都随身携带几本书,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大大减轻了她的行囊。可惜的是,在茫茫网络书海中,她和一些朋友却常常感到“无书可读”。

无书可读,恐怕是网络阅读令人感到不安全的首要原因。在网上,资源看似辽阔无边、令人眼花缭乱,阅读只需点点鼠标便可达成,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现在的网络,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整合的图书平台,各自为政。而且网络上对于图书的分类远不及图书馆和书店那样细致,常常令读者困惑,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再加上,在线阅读常常伴随着广告、动画游戏以及不停翻页这样的干扰,也不断消解阅读本身的愉悦感,降低了阅读质量。

作为读者,在网络阅读中常常找不到阅读的愉悦感;而作为作者,当下电子图书版权混乱的现状,则更加深了她的不安全感。“不论是网上付费阅读还是在书店购书,都是通过一种方式将文学作品从一个公共领域之内转移到个人手中,这个过程也构成了阅读的形式感。可惜,网络让阅读变得很轻易,阅读却大大不如以往那样令人期待。”

因为这,张悦然会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弥补网络阅读的不安全感,比如在网上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她会赶快存储下来,慢慢品味;遇到长文,她也会打印出来仔细捧读,“我自认为并非书痴,但我看重的是阅读的过程。”

张悦然的感受也许并非个案,对于当下热闹无比的电子阅读,除去了“便捷、快速”这样的口号,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哪些阅读的愉悦呢?也许除了消遣娱乐和获取资讯,当更多的人能够从网络阅读中切切实实获得知识与文化的涵养之时,方才真正宣告了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

退休教师张西华

老了,爱上时髦的电子书

我是一名教书匠,已经从山东临沂莒南一中退休了。

一直喜欢读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长期以来,工资收入除了正常开支以外,差不多都送到书店里去了。个人藏书在小县城里算是很有名气了。但是,毕竟金钱有限、住房空间有限,阅读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

后来有了电脑,才真正体会到阅读似乎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查找相关的业务书籍,翻阅杂七杂八的闲书,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下载、阅读,无穷的乐趣!搜索、查找,其乐也陶陶!只可惜当年在煤矿工作时留下的腰肌劳损的毛病,时不时会来捣乱,而且不方便带电脑的时候毕竟还有很多,比方说在公交车上,一个老头子抱着个笔记本电脑看小说,不仅不方便,而且似乎也不大像样。

60岁生日,女婿给买了个电子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啊!感觉女婿比女儿还孝顺啊!想不到老了反倒用上了时髦的玩意儿。有了这玩意儿,读书可真方便。就像公交车电视上的广告词一样,真的可以“随时看、随处看、随心看”了。吃饭时可以看书,上厕所时可以看书,坐地铁坐公交车时可以看书……特别是躺在床上看书,可以随意地调整姿势,那感觉真是好极了!抱着大本的书可没有这么方便,抱个笔记本电脑当然更不行。

前些日子和老伴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排队的时候掏出电子书来,惹得一大群老头老太太眼热,纷纷表示要回去买一个,我这算是免费为商家做了一次很成功的广告。

不过,也有反对的声音,老伴就经常唠叨,小女儿也跟着瞎掺和。前不久感冒了,小女儿竟然指责她姐夫说,就怪给买了个电子书看书累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这看书和感冒有关系吗?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

去年国民阅读率近八成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增幅最大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张贺)在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今天在京发布初步成果。此次调查从2010年9月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阅读率和阅读量皆有增长,电子阅读器接触率激增200%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2010年,我国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增幅为4.4%;报纸阅读率为66.8%,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增幅为33.3%。相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大。

国民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量也均有增加,国民阅读电子书超过6亿本。2010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比2009年增加了0.37本;人均阅读报纸101.16期(份),增加了28.15期(份);人均阅读期刊7.19期(份),增加了0.20期(份)。

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报纸和图书的时长有所增加,期刊接触时长有所减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有大幅增加。2010年,国民每天接触的传统纸质媒介以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3.69分钟,比2009年增加了2.67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增加了2.08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3.66分钟,减少了1.74分钟。

手机阅读的主力是农民和26岁以下的青年

调查显示,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一半以上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群体占18—70周岁国民的23.0%,这一群体中有52.0%是农村居民。从年龄结构上考察发现,手机阅读群体63.3%集中在18—29周岁这一年龄段,27.7%集中在30—39周岁这一年龄段,6.8%集中在40—49周岁这一年龄段,2.3%集中在50周岁以上年龄段。在21—25周岁之间的集中度最高,有近四成(39.3%)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一半以上(51.7%)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

调查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接近六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0.9%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人民网调查显示

近五成受调查者认为

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

数字与传统阅读方式仍将并行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杨旭)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人绕不开的话题。日前,人民日报文化版与人民网共同推出“数字阅读,你准备好了吗”读者问卷调查。截至21日晚9时,共有551名网友参与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数字阅读已然成为全民阅读的方式之一。96.7%的受调查者曾经“通过数字渠道进行阅读”,包括网络、移动电子终端等。其中,近七成(65.1%)受调查者更是“经常进行数字阅读”。“台式或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机、MP4”等成为最主流的数字阅读设备,超过八成(分别为87.9%和80.1%)的受调查者表示拥有该类终端,“电子阅读器”(18.7%)和“便携式平板电脑”(10.7%)也有一定的普及率。

对于数字阅读的诸多特性,“便携”(76.4%)成为受调查者最主要的感受,43.7%的受调查者认为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39.6%的人认为其“有利于自身知识的完善”。但是,17.8%的受调查者认为数字阅读“太碎片化,学不到系统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并存局面仍将维持,针对同一内容,66.5%的受调查者仍然偏向于拥有纸质版。此外,习惯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受调查者数量大体相当,分别为33.8%和36.8%。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

数字时代

还应提倡完整阅读

本报记者  杨  旭

年初,来自大洋彼岸的一个消息令全球数字出版商颇为振奋: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宣称,旗下的Kindle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平装本——亚马逊每售出100部平装书,同时就售出115部Kindle电子书。其实在去年7月,其电子书销量已超越精装书。在国内,2010年甚至被称为“电子书元年”。

数字阅读攻势凌厉,聂震宁感受到了强大压力。

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就是便捷性,查阅资料的便捷、定位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对数字阅读的燎原之势,聂震宁认为合情合理。

“数字阅读确实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方式,但只是方式之一。”聂震宁特别拉长了“之一”两个字的发音。

相比于数字阅读强烈的“科技味”,传统阅读更多体现了一种人文气息。“传统阅读将更多地展现一种生活的氛围。”聂震宁转身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翻动着书页,“单就一本书而言,握在手里你可以感受到重量,可以欣赏它的装帧,可以听到书页翻飞的声音。当然,它更不需要开机。”

“这种实感,带来了亲和力,提升了生活的品质。”聂震宁认为,数字阅读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承载知识“层次的局限性”。“数字阅读的游戏性较强,碎片化特征明显,信息之间容易互相干扰、覆盖。”聂震宁认为人类认知世界有四个层次: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显然,数字阅读在前两个层次上更具优势。但如果只停留于信息和知识层面的获取,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聂震宁认为,阅读一定要强调思想性和审美情操,这两个层次的提升必须要“通过完整的作品、优秀的作品、认真的阅读”,而这恰是传统阅读之所长。

不过,面对数字阅读主导较低层次认知形式的局面,聂震宁显得有些警惕:“数字阅读还不能承担起完整阅读的功能。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读者越来越沉溺于浅阅读、娱乐性文化消费。从这个层面上说,应当限制数字阅读的泛化。”

“允许浅读,理解泛读,提倡完整阅读。”聂震宁这样总结。

据专家分析,今年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增量将降至38.6%。电子书的领军者汉王,今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4000万—5000万元。“出版业说到底是内容产业。”为了摆脱困境,“硬件制造商非常急迫地想要和我们合作”,聂震宁认为这是规范数字出版秩序的好时机。

而此前,“硬件制造商牢牢掌握着主导权”,分账权和定价权都在硬件商手里,“50元一本的书,挂在网上可能只卖3元”,聂震宁表示,这样的收益根本无法维持出版社的运作和再生产。

目前在我国,定价权也已基本回到出版社手中。“这是进步,当然后续的问题还很多。”聂震宁表示,如何定价,如何确保数字平台的付费计数是准确的,如何防止数字盗版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商讨和解决。

农民工作家周述恒

身边兄弟

习惯了手机阅读

本报记者  余荣华

周述恒爱读书,爱网络。这位2010年初“突然出名”的农民工作家,原本是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塑料小工、钟表工、三轮车夫、小地摊主、送报员……改变缘于他在网络上发表了一部名为《中国式民工》的小说,先被热转进而正式出版。“如果没有阅读方式的变迁,没有网络阅读的兴起,我这样一个农民工的不成熟作品恐怕很难‘登堂入室’。”周述恒感慨。

“在过去的十年里,读书方式的变化,真是挺大的。”周述恒说,以前主要看纸质书,还只能从旧书摊上买书看。2001年懂得上网后,周述恒发现了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网络的空间比街头的旧书摊大多了。”2005年,随着阅读的增多,周述恒产生了“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的念头,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中国式民工》。

对于身边的农民工兄弟,周述恒说,他们也读书看报,但经常阅读的比例不大。“往往加班回来已经精疲力竭,只想吃饭睡觉了。”过去,旧书摊、租书店以及随便哪儿来的一张报纸就是农民工主要的阅读来源。现在,人人都有了手机,周述恒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习惯了用手机上网看新闻看电子书。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使用手机阅读的比例相当高。“他们求知欲强,但获取知识的环境还是比较差。”周述恒说,当他们工作一整天,都累得要命时,看书读报的兴趣肯定大大减少。

“现在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与信息更加方便,我觉得,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比我们这一代更有活力,更有想法,更会创新。”周述恒说,“我确信一点,网络阅读不仅改变了我,而且将在不经意之间影响中国。”

“新型阅读方式很重要,但对主要生活在工厂里的农民工来说,传统的方式仍不可缺少。”周述恒认为,政府应该倡导、推动企业工厂多建些小型图书馆和阅报栏。“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复杂,投入也不会太多,但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青年作家张悦然

网络阅读,心里总不踏实

本报记者  任姗姗

“网络阅读总给我一种不安全感。”尽管当下电子图书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对于青年作家张悦然来说,在网络上阅读总比不上纸质图书更令人感到踏实。

身为青年人,张悦然对电子阅读持一种鲜有的警惕性。一直以来,她都将阅读视为极具形式感的过程,相比之下,日常浏览网页被归作资讯。“这种阅读的形式感体现于捧在手中的纸质图书、拿出一段固定的时间,端坐在书桌之前阅读,绝非仅用鼠标拉一拉网页而已”。因此,尽管她也拥有一台电子阅读器,也曾尝试着用它来下载一些读物,可电子阅读器最大的用武之地却是在长途旅行之中。因为惧怕投宿异地的旅馆无书可读,所以习惯于每次出行都随身携带几本书,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大大减轻了她的行囊。可惜的是,在茫茫网络书海中,她和一些朋友却常常感到“无书可读”。

无书可读,恐怕是网络阅读令人感到不安全的首要原因。在网上,资源看似辽阔无边、令人眼花缭乱,阅读只需点点鼠标便可达成,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现在的网络,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整合的图书平台,各自为政。而且网络上对于图书的分类远不及图书馆和书店那样细致,常常令读者困惑,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再加上,在线阅读常常伴随着广告、动画游戏以及不停翻页这样的干扰,也不断消解阅读本身的愉悦感,降低了阅读质量。

作为读者,在网络阅读中常常找不到阅读的愉悦感;而作为作者,当下电子图书版权混乱的现状,则更加深了她的不安全感。“不论是网上付费阅读还是在书店购书,都是通过一种方式将文学作品从一个公共领域之内转移到个人手中,这个过程也构成了阅读的形式感。可惜,网络让阅读变得很轻易,阅读却大大不如以往那样令人期待。”

因为这,张悦然会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弥补网络阅读的不安全感,比如在网上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她会赶快存储下来,慢慢品味;遇到长文,她也会打印出来仔细捧读,“我自认为并非书痴,但我看重的是阅读的过程。”

张悦然的感受也许并非个案,对于当下热闹无比的电子阅读,除去了“便捷、快速”这样的口号,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哪些阅读的愉悦呢?也许除了消遣娱乐和获取资讯,当更多的人能够从网络阅读中切切实实获得知识与文化的涵养之时,方才真正宣告了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

退休教师张西华

老了,爱上时髦的电子书

我是一名教书匠,已经从山东临沂莒南一中退休了。

一直喜欢读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长期以来,工资收入除了正常开支以外,差不多都送到书店里去了。个人藏书在小县城里算是很有名气了。但是,毕竟金钱有限、住房空间有限,阅读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

后来有了电脑,才真正体会到阅读似乎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查找相关的业务书籍,翻阅杂七杂八的闲书,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下载、阅读,无穷的乐趣!搜索、查找,其乐也陶陶!只可惜当年在煤矿工作时留下的腰肌劳损的毛病,时不时会来捣乱,而且不方便带电脑的时候毕竟还有很多,比方说在公交车上,一个老头子抱着个笔记本电脑看小说,不仅不方便,而且似乎也不大像样。

60岁生日,女婿给买了个电子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啊!感觉女婿比女儿还孝顺啊!想不到老了反倒用上了时髦的玩意儿。有了这玩意儿,读书可真方便。就像公交车电视上的广告词一样,真的可以“随时看、随处看、随心看”了。吃饭时可以看书,上厕所时可以看书,坐地铁坐公交车时可以看书……特别是躺在床上看书,可以随意地调整姿势,那感觉真是好极了!抱着大本的书可没有这么方便,抱个笔记本电脑当然更不行。

前些日子和老伴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排队的时候掏出电子书来,惹得一大群老头老太太眼热,纷纷表示要回去买一个,我这算是免费为商家做了一次很成功的广告。

不过,也有反对的声音,老伴就经常唠叨,小女儿也跟着瞎掺和。前不久感冒了,小女儿竟然指责她姐夫说,就怪给买了个电子书看书累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这看书和感冒有关系吗?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

去年国民阅读率近八成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增幅最大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张贺)在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今天在京发布初步成果。此次调查从2010年9月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阅读率和阅读量皆有增长,电子阅读器接触率激增200%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2010年,我国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增幅为4.4%;报纸阅读率为66.8%,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增幅为33.3%。相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大。

国民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量也均有增加,国民阅读电子书超过6亿本。2010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比2009年增加了0.37本;人均阅读报纸101.16期(份),增加了28.15期(份);人均阅读期刊7.19期(份),增加了0.20期(份)。

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报纸和图书的时长有所增加,期刊接触时长有所减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有大幅增加。2010年,国民每天接触的传统纸质媒介以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3.69分钟,比2009年增加了2.67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增加了2.08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3.66分钟,减少了1.74分钟。

手机阅读的主力是农民和26岁以下的青年

调查显示,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一半以上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群体占18—70周岁国民的23.0%,这一群体中有52.0%是农村居民。从年龄结构上考察发现,手机阅读群体63.3%集中在18—29周岁这一年龄段,27.7%集中在30—39周岁这一年龄段,6.8%集中在40—49周岁这一年龄段,2.3%集中在50周岁以上年龄段。在21—25周岁之间的集中度最高,有近四成(39.3%)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一半以上(51.7%)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

调查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接近六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0.9%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人民网调查显示

近五成受调查者认为

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

数字与传统阅读方式仍将并行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杨旭)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人绕不开的话题。日前,人民日报文化版与人民网共同推出“数字阅读,你准备好了吗”读者问卷调查。截至21日晚9时,共有551名网友参与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数字阅读已然成为全民阅读的方式之一。96.7%的受调查者曾经“通过数字渠道进行阅读”,包括网络、移动电子终端等。其中,近七成(65.1%)受调查者更是“经常进行数字阅读”。“台式或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机、MP4”等成为最主流的数字阅读设备,超过八成(分别为87.9%和80.1%)的受调查者表示拥有该类终端,“电子阅读器”(18.7%)和“便携式平板电脑”(10.7%)也有一定的普及率。

对于数字阅读的诸多特性,“便携”(76.4%)成为受调查者最主要的感受,43.7%的受调查者认为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39.6%的人认为其“有利于自身知识的完善”。但是,17.8%的受调查者认为数字阅读“太碎片化,学不到系统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并存局面仍将维持,针对同一内容,66.5%的受调查者仍然偏向于拥有纸质版。此外,习惯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受调查者数量大体相当,分别为33.8%和36.8%。


相关内容

  • 我要做好孩子--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三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我要做好孩子>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增进家长.老师 ...
  • [活法]阅读分享
    <活法>阅读感悟 --克服,然后进步 初来培训第一天,公司便郑重地向我们这一批新员工推荐了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活法>和<干法>系列.在培训之余,我阅读了<活法>的第一卷,书中稻盛和夫先生从他的 ...
  • 名人故事(2000字)
    名人故事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 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 ...
  • 惠安馆读后感
    一本书,一个故事 --<城南旧事>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阅读是件慎重的事,需要安排出一段足够的时间,像剧里演的那样选一个清闲的午后,尤其是下雨的午后,泡上一壶茶,听着雨声敲打在玻璃上.雨棚上,然后静静的进入书中的世界.后来,在朋 ...
  • 20XX年"世界读书日"纪念活动发言稿
    2015年"世界读书日"纪念活动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读者.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书香草原.文明安达--全民阅读.助力人生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我市举办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有关部门对 ...
  • 立林楼宇对讲编码对讲系统使用说明书_6363
    编码对讲系统使用说明书 (拉铝I.II型/不锈钢) 一.功能特点 1.1 键盘夜光显示: 1.2 振铃音由单片机产生,悦耳动听: 1.3 可由键盘操作完成菜单里的各种选项: 1.4 具有可视对讲和开锁功能: 1.5 可视系统可配接不可视分机 ...
  •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论文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论文 摘要:高一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千头万绪,教师一定要积极研究学生这一过渡阶段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能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衔接的任务,使之平稳过渡,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引言 ...
  • 我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我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马鞍山市花山区 八中初二(10)班 张力文 我喜欢读书,读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课外知识,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快乐. 那是我五岁某天的一个傍晚,妈妈下班回来给我买了一本漫画版的童话<丑小鸭>,我欣喜地翻开,书 ...
  • 三个咕噜噜(一.二)
    活动一 自由阅读 目标: 1.初步体验故事的有趣情节. 2.大胆讲述自己对股市画面的理解. 3.能从小狐狸的表情变化中大胆猜测它与咕噜噜之间的对话. 准备: 1.幼儿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本. 2.教师准备 大图书,收集一些关于狐狸的故事. 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