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范文中心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09/10

现代文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l)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作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2)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尽管苏轼的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耻辱,终于达到了目的。

(3)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4)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者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从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

(1)(2)两段中用来说明下列两个论断的事例分别是

①说明“有学问未必有才能”的事例是

A.苏轼和贾谊的事例

B.贾谊的事例

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

D.李善的事例

②说明“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的事例是

A.李善和贾谊的事例

B.贾谊的事例

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

D.司马迁的事例

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最确切的理解是

A.概括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明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到达尽头。

D.就天王星之事慨叹科学发现需要远见卓识。

2。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哪几项?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3。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地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请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分歧的议论„„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5。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富有深意。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6。“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7。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剂”,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对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的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8.。作者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通观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①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②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

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

9。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10。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的界限”,其表现是

旧时中国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清白与高贵。跟书香相对的是铜臭,生意场中,这股味道最浓。似乎书香常伴书生,铜臭不离市侩。书生之中,虽不乏逐臭之夫,生意人里,也有的是仗义之辈。但在一般人意念里,书总是香的,而铜则不免于臭。自然,这是过时的旧观念。而今教育发达,社会以工商为重。工商业社会里,第一流头脑往往是生意中人,商优则仕,已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的界限。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从前,读书是书生的专业,现在读书是一种共同的需要,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从前,玩钱的生意人不必读书,现在,生意做得越大,越需要有新知识新见解。从前,宰相须用读书人,现在任何企业组织中,也必须起用读书人,否则,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商战。越是庞大的现代企业,越是少不了一个“参谋总部”,延揽学有专长的读书人,为它负起参谋作业的任务。

11。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喊道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在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 里。

探究解题新思路

一、梳理解题思路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一般原则是:由词语而语句、由形式到内容。

1.整体理解,辨析语句的含意

文中的句子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关键语句在句中体现出关键的意思,把握了关键句子的意思,就能很快把握文意。

分析语句在语段中的结构特点、再分析语句的实际意义。如语句是总起句,要分析这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体会领起的句子,分析句子本身的意义;是总结句,要分析总结的内容是什么,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如2004年全国卷散文《痛哭和珍》: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分析语句的含意,要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回答这个题目要整体分析文章的思想,联系课文,再分析列举的语句的含意。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反动派枪杀刘和珍的愤怒之情。联系列举的具体语句,从“爆发”“灭亡”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沉默”是一种愤怒。《痛哭和珍》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被反动派枪杀的悲哀之情。作者用“沉默”表示一种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她带来深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2.分析句子,理清主干和枝叶

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是理解语句特殊含意的一个基本方法,对要理解的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和意义分析。先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主谓宾,把握出文句的主题;再分析修饰限制的成分,体会出文句的细微区别。

如2004年天津高考卷《技术跨越》的第3题:

下列对“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对复杂的语句的分析,可以引入语法的分析,“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的主语是“发展中国家”,谓语是“遇到”,宾语是“机遇”。然后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代表的具体意思: “大好机遇”是指机会,一种追赶发达国家的机会。最后分析四个选项表达的内容,B项不是对“遇到大好机遇”的理解,它只是陈述发展中国家在此机遇中实现迅速追赶采用的手段而已。

3.看表达方式,分析句子间关系

在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大多是点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的句子。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这些在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或抒情文中的议论等,理清句子间的关系,看句子的位置和句子体现的感情。

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的第3题:

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①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②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问题的第二问是对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考查。我们先分析句子本身,这是一个抒情的句子,从外层空间看到长城的角度抒发作者的感情;文章总体上是歌颂长城的,那么落实在这个句子的作用应该是对全文思想的一种概括和总结。答案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从表达方式看,长城是奇迹,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表现中国人的自豪和伟大之情;从全文的角度看,虽然长城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但在这个时代是可以经受改革开放的冲击的。

4.分析修辞,找出修辞的作用

一些运用修辞的语句,总是从修辞本身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对运用修辞的句子可以借助对修辞的分析,体会语言蕴含在深处的意义。比如去探讨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拟人的形象性和反语的讽刺性等。

如 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4题的C项:

“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四个比喻的本体的个性特征中看出,这些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帮助。再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用这些事物比喻游子,也体现了游子相同的特征。

再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第4题的C项:

辨别正误:“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辛辣讽刺。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分析】分析修辞,可以从语句本身的特点上分析。这个语句中有“心中”“他们自以为”等词语,不是反语的运用。

【答案】错误

5.体味感情,把握观点态度

语句的最终目的是表情达意,阅读要认真把握文学作品的感情,体会出言外之意,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体会,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如 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的第3题: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要从作者表达的感情和语句体现的感情入手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的内容中找到分析理解的根据。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6.根据信息,分析文章语句

对语句的理解,要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是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是起始句还是收尾句,是

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是关键句还是点题句等等。再根据下文的内容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和含意,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句子。

如RNA催化物功能的发现对于了解生命进化过程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设想,原始生命出现之前的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核糖核苷酸。在这种条件下,某些核糖核苷酸自发随机连接起来,成为不长的RNA。其中少数短RNA有酶活性,能催化自身或其他的RNA的切割——连接反应,甚至不精确地复制;经过亿万年的选优汰劣,终于出现了RNA世界。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RNA催化功能作用下,核糖核苷酸能够连接起来,并促使RNA世界的出现。

B.原始生命出现之前,核糖核苷酸能自发随机连接,成为不长的RNA。

C.少数有酶活性的短RNA发挥了催化功能,经过长时间的选择淘汰,RNA世界产生了。

D.短RNA有酶活性,能催化自身和其他的RNA的切割,成为连接反应。

画线句子有三层意思:某些核糖核苷酸连接成为不长的RNA,少数具有酶活性的RNA起了催化作用,导致RNA世界的出现。三层的关系是:第一层与第二层有时间先后的关系,第二层与第三层是因果关系。A项颠倒了一二层的关系;B项把二三层中的重要内容删去了;C项包容了二三层的意思,正确;D项把一三层的意思故意删去了。再如2004年广东卷的《说树》的第2题: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分析】这句话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可以从表层意和寓意两个层面分析。分析上下文的语境,这句话是承接上文的问句“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作者以天坛、太庙所依傍的浓荫为例做了回答:来自祖宗栽下的大树。再分析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像树的成长,都要经历长年累月的耕作,不能急于求成。

【答案】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像树的成长,都要经历长年累月的耕作,不能急于求成。

7.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

由于文章的写作年代和写作背景的原因,有些文章的语句都有着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句含意就要分析作者生活的年代和生活的环境。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出现了发表时间较靠前的文章,更注重对环境的理解和分析。

如2004年全国卷Ⅲ散文《痛哭和珍》,分析“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表达的感情,要结合作者石评梅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2000年全国春季卷《兽•人•鬼》中对“兽”“人”“鬼”的理解,就必须根据文章的写作年代去理解。

二、高考解题体验

从下面的例题中,我们可以分析回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解题思路。

1.(湖北省2005届第一次联考试题)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黑客却如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纠缠着每一个需要光明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对付阳光下的黑影。 如何理解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

对有修辞的语句的理解,要分析出所用的修辞本身的特征,比喻的修辞是通过本体的浅显易懂说明喻体的深奥。先通过生活的回想,理解“阴影”的意思,是阳光下的黑暗;再分析“纠缠”和

“需要光明的人”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就能解说这句话的含意。加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要理解句子的含意,先弄明白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句子把“黑客”比喻为“阴影”,从现实意义上看,阳光下的 “阴影”是黑暗的代表,是没办法防止的事物,联系网络可以看出,“纠缠”一词有防不胜防的意思。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黑客是网络的黑暗现象,在我们需要网络时,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

2.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观念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B.“启蒙”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因为中国传统特别悠久深厚。

C.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规律,并且历史是不能重复的。

3.《音色里的中国人文》阅读 我想提醒各位,我们往往没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但别人反而看到了我们的优点。许多现代作曲家很喜欢用中国民族乐器,现代音乐发展中他们不太依赖所谓结构和声对位,而想借助西方古典乐不能充分发挥的地方得到所谓突破。如云门舞集《白蛇》中的一段,用打击乐配的。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乐器不是被认知的。现代音乐家这么做有它强大的心理背景,在西方强大的、完整机构的情况下寻求一种突破时,借鉴于东方的观念或者素材。虽然我们不见得赞成现代音乐这样表现,反过来我们仍可以这样问:如果今天我们不是受限于西方的结构体系时,我们是不是也能像西方现代音乐家一样,看到我们音乐的特质。

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语句,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许多现代作曲家很喜欢用中国民族乐器,西方现代音乐发展中他们不太依赖所谓结构和声对位,而想借鉴东方的观念或者素质来求得突破。

B.东方许多现代作曲家很喜欢用中国民族乐器,东方现代音乐发展中他们不太依赖所谓结构和声对位,而想借鉴西方古典音乐不能充分发挥的地方得到所谓突破。

C.世界许多现代作曲家很喜欢用中国民族乐器,本民族现代音乐发展中他们不太依赖西方音乐所谓结构和声对位,而想借鉴东方的观念或者素材来求得所谓突破。

D.我们中间许多现代作曲家很喜欢用中国民族乐器,现代音乐发展中他们不太依赖西方音乐所谓结构和声对位,而想借助西方古典音乐不能充分发挥的地方得到所谓突破。

4.《甲申文化宣言》阅读文化既涵盖价值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文化多元化对于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我们主张每个国家、

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为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命运深感忧虑。国家不论大小、历史不论长短、国力不论强弱,在文化交往和交流方面均享有平等权利。我们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歧视,并认为此类行为是反文化的。

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应当认识,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地重要原因,在于她是发生于上古时代多个区域、多个民族、多种形态的文化综合体。她不但有自强的力量,而且有兼容的气度,灵便的智慧。当是时也,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悠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我们的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制、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价值观。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下列对“文化多元化对于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明是历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和习性,文化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

B.文化既涵盖了价值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C.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

D.面对外来文化,交往是平等的,可以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5.《庐山游记》阅读 上庐山不可不去美庐。美庐在牯岭附近的河东路。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溪,风景极美。放眼望去,周围的山坡上到处是苍绿的杉松林。门前一条曲曲折折的溪水非常清澈,日日夜夜潺潺地流着。不经意间,云气理合,山岚变换,附近众多的别墅于松涛间时隐时现,让人恍若在画中,在梦中。美庐建于1922年,这所西洋式别墅原是一个外国人的私宅。当年外国人把别墅高价卖给蒋夫人宋美龄后,蒋介石为了纪念夫人,遂改名为美庐。

走进美庐,便走进了风雨——虽然外面天朗日开。几乎所有到美庐的人,无不感受到那历史的风雨扑面而来。走进室内,睹物思人,美庐的一景一物,在眼前都幻化为国共两党风云际会的刀光剑影,触发了历史的无限遐思。

①作者为什么说“上庐山不可不去美庐”?文章一开头就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走进了美庐,便走进了风雨”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6.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①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②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7.《流浪的河》阅读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材料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的流浪有何区别?

8.季节深处总有一些不眠的灵魂。冬天来临之后,大地开始恢复它单调空旷的本色,树木又一次摆脱了繁茂的叶片和果实,由喧闹归于单纯的宁静。这是一年中万物休养的开始,是所有回忆和沉思赖以实现的宝贵时光。风从旷野上一点点地吹过来,在落光叶子的树杈间形成了许多无法看见的漩涡,而后变成一种向四面扩散的力量。寒冷使我们首先觉察了房屋和炉火的重要,同时还提示了我们对春天的重复的向往。但是,如果稍加注意,在那些河边的树林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些不曾坠落的叶子,在寒风中跳荡着神秘的舞蹈。它们是季节留给人们联想的引线,通过风中的低鸣,缝合着我们在时光流逝中任意丢弃的记忆。它的叶面从边缘开始褪变色调,由萎黄至干枯,只有叶脉还残存在生命的汁液,维系了它与一棵树和一个季节的最后约定。它为季节作着一片叶子所能承担的最忠诚的证明,成为灵魂的另一种不眠的眼睛。

在时间不息的河流上,一个人留给历史的证明和一片叶子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使命。事实上,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和时间的执著对抗,但最终又必然放弃最初的努力,像树叶一样纷然飘坠。这是人的宿命,也是时间的宿命。时间也许并不执意放弃生命的殷勤眷念,但是人生无法完成与时间的竞走,并且必然归于消亡之后巨大的虚幻之中。我们曾经在落花飘零的风雨黄昏看到自己生命的影子,在那些废墟和墓地看到过英雄和凡夫俗子相同的归宿。泥土给予我们的唯一启示是:我们始终属于尘世。

①第一段“季节深处总有一些不眠的灵魂”中“不眠的灵魂”指代什么内容?

②第二段中“在时间不息的河流上,一个人留给历史的证明和一片叶子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使命”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③辨析正误:

“泥土给予我们的唯一启示„„属于尘世”一句,解说了人与叶子的命运是一样的,最终都会死去,只留下一片泥土。

10.孙犁《锁门》阅读 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

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朋友们说,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

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

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

①“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一句中的“桎梏”和“绳索”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②“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小结】现代文阅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心句与内容的关系。认真分析所解说的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中心句直接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警句体现作者的观点,文眼句体现中心思想,精彩语句可以反映中心,关键句画龙点睛,过渡句提示中心等。

2.中心句与词语。根据语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语气和语调,根据修辞手法,根据句子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正确理解关键句。

3.联系生活现实,注重感悟。对语句的理解要注重能力的迁移,注意读文的感受,调动生活的感受,从以往的阅读中体验对文章的理解。

4.注意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的文章重要的语句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科学类文章的语句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界定、表述,对事物的新发现、道理的新解释,表现出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思想。散文中交代要素的语句、叙述中穿插的精彩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议论文中表现观点的语句或得出结论的语句等,这些反映生活、刻画形象、表达观点的语句都是要认真分析的。


相关内容

  • 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二: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
  • 语文预习要求
    初一语文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 ...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针对不同文体的答题方法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 1."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 2.尽量用原句, ...
  •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年届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考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 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作为高考摸底测试试题,该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常规 ...
  • 6 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技巧指导] 记叙文阅读重点考查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综合考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具体说来,要求如下: 1. 能理清思路,理解作品 ...
  •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各种 语文考试的实践所证明.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 ...
  • 初二记叙文阅读)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 ...
  •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解答技巧
    [语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转走背拿满分) 答题技巧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 ...
  • 高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讲
    高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讲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考点一]理清行文脉络 题型1:找出行文线索. 答题技巧: ⑴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 间为线索: ⑤以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