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 - 范文中心

z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

01/05

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改革开放的内涵(是什么)

对于改革开放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种方式去分析:

⑴将“改革开放”分拆为“改革”与“开放”这么两个词,分别给予解释并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诸方面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从而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及人们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它是指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所存在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国内各地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两者关系:改革与开放存在辩证的关系。其一,改革是开放的条件。改革以后,正是允许私有资本的存在,外国的资本才得以进入中国。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也随之进入中国。其二,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径,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开放带动的,正是我们当初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设立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经济特区,并逐步确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引进外资的开放同时也引进了新的规则和制度,进而破除旧的规则制度。再比如说我们加入WTO后,按照WTO的规则来运行,这样形成一个倒逼的机制,迫使我们进行必要的改革。(注:WTO三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竞争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⑵从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和重要性来界定这一概念。这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就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性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说它是“革命”,因为它影响深刻,意义重大。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目的:三个“就是要”→“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重要性: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迈向误区,经济遭受重大创伤,法治遭受极大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极其迷惘的情况下→明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手段→促发展)

2.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那么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在那个时候而不是别的,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这项伟大的事业呢?这是我们今天审视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所必须要弄明白的首要问题。

⑴从国际来看,改革成为一种潮流,不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改革。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开创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共处的新局面。在两种制度的较量中,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虽

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从根本看,苏联模式不符合各国国情,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50年代起,东欧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出现一系列危机事件(如:波兹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于是,从50年代起,改革的浪潮逐渐在东欧出现,开始了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改革(如南斯拉夫的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改革、波兰的哥穆尔卡改革、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与此同时,由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现代资本主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焕发生机和活力。如在占有关系上,从传统的私有制向现代形态的私有制转变;在交换关系方面,有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运行机制的更新;在分配关系方面,西方资产阶级在获得国内特别是海外的高额利润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用以调节国内分配,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等,现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发展、新情况。综合来看,改革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

此外,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主题正向和平和发展转换,这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此时,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以及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等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全球化的苗头也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化的问题。[注: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目前没有统一概念。我们认为它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⑵从国内来看,160年前,马克思在预见科学社会主义建立时就曾提出这样一个社会前提,即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发达的生产力,但历史的逻辑却在中国拐了一个弯。新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产生一个现实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间存在严重的不适应。要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生产力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不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可以说,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却不可逾越,怎样才能找到适合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和有效体制呢,马列经典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

从建国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一五计划之后,一批现代化的重工业企业、机械加工企业、水电厂、汽车厂拔地而起,而中共八大文献也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设想,可惜正确的思想未能贯彻和坚持下来,始自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以十年文革为突出代表的一系列“左”倾运动,造成经济的大滑坡。毛泽东做为毛泽东思想的创始人,为新中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立下了丰功伟绩,但像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些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毛泽东的晚年却被他自己所抛弃,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他逐渐把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阶级斗争观当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普遍适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逐渐让阶级斗争的主题取代经济建设的主题,在经济建设中,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的现象愈演愈烈,高指标大计划的左倾冒进现象十分严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几千万人上山“大炼钢铁”,“文革”中更是把“阶级斗争为纲”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动力。这些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终于导致1957-1978整整20年对经济的严重耽搁。据统计,中国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达到2000万,受到不公正的打击迫害的人数达到1亿人,有多达8000亿的人民币被浪费掉。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中国的发展步入了严重的误区,到了不予以纠正,不另谋出路,就难以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下去的危难时刻。

在关键时刻,一代伟人邓小平被推到了历史前台。如果说,1935年遵义会议选择了毛泽东,从而带来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选择了邓小平,也是历史

作出的正确的必然的选择。邓小平以他旷世的雄才大略、高贵的政治品格而被历史选择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总结起来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是三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内困逼迫+外势推动+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英名抉择。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经验教训(怎么做──对已有做法的总结)

1.改革开放30年的阶段划分

⑴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回归主流,回归人性,回归民主法治,回归市场经济。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放权、分权,代表性做法: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财政包干的行政分权改革——扩大自主权的国企改革——发展私人经济——建立市场体系等。开放的主要特征是建立一系列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打开国门,迎接外资。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所有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理念在80年代都提出过或探讨过。可以说,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启蒙的年代,是为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以及伦理社会主义进行拨乱反正的年代。当然,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的,但它鼓舞了整整三代人。从总体上看,当时的双轨制带来的权力腐败虽有所增长,人们也有不满情绪,但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大,各阶层的收入相应提高且差距不明显。公正地说,从社会生活的质量、安全性、和睦程度以及政治开明看,都是建国以来“政通人和”的最好时期之一。

⑵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小平南巡至本世纪初;其主要任务是加快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二是加入以主流文明为基础的WTO,三是彻底结束短缺经济。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更由于缺乏相应其它方面的配套改革,被称为“单兵突进”的改革不能不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甚至曲解和异化,如市场经济的扭曲,收入差距的拉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及恶化,贪污腐化,诚信沦丧等等。

⑶第三阶段:“胡温新政”至今。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解决或化解在市场化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问题,如政府失灵、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失衡以及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法治基础和信用基础的缺失问题等等,进而最终确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要措施是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

2.30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对于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予以评价。比如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水平及经济效率相比于30年前大为提高;从法学角度看,法治取代了人治,秩序与公正正在建立;从政治学角度看,国民的公民权利比30年前大为增加了等等。正如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概括的,30年最成功的是财富的增加,人们的自由度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不论如何评价,大家都不会否认这样的基本事实:相比30年前,社会的物质财富更为丰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获得了极大改善,个人自由也越来越充分了等等,可以说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都有所表述,在这里,我不想做简单的重复,而是基于自身的理解,从以下两个层面来作概括性的阐述:

⑴“五要素说”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30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

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关注和改善民生,以民为本。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⑵“三化论”(现代化+文明化+机制化)

①使古老的中国驶上现代化的快车道

我国的现代化发端于160年前的西方入侵,侵略者带来了近现代工业文明,但救亡压倒一切,革命、战争不断,现代化夭折。1949年建国后本可以认认真真地搞现代化,但“革命”(阶级斗争)又压倒了生产,现代化的努力几经曲折。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驶上现代化的快车道。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升至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速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快跑者。

②使中国打破封闭,融入世界经济与主流文明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30年前我们主要是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拒“资本主义文明”于国门之外,对内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结果是人民的普遍贫穷、经济的混乱、封建专制的回潮、法制的破坏、人权的践踏及文化的凋敝。

正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中国适时打开国门,赶上了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的全球化浪潮。我们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获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提前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也正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中国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态而迈向现代文明,经过不懈努力,我们重新融入世界文明,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日渐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③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机制保障

自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贫穷社会主义状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体制出了问题。落后的体制机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压抑了亿万人的积极性。(正如小平说的:“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改革开放本质上是改制度,改规则,立新规,回归常识,回归人性。正是由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经济才得以奋起直追,重新崛起,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增长到占7%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加大。现在,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已经成为惯常的做法,当前不断深入和扩大的改革将会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与机制保障。

3.3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我们发现,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或者说形成了以下的基本经验:

⑴坚持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本国实际出发,破除旧的教条框框。正如邓小平当年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长期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等等。如果不破除这些旧教条,改革开放

就无从谈起和深化。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会议上,新上任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非常重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我们铁岭市委从2004年以来,始终把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作为加快发展的头道工序来抓,根据全市不同的发展阶段,连续开展了四次思想解放活动。第一次是2004年初,市委组织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到辽阳和营口市学习考察,集中开展了“突破思维瓶颈,开启创新闸门”思想解放活动。确立了符合铁岭市情的“五大发展战略”。第二次是2005年10月,开展了“学临沂、找差距、明方向、促发展”解放思想活动,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建设新铁岭大铁岭的发展目标。第三次是200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再一次组成考察团到山东聊城、临沂和日照三市学习考察,及时开展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思想解放活动,强化了“抓纲带目”、“善于横比”、“敢于无中生有”等理念,有力地保证了“十一五”规划的高起点大手笔开局。第四次是2007年7月份,围绕铁岭如何对接省委、省政府实施“五点一线”开放战略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以“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提升铁岭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活动。正是在这几次思想大解放的推动下,2006年有4项、2007年1-6月有7项经济指标的增幅排在全省第一位,引发了全省对“铁岭现象”的关注,这是让铁岭人很自豪的成就。

⑵开放带动改革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开放带动的,由于“存量”不能动,“增量”只能靠外部引入,值得庆幸的是与前苏联不同,中国有着大量的华人资本,如中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侨资本可引入,于是有了经济特区的设立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新的规则和制度,进而破除了旧的规则制度。开放使中国走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生产要素的组合,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⑶坚持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从边缘改革开始,逐渐向中心推进;从外部改革做起,逐渐启动内部改革,从局部改革推向全局改革等等,如从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开始再到城市改革,从沿海地区改革开放起步,然后逐步推向全国等等,使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⑷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原则

事物往往是新不立则旧不破。必须走替代的路子。改革就是以新代旧,否则就会散了和尚折了庙,又回到再请和尚重盖庙的老路上去。比如,发挥民营企业、民间组织的功能,就能替代政府的某些职能等等,从而促进政府的改革和转型。

⑸改革的主体生长先于规则的创立

如果把改革当作一种游戏,那么,是游戏规则创立优先还是游戏者主体生长优先?在大多数领域里,似乎是游戏者的生长先于游戏规则的创立。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及体制的建立似乎走的是市场主体的生长先于市场规则创建的路子,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有了许许多多个体工商户——众多的分散的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出现,才可能有市场经济经济及其规则的创立,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就是,中国民主政治规则的创立也应以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为前提,如果没有多元的非政治的社会组织的出现,靠先制定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然后去硬套在社会人群中,恐怕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

应当看到,上述经验既是中国式改革开放的优势,但正如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它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比如沿海先于内地开放会带来地区差别和收入差别的扩大;分步走的渐进改革会使由此而生的既得利益者阻碍新的改革(就这点有个著名的“公交车理论”:没上前拼命想上去,但等上去后心态就变了,不想让别人再上去);双轨制的改革(社会转型

期的混乱)会加剧寻租带来的腐败和政府的趋利化;类似于“先上车后补票”的主体生长优于规则创立的改革,会使改革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而使法治难以推行并带来产权的无序化等等。当然,这里作的主要是理论分析,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4.不足与教训

在网上看到否定改革的一首民谣:“房产改革口袋掏空;教育改革父母逼疯;医疗改革提前送终;企业改革下岗停工;政府改革机构臃肿;婚姻改革同居成风。”我们说民谣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实反映,尤其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一些人很可能出于对调整方案的不满,无限放大改革中暂时存在的不足地方,有些偏激。但民谣这玩意往往又广泛流传,很有市场,说明它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改革的现实实践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⑴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未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收入差距拉大。虽然各方对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程度的估测不同,但对“差距不断扩大”的共识却相当高。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加速,至今仍呈逐年扩大之势。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不合理可归纳为“四过大”和“一低一慢”问题。“四过大”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国家发改委2007年初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对此有详细的数字分析——城乡差距:2005年我国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地区差距:2005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行业差距: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不同群体收入差距: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扩大了一倍。在这“四过大”中,行业间收入差距与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情况呈加速化倾向。“一低一慢”,是指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仅过低,而且增长慢,过大的收入差距,甚至使“平均工资”指标难以反映普通职工真实的收入增长状况。 以北京为例,2006年北京市年平均工资为36097元,但有60.7%的职工达不到这个平均数;从全国来看,我国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中,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

⑵国企改革中问题突出,如国有资产流失及分配不公。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勾结不法分子,把国有企业转制当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以侵蚀品牌权和专利权、低价评估、降价转让或拍卖等形式,把国家所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转为企业或个人所有;还有就是在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中,倡导经营者持大股,这导致了分配的不公。同样在一个企业,经理一年能拿到30万,而一个普通员工可能还拿不到3万。我们知道,近年来老百姓对社会分层中处于上层的企业家阶层是很有看法的,因为你要是通过诚实劳动、合理经营去发家致富的,百姓可以接受,但如果靠侵吞国有资产或不公平的分配而跻身暴富者行列,百姓是很不满的。

⑶教育和医疗改革出现偏向。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收费膨胀,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医疗的市场化也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例:2005年轰动全国的“天价医药费”事件→一位老人在哈尔滨某医院住院67天,花去住院费快达到140万,而病人家属在医生建议下,又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

⑷社会保障制度推进速度缓慢,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是1993年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对于社会保障做出了很好的原则设计。但是实际执行中碰到了很多阻碍,拖了十多年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根本原因不是财政困难,而是有部门从自己的权力、利益着眼太多,所以

愿意保持旧体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了吗?对于在用人单位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虽然国家尚未为其建立专门的制度,但在《劳动法》实施后,进入城镇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原则上也同样适用该法,应当参加法定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但从实际来看,农民工的参保率普遍较低,拿养老保险来说,目前,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为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参保率也仅达到20%左右。农村的合作医疗是个什么状况呢?虽然我们接触到的数据大都宣称某地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很高,往往是80-90%以上,但应当看到,这种高覆盖率的背后往往是低水平的医疗条件:没好的医疗设备、药品以及医生。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诸如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新圈地运动”等等,都不容忽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来看的呢?是因此来否定整个改革开放,宣称改革开放的失败,还是在承认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用继续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方向问题。在这里,我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就是远大于它存在的不足的,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应当看到,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经验不足、具体设计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发展和改革在一定阶段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体上看,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也只有依靠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才能够解决。改革发展至今,已经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的问题。正如中央党校副校长讲的那样,“只有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才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展望(怎么做――对未来做法的展望)

“展望”涉及到未来的走向,或者说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问题。我认为应该把握两个基点,并做好三个层面的功夫。

两个基点:其一就是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将“蛋糕”做大;其二就是进一步调节人们的收入分配,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被较为公平地共享,将“蛋糕”切好分好。

下面再谈谈要做好的三个层面的功夫:

1.从国家层面来说,我认为紧要的是应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着力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政府是重要的一方。政府要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对于自己不该管或者管不好的事,要退出来,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组织去做;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应该去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例如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法制环境的建立。就是要从管制思维、趋利性做法中走出来,做有限的、服务的政府。还应改进政府的调节手段,例如我们常说现代政府更多地应该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去调节市场和社会,拿经济的手段,更具体点,税收调节来说,政府该怎么做?我们知道,为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政府推行了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偏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现在被征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普通的工资收入群体,而在高收入人群中却存在严重的漏报、瞒报现象,个人起征点从1600提高到2000也无助于改变这种局面。这就需要制定严密的个人收入申报、审核制度,另外也可以考虑借鉴别国经验,增加调节手段,像征收遗产税等,这对调节过高收入很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2.从社会层面上讲,首先要注重非政治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组织的培育和有效管理以及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培育等等。NGO是建立在公益性(或互益性)基础上非盈利性的自愿、自律的自治组织,它是替代政府退出的某些社会公共领域和行业领域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的NGO组织发展的还很缓慢和不充分,应该在认识它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它,并通过让普通民众参与其中的组织管理的过程去推进有独立自主精神的

市民社会的培育;其次,从企业(也就是市场经济组织)来说,应该尽到自己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因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企业应该更多地尽到自己的帮助社区,帮助贫困地区,帮助周围的那些穷人,就是要讲公益性。

3.对个人来说,我认为应该加强信用教育,信用的建设,因为如果是一个社会处在信任危机中,这个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特别是,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随着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交换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并成为常态以后,信用交易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商品交换关系也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我们知道,西方社会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原则。对于这个“博爱”,是很有说头的,表面上讲,就是人和人之间要充满爱心,不管相识不相识。运用到经济交往层面上,就是讲大家不论认识不认识,都要讲究信用,如此一来,就能避免经济诈骗和相互间的坑害,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及实现共赢。西方社会在信用建设方面是做的很好的,设立了严密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及相应的奖惩机制,使讲信用成为一种常态的公民自觉行为。反观我国,据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约有40亿份,但只有大约一半得到履行。据有的专家估计,我国每年经济领域因信用缺失、违法犯罪而导致的直接损失和机会损失,约占GDP的10%—15%。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失信现象,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要求加强诚信教育,并着力构建信用评价体系,“让讲信用的人有活路,不讲信用的人没出路”。


相关内容

  • 小学英语课改工作总结
    篇一:小学英语课改工作总结 小学 英语课改小结 长角坝学校 白芸 本学期我担任三. 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努力实施课 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 ...
  • 中国近现代乡村治理的经验总结
    摘 要:乡村治理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治理的好坏体现了政府对乡村社会的动员和管理能力,本文总结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相关经验,希望对我国的乡村治理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 ...
  • 关于"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关于"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教育是科技进步和经济振兴的基础,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中国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规划
    八字哨镇中心学校 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规划 为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力度,大幅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绩,结合我校实际,实现农村中学的特色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我校始终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教学 ...
  • 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1]
    城 关 镇 邢 塘 小 学 教 导 处 工 作 总 结 邢塘小学2012.6.30 邢塘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扎实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教导外努力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 华阳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
    华阳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 一.宗旨 1.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学校教科室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受学校行政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研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3.学校教科室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以育人为本 ...
  • 英语课改八点总结
    英语课改八点总结 课改走进我们的视线,步入课堂的实质性实践,已一年半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们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近一年半的改革实验,我们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课改为我们展现了新的舞 ...
  • 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总结
    根据上级关于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月的指示,我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认真安排和周密部署了全镇上下的殡葬宣传工作,为了使殡葬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争取列入先进行列,现就我镇开展殡葬宣传月活动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殡葬宣传落到实处 ...
  • 关于90年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研究
    作者:陈理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9年06期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之一.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加快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的形势下,对这 ...
  • 环艺实验室工作总结报告
    实验室工作总结报告 实验室名称: 环艺实践技能工作室 所在学校:浙江xx大学 实验室主任姓名:xxx 通讯地址:浙江xx大学艺术学院xxx 电话: xxxxxx E-Mail:xxxxxx 报告编制日期:2013年12月28日 一.实验室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