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悲的帮助中成长 - 范文中心

在慈悲的帮助中成长

06/30

  帮助行为是社会和团队中一种常见但复杂的过程,它是一种态度、一套行为方式、一种技能,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企业管理最难的因素是人,更困难的是多人组成的团队,不同人有不同观点、不同出发点、不同思考方式。形成有效运作的团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组织行为心理学之父埃德加.沙因告诉我们:“帮助行为是社会和团队中一种常见但复杂的过程,它是一种态度、一套行为方式、一种技能,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组织效力的必要成分;它是领导者必需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变革过程的核心部分。”  可以看到,帮助是从一个全新视角看待团队构建,佛陀在教育普罗大众时,设定了随缘机巧的方式点拨可度之人。这里提出有慈悲心的帮助,让团队能够更好、更快相处,形成更为有效、融洽和高效的方式。  这就要求团队领导者作为施教者,可以进行倾心相授,不高不慢;让受助者,能虚心接纳,真心学习,切实落实。这里有三个原则:  原则一:需要有佛度尽天下人的胸怀,有效帮助来自于双方均有愿望。  有效帮助必须是施助者和求助者有意愿形成有效的帮助关系,否则两者很难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以至于无法开展扶助过程。  求助者必须有相信对方、不要枉加猜测意图、形成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不要形成对施助者的心理依赖,也不要怕出错,不要因为出现小问题而不断抱怨施助者。  施助者也必须有心理准备,这样的帮助是针对求助者某一方面问题的帮助,并不是高人一等的行为。这里应避免:过早炫耀智慧、不要急于下结论以及过于捍卫自己的方案、应根据求助者的意图定制相应方案、根据对方的成长需求确定提供方案的方式(有时并不一定给出解决方案,而应提高解决思路)。  原则二:需要有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有效帮助来自于双方的平等感,注意沟通方式。  求助行为会让人感觉到“低人一等”,必须清晰判别求助者的意图,以最佳方式提供帮助。需要在不预设前提下进行询问,构建有效帮助关系,采用类似改善工作方法,从分析现状和数据采集开始,介入到分析状态,这时候施助者和受助者需要共同分析现状,推断问题的原因。注意不要替代受助者的思考行为,让受助者产生很强烈的依赖感觉,要让受助者有参与感,最后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注意,施助者可以由三种角色:专家型施助者(提供专门知识或特殊服务,这里往往提供的问题某一个方面的专业问题解决)、医生型施助者(诊断状态、提供治疗方案、并完成专业服务)以及过程辅导型施助者(通过询问、协同,建立信任关系,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三种不同角色的采用,不应该以施助者的爱好,更应以有利于求助者任务完成角度出发。  求助者必须清楚帮助是一种人际互动关系,在帮助过程中,求助者应将自己的感受及时通过施助者,让施助者能更好地了解哪些方法求助者做得到位,哪些方面并没有得到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帮助关系有效展开。  施助者也必须定期检查自己的角色扮演以及帮助效果,注意互动过程中不要矮化求助者,所有评论需要切合实际,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将不利于很好的人际互动。  原则三:帮助的方法,应有佛家讲的三万六千个法门,对问题有公允之心,对答案要有合理预测。  在帮助过程中,施助者对求助者会产生心理学中的“共情”现象,替代性感知求助者的状态,这有利于问题的理解和方案的探索。但是,施助者不要耽于“内容诱惑”,进入信息过多的无知领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施助者必须了解即使求助者提出的问题,是自己以前所遇到或经历过的,也不要过于及早下结论和给方案,因为世界万物各有不同,必须和求助者一同完整探索解决路径,不要急于给出相应答案。  施助者在帮助寻找解决方案时,一定不能扮演完美主义者,必须清楚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尽可能和求助者协同,找到可能的方法。  一个好的团队,就是一种好的文化,一个好的环境,一个积极成长的平台。团队是超越个体、具有生机活力的群体。团队好坏是团队管理者心理的投射,这要求团队的领导者富有慈悲心的帮助和投入。


相关内容

  •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一?海涛?辑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一 海涛 辑 (2010-06-25 15:28:29) 1.如何培养悲心呢?我们首先要去除悲心的最大障碍:瞋怒和怨恨. 2.不管瞋怒和怨恨的力量多强,它们仍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不控制它们,这些负面的情绪会轻易地折磨我们 ...
  • [飘影23号] 明如居士:什么是佛
    对于一个学佛的人,了解到底什么是佛是一件很关键的事.如果不知道佛是什么,根本就无法学佛,也永远无法成佛.这就如同一个人想到普陀山去,却不知道普陀山在什么方向一样.显然,除非这个人先弄清楚普陀山在什么方向,否则永远无法到达普陀山.同样,一个人 ...
  • 修行就是修心
    修行就是修心 大河之岸 人生,就是一次修行.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改掉缺点,培养优点:要不断去除心灵的杂草,培养智慧和慈悲的幼苗.通过一次次的修行,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修行就是修心.在人的心灵里,一半是神,一半是魔,修行即是努力驱除 ...
  • 分享:忏悔工作中利用职位便利贪污钱财等
    忏悔工作中利用职位便利贪污钱财等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5-06-29 21:45:45 关键字:分享,共修,共修分享,学佛分享,贪污,嫉妒,关键,改过,感恩与改过 [ 点击数:89 ] [字体: 大中小 ] [收藏 ][打印文 ...
  • 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克里希那穆提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1895-1986),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 ...
  • 仁德上人法语开示(20**年.10.12)
    仁德上人法语开示 (2017.10.12) 1.◎诸佛菩萨如何超度众生,要明白着相即众生,认知见性即是佛 要想明白诸佛菩萨是怎么样超度众生的?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众生?什么是诸佛菩萨?只要你的内心着相有我.有爱憎取舍,即名之为众生.众生就是你着 ...
  • [地藏菩萨本愿经]读诵与回向方法
    2011-08-16 16:39:45|  分类: 收藏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地藏菩萨本愿经>读诵与回向方法: 一.读诵前--昭告:(每天做功课时,在问讯前,先净身口意,在佛前说明此次做功课的目的.) " ...
  • 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祈祷意义
    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祈祷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并没有改变威胁世界和平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因素.我们认为,确立人类互相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有利于世 ...
  • 缕缕清香通百骸汩汩甘泉润心田
    缕缕清香通百骸 汩汩甘泉润心田 -- 我与<蒋勋说红楼梦> 一.缘起 最初--应景之作,不屑一顾 蒋勋?何许人也?也来解读红楼梦!! 随着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揭秘红楼梦>,社会上掀起了新的红学研 ...
  • 丁涛:家事律师的使命是什么
    本文是5月28日幸福家庭建设之道研讨会暨家事善行项目启动会丁涛律师发言稿,本次活动是由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和幸福家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东城区律师协会协办,多家新闻媒体支持的活动.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参加家事善行项目启动会!这个项目是普贤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