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流通 - 范文中心

国际资本流通

08/29

摘要:国际资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拥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加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开放型国家都离不开外资,国际资本总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寻找成本最低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中国现已成为国际投资者所热爱的地区,国际资本的进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资本 中国经济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迅速,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国际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国际金融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各国更加开放,有效降低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成本,促使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资本的流出国多为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发展中国家开始尝试资本流出,并且速度和规模都快速上升。另外,国际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国际游资,即所谓的“热钱”,这些国际热钱的流入对一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并且,对游资的监管要更加严格。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利用外资第二多的国家,外资的进入给我国的经济影响巨大。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原因

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在供需力量的拉动下,资本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形成国际资本的流动。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积累过剩资本,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寻找获利空间,从而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供给来源;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所需的投资需求,造成“储蓄投资”缺口,或由于出口收入不足以支付进口所需,形成外汇缺口。但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国际投机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市场上还存在巨大的投机性国际资本需求。

(二)金融原因

从金融角度来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由于国际范围内存在着巨额的金融资产,要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二是由于各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和风险状况存在巨大差别,国际资本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流动有利于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

(三)制度原因

二战以后,各国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着严厉的管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兴起了放松外汇管制、资本管制。各国逐步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非居民到国内金融市场筹资,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也就是金融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大大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

(四)技术及其他因素

以上几点为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但要让资本流动要真正成为可能,还需要其他技术上的因素,如:在银行业广泛运用的电子技术,将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连为一体,使流动过程也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促使国际资本流动的便利度大大加强。

三、国际资本的流动特点和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趋势和特点。这些新的趋势和特点,都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利于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趋势。

(一)产业分布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二战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石油、矿产资源的国有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垄断资本对采掘业投资的比重逐渐下降,对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在占国际投资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中,虽然投向制造业的比重仍然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44.6%集中在制造业,西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42.8%也集中在制造

业。但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新能源、精密机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还继续投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的行业。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中之所以占有较大比重,是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关联的。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对国外第三产业投资的增加,既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和表现,又将推动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二)投资方式

两大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绿地投资(创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也同样印证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不均衡发展。2010年跨国并购总额虽然只是2007年历史最高位时的三分之一,但却同比上升了36%。而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绿地投资的项目数量在2010年再次减少,不过在今年前5个月的投资额和项目数量均同比有明显增长。

(三)流入地区

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 。国际直接投资较之间接投资的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除追求盈利外还寻求安全性。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要优于发展中国家,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就将发达国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吸收了52%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6420亿美元。随着国际生产和消费的重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倾斜,跨国公司随之增加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但是,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和小岛屿国家等最贫穷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则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在2010年达到创纪录的3880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量的近30%,其中大部分投资流向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反映了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信心与活力不断增强,同样也反映出新兴市场作为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的重要性。

五、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随着储蓄和外汇余额的增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加。即出现了外资的大规模流入与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及国内银行巨额存差并存的现象。这似乎显示中国并不存在“双缺口”,中国的资金似乎十分富裕,出现了资金过剩与外资流入的矛盾。虽然,国内储备率高达40%以上,但融资渠道阻塞、投资能力不强,从而影响了资本的形成。

就融资渠道来看,我国的融资体系存在功能性缺陷。间接融资时借助于金融机构实现储备到投资。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本身存在缺陷,其治理结构带有明显的行政性。不良贷款的出现,无疑使得储备投资通道更加阻塞。直接融资通过直接证券的创造来沟通储蓄和投资,能否提供高质量的直接证券对于是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至关重要。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至而来,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使其难以提供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股市对投资者仅具有投机的价值。股市成为“圈钱”的场所,投机行为使其失去让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

投资能力是指发现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投资能力的不足显然与缺乏企业家人才有关,同时也与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受到技术约束和制度约束的限制有关。投资项目的选择既受技术的约束,也受制度安排的限制。

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企业家人才和企业家精神,弥补了国内投资能力的缺乏;另一方面,伴随着外资的引入,缓解了国内制度性约束和技术性约束。特别是,随着外资引入到东北和西部,可以弥补这两个地区的资金短缺,帮助提高经济发展。

外汇储备规模大,本身就与利用外资直接相关。真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产品大量在国内市场销售,能够满足部分投资和消费需求,替代了进口产品,节约了进口所需要的外汇,才使得外汇储备大量增长。如果没有大量的外商投资

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我们就不得不动用外汇进口更多的投资品和消费品,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就必然减少。另外,外商投资企业本身的投资和进出口活动也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双顺差”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2、国际资本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作用

第一,资产重组。首先是有形资产之间的重组。通过外资控股购并,不仅一些国有企业成功地减持了投资比重,或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而且由于外商注入优良资产,是原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加速我国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效果。其次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重组,利用国外品牌、销售渠道等,可以激活闲置国有资产。

第二,企业重组。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可以加速国内市场由垄断性性竞争型结构转变,在竞争型市场结构下,部分企业处于萎缩状态,失去生存和发展能力;部分企业处于扩张状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而企业差距的拉大,又为企业之间的重组创造了条件,最终会促使各个行业的生产集中程度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可以直接实现企业重组,加快企业技术和管理升级。

第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的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投资最密集的有微电子、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办公用品、仪器仪表、医药化工等行业,都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3、国际资本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质量、国际市场信息、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便于发展对外贸易。近几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逐年大幅度增长,现在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93年至今,中国队外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从1993年的34%提高到2006年的

58.87%。从2000年开始,无论从出口还是从进口方面比较,外资企业的比重都占据了总量的二分之一强。说明我国自主创新的出口能力仍然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2006年出口金额为4637.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47.85%

4、国际资本对中国就业的作用

第一,市场开发个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从长期来看,我国所实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不断走向深入,经济的开发程度和就业的吸纳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这既包括多渠道地引进外商投资,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包括逐步把我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通过对外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产业供应链的全球配置,带动我国的就业、设备和原材料的输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政策环境上创造内外资企业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的条件。通过有效率的企业快速成长带动有效就业,是我国未来就业需求结构变化的一个新特点。

第二,体制环境变化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改革开放以来,跨行业、跨地区、跨城乡的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行业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障碍,直接影响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长期内,中国的入世和外资大规模进入必将促使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调整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不仅要逐步对外实现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内实施这些原则,把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真正转换到市场经济要求和竞争力原则的基础之上。这不仅将增加我国劳动力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城乡流动的效能和广度,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而且将通过工资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变革,促进就业向更高效率经济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力投入增长和老动感生产率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三,资源再配置所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随着外资企业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资源配置格局和产业结构在长期内必须将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根据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进行调整,既要继续提升资本密集型工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大发展我国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全面提升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鼓励发展高素质人力资源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组合,使中国的各种经济资源获得更有效的使用,不仅将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消极影响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即全球经济失衡。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正式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拉托将此概念概括为这样一种现

象:一国拥有巨额的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的贸易余额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全球经济失衡是由各参与国的经济失衡所共同造成的,最为重要参与国的中国,目前也正饱受内外不平衡之苦,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一转变,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竞争了逐步提高,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006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价值国外资本大量流入,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固然有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格局变化的因素,但在更深层次上则与我国储备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

此外,外资的进入对环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伴随着FDI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也使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和污染,转嫁本国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危机,其主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产业投资转移。发达国家一般是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的名义或直接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转移。二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污染转移。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向不发达国家出口垃圾废物转移污染,损害不发达地区的洁净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在看到利用外资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外资所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外资的两面性,才会使得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应站在产业升级和国际收支的高度,全面审视经济成长的阶段变化以及双顺差的发展前景及其后果,在积极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注重结构性调整,即加强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形成统一的错落有致的利用外资的战略与战术安排体系

六、对策

作为新型崛起的国家,我们要学会在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合作和竞争中“进退自如”、“趋利避害”,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利用适合自己的经济来源,可以集全球之力造福于本国的经济和人民,在不久后的将来,中国的名字将作为另一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在世界的舞台上散发它应有的光彩。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向好,2010年国内市场再次遭到“热钱”冲击。从2009年8月以后FDI在中国又开始处于迅速增加的状态,而正是这个时候也有很多人在炒作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加上最近FDI在中国的增加态势十分迅猛,我们不可排除里面会有大量的热钱。短期资本的大量出现对中国市场而言,并不是太好的事情,它对中国的金融市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从中国国内管制热钱和国际金融监管两个层面上去预防热钱可能带来的市场动荡。

参考文献

[1] 刘长庚,资树荣 .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M] . 湖南: 湘潭大学出版社 . 2008年10月01日


相关内容

  • 政治经济学精选问答题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 )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 ...
  • 20**年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2012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能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 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 2.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 商品的二因素 ...
  • 20**年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整理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实物货币: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马克思货币职能描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西方学者:交易媒介.计价 ...
  •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1. 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那样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 ...
  • 中国快递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Lo g i s t i c s Te c hno l o g y №7, 2006物流技术2006年第7期 中国快递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梁 晨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1149 1996年Fe dEx 与中外 ...
  •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的发展顺序依次为: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最后是纸币制度. 在原始社会,金属已经出现,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所以还没有货币.随着人类的发展,货币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金和银这两 ...
  • 金融学黄达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场外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网络. 承兑: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标识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 充分就业: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 ...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HBE政治必修一复习精简版 第一单元 1.商品 ①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用于交换(以物换物或以钱换物,并处于流通领域中).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两种属性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于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即 ...
  • 20**年春季中央电大金融基础知识平时作业
    中央电大金融基础知识平时作业 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金融: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 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 它是资金流 ...
  • 20**年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经济学科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管理学方向 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消费者行为研究 4.现代商务谈判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