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的腹针治疗 - 范文中心

常见病症的腹针治疗

07/28

 常见病症的腹针治疗

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两大基本特色。因此,临证时必须对患者的整体状况有较详细的了解。可能来诊的病人不仅仅是一种病,也可能病人对症状的描述仅仅是一些表象,故必须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检查后,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对病人数种疾病或一种疾病的数种症状的治疗顺序,选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所以腹针提出了“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躁,依情再做加减”的主张。强调辨证施治必须建立在诊断的基础上,而这里我们所讲的诊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其次是中医对该诊断的进一步证候分型,即所谓的先辨病,后辨证。

古人云:“一针,二灸,三服药。”说明针灸治病时最快捷,应当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针灸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具的种类五花八门,而任何一种针灸方法都有其独到的地方,都可能对某些病种有独特的疗效;任何一种针法都可能有相对的适应证。因此,掌握多种疗法才能在临证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需求或不同阶段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样才是对针灸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学科的发展进入健康的轨道。

腹针治疗慢性病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除对适应证的筛选外,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诊断明确之后,选择对证的处方很重要。而每种疾病的处方只是从临床应用中反复提炼出来的具有共性特点的穴位组合,只要对证,从理论上讲应当有效,但是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合理的辨证才能取得较佳的效果。

正确的处方确定之后,能否对穴位进行准确的定位,便是影响疗效的又一因素,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穴位的位置相关。例如,我们说足三里可以影响胃的蠕动时,足三里的位置是一个已知的定位点而不是一个任意点。如果不能按标准的取穴方法去取穴或取的穴位与定位相差甚远,那么很难讲是否对胃的蠕动有影响。笔者在20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腹穴的定位必须准确,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取穴时必须反复地度量。

“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是腹针对针刺手法的基本要求。一般疾病在患病之初病位较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不断地发生转变,因此,针刺深浅,需当心中了了,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体悟才能渐入佳境。

“病有寒、热、虚、实,治有温、凉、补、泻”是针刺手法中腹针对补泻的要求。必须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补泻才能使病症得到对应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经脉的运行是有序的,对经气的调节也应顺其气而行。因此

,取穴的先后在针刺时必须首先确定,心中有数,方可调气井然。若能因势利导,即使疾病积久,亦可回春有望,如不效,便当反复忖度酌情加减。故腹针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大法。

腹针虽然是一种新的疗法,但需要有扎实的传统针灸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把这种高知识密度、高思辨水平、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疗法,通过手法操作技巧在治疗各种疑难病和慢性病的过程中,用令人满意的疗效表现出来。因此,必须循序渐进地学习针灸的各种理论,并逐渐地掌握腹针的基本技法,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地体悟,把握好每个环节,不断地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水平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

本章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了较详的介绍,并用部分典型案例来阐释腹针疗法的辨证方法与思路。虽然这种方法经过了20多年临床的反复锤炼,但毕竟仍是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大家不断地去补充、完善与发展。笔者认为,腹针的前景是光明的,但腹针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前提下,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充分反映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治病必求于本”这些中医辨证特色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合理应用,才能使腹针疗法在保持传统医学基本特色的原则下得到发展。

一、头痛

头痛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病过程中,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一般治愈与其相关的疾病,头痛随即缓解。亦可分为外感性头痛与内伤性头痛两大类型。

【病因病机】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气血痹阻,遂致头痛。若风寒得解,则其痛停止,但因湿邪内伏,每遇阴雨风寒天气则复发,故俗称头风。

内伤头痛:有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瘀血头痛等多种证型,尤以血虚和瘀血两型较为多见。血虚头痛多因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而为头痛。瘀血头痛多因头痛日久,久痛入络,络脉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形成瘀血头痛。

【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星刺。

辨证加减

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

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验案】

例1:李某,男,34岁,干部,1991年7月31日就诊。

自述感冒3天,高烧伴头痛,右侧头顶部痛欲裂。经注射安痛定、柴胡等药及输液后,高烧已退,但头痛未减,故来诊。检查:脉浮紧,舌质红、苔薄白。诊断:外感头痛。

治疗:取穴风池(右)

、头维(右)、太阳(右)、外关(左)针刺20分钟后,疼痛略停片刻又发如前,遂改施腹针阴都(右)三星刺各进针5分钟后,头痛顿止,又加刺曲池(双)后,更觉头部清爽而愈。

例2:尚某,男,29岁,摄影师,1992年3月14日就诊。

自述3天前酒后驾摩托车外出而感风寒,随即引发头顶部钝痛,两颈部血管搏动明显,每跳动一下剧痛一次,急诊室观察治疗1天后未能缓解,转入内科治疗。3天来,昼夜疼痛未得少息,曾用杜冷丁等止痛,效不满意,请求会诊。检查:脉浮滑,舌体微胖,舌质红,苔黄腻。诊断:内伤饮食,外感风寒头痛。

治疗:取穴中脘(梅花刺)、商曲(双)、滑肉门(双)、天枢(双)、气海,均针刺天部后,头痛大大减轻。次日告知隆起的血管均已平复,已无血管搏动剧痛感,很好地睡了一觉,疼痛的面积亦缩小至5cm×5cm大小的范围,但咳嗽时头痛仍剧。继针前穴后,疼痛消失,但咳嗽时尚有震痛感,后又针1次疼痛消失,饮食复常,痊愈出院。

例3:王某,男,51岁,工人,1992年5月7日就诊。

自述20余天前因左侧偏头痛住院,20多天来每日头痛从未间断,且于午后1~4时疼痛更甚,发作时以注射杜冷丁止痛。经CT检查发现:左额叶顶端有一小的肿物病灶,特请会诊。诊断:内伤性头痛。

治疗:取穴中脘、阴都(左)、滑肉门(双)、气海、关元,针刺人部得气后,疼痛略减轻,加艾条架灸神阙穴30分钟后,疼痛减轻大半。次日来告知,虽然尚感头痛,夜间已不影响睡眠,但午后头痛发作仍剧。依上穴针刺地部后疼痛当即消失。翌日告知,午后疼痛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尔后依上法针刺加灸神阙共十余日,痊愈出院。因患者经济方面的原因未做CT复查,半年后随访,出院后即已上班,虽曾感冒亦未引发前症。

分析: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并且中医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大类型。针灸时多采用先分辨疼痛的部位然后分经取穴的方法来治疗,如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在局部取穴的同时,根据所属经脉再配以远道的经穴。这样,不仅现代医学中诸多病因引起的头痛均可得到这种简捷的辨证治疗,而且还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病人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腹针既遵循了传统针灸的基本原则,又运用了中医的理论,因此形成了自身的一些辨证施

治特点。在腹针中,离为天,而中脘又位于离廓的上缘,因此代表头部,又与腹部全息图的头部相合。使用中脘治疗头部疾病属定位取穴法,故当浅刺,刺其天部或人部,并取中脘及左右阴都穴,中脘上、下各5分共5穴来分别治疗头部的5个部位,即头顶取脘上、前额取中脘、后正中取脘上、左侧取左阴都、右侧取右阴都,并根据病因之不同,或用曲池以解表,或用气海、天枢为补虚,或用气海、关元、滑肉门来运行气血、活血行瘀,更辅以针刺的浅深,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腹针治疗例1外感头痛时,亦是在常法不效后方施之,并且在定位取穴的同时配以曲池解表清热,均刺天部以驱邪而不伤内。治疗例2内伤饮食,外感风邪头痛时,则注意驱散外邪,调理胃肠。治疗例3内伤头痛,用离、坎廓的中脘、气海、关元健脾补肾以充脑髓,用巽廓的滑肉门以疏肝气举清阳,使肝、脾、肾三脏逐步调理而头痛渐愈。因此,对于气虚、血虚、食滞、肝逆或肾虚、痰瘀之类的内伤头痛,该方均可升阳补气、补血平肝、消食燥痰、平肝息风、化瘀通络、补肾填髓等,为治疗头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需在临证时随实而泻、随虚而补、随急而浅、随久而深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二、落枕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又称颈部伤筋。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部骨节筋肉遭受长时间的过分牵拉而发生痉挛所致。亦有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以致局部经脉气血阻滞而成颈项强痛者。

【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辨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验案】

例1:刘某,男,31岁,司机,1990年4月23日就诊。

自述于两天前落枕,昨日加重,夜间疼痛不能睡眠,翻身时需要手轻轻托起头部,颈项部强直向右倾斜,不能左右转侧,左肩部酸困、疼痛并牵累左臂酸困无力,故来诊。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左),进针约寸许后,颈部强直的肌肉顿觉放松,左肩酸困消失,左臂上举、外展活动自如,约20分钟后起针而愈。

例2:郭某,女,54岁,医生,1991年2月17日就诊。

自述落枕3天,加重1天,双肩部酸困颈项强直,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均疼痛异常,双臂痛不能上举,半屈坐位苦熬一夜,由家人搀扶来诊。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双)、滑肉门(双),进针0.5寸后,颈部疼痛缓解,双肩部酸困消失,双臂活动亦能抬高至头,唯头部前后屈伸时尚有微痛,留针30分钟后起

针。次日家属来告知,今日晨起时诸症俱除而康复。

分析:落枕是指一侧项背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而言,有时亦见双侧。多因睡眠时风寒袭入经络,或因睡眠时体位不适,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致病,亦有颈部扭伤而成此疾。现代医学中的劳损性颈椎关节病、项肌风湿痛等疾病与本病相类似,故上述疾病用此方略做加减均可获效。腹针中,中脘疗头部诸疾,商曲位于腹全息图的颈部支出处与颈部相应,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还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项而至背,故取商曲而治颈项。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时针刺商曲能使患者出现一种热感,最远可直达颊面,而且取患侧的商曲,临床疗效好于健侧,故多取患侧的商曲而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腹四关四穴中的两穴,居神阙之上,为治疗颈、肩、肘、腕等诸关节疾病的要穴,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故当刺人部以调其气血。

三、肩凝症

肩凝症又称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性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痛。

【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验案】

例1:刘某,男,54岁,干部,1989年4月11日就诊。

自述右肩部弥散性疼痛半年,初起时仅上举、外展时疼痛,活动后减轻。近半月来逐渐加重,经常夜间痛醒,有时累及右颈部不适,经X光拍片除外颈椎骨质增生,故来诊。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三角(右),留针30分钟,刺人部。起针后,右肩关节活动已自如,肩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灵活无不适,后又针1次巩固疗效而愈。

例2:侯某,男,45岁,职员,1990年7月13日就诊。

自述3个月前晨练时打羽毛球闪伤右肩,随后肩关节疼痛时重时轻,外展上举到60°时感到疼痛,近月余疼痛加剧,并产生功能障碍,上举困难,故来诊。诊断:岗上肌腱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三角(右)留针30分钟,刺人部。起针后,上举、外展均能达到正常的角度,但疼痛程度依旧。次日针刺后,疼痛程度大减。先后共针刺4次痊愈。

分析:肩部软组织疾病,起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主要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

度的功能障碍为特征。常见的肩部软组织疾病有肩关节周围炎、岗上肌腱炎和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中医统属“痹症”范畴,一般称为“漏肩风”或“肩凝症”。认为多因风寒湿邪乘人劳倦、睡眠、外伤时侵入肩部,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经筋作用失常而发生本病。

腹针治疗以肩痛为主症的各种肩部软组织疾病时,处方大致相同,只是在治疗落枕处方的基础上加用滑肉门三角,即以滑肉门为顶点,顺神阙与滑肉门的放射线方向,距滑肉门各2分处取两穴,使与滑肉门形成一个小的正三角,如肩部的疼痛弥散、范围较大时,间距可相应增宽,肩部发冷时神阙加灸,但肩痛配患侧商曲。一般肩痛治疗疗效极佳,如果病程太久,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组织由炎症产生粘连后,需配合使用锋钩针或小针刀剥离粘连组织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四、肘、腕痛

肘部的关节疼痛称为肘痛,腕部、手部的疾病统称为“筋痹”、“麻木”。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

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

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验案】

例1:魏某,男,44岁,工人,1990年4月21日就诊。

自述两天前用铁锤击物时因用力过猛滑脱闪伤左肘,随后肘关节肿起、疼痛,手掌不能用力,屈曲时肘关节胀痛,前臂旋转时肘关节外侧疼痛加剧。检查:左肘关节外侧、肱骨外上髁处压痛(++)。诊断:肱骨外上髁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左)、上风湿点(左),留针10分钟后,患者感觉左肘部肿痛减轻,屈曲、旋转前臂时肘关节疼痛已基本消失,原压痛点处的疼痛程度减轻。留针30分钟起针。次日来诊时左肘关节红肿消退,活动自如,手部用力时尚感轻微疼痛,又针2次而愈。

例2:张某,男,38岁,民警,1991年5月6日就诊。

自述昨日上午下坡时脚底踩着一果皮突然滑倒,右手托地时引起腕关节挫伤。午后,腕关节处肿起,疼痛剧烈,由外科转来就诊。检查:右腕关节红肿;双腕关节围径对比:右腕比左腕约长2.5cm,关节上下活动疼痛(++),腕关节正中处有明显的压痛点,X光拍片排除骨折。诊断:右腕关节挫伤。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右)、上风湿点(右)、外关(右),留针30分钟起针后,手掌托床时腕部已稍能用力,右腕向内屈曲时较前灵活许多,后又针1次痊愈。

例3:杨某,女,54岁,家属,19

90年12月4日就诊。

自述右腕关节疼痛十余年,初发病时因家中小孩较多,织毛衣后引起腕关节及拇指酸困疼痛,经休息及热敷后自愈。其后每遇劳累即发。近半月来疼痛加重,端一杯水均感疼痛甚剧,故来诊。检查:右腕关节部略显红肿,腕关节上下屈伸疼痛(-),握拳牵伸试验(++),桡骨茎突部压痛(++),拇指活动时有摩擦感。诊断: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右)、上风湿点(右)、列缺(右),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腕关节旋转自如,用右手端起一个木质小方凳时虽感疼痛但能忍受,后又针3次痊愈。

分析:肘部的疾病,临床以肱骨外上髁炎较为常见。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肱桡滑囊炎,俗称“网球肘”。是一种肱骨外上髁、桡骨头、肱关节滑囊处无菌性炎症性疾病,多因前臂旋转用力不当,致使前臂伸腕肌的起点处扭伤引发。

腕部、手部的疾病,临床多见狭窄性腱鞘炎和屈指肌腱鞘发炎、肿胀、增厚、压迫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刺痛等症状。常见的狭窄性腱鞘炎有桡骨茎突部腱鞘炎和屈指肌腱鞘炎。上述腱鞘炎是由外伤或劳损后腱鞘发生纤维性病变,使肌腱在腱鞘内活动受碍,而引起的腕部疼痛或手指患肢局部疼痛、运动受限。

腹针治疗肘部、腕部、手部疾病时,处方比较近似,均是取中脘、健侧商曲和患侧的滑肉门、上风湿点。只是在局部配引经穴时有所不同。腹针中,治疗膝以上的疾病时一般均不配引经穴或局部取穴;治疗手、腕、趾、踝部的局部疾病时,因这些部位远离脏腑,恐脏腑之气达四末已无力,故多在局部配穴以引脏腑之气直达病所。松山纪行曾应用中脘、列缺治疗拇指疼痛,笔者使用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也可以采用单取中脘,局部配穴的方法来治疗手、腕部的疾病。

一般情况下,手部、腕部的疾病局部施治,舒筋活络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腱鞘囊肿,用较粗的针(20~24号),从囊肿最高点刺入,刺破肿块,从针孔处挤出胶状黏液后加压包扎或直接用力推破囊肿加压包扎均可很快治愈。又如屈指肌腱鞘炎,在掌指关节掌侧找到局限性压痛点后局部麻醉,用26号针刺入后,顺肌腱的方向反复划拨,使肌腱外的腱鞘增宽便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介绍腹针治疗上述疾病方法的目的,只是在于为大家介绍一下腹针治疗肢体病的基本规律,以利在治疗疑难病时有理变通,并为大家临床治疗时增加一种新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应当说明的是,引起肘痛、手麻的原因较多,如颈椎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腋部的肿瘤等,只有诊断清疾病的部

位与性质才能因病施治,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五、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征。本病临床表现为颈项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严重时发生卒倒等。X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或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变窄等。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

【病因病机】

神经根型:风、寒、湿三气杂至,滞留经络,气滞血瘀而致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积久累及上肢,致上肢麻木、手部肌肉萎缩。

椎动脉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滞阻经络,致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清阳不能上举而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腹针治疗】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痛在两侧项肌的外侧,取穴离腹白线稍远,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则取穴离腹白线略近。

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颈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肩痛、肘痛。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验案】

例1:徐某,女,54岁,医生,1991年5月21日就诊。

自述颈椎骨质增生5年,初起右手间断性疼痛、麻木,近两年来双手均常有麻木、憋胀、疼痛感,尤以夜间和晨起较重,常常影响睡眠,活动片刻后缓解,近期累及两侧颈肌,致僵直、酸痛、活动不灵活。经X光片检查:颈4~颈6骨质增生,生理屈度改变。诊断:颈椎骨质增生(神经根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石关(双)、商曲(双)、气穴(双)。加神阙灸20分钟后,感觉颈部活动灵活,酸痛感消失。治疗3次后双手疼痛、憋胀、麻木减轻大半,后又针3次诸症消除。两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2:程某,女,56岁,教师,1994年7月12日就诊。

自述颈椎骨质增生8年,初时感颈项疼痛、活动不利,继发不定期眩晕,近年症状逐渐加重,每日均感头部闷胀、沉重,不能仰视,向上看即感眩晕,两项肌僵直、疼痛、活动不灵活,近期记忆力下降,亦偶感耳鸣。X光检查:颈4~颈7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诊断: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商曲(双)、滑肉门(双)、下脘上、气穴(双)、气旁(双)。加神阙灸,每次20分

钟。治疗3次后,两项肌僵硬松解,活动灵活,已无痛感,但仍不能仰视,仍感头部闷胀。继针上穴两次后头部诸症悉除,又继针两次巩固疗效而愈。

例3:宋某,男,46岁,工人,1992年4月12日就诊。

自述颈部活动疼痛连及头部,左肩酸困疼痛、左手麻木,经X光拍片确诊为颈椎骨质增生3年。近年曾求治于中药电离子透入、中医、针灸、按摩、封闭、气功等多种疗法,效均不佳,故来诊。检查:颈5、颈6椎旁压痛(++),左臂上举手指仅与头平,后伸及腰,颈部僵直,活动受限,仅能小角度左右转动。X光片显示:颈4~颈6椎体后缘轻度增生,生理曲度反凸变直,线韧带轻度钙化。诊断:颈椎骨质增生(神经根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商曲(双)、滑肉门(双)、滑肉门三角(左)。得气后留针,期间感觉左肩部开始发热,渐向肘部及手部延伸,随即感觉颈部肌肉紧张度减轻,前屈及左右旋转较前灵活,肩部酸痛消失,活动基本正常,手指的麻木感亦减轻许多。隔日再针同前,症状亦明显好转,先后共治疗4次痊愈。半年后因落枕又引发前症,遵上法,又针两次而愈。

例4:徐某,女,53岁,职员,1992年4月6日初诊。

自述背困、颈部活动疼痛5年,曾经X光拍片确诊为颈椎骨质增生,近3年引发双手麻木,夜间常因手部麻木憋胀影响睡眠。常感头部沉重、发闷不清,有时尚耳鸣。检查:颈部活动左右旋转尚可,前屈、后仰疼痛(+),颈4~颈5椎旁压痛(+),双臂上举疼痛(+)。X光片提示:颈4~颈6椎体前缘有轻度骨质增生,后缘上、下缘呈轻度的唇状突起,韧带呈钙化征象。诊断: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神经根综合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下脘上、商曲(双)、上风湿点(双)、气穴(双)。留针期间感觉颈部前后伸屈疼痛缓解,双手麻木亦减轻。当晚睡觉时未因手部麻木而惊醒,唯晨起时手指尚有轻微麻胀的感觉,背困、双肩酸困疼痛亦大部缓解,头部感觉清爽,后又针5次诸症悉除,共6次而愈。

分析: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从事坐姿工作与看电视的时间成倍延长,均易使颈肌劳损,使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压迫神经,椎体后方有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甚至椎板增厚、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栓塞,交感神经兴奋等症。临床上除引起颈肩部的症状外,尚引起头部及上肢的供血不足而继发一系列体征。

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骨痹”的范畴。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故临床辨证当治病

必求于本。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老年肾气渐衰而脾亦不健,故后天不足以补先天而致两脏俱虚,肾虚则骨不坚以致形成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脾虚则肌不健,而致肌腱、肌肉支撑无力,渐成疾患,故颈椎病与脾肾的功能失衡相关。因此,腹针取离、坎廓的天地针,使脾肾两脏得到调整,恢复机体的稳态;取商曲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并补肾;取滑肉门滑利双肩关节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并配以相应的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使末梢神经的营养得到改善。因此,腹针从治本入手治疗颈椎病,较易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的针刺法相比,无论是治疗的周期还是疗效,均有明显的优势。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神经根型当属颈肩痛范畴,椎动脉型当属眩晕症范畴,因颈椎病系多发病、常见病,故分而列之,望临证时详审以细辨,方可收到较佳的临床效果。

六、腰背痛

腰背痛是指背痛连及腰痛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背痛除背肌劳损、骨质增生、感受风寒等因素外,还可因内脏的疾病而引发,腰痛除风湿、劳损、骨质增生、闪挫等因素外,亦可因内脏疾病诱发,故其病因较为复杂。

本症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性、劳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

【病因病机】

寒湿性腰背痛多由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血阻滞而发病。劳损性腰背痛,多因长期疲劳,肌腱损伤或积累陈伤,经筋、经脉受损,瘀血凝滞所致。肾虚性腰背痛则因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衰而致腰背痛,此类腰背痛多因内脏病导致肾虚引起(如妇科疾病或房劳伤肾等)。

寒湿腰背痛乃风寒湿邪为患,故见腰背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时觉发凉,阴雨风冷发作尤甚。腰背肌肉劳损,多为陈旧性损伤,劳累时腰背痛加重。腰背触之僵硬或有牵掣感,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为甚。肾虚腰背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腿酸软乏力。

【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验案】

例1:崔某,女,39岁,会计,1991年12月7日就诊。

自述从事会计工作20余年,因工

作量大,长期处于背肌紧张状态,5年前出现背困,每日下午感觉背部酸困、沉重。近月余由背困引起腰背酸困,左右旋转及弯腰均疼痛,近数日夜间翻身亦感困难,常常影响睡眠,故来诊。

检查:胸2~腰2之间多处压痛且范围广泛,腰部屈曲疼痛(++),颈前屈试验(+)。X光片提示:胸、腰椎生理弯曲度存在,各椎体边缘轮廓清晰,骨质密度均匀,椎间隙宽度正常,无明显异常。诊断:背肌劳损。

治疗:取穴中脘、气海、大横(双)针刺地部,石关(双)、太乙(双)、上风湿点(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艾架熏灸神阙。起针后,在床上左、右翻身已轻松自如,起床时不用人协助自己可扶床坐起。次日来诊时告知,夜间已能安睡,唯右肩胛处仍觉酸困,上方中加用滑肉门(右)后,又针两次痊愈。

例2:郭某,男,42岁,工人,1991年6月14日就诊。

自述3天前腰部扭伤,次日出现腰痛,腰部活动受限累及下背,咳嗽时疼痛更甚,穿裤子、袜子均感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故来诊。检查:腰背部肌肉紧张,左侧肾俞穴处压痛(+),X光片排除骨科疾病。诊断: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治疗:取穴中脘、气海针刺地部,商曲(双)、天枢(双)、大横(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腰背部活动已自如,唯咳嗽时腰左侧尚感震痛。次日在上方的基础上减去右侧的天枢、大横后,又针两次痊愈。

例3:苏某,男,47岁,工程师,1991年7月21日就诊。

自述7年前参加劳动时腰部扭伤,其后腰部活动不慎即引发疼痛。每年发病1~2次不等。每发病时多卧床休息3~5天自愈。本次1周前因抬重物时腰部扭伤,较以往疼痛,直立时腰骶部疼痛、酸困、坠胀,行走困难,卧床数日症状无改善,由双人扶来就诊。检查:腰骶部肌肉紧张,腰2~腰5棘突两则压痛(++),腰4轻度向外隆起,腰骶两侧多处压痛。X光片腰椎正侧位所见:各椎体无明显骨折阴影,腰4轻度向后移位,余无异常。诊断:急性腰扭伤。

治疗:取穴气海、关元针刺地部,水分、大横(双)、外陵(双)、金河(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自己缓慢地翻身、扶床坐起。虽可小步独立行走,但腰骶部仍有坠感,随后又依上法连续针刺两次而愈。

例4:王某,男,34岁,工人,1992年4月3日就诊。

自述腰部酸困疼痛2年,每遇受冷或阴天下雨则疼痛加重,时重时轻,重时常需其妻子锤打或在腰部用脚踩压后可暂时缓解。前半月余因工作紧张连续加班两天后腰痛加重,近日腰部酸痛异常,故来诊。检查:腰部屈伸、旋转尚可,活动片刻后自觉腰部僵直、腰困减轻,腰肌紧张,腰2~腰4棘

突两侧压痛(+),血红细胞沉降率为25mm/h,抗“O”试验(+),X光片未见明显骨质改变。诊断:风湿性腰痛。

取穴:气海、关元针刺地部,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大横(双)针刺人部,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治疗两次后,腰部酸困明显减轻,晚上不用锤打腰部已能入睡。后依前法又针4次,临床症状消失,血红细胞沉降率降到15mm/h,抗“O”试验转阴而愈。3个月后随访,上班至今腰部无不适感,气候变化时的反应也减轻许多。

例5:宋某,女,45岁,农民,1992年4月29日就诊。

自述于5年前因人流后引起下腹部疼痛,时重时轻,伴有明显的腰骶部疼痛、酸困,每遇月经期加重,同时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近期白带增多,下腹疼痛及腰痛更甚,经中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来诊。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中度糜烂,大小质地正常,内诊子宫水平位,活动欠佳,压痛明显,稍大、质硬、无明显凹凸不平感;右侧附件可触及3cm×4cm大小的包块,质中、活动、压痛;左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妇科诊断:慢性盆腔炎。B超提示:左侧附件2.5cm×3cm囊性肿物,建议定期复查。中医脉诊:脉象沉细、舌质淡苔白。诊断:慢性盆腔炎性腰痛(肾阳虚型腰痛)。

治疗:取穴气海、关元、气穴(双)、下风湿点(双)、水道(右侧梅花刺,以水道为中心,上下左右各5分处各取1穴),针刺地部,留针30分钟,艾架熏灸神阙,艾条温灸水道(梅花刺)。针刺3次后,白带减少,下腹部疼痛次数减少大半,腰骶部酸困、疼痛亦减轻,先后共治十余次后,B超检查显示右侧附件囊性肿物消失,小腹疼痛及腰骶部酸困、疼痛悉除而愈。

分析:腰背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分为急性腰扭挫伤和慢性腰背痛两类。

急性腰扭挫伤一般因活动时姿势不正,用力不当,如过度负重、活动、弯腰取物等或外力撞击损伤所致。轻的仅有不同程度的撕裂伤,重者可致肌腱韧带断裂,腰椎间盘脱出,甚至脊椎骨折、脱位,有时也可伴有小血管破裂,特别是在挫伤时最为常见。

慢性腰背痛的原因很多,多由于腰背部软组织慢性劳损而引起,如急性扭挫伤未完全治愈,反复受伤,肌肉长期受牵拉而紧张等。某些腰骶椎骨骼病变,如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骶化、脊椎移位、隐性脊柱裂、风湿性脊柱炎等也常有慢性腰背痛。此外,肾脏和盆腔内疾病也有腰痛症状。

中医把急性腰扭挫伤称为“闪腰”或“闪挫”,属不内外因引起的疾病,在施治时,则以舒气定痛,通调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针灸与腹针适宜于治疗急性扭挫伤中未形成骨质

病变的病例,因此,首先应当对患者确诊后进行治疗,以使病人得到妥善的对症治疗。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大多数慢性腰痛都与肾虚相关。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之脉循行经过腰背部,其经筋挟腰而上脊,所以肾虚和足太阳经气失调,腰背部经筋受损,或风湿等外邪的侵袭,都会导致气血不和而产生腰部酸痛。中医还认为腰痛一症,无论色欲内伤、六淫外感或跌仆闪挫等,均可导致。但临证中内伤多于外感,而外感也多兼因内部失调而致。临床辨证时将慢性腰背痛分为风湿、寒湿、血瘀、肾阳虚、肾阴虚等证型来辨治。

腹针治疗腰背痛的取穴原则是:取任脉的经穴,通调督脉的气血;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通膀胱经的经气;取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来舒筋活络;以兑、震廓的大横穴来调脾燥湿兼补肝肾。急症刺之深,以疾调气血,缓症刺之浅,以和内而外安。且内伤时当细辨而后治,先治本而徐图标。因此,病位高而取之上,病位低而取之下,凡取穴时,宁舍其穴,不失其经。

腹针治疗腰背痛时,以带脉来分上下。14椎水平线附近疼痛,针刺神阙穴平行线上的经穴天枢穴;14椎以上的损伤根据部位的高低取滑肉门以上的经穴;14椎以下的疼痛根据部位的高低取外陵或外陵以下的经穴;疼痛部位在脊柱及两侧棘突附近,取穴以任脉和肾经为主,如果疼痛的部位在腰背的两侧,取穴则以足阳明胃经为主。位于气海旁5分的气旁穴,属经外奇穴,亦名金河,文献记载主治小儿腹股沟疝。在腹针中气旁穴是治疗腰部及下肢疾病的一个重要穴位,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有时可使热感下传至脚部,临床取穴时与商曲的用法相同,治疗左侧的疾病取右气旁穴,治疗右侧的疾病取左气旁穴。下风湿点与经外奇穴护宫重合,与关元合用时统称梅花三针,主治不孕症、附件炎、卵巢囊肿及其他妇科病。护宫穴主治不孕症、附件炎、卵巢囊肿、睾丸炎。因此,下风湿点除治疗上述疾病外还治疗下肢疾病,有祛风湿、追风散寒、壮腰膝的作用。

腹针治疗慢性腰背痛时,以治疗内脏疾病为主,调整局部的气血为辅,这样才能体现“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特色,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腿痛中的常见疾病,许多腰痛和根性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近年来,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我们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病因病机】

腰椎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腰部闪挫、扭伤或腰椎

穿刺等原因均可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的破裂或部分损伤,而造成髓核的膨出或突出,压迫马尾神经、脊神经根及周围其他软组织,出现以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病证。

临床上,X线腰椎正侧位摄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椎间盘的定位诊断主要以CT为依据。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CT片分析显示:以腰4、腰5发病率最高,大约在45%~50%之间,多节段间盘突出大约在60%~70%之间,单节段突出大约在30%~40%之间。传统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应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观察指标,不宜以CT片或X光片作为判定临床疗效的主要依据。

【腹针治疗】

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验案】

例1:崔某,男,44岁,工人,1993年4月14日就诊。

自述两天前抬重物时不慎腰部扭伤,当即疼痛难忍不能直立,昨日引发右下肢牵制痛,伴腿外侧后侧至足背麻木,行走时腰部向右侧弯曲,右腿屈曲呈保护体位。患者于5年前曾因类似诱因引发腰痛后经按摩、针灸、局部封闭等多种治疗后体征消失,近年曾多次复发,但此次较重。查体:腰部右侧肌紧张,腰4棘突稍向左侧偏歪,棘旁压痛(++),右腿直腿抬高试验30°(+)。CT检查显示腰4、腰5椎间盘突出。诊断:腰4、腰5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坐骨神经痛。

治疗:取穴水分、气海、关元刺地部,气旁(左)、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刺人部,人中、印堂,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腰部已能直立,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又针上穴3次后,腰部疼痛完全消失,唯小腿至足背尚有轻度疼痛、麻木感,上方去人中、印堂加下风湿下点又针两次痊愈。

例2:贾某,女,42岁,教师,1994年11月2日就诊。

自述腰部酸困、疼痛3年,近3个月来腰部僵直,且日渐加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平卧时腰部僵硬酸痛,翻身困难,影响睡眠,每早起床时腰部疼痛甚重,腰骶部有断裂感。经针灸、按摩无效来诊。查体:腰曲变浅,脊椎及棘突无侧歪,双侧骶棘肌紧张,腰4、腰5旁压痛(+),双腿直腿抬高试验(±)。CT检查并示腰2、腰3、腰4膨出,腰4、腰5椎间盘突出。诊断:腰2、腰3、腰4椎间盘膨出,腰4、腰5椎间盘突出。

治疗:取穴水道、气海、关元刺地部,外陵(双)、四满(双)、气穴(双)刺人部,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留针期

间腰部酸痛消失,起针后左右翻身疼痛已明显减轻。继针上穴6次后,腰部僵直消失,起床时已无困难但尚有微痛感,后又针两次而愈。

例3:张某,女,67岁,1996年5月21日就诊。

自述3个月前出差时,因车票紧张,在火车上蹲站长达10多个小时,引发腰腿痛,行走困难,腰部酸痛,每行几十米则腿痛难忍,下蹲或坐片刻方能缓解,3个月来经局部封闭、按摩、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治疗无缓解,故来诊。查体:脊椎及棘突无侧歪,右侧骶棘肌紧张,腰4、腰5椎右侧压痛(+),右腿直腿抬高试验(+)。CT检查:腰4、腰5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根性)。

治疗:取穴水分、气海、关元刺地部,气穴(双)、气旁(左)、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刺人部,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右腿直腿抬高已无痛感,继针上穴3次后行走已无困难,唯小腿外侧尚有不适感,上方加下风湿下点针刺3次后诸症悉除,又针两次巩固疗效,共8次而愈,半年后随访一切活动如常无复发。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因其致病机理主要为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的炎症性改变,故临床症状较重,在治疗时应当根据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辨证施治方可取得较佳的效果。

对于病程较短,椎间盘左突或右突的患者,手法松解后可采用旋转复位手法或侧板法使其髓核还纳后再行腹针治疗。对病程略长的患者,局部充血、水肿较久,炎症较重,局部的按摩容易加重充血、水肿,应当配合局部的穴位注射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收,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以利椎间盘的脱水还纳。病程较久的患者由于椎间盘及髓核的长期压迫,局部神经的传导可能逐渐形成新的冲动传导途径,旋转复位或侧板法等较重的复位手法不宜使用,否则可能造成新的棘间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加重临床症状。故在治疗时应当因势利导,缓解骶棘肌的紧张状态,相对地松弛或增宽椎间隙,使膨出之纤维环借椎间盘自身负压作用得以回纳,从而消除或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使临床症状缓解。

腰椎的灵活性不如颈椎,稳定性不如胸椎,承受力全身最大,因此,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腰部的剧烈运动,嘱咐患者睡硬板床,防止反复损伤。并且需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较长时间的巩固治疗以改善骶棘肌的长期紧张状态,使腰椎附近的肌肉及韧带弹性恢复,才能取得长期的稳定疗效。

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以水分来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气海、关元以补肾活血,急性期加人中、印

堂以通调督脉,腰痛甚以四满、气穴来增补肾气,伴腿痛则以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来疏通患肢的经气,标本皆顾。这样不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疗效稳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较好方法。

七、膝关节痛

腿部是人体承受重力最大和活动量最大的肢体,也是血液循环供给量较大的部位,因此,腿部发生病变的机会较多,膝关节位于腿的中部,承受的负荷更大,故患病的机会更多。临床上,以膝关节疼痛为主症来就诊的疾病种类很多,很难用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治疗所有的膝关节疾病,同时也很难用一个短小的篇幅来描叙各种膝关节疾病,因此,本篇仅就适宜于腹针治疗的几种膝关节病进行扼要的介绍。

【病因病机】

膝关节扭挫伤大多发生在关节屈曲状态,多由突然遭受外力的冲撞或跳跃落地时膝关节受力角度欠佳而引发,往往造成膝关节周围韧带或软组织拉伤或撕裂,形成局部的炎症、充血、水肿,累及关节周围组织引起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骨质增生是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其机理与颈椎及腰椎骨质增生相同,且大多数患者都患有颈椎骨质增生或腰椎骨质增生。

膝关节炎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膝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患侧)、外陵(患侧)、气旁(健侧)、下风湿点(患侧)。

辨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验案】

1.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例1:郭某,男,34岁,司机,1992年4月26日就诊。

自述于上午修车时,另一司机开玩笑从身侧推撞,倒地后引起左膝关节扭伤,当即疼痛剧烈,站立不起,由同伴背来就诊。检查:左膝关节内侧肿胀、疼痛,瘀斑形成,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十”腿被动外展时,疼痛加剧,脚部着力时膝关节内侧剧痛。X光片显示:未见骨折病变。诊断:左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治疗:取穴滑肉门(左)、外陵(左)、下风湿点(左)、下风湿内点三角(左)、气旁(右),针刺30分钟起针后,左膝关节内侧虽仍肿胀,但疼痛已止,并能跛行,嘱隔日针刺,后又针两次关节肿胀消退,关节活动自如而愈。

例2:崔某,男,54岁,干部,1991年8月9日就诊。

自述右膝关节扭伤一周,行走时右膝关节憋胀、疼痛,腿无力,故来诊。检查:右膝关节压痛明显,软组织肿胀,关节交锁征(+),过伸和全屈试验(+),麦氏试验(+)。X光片显示:关节腔积液。诊断:半月板损伤。

治疗:取穴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三角(右)、气旁(左),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感觉膝关节疼痛减轻,后隔日一次,共9次痊愈。

例3:赵某,女,16岁,学生,1991年10月24日就诊。

自述昨日下午课外活动时打篮球引起右膝关节扭伤,膝关节肿胀、疼痛来诊。检查:右腿呈伸直位,屈曲疼痛,膝关节疼痛、肿胀、髌骨漂浮,局部皮温不高。经外科膝关节穿刺诊断为:右膝创伤性滑膜炎。

治疗:取穴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三角(右)、气旁(左),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右膝关节能轻度屈曲,直腿行走时已无痛感,后连针两日而愈。

2.膝关节骨质增生

例1:张某,男,63岁,农民,1992年5月23日就诊。

自述右膝关节疼痛4年,不能屈曲,常肿胀,走路时不能伸直,曾经X光拍片确诊:右膝关节骨质增生两处。近日到其子处探亲,因居楼房上下不便,膝关节疼痛更甚,故来诊。

治疗:取穴天地针刺地部,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气外(右),针刺人部,留针15分钟时感到右膝关节逐渐发热,肿胀感消失,嘱其活动患肢关节,已轻松许多,疼痛亦减轻大半,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感觉下蹲时尚有微痛,但行走时已正常。次日来诊时告知,上楼时虽感关节尚疼痛但已不困难,继针同前,共3次后,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屈伸灵活,怀抱1岁小孩上下3楼已无痛感。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2:陈某,女,54岁,教师,1991年11月30日就诊。

自述双膝关节疼痛5年。走平路时如常,上下坡或上台阶时疼痛较甚,需用手护膝后方能上下,上卫生间不能下蹲,曾赴省、市多所医院检查,确诊为膝关节骨质增生,并多次治疗无效,经介绍来诊。

治疗:取穴天地针,滑肉门(双)、外陵(双)、下风湿点(双)、气外(双),针刺人部,艾架灸神阙,留针30分钟。起针后,膝关节虽屈曲疼痛,但手扶床可下蹲至全屈位。隔日针刺1次,又针3次后,上下楼梯已无疼痛感,再针两次巩固疗效。先后共6次后,双膝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3个月后随访,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

3.关节炎

例1:吴某,女,52岁,干部,1992年9月4日就诊。

自述4年前曾患风湿性关节炎,经治疗痊愈,但气候变化或天阴时尚有轻微关节酸困感。一周前晚上睡觉时腿部受凉,引发右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发凉,伸屈困难,走路时右足不敢用力,外用止痛膏、热敷等数日疼痛无改善来诊。检查:右膝关节无肿胀,压痛不明显,全屈过伸试验(+),血红细胞沉降率5mm/h,抗“O”试验(-)。诊断:慢性风湿性关节

炎。

治疗:取穴滑肉门(右)、大横(右)、外陵(右)、下风湿点三角(右)、气旁(左),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右膝关节疼痛减轻,每日针刺1次,共治疗5次后,右膝关节转暖,疼痛消除而愈。

例2:聂某,女,70岁,退休,1991年11月21日就诊。

自述患膝关节炎32年,20年前因关节疼痛生活不能自理退休,后经中西药治疗数年后缓解,但长年双膝关节疼痛,时重时轻。较轻时关节屈曲困难,但走路时无不适感,较重时需执杖而行,上坡、上台阶疼痛,近期诸症加重来诊。检查:双膝关节肿胀、压痛、变形,皮温不高,全屈过伸试验(++)。X光片提示:①双膝关节腔隙增宽,上、下关节囊内积液。②关节韧带呈不同程度钙化征象。③关节边缘有骨刺样增生。诊断:老年性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治疗:取穴滑肉门(双)、外陵(双)、下风湿点(双)、调脾气(大横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针刺6次后,双膝关节肿胀消退、关节疼痛明显缓解,上下楼梯也不用拄拐杖了。3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一直保持治疗后的状况。

分析:膝关节疼痛,中医属“痹症”。但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分。一般而言,膝关节扭挫伤属不内外因导致的疾病,治疗时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腹针治疗时以同侧的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三角,健侧的气旁为主要处方。方中滑肉门、外陵是腹四关,又是胃经的经穴,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针刺上穴有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下风湿点三角与膝关节外侧,下风湿内点三角与膝关节内侧有较为明确的应答关系,不仅能引气血下行到膝,而且能有效地促进膝周的血液循环,使局部的疼痛不论是膝关节内侧、外侧、关节腔内、腔外都尽快得到缓解,气旁对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膝关节骨质增生属于内因性疾病,除外因诱发加剧外,多与脾虚血瘀、肾气不足有关。通常说“人老先老腿”,便是说人的年岁增大之后,内脏的功能逐渐低下,引起脾虚肾虚,因此很容易使腿部血液循环的功能产生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膝关节僵硬、活动不便、动作迟缓、关节疼痛等。

这些既是年龄增大,局部老化性症状,又是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还要兼顾调脾补肾,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故其处方除用气外穴加天地针以调脾补肾外,因膝关节骨质增生大多病程较久,伤及脏腑,故多针刺地部。处方中气外穴位于气海旁开1寸处,是一个经验穴,有调理下焦、通调气血的作用,对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疗效,常用于治疗下肢血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如下肢静脉炎等。风湿性关节炎属外因性疾病,但六淫外感也多兼与内脏失调相关。临床上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大多以现代医学的手段对症治疗,以使疾病尽快得到控制。随着病程的迁延,转入慢性期后,腹针治疗较为适宜,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较佳的疗效。其处方特点为在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处方中加上调脾、理肝、补肾的大横穴以使内脏与局部得到适当的调整。

从上述腹针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穴之妙,如同用药。每一个穴位,都有其相对的特异性,而针灸处方便是为了使几个穴位之间针对某种疾病形成一种互补与协同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认真地搞清每一个穴位的穴性与和其他穴位共同使用时所能产生的效应。中药中的大黄是一味通下药,小剂量使用有行气的作用,炒炭却有行瘀止血的功能。穴位的穴性也同样,也有许多不同的层面。有时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深刺无效而浅刺可以复得;也可能浅刺无效而深刺可以立愈。这些都说明每一个穴位都有很大的内在潜力,而这种内在的潜力都是我们在以往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中很少注意到的问题。桂枝汤与建中汤都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药味相同,仅仅是芍药的剂量不同,临床上前者用于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而后者则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在20多年的腹针应用中,我们发现腹针有类似的情况,同样是一组穴位,随着针刺的深浅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临床效应而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尽管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我们还不可能拿出一整套的临床分析报告来论证我们所见到的此类临床现象,但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这种情况作为一个问题向大家提出,以利大家在临床中多加注意,使我们对腹针的研究逐步地向深层次发展。

八、眩晕

眩晕是眩和晕两种症状的总称。眩即目眩,眼前昏花缭乱;晕为头晕,谓头部运转不定的感觉。两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兼见,两者兼见者,乃称眩晕。《证治汇补》卷四说:“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眩晕又称眩运、眩冒、旋晕、头旋等。

【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以内伤为主。然历代各医家认识不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肝风可引起眩晕;《灵枢·海论》篇和《灵枢·口问》篇又分别指出“髓海不足”和“上气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张仲景则多从痰饮论治,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之一二耳”。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眩晕》里

综合各家学说,阐明上述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认为本病之病根属虚,病象如实。临床上,本证以肾、脾之虚居多,然后兼杂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现分述如下。

(1)肝阳上亢:如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亏,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属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如《灵枢·口问》篇所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证治汇补·上窍门·眩晕》:“血为气配,气之所现,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亡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说明气血亏虚皆可发为眩晕。

(3)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房劳过度,均使肾精亏耗,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于是上下俱虚,发生眩晕。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4)痰浊中阻: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综上所述,眩晕一症,与肾、脾、肝关系甚为密切,肾、脾之虚与肝郁是病之本,肾阴虚每兼肝阳上亢,肾阳虚则寒水上泛,脾虚者多兼痰饮,肝郁者多为肝阳上扰且多伤阴。临床宜分标本缓急,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均会出现眩晕,当辨病后再辨证施治。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双)、气穴(双)。

辨证加减

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胃部胀满、呕吐:加梁门(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滑肉门(双)。

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加调脾气。

【验案】

例1:陈某,男

,43岁,工人,1993年12月20日就诊。

自述3天前自觉头内胀满,不时出现眩晕、恶心症状,持续大约1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未引起注意。今晨起时突然出现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头胀、眼不敢睁、平卧不能移动,随即由家人抬来急诊治疗。查体:T 36.89℃,P 72次/分、律齐,R 20次/分,BP 13.3/10kPa,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平卧位,双眼不敢睁。询问病史,否认头部外伤史、耳部手术及使用耳毒性药物史,无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史。五官科检查:左侧感音性耳聋,骨气导试验(+)。纯音听力曲线在低频区下降高频区显著,响度平衡试验(+),眼球水平颤动呈快相运动。诊断:美尼尔综合征。

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气穴(双),针刺地部,进针5分钟后,头内胀满消失,眩晕缓解,后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40分钟,上述诸症消失,留院观察5天,无任何不适与发作,痊愈出院。

例2:王某,女,54岁,农民,1991年3月29日就诊。

自述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觉视物旋转,闭目亦感眩晕,左侧耳鸣伴头胀痛、恶心、呕吐,约持续半小时后缓解,缓解后自觉左耳憋胀,听力减退,后又间断发作多次,症状同前,近月余每晨发作1次,程度较前减轻,眩晕时虽伴头胀恶心,但无呕吐,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2周,用5%碳酸氢钠及2%利多卡因等(量不详)治疗,效不佳,转科来诊。

查体:T 37℃,P 80次/分,R 20次/分,BP 16/11kPa,发育、营养正常,神志清楚,颈椎活动正常。询问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其他疾病。五官科检查:左侧感音性耳聋,发作时眼球呈垂直震颤快相运动。X光片显示:颈椎正侧位无明显骨质增生。

诊断:美尼尔综合征

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气穴(双)、梁门(右),针刺地部,留针30分钟,针刺3次后,感觉头部清爽,每晨发作时间明显缩短,且程度减轻,后又针前穴3次痊愈出院。

例3:柴某,女,64岁,农民,1993年11月7日就诊。

自述10月10日上午9时10分因情绪激动,突感剧烈头痛、头晕,继之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跌倒在地。被人扶上床后,随即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喷射性,后入院抢救。经内科检查及CT造影提示为丘脑出血,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因头部眩晕,右半侧上下肢偏瘫转我科治疗。诊断: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②脑出血后遗症右半身偏瘫。

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气穴(双),针刺地部,滑肉门(双)、外陵(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经上穴针刺5次后,眩晕由重转轻,逐渐消失,并伴随肢体

功能的改善,从能坐起到直立,后改用治疗偏瘫的处方又治疗5次,上肢肌力达Ⅲ级,下肢肌力达Ⅳ级,右手活动自如,生活自理,康复出院。

例4:宋某,男,58岁,工人,1991年4月8日就诊。

自述于3月24日行食道下段肿瘤切除术后,次日引起眩晕,外科治疗十余日无效,请求会诊。查体:T 37℃,P 76次/分、律齐,BP 13/10kPa,发育中等,营养欠佳,面色苍白,呈恶病质,神志清楚,精神不振,自由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苍白,睑结膜及口腔黏膜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项不能左右转动,头部不能稍动,枕头加高10cm,即感头晕目眩,颈静脉无怒张,肺部(-),心律78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检验:Hb 70g/L, RBC 3.5×10

12

/L, WBC 6×10

9

/L, MCD 5μm, MCH 20pg, MCHC 29%。诊断:缺铁性贫血性眩晕。

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气穴(双),针刺地部,艾架熏灸神阙穴,留针30分钟。次日再诊时家属告知,患者食欲增强,垫三枕喂食时已无眩晕感,后又依上法施治3次,颈部活动自如,自己可在病房缓慢散步,饭量增加,康复出院。

分析:现代医学大致把引起眩晕的病因分为三种大的类型:周围性眩晕(耳源性)、中枢性眩晕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这三种眩晕在临床上均较常见。因此,我们就腹针对眩晕的治疗方法问题进行讨论。

中医认为眩晕以肾、脾之虚居多,因此,腹针治疗眩晕的处方以引气归元加商曲、气穴构成基础方。引气归元“以后天补先天”,不仅可以补脾,而且可以补肾,而商曲、气穴又都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商曲位于离廓,气穴位于坎廓,更能增加补脾肾的功效。因此,无论气血亏虚型还是肾精不足型,均可用上方加以调理。而对于兼杂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的眩晕,引气归元中的中脘、下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脾胃、燥水湿的作用,其中的气海、关元两穴合用便有补肝肾、抑肝阳的作用。因此,同样也可以治疗肝阳上亢型与痰湿中阻型的眩晕。如果在治疗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时加配兑廓、震廓的大横穴用以调肝肾,有壮水之主,以水涵木之意,其效更佳。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当脏腑的功能失衡时,穴位可以根据脏腑的状态进行有序的调节,使之逐渐恢复稳态。如心脏的节律快时,针刺内关可以使之趋缓;心脏的节律慢时,针刺内关可以使之逐渐增快。穴位的这一特性,使针灸的处方存在一种巨大的潜

在势能,这一势能是针灸疗法所独有的,而且也是有别于药物疗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针灸的临床疗效较大程度地依赖于选穴配方的合理性与针对性,而对寒、热、虚、实的辨证虽然也是针灸施治时的重要方面,但并不像药物疗法那样显得更为突出。如胃痛,针灸治疗时首先选定的处方是内关、中脘、足三里,然后根据胃痛的证型来决定配穴,再根据寒、热、虚、实来决定对穴位的刺激方式,是虚寒性胃痛则灸治穴位或针刺加灸,是实热性胃痛则强刺激穴位以泻其有余。而中药治疗则需要先进行辨证分型,分清胃脘痛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气郁化火、中气下陷或胃阴亏虚中的哪种证型,然后才能根据证型的不同投以金铃平胃散合良附丸或香砂六君子汤等不同的方剂。故在临床上针灸治疗时只要选穴配方适宜,针刺手法得体,这组处方便不仅适用于某些疾病的虚证,而且也适用于同种疾病的实证,这点无需太多地去考虑。

在上述治疗的典型病例中,例1是美尼尔综合征的急性发作,属虚中杂实,以实为主,故采用刺激较强的手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催经气。而对其他的病例,则因其虚而留针候气,对术后甚虚的患者则除手法施用补法外,更以灸神阙补其中气。

同时,治病时亦需注意轻重缓急,随兼证的不同而各有区别。如例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则是在主治眩晕的同时兼顾调经气以调四末,而当眩晕减轻则当主治四肢而兼顾眩晕。因此,腹针治疗时主张审时度势、知微达变、有理变通,才能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九、中风

中风是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醒后多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后遗症的一种疾病。其轻者亦有不经昏仆,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有关中风方面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在《内经》中有依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的记载。

【病因病机】

在病因方面,《内经》的记载也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中,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绝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

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因此,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阳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又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然发病。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从临床上看,本病仍以内因引发者居多。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均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一般而言,现代医学大致把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大的类型。在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以降低颅内压、降血压、止血和凝血为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以改善微循环、防治脑水肿、抗凝和溶栓为主。而后期的治疗方法则基本相同。近年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不断更新,CT、核磁共振等一大批高科技仪器的逐步普及,使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更加直观与准确。据报道,脑血管意外中也有出血与缺血并存的现象,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出了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学知识的普及,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大多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救治;病情稳定后,出现后遗症,才寻求中医、针灸、理疗及其他的疗法进行康复。因此,临床上针灸治疗的主要是这一阶段的病人,尤其病程长达一年以上的病人在传统针灸疗法疗效欠佳的情况下,腹针尚有较高的显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节所介绍的病例以脑血管病后遗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以中风引起的偏瘫、语言不利等症为前提。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

辨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病程较久:气穴(双)。

【验案】

例1:杨某,女,67岁,家属,1992年11月11日就诊。

自述于10月20日感觉说话不爽利,次日清晨起床时感觉左侧上、下肢活动不灵活、无力,说话吐字不

清,送医院诊治。经CT检查确诊为脑血栓形成后,经内科住院对症治疗20余日,语言功能恢复,手部功能基本恢复,腿部较前虽有力但仍不能独立行走,灵活程度较差,请求会诊。

治疗:取穴引气归元、滑肉门(左)、上风湿点(左)、外陵(左)、下风湿点(左),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治疗1次后,腿部感觉较前有力,可独自在病房短距离行走。治疗2次后不仅腿部感觉有力,手的灵活程度也有所改善,后又针刺1次后,生活基本自理,康复出院,并嘱其进行功能锻炼。

例2:杜某,男,59岁,工人,1993年2月24日就诊。

自述于1992年8月上旬,晨起时,说话吐字不清,口眼歪斜,眩晕,右半身麻木不用,当即送市人民医院急救。诊为脑梗死,对症治疗2个月病情稳定后转该院针灸科治疗。经3个多月治疗,说话吐字清晰,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左下肢功能有所恢复,平时可屈伸,但控制能力较差,肌力Ⅲ级。左上肢呈痉挛性瘫痪,肘部及手部屈曲、紧握,被动伸展阻力大且伸不直。近月余左侧头痛较剧,并伴头晕,不思饮食,以致卧床不起。

治疗:患者久患偏瘫,近期以头痛、头晕、不思饮食为主症,故当先治其标,以头痛、头晕、不思饮食之方治之。取穴引气归元、阴都(左)、商曲(双)、气穴(双),艾架熏灸神阙,留针10分钟后,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左上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被动伸展时阻力明显减轻。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已能坐起,头痛、头晕消失。

隔日再诊时告知,经上次针治后头痛、头晕消失,食欲亦明显改善,已能扶床活动,随后治其本治疗偏瘫。取穴引气归元、滑肉门(左)、上风湿点(左)、外陵(左)、下风湿点(左),引气归元刺地部,其他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左手慢慢可伸展至半握拳状,靠人搀扶可行走数米。

后又针2次同上,自己可独立在屋内行走20余米,左上肢变软,可上举至头,左手可小幅度握伸,病情显著好转。

例3:张某,男,74岁,退休干部,1992年2月21日就诊。

自述患脑血栓一年,期间两次复发,右半身不遂,右手无力,握拳时手指不能与掌心相接,右腿无力,左膝关节骨质增生10年,行走时疼痛,坐下时,需人搀扶才能缓慢站立。双耳血栓性耳聋,靠助听器方能对话,多次住院治疗收效甚微,故来诊。

治疗:取穴引气归元、腹四关、风湿点(上、下),留针30分钟后,双耳听力恢复,不用助听器已能正常对话,右手渐能伸屈到位且有力,右下肢活动有力,右膝关节疼痛亦减轻大半。后依上法共针3次,偏瘫基本痊愈,听力恢复,左膝关节增生性疼痛基本消失,独立在院内活动

无困难,随访1年未复发。

例4:赵某,男,67岁,退休干部,1992年6月26日就诊。

自述于7年前因车祸引起头左侧外伤,昏迷40余天,经抢救好转后遗留右侧肢体轻瘫,经多次住院治疗,上肢功能基本恢复,但行走时眩晕与右下肢行走不稳、跛行、无力无改善,行走时需靠人搀扶,经介绍来诊。

治疗:取穴引气归元、商曲(双)、气穴(双)、针刺地部,留针30分钟。针刺4次后,头部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自己独立行走时虽尚无力,但已无自身晃动感。后改取引气归元、滑肉门(右)、大横(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又针6次,双脚走路轻松、有力而愈。

例5:贺某,男,52岁,工人,1992年5月2日就诊。

患者于1个月前饮酒过量后发生头痛、头晕,随后出现左侧肢体及左半侧脸部麻木。进而发展为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无力,在本县医院抢救,诊断为脑出血。经脱水、止血处理后转入我院内科治疗1个月,面颊麻木及肢体麻木、无力无改善,转科求诊。

治疗:取穴引气归元、阴都(左)、滑肉门(左)、上风湿点(左)、外陵(左)、下风湿点(左)、大横(左),均针刺天部,留针30分钟后,面部麻木基本消失,左上肢麻木也消退至肘以下,下肢麻木消退至踝关节以下,所有麻木部位的感觉亦较治疗前程度有所减轻。次日继针同前后,面部麻木全部消失,肢体麻木的范围亦随之缩小。三诊时将上方中阴都减去又针4次,一切麻木消失,手部及腿部活动灵活、有力,痊愈出院。一年半后随访,感觉良好,未觉明显异常。

分析:脑血管病后遗症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高发性疾病。目前采用针灸治疗这种疾病已成为人们所共知的较佳选择。而针灸治疗又可分为传统针刺法、头针、眼针等多种方法。尽管人们对该病的针刺方法和取穴处方不断改进,但据报道,各种方法在病程短的患者中疗效均较好,而对病程稍长的病例大多不甚理想。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与对该病的辨治不当有关。

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脑血管意外与后遗症之间的急与缓,从救治过程的时间上甚难明确界定。因此,可以认定上述疾病的两个阶段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个因人而异、时间长短不一的过渡期,而在这一阶段各种针刺方法均有较佳的效果。不少文章都强调对该病针灸治疗早期介入的重要性,这大概与现行的多数方法都是对症治疗,较适宜于这一阶段疾病的辨证施治有关。病程一长,失去先机,理当“缓则治其本”,故其临床疗效欠佳。

中医治疗中风的原则是疏通经络,而病程一久便久病及里损及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是标本关系,经络是标,脏腑为本,脏腑之气日衰,则经气鼓动无力。因此,对病程长的中风病人理当从治疗脏腑入手,才能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腹腔内脏腑集中,因此,腹针调节脏腑的途径最短,效果最好。比较适宜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无论是该病的哪一阶段,只要能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和腹针的理论做指导,临证悉变,就能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脑血管病后遗症大多为左半身偏瘫或右半身偏瘫两种。一般左半身偏瘫以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为主,右半身偏瘫以血瘀气滞、脉络瘀阻为主。临床上又大致可以分为运动性障碍和感觉性障碍两大类型。运动性障碍型后遗症以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吐字不清、上肢活动困难、手不能屈伸、下肢抬腿无力等;感觉性障碍型后遗症以面部和肢体的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半侧面部麻木,上肢沉重麻木不仁,手功能虽无障碍但活动不灵活、无知觉,下肢麻木无力,足底部无感觉,行走时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觉等。一般运动性障碍型后遗症其病在脏腑,而感觉性障碍型后遗症其病在经络。临证还要根据病程长短来定病位之浅深。

脑血管病后遗症,腹针以引气归元为主方,以后天养先天,从治疗脾、肾入手,左半身偏瘫,以坤廓和乾廓的穴位为配穴,形成以补肺、脾、肾治疗气虚的处方。右半身偏瘫,以巽廓和艮廓的穴位为配穴,形成以补肝、脾、肾治疗血瘀的处方。如配兑廓和震廓的穴位则兼有举清阳、降浊阴之妙,亦兼顾通腑,因此,只要根据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针刺的深浅适度,补泻的手法得体,便会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此外,因腹针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治疗偏瘫的同时亦可兼治不同患者的其他疾病,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篇幅所限,其他的疾病以后介绍。望大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使腹针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相关内容

  • 20**年医疗保健器械产品营销策划方案
    老年人医疗保健器械推广项目策划书 老年人医疗保健器械 项目商业计划书 2016年 目 录 第一部分 摘要 一.项目背景----------------------3 二.项目简介----------------------3 三.项目竞争优 ...
  •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可以致死的病症必须紧急处理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高血压脑病是常见内科急症,尽快采取降压措施,控制抽搐,降低颅内压,可望很快得到好转,否则常因颅内压持续升高,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害或形成脑疝而死亡. (1)控制血压.在治疗各类高血压急症的药物选择上,高血压脑病的首选药物,近10年来较公认的是 ...
  • 常见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什么叫呼吸道传染病? 总第二十九期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哪些?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常见的呼 ...
  • 关于幻觉的定义为
    .关于幻觉的定义为 A. 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 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 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E. 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 2.最常见的幻觉是 A. 幻视 B. 幻触 C. 幻听 ...
  • 支气管扩张病人健康指导
    支气管扩张病人健康指导 一.概念: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破坏管壁导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 二.诱因:儿童期的阻塞性肺炎如不能及时控制是诱发的常见的原因,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则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主要病理变化:支气管腔粘膜充血水 ...
  • 长寿之乡的养生秘诀
    长寿乡的养生秘诀 <长寿乡的养生秘诀>1 瑶医中有一种诊法具有早期预测疾病的功能.它能在极早时期,甚至在其他任何体征尚未出现之前就探查出器质性的病变,尤其重要的是,它能预测出10-15年后可能发展成无法康复的慢性疾病.在临床上这 ...
  • 如何健脾养胃食疗
    养生食疗 五月祛湿正合时 5月是夏季的开始,此时春天刚过,阳光越来越旺,万物显蓬勃生长趋势.此时的气候特点是暑热与湿.这里是指气温升高,天气炎热.气候特点除了热之外还有"湿",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同气温一样,湿度也是 ...
  • 药店员工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0.5分一空),共27分 1.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部位的感染,病毒感染多见.在中医看来,感冒的病因是因为感受六淫之邪 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火 . 2.中医认为能起到纳气功能的是 肾 脏. 3.恶寒重,发热轻 ...
  •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
    [摘 要] 该文主要分析了小麦在生长发育中后期比较常见的一些病害,其中有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为进一步的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提供科学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方法 [中 ...
  • 漫话几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原创]漫话几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复制链接] 五苓散 注册用户 11# 发表于 2012/8/10 21:06|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吾家有仔初长成 的帖子 孩子出现烦躁.哭闹等等,肯定是出现了不好的感觉才这样.假如是生理情况引起来的,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