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忆团山 - 范文中心

别梦依稀忆团山

10/19

别梦依稀忆团山

(拖市一中)唐道明

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别团山三十年。三十年了,团山,一直在我的心里,梦绕情牵。 32年前,1980年,金秋十月的一天,我和一群朝气勃勃的青春少年,踏上了这块陌生又新奇的土地——团山。当时的团山,是天门市的最高学府——天门师范的所在地。学校就建在这样一个低矮的山头上。校园整体上坐北朝南。一条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纵贯校园,成了学校南北向的纵轴线。一排排校舍分列路的两旁,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这小山头上。最南端低平的漫坡上,是一大片偌大的操场和篮球场。场上架设着高低杠、鞍马、秋千,还有好几副篮球架等体育器材。往上,是学校“行政办公楼”——说是楼,其实也就是一排排红墙灰瓦的平房。旁边是教师居住区。后面是一条同样凹凸不平的横路,东头下坡连着堰塘和小河,靠着小河边的几排高大的房子就是食堂。西面坡上接着主校道,路对面就是学校的中心区域——兼作餐厅的大礼堂。

大礼堂是学校最高大的建筑,但也很朴素。没有基座和台阶,也没有特别的装修。平地起墙。四周半米高都是石头垒砌、水泥勾缝的墙基。墙高六七米,顶上架着一榀榀用粗粗的钢筋焊接的八字梁,显得巍峨有气势。宽阔的大厅有数百平方米,可容纳上千名学生在这里开会、报告、进餐,和进行文艺表演。

大礼堂的北面,依次排列着几排平房,那就是学生宿舍。南面是一排排明亮的教室、老师办公区和一些其他教学用房。房屋之间分布着一些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所。有时候也会成为我们举行合唱、班级拉歌的“音乐堂”。

学校四周被农田、水塘环绕。背面是临近的京山县的一个采石场,每天都可以听到炸山的隆隆炮声。后来同学们把天门师范戏称为“团山炮校”。

那时,学校的条件环境实在是简陋的。所有的校舍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教室寝室全都是砖石修砌的瓦房。房屋的外墙都不粉刷,呈现出淡红的砖的本色,衬着屋顶灰色的瓦,掩映在蓊蓊郁郁的翠柏苍松和枝干虬曲的梧桐树之间,是那样的朴素淡雅,宁静悠然。

两年的师范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充实快乐、无忧无虑的。

那个时候的校园,整天都飘荡着歌声。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演唱会、歌咏会,还有各种纪念日的文艺晚会。在这种集会的时候,各班之间还互相拉歌比赛。不管有没有音乐天赋的人,几乎人人都爱唱歌,还爱抄歌——不是抄歌词,是连词曲全版照抄。那时的音乐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刚刚从寒冬中醒来,还没有迎来真正的春天。流行音乐在国内刚开始流行,“军港之夜”、“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牧羊曲”、“雁南飞”等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风靡一时。但歌曲书籍却一本难求。记得当时有一种薄薄的小杂志《辽宁青年》,每期在封三刊登一首最新的流行歌曲,一下子就成了畅销书。还有就是用长条形的卡纸印上歌曲多次折叠成一方的小册页,街边路旁的小摊上就能买到,也很抢手。还有很多买不来的歌曲,大家就抄。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两个歌曲本,抄上自己喜爱的歌曲,置于案头枕边,爱不释手。课余或晚寝的时候,随意哼唱几句,整个教室寝室里都是一片欢乐的歌声。

夜晚的校园,灯光璀璨,歌声悠扬,如一个欢乐的不夜城。晚自习完完全全是“自习”,基本上不存在课业负担。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在寝室里拉二胡,有的在教室里弹脚风琴。漫步校园,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和琴韵。也有画画的、聊天的、写作的。还有的在教室一角,静静的捧读厚厚的名著。那个时候可读的书实在太少,琼瑶热、武侠热还没有登陆大陆,连“四大名著”都不容易借到手,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琳琅满目的书报杂志。记得那时最抢手的“流行小说”就是一套六本的《金陵春梦》和四卷本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我们同寝室的一个同学不知从哪里买来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一下子就成了众人追捧的

明星。不几天,就被室友们轮流传看了个遍。

每年春秋两季的田径运动会,就是同学们盛大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学校就是一片沸腾的海洋。运动场上红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山人海。遍布校园各处的高音喇叭,一整天都在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和欢快激昂的乐章。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二个项目。什么也没有的,就成了本班最忠实的啦啦队,为本班同学服务,助威。最激动人心的就是1500m 和3000m 冲刺。最后紧要关头,呐喊声、助威声、喝彩声,喊声如雷,声震九霄。每一个年轻的心,都在这乐声中澎湃奔流。

上课之余,每周都有生产劳动实践。栽树,挖田,还有就是给菜地里浇水施肥。学校东面的那条小河边,就是我们的菜地。平时都是由学校后勤职工在经营管理。春夏秋冬,蓝绿红白,脆生生的萝卜、绿油油的白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青菜,田埂上簇拥而生的蔓草,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生机,无限美好。

团山上的天门师范,地处偏僻,远离城镇。学校里除了小卖部有限的文具零食外,学校周边没有任何商业文化的气息。每到星期天里,我们就到附近的“121”去游玩。“121”工厂是离团山最近的一处市镇,前身为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机械厂,1969年因战备需要内迁到了天门。场区主道的入口就紧连着汉宜公路,这里也是一个班车停靠的站点。我们第一次乘车去学校报到时就是在这里下车,然后由学校设在这里的新生接待站的老师帮我们挑着行李,沿着那条蜿蜒起伏的碎石公路步行到了学校里。

“121”是一个工业城,也是一处繁华的市镇。场区有众多的职工、居民,周边乡村的村民也来这里贸易。人流、车辆,熙来攘往,商业很是繁荣。我们都是“无产阶级”,来这里就是看看热闹,逛逛“城市”。挨到中午了,才把有限的几个小钱换一顿锅盔、包子或面条,然后惬意地回去。

幸运的是,当时的天门师范作为全省13所重点师范之一,整体搬回天门城区。在第二年暑期到来之前,我们全部成建制地搬离了团山,搬到了天门城北的新天门师范。这样,我们多了一份丰富的人生经历,既体验过山野荒原古朴浑然的天然野趣,又领略了现代城市的繁华富丽。

我们成了团山的最后一批学员。

当时搬迁的时候,我们乘坐的敞篷大卡车——不是坐,都是挨挨挤挤地站在车厢里。长长的车队缓缓地驶出校园,慢慢爬上校外的那道高坡,回望烟尘弥漫下的校园,我的心里忽然涌上一种感伤。我默念着,再见了,团山,再见了,陈旺岭。车轮滚滚,云飞风疾,我们将开始新的天地„„

毕业后的第二年,我独自一人,造访团山。那时的团山,整个山头上都是学校拆走后的废墟,半截残墙,凌乱的墙基,坑洼的路面,一片断垣残壁。但学校的整体格局依然清晰可见。

七年后,我又一次踏上了团山。这时的团山上满山满坡都种上了各种树木,一人多高,还未成林,整片树林疏疏朗朗的,一片生机盎然。原来学校的痕迹已经是荡然无存了。但几条路还在。东边的堰塘和小河都已干涸见底。我穿过曾经纵贯校园的主校道,从原来学校北校门的地方走出去。对面,山还是原来的山,而炸山的炮声依然是那样震耳欲聋。

今天我重访团山,是一个晴朗的秋日。沿汉宜公路一路东行。沿路所见,阡陌纵横,田园如画。一垄垄的稻田,一片金黄。星罗棋布的池塘,纵横如带的溪流河沟,仿佛是一张淡淡的水墨画,写着悠远而深邃的秋意。宽广的水库一泓碧水,波平如镜,偶有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山峦倒影随波闪动。山环水,湖映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到了“121”附近,向北,车下汉宜公路,好不容易才找到那条通往学校的大路。路口已被新建的民居所挤占,几乎要湮灭在农舍楼台中了。绕过人家屋后的台基,转个弯,才踏上那条似曾相识的路。大路已变得很窄小,差不多只容得下一辆小车通过。满是红土的路面,

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坑坑洼洼的,显得十分残损破旧,荒芜寥落。

„„

我终于找到了30年前的团山。

远远望去,它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坡地而已。现在整个山头都开辟成了良田,冬种麦,夏植棉。坡下面是层层的梯田。原来的运动场和菜地都成了果园,东边的那条小河和堰塘也变成了一块稻田。山头上住着有几家农户,建着高大气派的楼房。大感惊奇的是,房主人竟然是我“团山炮校”的校友,早我们两届,80年毕业的。他告诉我,他家的住房就建在当年的大礼堂旧址上。

30年前的学校,是连一星半点痕迹都找不到了。

我站在山头,凝目四顾。无人会,登临意。

30年里,我三去团山。在那片已不复往日景象的废墟上留恋地张望。是什么迷恋着我?牵挂着我的柔肠?今天,曾是我母校的天门实验中学的前身——天门师范,地处闹市繁华,通衢大道。校内高楼林立,功能场馆齐全,亭台楼榭相望,长廊构架蜿蜒,已成为一所享誉荆楚的名校。南来北往,我无数次从她的身边走过。这里是我两年师范生活的一处驿站。30年里,我除了二三次因公造访她外,似乎不再有什么牵挂留恋。

我留恋那段消亡的历史,留恋那段不复回还的青春岁月。

30年的人生岁月就这样悄悄流走了。回望平生,悚然心惊。今天,我们都已经到了人生的秋天啊。

30年哪,树又成林,河已改道。岁月沧桑,人焉不老?

当年的同学师友,如今都已星散在这江汉平原秀丽多情的土地上。大部分人都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有的成了学者、作家、诗人、记者;有的成了搏击商海的弄潮儿;也有一些同学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和使命。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追寻着曾经的理想和信念,用丰硕的果实装扮着缤纷绚烂的人生秋天。

每一次登临团山,都有一种怅然凭吊的感伤之情。

梦里团山,在我的心里清晰如昨。甚至在30年后的今天,我都能准确地画出它的平面图。

我怀念团山,就像一个从延安走过来的老战士怀念一辆纺车、一块菜地、一曲歌声。心中总充满着亲切的回忆。

告别团山,我默默无语。我想,我可能是再也不会去了,我是再也找不回我们的团山了。 行游归来,和友人谈及行旅屐痕,友人端杯大笑,一饮而尽。我知道,他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了!


相关内容

  • 李白在蜀州的一些诗歌创作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争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呤到五更 ...
  • 石佛寺水库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石佛寺水库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自然旅游,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和以大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对石佛寺水库自然与人文条件的分析,确定水库生态旅游在水库大坝.水库中心运动区.水库度假区 ...
  • 云南各大茶山
    附:云南古茶山名录 西双版纳古茶山 勐腊县攸乐古茶山 勐腊县倚邦古茶山 勐腊县莽枝古茶山 勐腊县革登古茶山 勐腊县蛮砖古茶山 勐腊县易武古茶山 勐海县布朗古茶山 勐海县巴达古茶山 勐海县勐宋古茶山 勐海县贺开古茶山 勐海县南糯古茶山 勐海县 ...
  • 江楼旧感阅读答案
    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江楼旧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人独上江楼,所思有实有虚,请简要分析诗中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虚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
  • 学雷锋作文范文
    学雷锋作文范文 学雷锋作文范文 小编寄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雷锋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 从雷锋生活的年代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而如今的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社会如何变化,雷锋的精神永远不会改变,雷锋精神,始终召唤着我们 ...
  • 蝶恋花·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春暮 (662人评分) 8.3 朝代:宋代 作者:李冠 原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 ...
  • 破碎的流年,萧索的旧时光[散文欣赏]
    破碎的流年,萧索的旧时光. 忆流年,醉流年,醉梦流年,故时明月光. 旧时月,清时泪,清梦时光,忆里尽繁华. 寂寥的黑夜,空明的月光,在茫茫的星空中闪烁着几许明亮的流星,伊人在笑,笑看红尘世,醉舞梦江南. 不知不觉,已过了多少个春秋,那流年一 ...
  • 29登泰山观日出(4)
    17 登泰山 观日出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 谈安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 ...
  • 余姚古桥| 我愿化身石桥五百年 只等你走过
    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等你从我身上走过. 余姚是江南小城,水网众多,桥便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桥可能并不起眼,但是它们可能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洗涤. 它们身上,会不会也有生动感人,耐人寻味的故事呢? ...
  • 李白生平事迹表
    (搜集) 历史记年.公元 唐代纪年 重要历程 事迹纪略 697 神功元年 祖籍陇西郡 李白系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事迁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归蜀中. 701 长安元年 出生在蜀中据唐李阳冰.魏颢.范传正.刘全白.宋欧阳修.明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