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 范文中心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09/07

集合与函数概念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

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子集。记作A ⊆B .

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A B .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A B . U A ={x |x ∈U , 且x ∉U }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y =f (x ), x ∈A .

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

n

解:设x 1, x 2∈[a , b ]且x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为

偶函数. 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为

- 1 -

奇函数. 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一般地,如果x n =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 n ∈N +. 当n 为奇数时,a n =a ;当n 为偶数时,a n =a ⑴a =a n (a >0, m , n ∈N *, m >1);

r

⑴a r a s =a r +s (a >0, r , s ∈Q );⑵a

.

-n

n m

⑵a =

1

(n >0); n a

()

s

=a rs (a >0, r , s ∈Q );⑶(ab )r =a r b r (a >0, b >0, r ∈Q ).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记住图象:y =a x (a >0, a ≠1)

a x =N ⇔log a N =x ;a log a N =a . log a 1=0,log a a =1.

当a >0, a ≠1, M >0, N >0时:⑴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⑵log a

⎛M ⎝N ⎫n

⎪=log a M -log a N ;⑶log a M =n log a M . ⎭

换底公式:log a b =

log c b

(a >0, a ≠1, c >0, c ≠1, b >0).

log c a

log a b =

1

、(a >0, a ≠1, b >0, b ≠1). log b a

记住图象:y

=log a x

(a >0, a ≠1)

- 2 -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f (x )=0有实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

y =f (x )在区间[a , b ]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 (a )⋅f (b )

函数y =f (x )在区间(a , b )内有零点,即存在c ∈(a , b ),使得f (c )=0,这个c 也就是方程f (x )=0的根.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

体叫做棱柱。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⑴圆柱侧面积;S 侧面=2π⋅r ⋅l

⑵圆锥侧面积:S 侧面=π⋅r ⋅l

⑶圆台侧面积:S 侧面

=

π

⋅r ⋅l +π

⋅R ⋅l

- 3 -

⑷体积公式:V 柱体=S ⋅h ;V 锥体=

11

S ⋅h ;V 台体=S 上+S 上⋅S 下+S 下h 33

()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S 球=4πR ,V 球=

2

43

πR . 3

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平行、相交、异面。

7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平行、相交。 9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2

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⑶性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k =tan α=2

⑴点斜式:y -y 0=k (x -x 0) ⑵斜截式:y =kx +b

y 2-y 1

x 2-x 1

⑶两点式:

y -y 1x -x 1

=

y 2-y 1x 2-x 1

⑷一般式:Ax +By +C =0

- 4 -

⎧k =k 2

; 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有:⑴l 1//l 2⇔⎨1

⎩b 1≠b 2

⎧k 1=k 2

⑵l 1和l 2相交⇔k 1≠k 2;⑶l 1和l 2重合⇔⎨;⑷l 1⊥l 2⇔k 1k 2=-1.

b =b 2⎩1

⎧A 1B 2=A 2B 1

有:⑴l 1//l 2⇔⎨;⑵l 1和l 2相交⇔A 1B 2≠A 2B 1;

B C ≠B C l 2:A 2x +B 2y +C 2=021⎩12

l 1:A 1x +B 1y +C 1=0,

⑶l 1和l 2重合⇔⎨

⎧A 1B 2=A 2B 1

;⑷l 1⊥l 2⇔A 1A 2+B 1B 2=0.

⎩B 1C 2=B 2C 1

1P 2=x 2-x 12+y 2-y 12 =⑴标准方程:(x -a )+(y -b )=r 2

2

2

Ax 0+By 0+C A +B

2

2

⑵一般方程:x +y +Dx +Ey +F =0.

22

=O 1O 2

⑴外离:d >R +r ; ⑵外切:d =R +r ;

⑶相交:R -r

1P 2=x 2-x 12+y 2-y 12+z 2-z 12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

- 5 -

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N 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n 个个体组成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概率)均为⑴一表二图:

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

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书写,相同的药重复写。

x +x +x + +x n

⑴平均数:x =123;

n

取值为x 1, x 2, , x n 的频率分别为p 1, p 2, , p n ,则其平均数为x 1p 1+x 2p 2+ +x n p n ; 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1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x 1, x 2, , x n 方差:s 2=

n

1n

n

2

i

n 。 N

∑(x

i =1

-x ) ;

标准差:s =

∑(x

i =1

n

2

i

-x )

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y =bx +a (最小二乘法)

n

x i y i -nx y ∑⎪

i =1

⎪⎪b =n

2 2⎨x i -nx ∑⎪i =1

⎪⎪⎩a =y -bx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x , y ) 。

⑴事件: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⑶随机事件A 的概率:P (A ) =

m

, 0≤P (A ) ≤1; n

- 6 -

⑴基本事件: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 ⑵古典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共有n 个,事件A 包含了其中的m 个基本事件,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P (A ) =

m 。 n

⑴几何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P (A ) =

d 的测度

D 的测度

其中测度根据题目确定,一般为线段、角度、面积、体积等。 ⑴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⑵如果事件A 1, A 2, , A n 任意两个都是互斥事件,则称事件A 1, A 2, , A n 彼此互斥。 ⑶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B 发生的概率的和, 即:P (A +B ) =P (A ) +P (B )

⑷如果事件A 1, A 2, , A n 彼此互斥,则有: P (A 1+A 2+ +A n ) =P (A 1) +P (A 2) + +P (A n )

⑸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则称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 ①事件A 的对立事件记作A P (A ) +P (A ) =1, P (A ) =1-P (A ) ②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1、 . 2、 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ββ=α+2k π, k ∈Z }.

1、 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2、 =

l . r

3、弧长公式:l =

n πR

=αR . 180

n πR 21

=lR . 4、扇形面积公式:S =

3602

1、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 y ),那么:sin α=y , cos α=x , tan α=

- 7 -

y . x

2、 设点A (x 0, y 0)为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那么:(设r =x 0+y 0)sin α=0,cos α=0,tan α=0.

r r x 0

3、 sin α,cos α,tan α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函数线的画法.

2

2

y x y

4、 诱导公式:

⎛π⎫sin -α ⎪=cos α, sin (α+2k π)=sin α, 2⎝⎭

cos (α+2k π)=cos α, ⎛π⎫

cos -α⎪=sin α.

tan (α+2k π)=tan α. ⎝2⎭

⎛π⎫

sin +α⎪=cos α, ⎝2⎭⎛π⎫

cos +α⎪=-sin α. ⎝2⎭

sin (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sin (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5、 特殊角

sin (-α)=-sin α, cos (-α)=cos α, tan (-α)=-tan α.

1、 sin α+cos α=1. 2、 tan α=

2

2

sin α

. cos α

1、记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

2、 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对称轴、对称中心、奇偶性、

单调性、周期性. 3、 会用

五点法作图

.

- 8 -

1、 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f (x +T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1、记住正切函数的图象:

2、 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切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y =A sin (ωx +ϕ)1、 能够讲出函数y =sin x 的图象和函数y =A sin (ωx +ϕ)+b 的图象之间的平移伸缩变换关系. 2、 对于函数:

y =A sin (ωx +ϕ)+b (A >0, ω>0)有:振幅A ,周期T =

ω

,初相ϕ,相位ωx +ϕ,频率f =

1=

ω

.

1、 了解四种常见向量:2、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1、 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2、

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长度等于

1

个单位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3、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 9 -

1、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1、 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

+

+.

1、 与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相反向量.

1、 规定: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 记作:λ,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 ⑵当λ>0时, 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

)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 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任一向量,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λ1, λ2,使=λ1e 1+λ2e 2.

1、 =x +y =(x , y ).

1、 设a =(x 1, y 1), b =(x 2, y 2),则: ⑴a +b =(x 1+x 2, y 1+y 2),⑵a -b =(x 1-x 2, y 1-y 2),

⑶λ=(λx 1, λy 1),⑷//⇔x 1y 2=x 2y 1. 2、 设A (x 1, y 1), B (x 2, y 2),则:=(x 2-x 1, y 2-y 1).

1、设A (x 1, y 1), B (x 2, y 2), C (x 3, y 3),则 ⑴线段AB 中点坐标为

x 1+x 22y 2

,⑵△ABC 的重心坐标为, y 1+2

)x 1+x 2+x 3

3, y 1+y 32+y 3.

)

- 10 -

1、

a ⋅b =θ.2、 a 在b

θ. 3、

a =.4、

=.5、 a ⊥b ⇔a ⋅b =0.

2

1、 设=(x 1, y 1), =(x 2, y 2),则:⑴⋅=x 1x 2+y 1y 2

=

x 12+y 12⑶⊥⇔x 1x 2+y 1y 2=0

2、 设A

(x 1, y 1), B (x 2, y 2)=x 2-x 12+y 2-y 12.

1、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2、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3、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4、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tan α+tan β

()tan α+β=5、1-tan tan tan α-tan β

()tan α-β=. 6、1+tan tan .

7、记住15°的三角函数值:

1、sin 2α=2sin αcos α, 变形:sin αcos α=. 2sin 2α2、cos 2α=cos α-sin α=2cos α-1=1-2sin α, 变形1:cos 2α=1+cos 2, 变形2:sin 2α=1-cos 2.

2

2

2

2

22

3、tan 2α

=.

1-tan 2α

a b c

===2R . A sin B sin C

a 2=b 2+c 2-2bc cos A , b 2=a 2+c 2-2ac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

S ∆ABC =

111

ab sin C =bc sin A =ac sin B 222

b 2+c 2-a 2

cos A =,

2bc a 2+c 2-b 2

cos B =,

2ac a 2+b 2-c 2

cos C =.

2ab

, 当n =1时,⎧S 1

n =⎨

S -S , 当n >1时. n -1⎩n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通项公式:a n =a 1+(n -1) d ⑶求和公式:S n =na 1+

(a +a n )n n (n -1)d =1

22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⑵通项公式:a n =a 1q n -1

a 1-a n q a 11-q n

⑶求和公式:S n = =

1-q 1-q

()

1、

当a , b >0时,a +b ≥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

当a , b ∈R 时,a 2+b 2≥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

a 2+b 2⎛a +b ⎫

3、变形:ab ≤ ⎪, ab ≤

2⎝2⎭

转化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统一为等于计算交点坐标

逻辑关系知识点

.

.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p q 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p ⇒q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

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p (x )”. 短语“存在一个”、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p (x )”.

p p (x )⌝p ⌝p (x )

椭圆

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这1F 2)

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M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到F 1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 1,点M到F 2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 2,则

MF 1MF 2

==e . d 1d 2

F 1,F 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 1F 2)的点的轨迹

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M是双曲线上任一点,点M到F 1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 1,点M到F 2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 2,则

MF 1MF 2

==e . d 1d 2

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称为抛物线.定点F 称为

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称为抛物线的准线.

A、B两点的线段AB,称为抛物线的“通径”,

即AB=2p .

p

; 2p

若点P(x 0, y 0)在抛物线y 2=-2px (p >0)上,焦点为F ,则PF =-x 0+;

2p

若点P(x 0, y 0)在抛物线x 2=2py (p >0)上,焦点为F ,则PF =y 0+;

2p

若点P(x 0, y 0)在抛物线x 2=-2py (p >0)上,焦点为F ,则PF =-y 0+.

2若点P(x 0, y 0)在抛物线y 2=2px (p >0)上,焦点为F ,则PF =x 0+

(1)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

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2)模(或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3)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1)两个向量和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2)两个向量差的运算,遵循三角形法则.

a ,b b ≠0,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

()

在实数λ,使a =λb .

a 和b ,在空间任取一点O,作OA=a ,OB=b ,则∠AOB称为

向量a ,b 的夹角,记作〈a , 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a , b 〉∈[0, π]. π

a 和b ,若〈a , b 〉=,则向量a ,b 互相垂直,记作a ⊥b .

2

a 和b ,则a b cos 〈a , b 〉称为a ,b 的数量积,记作a ⋅b .即

a ⋅b =a cos 〈a , b 〉.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的长度a 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b cos 〈a , b 〉的乘积.

e 为单位向量,则有

(1)e ⋅a =a ⋅e =a cos 〈a , e 〉;

(2)a ⊥b ⇔a ⋅b =0;

a ⋅b

(4)cos 〈a , b 〉=;

a b (5)a ⋅b ≤a

b

a =(x 1, y 1, z 1),b =(x 2, y 2, z 2),则

(1)a +b =(x 1+x 2, y 1+y 2, z 1+z 2).

(2)a -b =(x 1-x 2, y 1-y 2, z 1-z 2).

(3)λa =(λx 1, λy 1, λz 1).

4()a ⋅b =x 1x 2+y 1y 2+z 1z 2.

(5)若a 、b 为非零向量,则a ⊥b ⇔a ⋅b =0⇔x 1x 2+y 1y 2+z 1z 2=0.

(6)若b ≠0,则a //b ⇔a =λb ⇔x 1=λx 2, y 1=λy 2, z 1=λz 2.

(7)

a ==

a ⋅b

(8)

cos 〈a , b 〉==

a b (9)A(x 1, y 1, z 1),B=(x 2, y 2, z 2),则

d AB

=AB=

l 的方向向量为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l 与α所成的角为θ,l 与n 的夹

l ⋅n

角为ϕ,则有sin θ=cos ϕ=.

l n

n 1,n 2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n 1,n 2的夹角(或其

n 1⋅n 2

补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若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为θ,则cos θ=.

n 1n 2

l 上找一点P,过定点A且垂直于直线l 的向量为n ,则定点A到直线l 的距

PA⋅n

离为d =PAcos 〈PA, n 〉=.

n

P是平面α外一点,A是平面α内的一定点,n 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则点P

PA⋅n

到平面α的距离为d =PAcos 〈PA, n 〉=.

n

《导数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

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函数f (x ) 在区间[x 1, x 2]上的平均变化率为:

f (x 2) -f (x 1)

21

2. 导数的定义:设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上有定义,x 0∈(a , b ) ,若∆x 无限趋近于0时,比值

∆y f (x 0+∆x ) -f (x 0)

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A ,则称函数f (x ) 在x =x 0处可导,并称该常数A 为函数f (x ) 在x =x 0=

处的导数,记作f '(x 0) 。函数f (x ) 在x =x 0处的导数的实质是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 3. 求函数导数的基本步骤:(1)求函数的增量∆y =f (x 0+∆x ) -f (x 0) ;(2)求平均变化率:(3)取极限,当∆x 无限趋近与0时,4.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f (x ) 在x =x 0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 =f (x ) 在点(x 0, f (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y =f (x ) 在x 0处的导数,即为曲线y =f (x ) 在点(x 0, f (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y -y 0=f '(x 0)(x -x 0) 。

当点P (x 0, y 0) 不在y =f (x ) 上时,求经过点P 的y =f (x ) 的切线方程,可设切点坐标,由切点坐标得到切线方程,再将P 点的坐标代入确定切点。特别地,如果曲线y =f (x ) 在点(x 0, f (x 0)) 处的切线平行与y 轴,这时导数不存在,根据切线定义,可得切线方程为x =x 0。

5. 导数的物理意义: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S 是时间t 的函数S (t ) ,则V =S '(t ) 表示瞬时速度,a =v '(t ) 表示瞬时加速度。

f (x 0+∆x ) -f (x 0)

∆x

f (x 0+∆x ) -f (x 0)

无限趋近与一个常数A ,则f '(x 0) =A .

∆x

(1)(kx +b ) '=k (k , b 为常数) ; (3)(x ) '=1;

(2)C '=0(C 为常数) ; (4)(x 2) '=2x ; (6)() '=-2;

x x

(8)(x α) '=αx α-1(α为常数);

(10)(loga x ) '=log a e =(a >0, a ≠1) ;

(5)(x 3) '=3x 2;

(7

)';

(9)(a x ) '=a x ln a (a >0, a ≠1) ; (11)(e x ) '=e x ;

(12)(lnx ) '=;

x

(14)(cosx ) '=-sin x 。

(13)(sinx ) '=cos x ;

2.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1)[f (x ) ±g (x )]'=f '(x ) ±g '(x ) ;(2)[Cf (x )]'=Cf '(x ) (C 为常数);

(3)[f (x ) g (x )]'=f '(x ) g (x ) +f (x ) g '(x ) ;

3.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y u '⋅u x ',即y x '=y u '⋅a 。 若y =f (u ), u =ax +b ,则y x

f (x ) f '(x ) g (x ) -f (x ) g '(x )

]'=(g (x ) ≠0) 。 g 2(x )

(4)[

1. 求函数的单调性:

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方法:设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内可导, (1)如果恒f '(x ) >0,则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上为增函数; (2)如果恒f '(x )

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步骤:①求函数y =f (x ) 的定义域;②求导数f '(x ) ;

③解不等式f '(x ) >0,解集在定义域内的不间断区间为增区间;④解不等式f '(x )

反过来, 也可以利用导数由函数的单调性解决相关问题(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设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内可导,

(1)如果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上为增函数, 则f '(x ) ≥0(其中使f '(x ) =0的x 值不构成区间) ; (2) 如果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上为减函数, 则f '(x ) ≤0(其中使f '(x ) =0的x 值不构成区间) ; (3) 如果函数y =f (x ) 在区间(a , b ) 上为常数函数, 则f '(x ) =0恒成立。 2. 求函数的极值:

设函数y =f (x ) 在x 0及其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 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 (x ) >f (x 0) (或f (x )

可导函数的极值,可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基本步骤是:

(1)确定函数f (x ) 的定义域;(2)求导数f '(x ) ;(3)求方程f '(x ) =0的全部实根,x 1

(4 3. 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如果函数f (x ) 在定义域I 内存在x 0,使得对任意的x ∈I ,总有f (x ) ≤f (x 0) ,则称f (x 0) 为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最大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极值不一定唯一,但在定义域内的最值是唯一的。

求函数f (x ) 在区间[a , b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

(1)求f (x ) 在区间(a , b ) 上的极值;

(2)将第一步中求得的极值与f (a ), f (b ) 比较,得到f (x ) 在区间[a , b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 解决不等式的有关问题:

(1)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绝对不等式问题)可考虑值域。 f (x )(x ∈A ) 的值域是[a , b ]时,

不等式f (x )

不等式f (x ) >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f (x ) min >0,即a >0。 f (x )(x ∈A ) 的值域是(a , b ) 时,

不等式f (x )

不等式f (x ) >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 ≥0。

(2)证明不等式f (x )

- 21 -


相关内容

  • 高三后期备考这样提分才快
    高三后期备考,这样做,才提分快! 距离今年的高考不到40天了,在这最后的阶段,高三学生应该怎样复习备考,才能在最后笑得更好?对此,衡水中学各学科名教师予以指导,希望能对莘莘学子们有所裨益. 语文 不去看远方模糊的,做好手边清楚的.(郭春容) ...
  • **壁虎漫步**的文件夹[[壁虎书屋]]
    英语词组大全 英语词组大全. 阅508  转90  评0  公众公开  12-05-15 22:26 [精]周易全文及译文 周易全文及译文. 阅1878  转118  评0  公众公开  12-05-15 21:58 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全 英 ...
  • 数学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玉门油田一中数学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一. 指导思想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重点学科.数学学科的稳定与发展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结合我校数学教学实际,数学教研 ...
  • 20**年届高三数学备课组复习备考计划
    2018届高三数学备课组复习备考计划 高三数学备课组 柳建林 一.目标:以面向高考, 面向学生, 面向新课标为指导, 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后辅导为辅,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努力争取在2018年高考中取得满意的 ...
  • 高考数学得分技巧和失分雷区-掌门1对1
    高考数学得分技巧和失分雷区-掌门1对1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并不能依赖多做题,在进行了好几个月的复习之后,也需要我们进行专项题型的训练,这个阶段一般能够坚持到高考,高考数学如何做,过来人将给大家做出全面的指导,面对复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剪不断理 ...
  • 解读高考数学做题速度
    解读高考数学做题速度 距离2017年的高考还有两个月了,这两个月时间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最后的学习巩固中提高成绩以及怎样把握高考同时提高做题速度保证正确率,最难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数学了,北师特学校总结了一些,归其原因有一下几个: 最重要的就 ...
  • 关于高三数学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高三数学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作者:苏广普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4期 摘 要:高三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时期.在高三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考的实际和学生 ...
  • 我的高三故事 | 从上海中学考入北大清华,上海小囡在新高考中抓住了机遇
    2017年上海高考本科录取逐渐进入尾声.祝贺上海小囡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今年是新高考元年,新高考的实施,给很多考生和家长带来了获得感.回首高三生活,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考生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肺腑之言.喏,那些考 ...
  • 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
    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这样的故事!) 2016-06-05 他叫章程龙,是2015年高中应届毕业生. 他的高考成绩是: 语文:121分:数学:119分:英语:125分:理综:238分:总分603分. 成绩不错,但这并不足 ...
  • 04高考试卷分析
    04高考湖北卷数学试题评价报告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数学试题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新颁布的<数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的各项要求,在遵循"在三个有肋于"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