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提纲 - 范文中心

心理学提纲

06/22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 二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的内容:

分为两类: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 (2)个性心理特征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

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公认为是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 (2)发展性 (3)实战性

5、心理学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6、反射种类分为: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从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是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凡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

(3)影响因素不同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 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3、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其它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2)、感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通过感觉提供的信息来了解机

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事物)

3)、感觉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4、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形成某种印象之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它方面

特征。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

刻板效应: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

5、错觉概念: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 错觉分类 :1、图形错觉 2、形重错觉

3、大小错觉 4、方位错觉

5、运动错觉 6、时间错觉

6、观察的定义 :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较为持久的知觉。

第四章 记 忆

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重现)

3、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的不同分

(二)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

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世界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

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种被暂留的过程。

短时记忆 :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只有1分钟左右的记忆。

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保持1分钟以上,仍至终身的记忆。

4、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保持——记忆的中间环节定义:信息的储存过程

遗忘——保持的对立面(记忆的孪生兄弟)

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规律: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影响识记的因素:1.主体的情绪状态 2.对材料的理解

3.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4. 识记材料的数量 5.识记的目的性

5、再认或回忆的规律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因素:识记的水平(牢固程度)、材料的性质(相似程度)、时间间隔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2)联想线索

3)干扰的影响 4)主体的情绪状态

6、记忆的品质与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的品质:1)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备用性)

记忆力的培养: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4)讲究记忆卫生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1、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

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间接性:人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它事物为中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概括性:人脑对同类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动作思维: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2)、形象思维: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二)根据思维的目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或集中思维):思考问题时信息朝着一个中心聚拢,从而形成单

一、确定答案的认知过程。

2)、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各种合乎条件的解答。

(三)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

1)、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利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出现

的问题。

2)、创造性思维:利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性:

1、对外思维

2、对内思维(元认知或元思维)

3、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演义与归纳

4、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1)给定条件(问题的起始状态) 2)问题的目标状态 (问题的答案)

3)障碍 (找到答案的经历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的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觉情境的影响 2)、功能固着的影响

3)、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4)、原型启发

5)、定势的作用 6)、迁移作用 7).情绪与动机

5、想象的概念: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表象的过程。

分类:

1)无意想象:不由自主的无意识想象,其极端就是做梦。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

6、有意想象的分类:

1)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中构建新表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3)幻想: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

1、科学幻想: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有一定科学成分,可能成为现实

2、理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

3、空想:违反客观规律、不能实现

7、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是指其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思考,并提出许

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8创造性思维过程: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10、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1)区别:

反应内容不同:感知觉-外表、思维-本质

反应方式不同:感知觉-直接、思维-间接

认识阶段不同:感知觉-感性、思维-理性

2)联系: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感知觉的提升和发展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1、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情绪

1)主要指那些与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2)为人和动物共有

3)具有情境性、暂时性 4)表现出冲动性、外显性

情感:

1)主要指那些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为人类特有

2)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3)深沉、内隐(意识支配)

联系:

1)情绪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2)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它影响着情绪的发展变化

3、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1)面部表情 2)体态(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动力功能 2)组织功能

3)信号功能 4)感染功能 5)保健功能

5、情绪的种类:

(一)我国古代的分类:喜、怒、哀、乐、爱、恶、惧

(二)现代分类: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紧张度又分为三种:

1)心境:是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6、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别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

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

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 感:是指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8、教学中的情绪、情感教学中的应用;

1)在各科教学中明确情绪情感教育目标

2)以知促情:

(1)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2)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择法)

3)以情动情——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

第七章 意 志

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 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理解:1)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意志总是表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

2、意志行动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对行为的调控性--激励、抑制

3、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知

1)认知活动是意志活动的前提——行动目的的确定、行动方法和手段、行动调节

等依赖认识

2)意志也影响人的认知活动

(二)意志与情感:意志受情感(积极的、消极的)的影响,但反过来意志也影响情感

4、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①确定行动目的

②选择行动的方法和制定行动的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①及时执行决定 ②克服困难

5、挫折的概念: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

或目标无法实现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6、挫折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自然条件的原因 社会条件的原因

(二)主观原因:个体生理原因 个体心理原因

7、挫折的反应:1)攻击(直接攻 击转向攻击(找替罪羊))

2)退化 3)固执 4)冷漠 5)幻想

8、挫折的心理防御方式:1、合理化效应(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

2、压 抑 3、幽 默 4、升 华 5、补 偿 6、逃 避

9、挫折的自我调节:1)正确对待挫折

2)学习应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改善挫折情境 6)进行适当的生活磨炼

10、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盲从、独断性

2)果断性--优柔寡断、轻率

3)自制性--任性、放纵

4)坚定性 --怯懦、执拗

11、意志的培养:1)加强目的性教育,增强责任感

2)事做起,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3)加实践活动,磨炼自己的意志

4)象感染,榜样示范

5)我反省,扬长避短

1、注意的概念:是人的心理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性

1)指向性:是指在众多事物中挑选某一(某些)对象进行反映;

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

2、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4、无意注意:亦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无意注意的规律: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颖性、运动变化性、对比性

(2)主体本身所处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6、有意注意的概念:也叫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注意的规律: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对事物的间接兴趣3意志努力

8、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1、个性的概念: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统一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3)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3、需要的概念: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

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5、动机的概念: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6、动机和需要之间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转化为动机往往要经过一个发展阶段:

首先,需要的强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其次,必须存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诱因,即能够满足需要的刺激物。

7、动机的分类:

按生理基础分为: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

按持续时间与影响范围分: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

按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主导性动机 辅助性动机

8、学习动机的激发

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相结合;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3)以正面表扬为主;

4)适当使用奖赏与惩罚;

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6)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9、兴趣的概念: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能力的概念: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条件。

2、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自1905年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即比纳-西蒙量表问世至今。

美国著名医学家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创新了新的智力测验表,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各年

龄代表性的智力量表

3、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结构)的差异 2)发展水平的差异

3)表现早晚的差异 4)性别差异

第十一章 气 质

1、气质的概念: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所谓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

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

2、气质的特性:天赋性 稳定性 可变性

3、气质的类型的基本特征:1)多血质 2)黏液质 3)抑郁质 4)胆汁质

第十二章 性 格

1、性格的概念: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

2、性格与气质:

(一)区别:

1)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气质表现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几乎囊括人的社会心理特点;

3)气质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可塑性大,变化较快;

4)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二)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

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难易。

3)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

3、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结构特征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人、对事、对己

2)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行为目标、对行为的调控、对决定的执行

3)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

4)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风格

4、性格类型:

1)按心理机能的优势来分——理智型、情绪型和 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来分——外向型和内向型

3)按个体活动的独立性来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4)按时间上的匆忙感、紧迫感和好胜心来分——A型、B型和C型性格

5、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社会因素 5)主观因素


相关内容

  • 20**年上海社工四级面试
    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问题-人-环境"模式参考) 案例一: 问题:家庭经济状况.母亲疾病.学习压力 人:个性叛逆.自卑感 环境:与母亲的交流.社会支持系统 (亲友.社区的物质与精神支持) 案例二: 问题:网络成瘾.学习成绩 ...
  • 初一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初一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知识点) 第一课 生命的乐章 一.生命独特而可贵 1.生命的起源来自哪里?(P3) 2.人类诞生的时间( ),地球上的生命诞生的时间(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 )而来.(P3) 3.自然界的生物千姿百态,每个生命都 ...
  • 三年级上册习作
    作文提纲 不拟提纲不作文 --刍议小学作文提纲的拟订 郑和平 郑传忠 有写作经验的人,在写作之前先要拟一个作文提纲.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拟订作文提纲,就是制订作文计划,它是布局谋篇的外在表现形式. "提纲"一词来源于渔 ...
  • 怎么写好教育教学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异彩纷呈,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愿望. 然而在 ...
  • 公务员面试复习备考方案
    一.超量准备原则 一切面试答辩的成功都有赖于平时的练习,知识的积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辽宁省公务员面试为结构化面试形式, 但在题型设置上有其针对性,所以在备考时候要做到"全面了解,重点把握",就是要在掌握结构化面试流程的同 ...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主要流派提纲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直觉主义.新批评.存在主义.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空间研究 英 ...
  •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枝江市白洋中学 刘学明 一.什么是地理板书 地理板书是教师课前经过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的认真构思.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然后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的教学要点和讲授提纲,是对教学内容所作的文图解 ...
  • 政治七下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一.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 ...
  •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课 第一次握手 1.交往必备的品质交往的原则:微笑 幽默 宽容 真心待人. 2.交往的最大技巧:真心待人 3.微笑作用?P 课本37页共3点 答:微笑在脸上,其本源却在内心.爱的微笑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 的迷宫.微笑能使交往变 ...
  • 我也不记得这里面是什么了
    亲历者全面.客观总结10年英语+11年考生必须要看的建议 本人二战,其他科目都还不错,唯独英语很没底,估分50上下(考的地方去年划线60).这两天在论坛上默默的看了很多人对今年英语的评价,觉得今年的英语对全国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一次打击.不过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