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 范文中心

1.1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09/27

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树立科学探索精神;

2. 运用实例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3. 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导入】由《开学第一课》的学习对象导入-----我们的地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来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学习过程】

活动一:你对地球了解有多深?

:畅谈“自己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活动二: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球体?

:对比阅读-----课本P5《阅读活动》B 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各小组依次“重温人类探索地球形状之路”;

1. 天圆地方说

2. 盖天说

3. 浑天说

4. 亚里士多德提出“球体”

5.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6. 地球全貌卫星图。

得出结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活动三:你能找到哪些证据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小组讨论“-寻找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哪些?”

提示:①从人类漫长的探索历程 提取 ②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说明 ③利用地图册 :某一小组代表发言或展演相关证据,其他组进行补充。

小结“五大证据”:海上帆船的远眺现象(建议可用雨伞和图片演示说明);月食日影;麦哲伦坏球航行;卫星图;站的越高,看得越远

活动四:地球这个球有多大?

:如何来描述一个篮球的大小?------球体通常用半径来描述大小;

:读课本P6的C 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地图册P3. ,完成: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赤道半径是 ;极半径是 ;

(2)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活动五:算算赤道有多长?

:根据数学知识和赤道半径计算赤道周长=2πR (=40053.84km)。 活动六:计算----当全球人口增至100亿时,我们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已知条件:地球表面积 ;全球陆地面积:30%;宜居土地:30%。

(1)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赤道周长 ;表面积 。

【当堂检测】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 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2.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 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 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3. 地球的形状是( )的球体。

A. 正圆 B.南凸北凹 C.不对称 D.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

【学后记录】整理笔记,记忆和消化知识。

第2-5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应用;

2. 明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掌握经纬线的分布规律;

3. 学会判读经纬度。

4. 理解及掌握经纬网的应用----定位和划分半球。

5. 学会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导入】复习---请用所学知识向他人介绍“我们的地球”。(形状+大小)

【学习过程】

活动一:想想办法-----实现站在地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的愿望。

:发散思维,思考讨论:通过什么方式能看到整个球状的地球?

:各小组板演讨论成果。

结论:地球仪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地球的最佳方式和好帮手。

活动二:观察地球仪,找找它与真实地球有何联系和区别?

:观察地球仪和阅读课本P6-7,找出地球仪的概念和构成。

:1. 地球仪是什么?

2. 地球仪由什么构成?和真实的地球有何不同?

1. 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2. 构成:(1)地物:陆地、海洋、国家、山脉、河流和岛屿等--------用不同的文字、符号和颜色表示。

(2)地轴、南北极、赤道、经纬网。--------地球上本没有,而是人们假想的。

【当堂检测】

请在板图中适当的位置填写:地轴、南、北极、赤道。

活动三:认识经纬网------1. 纬线和纬度

阅读课本P7-9页,图册P4-5,及观察地球

仪。完成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纬线?

(2) 纬线的特点:形状 ;长度 ;方向 ;

(3) 纬线之间的关系: ;

(4) 如何区别纬线?

(5) 选出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纬线: ;

(6) 请用简图表示纬线。

:自学后,小组交流。随后就分配到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各组讨论达成共识后,派代表上台板演讨论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解说。 某组解说时,其他组认真听,课提出质疑和补充。

【当堂检测】:判读各种纬线图。

活动四:认识经纬网------2. 经线和经度;

阅读课本P7-9页,图册P4-5,及观察地球仪。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经线?

(2)经线的特点:形状 ;长度 ;方向 ;

(3)经线之间的关系: ;

(4)如何区别经线?

(5)选出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经线: ;

(6)请用简图表示经线。

:自学后小组交流。随后就分配到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各组讨论达成共识后,派代表上台板演讨论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解说。(其他组认真听,课提出质疑和补充。)

活动五:小结归纳所学的经纬线知识,完成下表。

活动六:谁反应最快?“经纬度”拍掌游戏。

游戏规则:

1. 横排的同学代表纬线,竖列的同学代表经线;

2. 以第3横排为赤道,课室中央的组距为本初子午线,每隔一排或一列度数相差30°。

3. 明确自己所代表的纬度和经度分别是多少?

4. 当老师随意点一个纬度/经度时,如果是你代表的那个拍掌。看谁反应最快? 活动七:你会利用经纬网吗?

:通过游戏,你学到了什么?经纬网有什么用?-------定位

:情景设置----如果某航船不幸在太平洋遇难了,他该如何向国际救援中心SOS 求救?

活动八:你会如何划分半球?

:讨论找出你认为最合适的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明理由。 :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分界线)和理由。

【当堂检测】

1. 在下图中填写各线的纬度和经度。

2. 读出下图A 、B 的经纬度,在图中找出经纬度为(20°N ,160°E), 并用点C 标出。

:经纬网的应用

1. 定位-----经线和纬线的交点;

2. 划分半球:南北半球----赤道;东西半球-----20°W,160°E。

3. 定方向。

【学后记录】整理笔记,记忆和消化知识。


相关内容

  • 九年级历史上册 4.1 近代社会的曙光教案 中图版
    第1课 近代社会的曙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 ...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何青青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 ...
  • 大地的震动教案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大地的震动>内容选自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本课时教学内容有"了解地震危害"."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征兆& ...
  •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优秀教案(精品)
    17.石头书(第一课时)教 学 目 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勘探"."地壳"."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一.谈 ...
  • 二年级上册语文[假如]公开课教案(原创)
    <假如>教学设计 应 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 4.初步认识诗歌的特点,学写诗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 ...
  •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 ...
  •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500字:月球之旅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500字:月球之旅 篇一: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500字:月球之旅 2096年,我在哈佛大学发明了一艘巨型的宇宙战斗飞船"普罗米修斯"号.我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在这个月将"普罗米修斯&qu ...
  • 20**年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 新年伊始,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七年级下册的地理 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 ...
  • 苏教版三上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和<提出问题>五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2. 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