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 范文中心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10/01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 言

一、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和平与发展的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二、三种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分析

(一)单极霸权秩序

(二)两极对抗秩序

(三)多极均衡秩序

三、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构想

(一)各国有关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

(三)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实现途径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论 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终结。伴随着旧秩序的解体,世界处于向新秩序的过渡时期,建立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便摆在了世界各国的面前。以海湾战争为契机,世界掀起了有关国际新秩序的讨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进入21世纪,冷战结束也快十年了,而国际社会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对有关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继续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各大力量综合国力的消长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实力对比的“一超多强”特征总体上不会发生根本变化。2、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下,国际关系不再是以传统的条块分割式、区域性、分散地发展,而是表现出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的、密切联动的演化态势。全球化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发展趋势要求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3、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和平”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在扩大。发展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落后的问题;二是共同发展,缩小南北差距的问题。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是密切相关的。时代的呼唤必然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实现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准备充分的条件,为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二、三种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分析

国际社会主要存在着三种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单极霸权秩序、两极对抗秩序、多极均衡秩序。

1、单极霸权秩序是指由一个霸权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霸权国,是指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在这种秩序中,通常只有一个实力最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单极霸权秩序模式认为,两极格局终结后出现了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或称“单极阶段”,它既反映一种力量对比的现实,也代表美国的目标追求。当前美国拥有无可比拟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其他国家无可匹敌,因而当今世界已进入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时代。

2、两极对抗秩序,是指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两个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形成一种势力均衡的状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国际事物,主导国际进程。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必将是多极的,但两极对抗秩序模式认为,未来的世界回归两极模式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世界新秩序的模式既可能是美俄对垒,也可能是美日或美中对抗。但是,最可能出现的形式是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或者全体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

3、多极均衡秩序,是指由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大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国际事物,主导国际进程。多极均衡秩序模式认为,冷战结束后,原有的多极化趋势凸显出来,而且日益明显并不可逆转,世界正处于制约单极和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世界呈多极化趋势,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从核心区域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不可能出现那种具有唯我独尊力量的所谓世界帝国。影响国际秩序建立的必定不是某一国家或某种因素。 三、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构想

1、美国一心想建立在美领导下的“单极世界”的秩序,而西欧和日本则认为世界新秩序“决不会由美国一极构成”,他们提出了“美德日”或“美欧日”三级体制,以及“美日合霸”、“西方富国俱乐部”共管世界事务等主张。无论是美国的、还是西欧、日本的主张,始终没有摆脱旧秩序的窠臼。中国则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以多极化为理念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2、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应包括如下内容: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互不侵犯;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尊重各国的独立自主,反对以任何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尊重联合国,支持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使其成为世界新秩序的有效保障机制;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要使国际政治新秩序行之有效,必须有相应的实现途径。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新秩序实现的途径之一。政治新秩序保障机制的主要作用即在于:促进国际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和协调;调和国家间的利害冲突;防止和制裁对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侵犯;保证新秩序的原则、内容以及运行方式的实施和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贫穷的愿望和利益,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联合国50多年来的历程表明,它在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它个别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联合国可以作为保障机制,但尚需加强,也亟待改革。在改革联合国作为国际政治新秩序机制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区域性组织作为地区新秩序的机制保障,这也应当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需要所在。

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格局是国际秩序的现实基础,而国际秩序则是格局的原则体现。一定时期的国际秩序是以这个时期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的。每种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总是要确立起使这种格局得以维系和运行的原则 、规范和机制,亦即与这种格局相适应的国际秩序。既然国际格

局和国际秩序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因此, 我们认为: 推动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也应该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实现途径之一。

国际秩序同国内秩序一样,都依赖于一定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规范,就毫无秩序可言。因此,我们认为,建立相应的准则来规范国际行为也应该是新秩序实现的途径之一。联合国宪章、 各种国际法、各种国际社会的组织、章程早已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已成为较普遍承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利用已有的准则的基础上,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准则。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he bi-polar structure, formed just after the World WarⅡ, disappeared suddenly, marked by the collapse of East-Europe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world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towar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Constructing the 21st century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is in the front of the world countries. The Gulf War being a turning point, the world set off a discussion 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1999's Kosovolt War pushed the discussion on this problem to a climax.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end of the Cold-War has almost been 10 years, bu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mmon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o construct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on the 21st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has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ve emerged deep change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War .One is that the world various forces have broken up and realigned. The world structure has emerged the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various forces will change furth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one power, many forces", America, Europe, Japan, China, Russia, the contrast of this five powers' actual strength, will not change

fundamentally. The second i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interdependence deepen among countri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era,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ll not develop as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regional-area, decentralization, but will show the evolution state of the interdependence, the whole world character, closely movement among countries. The Globalization deepens the relation of the interdependence among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quires to change the ol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The third is that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s still been the theme of the world of today.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Wa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ld theme of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more meaningful, and the extension is enlarging. The world theme,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nstructing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 appealing of the Times will provide the good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refore, it is easy to seize the premise of the theme, and adjust the way of the fulfilling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according to the changed condition. We can prepare full te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and do what we should do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re are three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at is the uni-polar hegemony order, the bi-polar antagonism order and the multi-polar balance order.

The uni-polar hegemony order is that a hegemony country or groups leads and rules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 hegemony country is that a great-nation far exceeds other countries in the actual strength of economy, military, politics, etc. It can practice its will forcefully and realize it during a period of time. In this order, only a country or group with the most actual strength ca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s usual. This model thinks that the world emerges a uni-polar world, which is also called “uni-polar stage”, dominated by America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War. It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the contrast of strength, also represents the aim pursuit of America. The America today has had strength of economy,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yond compare. The other countries are unmatched. Therefore, the world today has entered a uni-polar era dominated exclusively by America.

The bi-polar antagonism order is that the two world great-nations or groups lead and rul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is order, the two great-nations

or groups form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y are mutual related and mutual restricted,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together, and do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course.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War, although many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 that the future world order will be multi-polar, the model of bi-polar thinks that the future world can’t exclud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retreatment of the bi-polar model. The model of the world new order will be the antagonism between America and Russia, America and Japan, or America and China. But the most probable form emerged will be the group of China and Russia versus the union of America and Europe, or the whole group of Asian countries versus the union of America, Europe and Russia.

The multi-polar balance order is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which is leaded and ruled by several or lots of great-nations or country groups. In this order, great-nations, which are influenced mutually and related to each other, affect commonly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do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progress. This model believes that after the Cold-War, the former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is evident increasing and irreversible, and the world is in the period of restricting the uni-polar and transiting to multi-polarization. The world presents the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the leading r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transiting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and is extending from central area to outer area,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so-called world empire having unique power is not able to arise.

USA has been wanting to construct the order “the uni-polar world” which is leaded by USA, however, West-Europe and Japan believe that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will be by no mean composed only of USA, they advocate the views such as tri-polar system composed of USA, German and Japan or USA, Europe and Japan, the common control over the world by USA and Japan or “the Club of Western Rich Nation”. The views not only of USA but of West-Europe and Japan haven’t gotten rid of the pattern of the old order. By contrast, China advocates that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the multi-polar idea.

What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based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includes is mutual respect for territorial and sovereignty, mutual non-aggression, the equal status of not only powerful state but the weak state, the objection of the powerful oppressing the weak, and the rich riding over the poor, respect for maintaining dependence and keeping the initiative,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the objection of forcing its own values, ideology and developing pattern on others, respecting the UN and advocating its larger and more active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peace,

so as to make it the efficient security system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based on multi-benefit and equality as well as common development.

There must be corresponding realization ways in order to make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effective, one of which is to construct

corresponding secure system. The role of secure system of the political order is to promote the unity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and state interest, reconcil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among nations, prevent and

punish the vio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verall interest, and assure the

exer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rinciple, contest and operating means of the new order. The aim and principle of the UN reflect the ideal and interest, of longing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objective to war and poverty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s identical with the request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 fifty-year history of the UN shows that its role on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and striving for common development is incomparable by other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a secure system, the UN must be reformed speeding. Based on reforming the UN as the secure system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developing further and perfecting regional organizations to make them the secure system of the new area order is also the request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are the two historical categories closely related. The structure is the realistic base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s the principled embodiment of the structur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a period of time is based on and is always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of that time. A new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will not form until the principle, norm and system maintaining and operating the structure are established, which ar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which the structure fits for. Since there is so clos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we believe that one of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in 21st century is to propel the multi-polar structure’s formatio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depends on the behavior norm as the internal order.

Apart from the nor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s beyond order. Therefore, we think that constructing the corresponding norm to guide the international behavior is also one of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new ord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norms, we should establish new n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内 容 提 要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着眼于揭示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国际政治秩序作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旧秩序的解体,恰恰为探求新秩序提供了契机。第二部分,考察国际社会存在的三种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单极霸权秩序、两极对抗秩序和多极均衡秩序。在对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提出了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想。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应该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构筑;其实现途径是发挥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组织的作用;推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在利用已有的准则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新准则来规范国际行为。

前 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终结。伴随着旧秩序的解体,世界处于向新秩序的过渡时期,建立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便摆在了世界各国的面前。以海湾战争为开端,世界掀起了有关国际新秩序的大规模讨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进入21世纪,冷战结束也快十年了,国际社会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达成

共识。多极化虽然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但其最终形成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格局是国际秩序的基础,一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一定的国际格局相适应的;只有当国际格局形成以后,国际秩序才能建立。而每一种秩序以及规则,在政治学领域,实际上都意味着一种制度化的价值分配(或国际资源配置)模式。那么,国际秩序即是一种国际资源和价值的配置模式。所以,国际秩序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建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应该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处于向新秩序过渡的历史时期,对有关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终结。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对“多极化”一词的界定,学术界尽管众说纷纭,但用它来描述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几乎已成共识。肯尼兹・华尔兹认为:冷战后“人类开始生活在一个超越简单化和对称美的时代”[1],亨廷顿则断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2]。所谓多极化,主要是指世界上存在着若干实力相当,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国际力量。这里的国际力量作为一极,一般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政策运用比较得当,能得到国内多数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

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各个极或中心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展开竞争,又合作对话。当然,极或中心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多极化”意味着当今世界不只存在一个“极”,而是存在多个“极”或“力量中心”,即世界朝着出现五个(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极”或更多的“极”的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从那时起,美国不仅享用了“和平红利”的最大份额,且因占据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益最多,在世界经济中明显地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从1991年开始连续9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受到1997年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但1998年的美国生产总值增长仍达到3.8%,出口增长7%的水平,“美国经济有109个月或者说110个月一直维持着景气的状态”[3]。综合国力相对于其他力量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加大。199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5000亿美元,大体相当于日、德、英、法四强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倍[4]。此外,美国的“软实力”,如在一个多边国际环境中的联盟组建力和制度约束力也是别国难以达到的[5]。军事上,美国的优势尤其明显。不仅在常规力量和核力量方面,其他国家难望其项背。在开发应用尖端武器技术上,美国更是遥遥领先。“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美国居统治地位的程度令人震惊。从军事方面看,过去1000年中,头号世界强国与二号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大过,甚至大英帝国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显示出像美国的武器装备今天具有的优势”[6]。故美国仍将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全面优势。然而美国当今的国际地位已不能同冷战时期相比,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或其综合国际影响力正在并将继续相对下降,这种下降并没有也不可能因美国经济近年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彻底扭转。大体而言,美国在对待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在环保、人口、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领域,在对待欧盟、日本等盟国关系方面,也包括在联合国事务的介入上,越来越表现出作为“霸主”独霸世界的力不从心,而更倾向

于寻求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合作霸权”。美国自己也承认,它必须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才能起全球作用,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的反恐怖战争,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受到它的盟国——德国、日本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与此同时,其它一些大国正在恢复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它们同美国各方面的差距正在从过去的有所扩大向逐步略有缩小的方向发展。以英、法、德、意等欧洲大国为核心成员的欧洲联盟,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治上的一体化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外交自主倾向更加明显。进入90年代的日本因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状况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但日本毕竟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它继续为成为政治大国而积极活动,并试图通过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欧日实力的上升,其对美国的独立性也日益加强。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它们有时已不惜与美国相抗衡,表明欧日与美国的关系已逐渐从昔日附属与支配的关系向平等竞争的伙伴关系转化。虽然欧日同美国之间摩擦不断,但不会走向分裂和对抗,它们之间的关系会长期处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所体现出来的欧日地位的逐步提高,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取代了前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的位置,但因其国内政局动荡和经济困境仍未根本扭转,故俄罗斯目前已不具备世界超级大国的实力地位。但俄罗斯毕竟仍旧是一个军事大国,其战略核武器与美国不相上下,是能够抗衡和摧毁美国的唯一军事大国,仍然保有重大的政治影响。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在地缘战略上占据重要位置,在独联体范围内居主导地位,对世界其它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历史角度看,它具有大国意识和大国资源,有良好的教育和科技基础,一旦政局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假以时日便能重振大国雄风。“俄罗斯经济起飞的人力、物力和组织资源已万事俱备,因此,在今后25年内的某一时刻,这些资源将保证起飞成功。合理的猜测只能是,在2010年和2020年期间,俄罗斯将再次成为经济大国”。[7]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当前,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理国际争端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日渐成熟,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立足周边,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合理要求;同美、日、俄等大国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入,安全与战略对话不断加强。军事上,中国被看作是世界第三大核力量,常规力量也比较强大。其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不会对其他国家形成威胁。中国在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已成为对全球事务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是最坚定地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崛起,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之后,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近年来获得显著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近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一倍以上,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既是推动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又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力量对于美国主导世界客观上起着巨大的制约和挑战作用,国际体系的结构因此呈现出多极化发展取向,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世界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但其最终形成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正如江泽民2000年7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8]

国际秩序的建立、维护、打破和重建都是由一定的国际力量对比决定的。国际秩序的更迭是由国际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直接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动而造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为新秩序构建提供了契机。在新

秩序的构建中,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打破冷战时期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旧秩序,使新秩序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只要时机得当,各种力量都会为新秩序的建立贡献力量。

(二)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流行开来的。当时,它开始取代“国际化”、“跨国化”和“一体化”等术语,用来描述跨边界的人类互动不断强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关注的热点。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全球化作了不同的界定。全球化作为一个描述时代性的概念,它强调上世纪末所显示出来的新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正如西方学者指出的那样,“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9]。对于全球化的界定,学术界存在分歧,但用它来描述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已达成共识。“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这句含糊的话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感觉,即世界政治的性质在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个变

[10]化含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全球化显然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现实和过程,

很难给出一个标准定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应在一种纵横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视野下理解和审视全球化。从这一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进程,最抽象地说,它意味着某种人类共同体和相互依赖——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乃至囊括一切层面的——在客观和主观上的生成;这样一个进程具有通向某种单一世界的表象或潜在趋势,但是在当前不同地区的人类的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境中呈现出各种矛盾性和发展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全球化发展的不可逆性,已使世界踏上了一条新的征程。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以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伸展。尤其是近年来,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全球化

所带来的多重深刻影响。当代的全球化空前地改善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著名的国际关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话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

[11]。亨利・基辛格博士则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断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在全球化时代下,国际关系不再是以传统的条块分割式、区域性、分代,一个世界各国在经济、交流和人类理想等方面已变得相互依赖的时代[12]

散地发展,而是表现出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的、密切联动的演化态势。具体来讲,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生产力在20世纪得到迅猛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经济市场体系之中,国际分工的深度、广度和水平不断加深,世界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速度加快,总体上把各国经济连结成一个密切联动的有机整体。它不但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整体性发育,而且使得世界各国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存性也大为增加,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世界越来越进入一个比20世纪70年代更加相互依赖的时代。正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进程,带动和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合作性的发展,国际合作、经济增长以及世界和平愈来愈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流[13]。

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发展趋势要求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各个国家在相互依存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一般来讲,西方大国在目前的相互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中小国家则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当今的相互依存虽仍带有不平等的色彩,但是赢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西方大国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国际关系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复合的相互依存”在多层次上和多领域中同时存在。即使是经济实力雄厚的美、日和欧共体等也离不开世界市场,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主要是建立在世界市场之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诸多领域处于劣势,但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可能拥有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紧紧抓住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方面,趁机提出加快改革

旧秩序的呼声,利用相互依存的特性使自己在政治新秩序中处于平等地位,最终创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国际相互依存趋势的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将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相互依存的加深,客观上要求各主权国家加强国际合作。过去阵线分明的敌友关系正日益被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代替。冷战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同国家的利益互相渗透、交融。因此,尽量化敌为友,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成为冷战后世界各国的共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已经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而这种主旋律的基调势必与旧秩序格格不入,相反,它有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4]。它既是当今世界“基本态势的判断”,也是“问题的判断”和“矛盾的判断”;它既是主要潮流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一判断不仅符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现实,也与冷战后的世界态势相一致。但“科索沃战争发生以来,人们不时听到和提出一个基本问题:究竟是否需要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判断作出一个根本的改变”。[15]

在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这是基于:

冷战结束后,就主题中“和平”的内涵而言,它不仅包含传统的军事安全,也越来越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相辅相成。“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是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形成了必须发展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在内的综合国力的新安全观”[16]。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即使不发生军事战争,一定规模的经济、贸易、信息战也会造成“大和平”局面的破坏。因此,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不仅

有赖于防止军事战争的爆发,也有赖于避免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和恐怖主义等危机的发生。“安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与政治安全,而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安全”。[17]

同时,“和平”不仅从“大和平”的角度而言,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小和平”的态势,即局部冲突、动荡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冷战结束后,两大集团剑拔弩张的对峙态势已告终结,世界似乎走向了和平。但是,冷战的结束却使原来由于冷战因素所掩盖的许多矛盾凸显出来,打开了动荡的“潘多拉之盒”。民族、宗教和领土等争端,导致了近年来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所以,“和平”作为没有解决的两大战略“问题”之一,在21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恐怕主要是“小和平”问题,而不是“大和平”问题。人类必须为防止局部战争、冲突和消减经济、贸易、信息等领域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的认识如果还停留在“和平就是指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上,就无法应对全球化条件下新出现的对安全的挑战因素。

发展问题,又称南北问题,其实质是由于历史上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而造成的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问题,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数,而经济尚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求生存求发展的问题,也是促进世界经济进一步均衡发展的。因此,发展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落后的问题。由于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 ,贫困落后面貌不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看,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呈现出恢复增长之势,经济形势较好的亚非拉国家,贫困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则改善不大。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受到新旧两方面问题的挑战。“发展”的紧迫性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竞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21世纪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残酷事实,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前

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等等,都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总体上比过去更加严峻。这种处境不加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就难以巩固,国家主权就难以维护。由此可见,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不仅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而且对其前途命运具有生死攸关的决定性。二是共同发展,缩小北南差距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使得发展问题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北方发达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因为在南北经济关系中,南方国家是北方国家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是北方国家重要的投资场所,“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

[18]没有出路”。因此,北方的繁荣是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南方的贫困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问题不解决,南方国家继续贫困落后,将极大地制约发达国家经济的再发展。事实证明,北方的繁荣,取决于南方的生存力。世界经济的发展向各国提出了对南北方都是命运攸关的选择:要么双方受益,要么两败俱伤。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一定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的世界主题”这一事实描述,客观上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准备了充分的时代条件。既然世界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那么,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旧秩序与此是格格不入的。时代的呼唤必然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把握世界主题的前提下,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实现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准备充分的条件,为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二、三种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分析

(一)单极霸权秩序

所谓单极霸权秩序,是指由一个霸权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霸权国,是指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在这种秩序中,通常只有一个实力最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近代以来,世界的传统政治秩序模式长期建立在“霸权稳定论”基础之上,追求霸权被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维持霸权则成为维持秩序的唯一选择。但作为理论的系统化,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理论总结,从逻辑基础上是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转向“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的标志。它的基本观点主要有:“有霸则稳”说、“霸权提供公益”说、“霸国维护国际体制”说、“霸国自我限制”说、“无霸不稳”说。[19]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霸权稳定论”,而罗伯特・吉尔平于80年代初把它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他们认为,所谓霸权国体系,是指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国,是指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体系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因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如自由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等。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享受这些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鉴于一般国家都不愿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正如国内企业家不会主动去修筑公路和灯塔一样——霸权国就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体制等各种公共产品[20]。吉尔平则认为,霸权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霸权体系与安全稳定之间有一种相关的关系,霸权国实力越大,世界和平就越容易得到保证。此外,他特别强调,国际稳定并非霸权体系的内在因素,而是霸权国有意维持系统的结果。[21]

苏联解体导致了自二战以来国际权力关系的最大变化。随着莫斯科从权力位置上的突然滑落,塑造主要大国安全政策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两

极格局消失了。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大部分美国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霸权秩序。现实主义评论家查尔斯・克劳特哈曼认为,前所未有的美国权力“单极时刻”已经到来[22]。两极格局终结后出现了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或称“单极阶段”,它既反映一种力量对比的现实,也代表美国的目标追求。当前美国拥有无可比拟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其他国家无可匹敌,因而当今世界已进入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时代。1999年3月发生的科索沃战争,即是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一种尝试。北约东扩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更表明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单极地位。布热津斯基说:在我的超级大国定义中,这种国家应当在经济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技术上占优势,有文化扩张的作用,军事上能影响到全球。只有这四种因素聚一身的国家才有权得到这种地位。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美国符合这个标准。 1997年美国《时代》周刊刊文声称两极世界已发展成为单极世界。[23]

美国具有能渗透世界的能力和意志,它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影响甚至控制其他国家以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因此与世界的其他国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间一长,外交回旋余地减小,政治上逐步失去道义力量。况且美国为了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力量优势,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与一些国家结盟以对付另外一些国家。在欧洲通过北约向东扩展;在亚太则通过强化美日安保条约、重订美澳安全条约来扩大所谓防卫范围。进入21世纪,美国图谋以德国驾驭国际战略结构的“西区”,这就是北约东扩;以日本驾驭国际战略结构的“东区”,这就是强化美日安保条约。德国与日本,一个威慑欧洲,一个雄居亚洲。这两个行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即亚欧大陆的权力汇聚地(中间地带和大陆腹地),在历史和今天,这两个区域都是地缘政治大国崛起的根据地。这也正是可能出现的全球分裂和对抗的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图谋以德、日两国隐形控制国际战略东西两区,进而在全球实现一霸回归。

然而,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超级大国,在各个权力层次上都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单极世界已经取代了冷

战时的两极世界,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目标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是无法达到的。即使美国在实力表现最为突出的军事领域也是如此,它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联盟的动武根本离不开其盟国的支持。事实上,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使美国维持其世界领袖地位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有限,它称霸世界的野心和举措必将遭到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包括其盟友的反对和抵制。因此,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其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二)两极对抗秩序

所谓两极对抗秩序,是指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两个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形成一种势力均衡的状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影响国际事物,主导国际进程。冷战时期美苏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是这种两极对抗秩序的很好注脚。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和合作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美苏根本利益的矛盾、冲突和对立日渐突出。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了冷战。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国际政策逐渐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

二战的结局不仅仅是造就了美国一极霸权的形成,同时也使苏联赢得了国际地位。尤其重要的是,美苏双方在一个共同区域(欧洲)内形成了争夺各自利益的态势,这就为美苏两极对抗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就苏联而言,历史上的欧洲既是俄罗斯帝国政治军事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首要屏障。战后东欧是苏联的“政治统治保留区”,苏联可以在这一地区按其意志行事,推行其政治制度,谋求其经济利益,建立其军事缓冲带,这是俄罗斯帝国自遭受拿破仑入侵以来在欧洲所梦寐以求的。而就美国而言,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与苏对抗的思想根源,

对俄罗斯帝国扩张的恐惧是对苏遏制的历史背景,对欧洲利益的争夺是美苏对抗的现实动因。“莫斯科的总战略四分之三是由传统的俄国战略,四分之一是由共产主义战略组成”[24]。同样,布热津斯基也认为:“苏联现阶段的意图与俄国历史上渴望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一脉相承的。”[25]在这种思维方式和现实因素情况下,无论是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还是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只不过是为美苏两极的对抗揭开序幕而已。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力量之间的较量虽然极为紧张,但是双方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也不希望破坏两极力量平衡。此外,在两极对抗秩序中,超级大国能够对自己盟友的行为进行控制。这也有助于把冲突和危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两极力量格局的确有其稳定性,它可以避免一方通过战争破坏这种稳定。根据这个逻辑,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战后两极力量格局中,美苏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同时也是和平的,是紧张中的和平。因此,如从两极格局导致一方消灭另外一方的成本太大以及两个力量中心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其他国家行为这一点上,战后形成的两极体系无疑对冷战可能发展成热战起了制约作用。

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必将是多极的,但有人认为未来的世界回归两极模式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汉斯・宾尼恩迪克就认为:“历史上的五种国际体系都经历了如下的生命周期:先是变动不定并呈现多极性,随之趋向定型并形成两极体系,继而两极体系导致大规模冲突或冷战,最后体系瓦解。有迹象表明,历史也许会重演,现今的国际体系可能正在步入一个两极性较为突出的危险阶段。”[26]世界新秩序的模式既可能是美俄对垒,也可能是美日或美中对抗,如亨廷顿、伯恩斯坦和芒罗等人所预言的[27]。但是,最可能出现的形式是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或者全体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

冷战后的两极对抗秩序,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学术界,好像都很难引起共鸣。这种观点所预言的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或全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伯恩斯坦

和芒罗于1997年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预言美中会走向对抗。但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虽然美中关系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一些曲折和风波,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尚未出现美中关系破裂的迹象。虽然他们的预言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但在全球化使各国间相互依存加深的新时代下,任何一方都得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双方关系破裂的后果。况且不管世界会走向何方,国家利益仍是各国外交战略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在冷战后时代,美中对垒的情形不太可能出现。至于说中俄集团对抗美欧联盟,或全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运用同样的分析,便可得出也是不太可能的结论。因此,21世纪的世界政治秩序将不大可能回复到冷战时代的两极对峙秩序。

(三)多极均衡秩序

“均势”即“势力均衡”(The Balance of Power),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一种力量平衡状态,或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抗衡时,采取均势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态度或政策”[28]。所谓多极均衡秩序,是指由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国际事物,主导国际进程。均势结构在世界历史上最初以“欧洲均势”的形态出现。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均势原理的是意大利人伯纳多・鲁塞莱[29]。到了近代,英国在外交上首先运用均势政策并成功地起到了长达四个世纪的平衡国作用。“只有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和自亨利八世起的英国才有能力把操纵其他国家的均势作为其对外政策的柱石之一”,“然而,平衡国的典型例证一向是英国提供的”[30]。此后,均势原则曾促使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四次均势秩序,即威斯特伐里亚秩序、维也纳秩序、凡尔赛秩序、雅尔塔秩序。

[31]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多极化趋势凸显出来,而且日益明显并不可逆转。世界正处于制约单极和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虽然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的自身力量在下降,其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随心所欲地支配世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海湾战争证明了美国仍是世界上军

事力量的最强者,但他却需要盟国的支持和援助才能完成对伊拉克的打击。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新的力量中心的出现,世界已进入了向多极化趋势迈进的新时代。亨利・基辛格在分析多极均势秩序的基础上,为美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才能更好地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国家利益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建议,从而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指明了方向。基辛格所追求的均势,就是世界各地区、各力量中心之间的权力平衡。他认为,构成世界秩序的权力均势应该是多极的。“21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这个新秩序会更接近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较不像冷战时期严格划分的两大阵营。彼时至少会有六大强权: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可能再加印度,另有许许多多中小型国家;与此同时,国际关系已首次真正地全球化了。”

[32]他强调指出,在这样的世界体系中,秩序仍然只能像过去几个世纪那样

在当今世界上,一批政治家、学者已敏锐地觉察到了多极世界的存在。建立在协调和平衡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 早在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33]2000年9月,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说:“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

[34]

[35]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就展开了关于多极化的讨论。冷战结束后,关于单极与多极化的争论再次成为现实主义者的热门话题。承认多极化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成为冷战后美国政论界的主流。当然,美国强调的多极化趋势与中国、俄罗斯等国所主张的不同。前者更多的局限于地区性权力结构的崛起,而后者更多的是从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来说的。这实际上就蕴涵着一个事实,即单极化理念仍然在美国学术界和政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多极化趋势只是在提示美国行使其单极“领导”地位时所应注意到的一种趋势。

世界呈多极化趋势,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从核心区域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不可能出现那种具有唯我独尊力量的所谓世界帝国。影响国际秩序建立的必定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种因素。当前的国际秩序处于表面上看似矛盾的时代:一方面不断分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全球化。由于两极格局的解体,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相当一部分主权国家发生了或即将发生民族分裂,导致一批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这即是来势迅猛的全球分化;但由于当今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所以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各主权国家会有意无意地走向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的融合,这即是无法抗拒的全球化。这使得全球充满了因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贸易摩擦、文化冲突和区域化演进所带来的地缘纠纷、种族矛盾的威胁,使得整个世界貌似稳定与和平,实际上潜伏着因局部战争、军备竞赛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动荡和分裂。以秩序来规范各国的行为便成为解决冲突的有力手段。故建立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势在必行。

三、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构想

如前文所述,21世纪似乎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全球化和多极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在这个总体趋势走向缓和,而实际并不太平的时代,在旧秩序已经解体,新秩序尚未形成的客观情况下,有关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构便提上了日程。而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确立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实现途径等诸多问题。究竟能否建立一种真正公平合理的政治新秩序,这是对各国政治家们的严峻考验和对全世界人民的重大挑战。

(一) 各国有关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每一种秩序以及规则,在政治学领域,实际上都意味着一种制度化的价值分配(或国际资源配置)模式。而国际秩序即是一种国际资源和价值的配置模式。由于国际秩序涉及到各种政治力量在未来格局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国际秩序上有自己的倾向性意愿,以争取能在现存的或未

来的国际秩序中获得公正的、平等的价值、权力、安全等的分配。国际社会中的不同力量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抱有不同的秩序观,谋求建立性质不同的新秩序。因此关于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战略谋划。

1、国际新秩序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并非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后,1974年联合国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国际新秩序的概念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只不过它基本只提国际经济新秩序。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才开始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然而,直到马耳他会议之前,世界上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议论还停留在比较原则的层面,并且还未显得那么迫切。而在马耳他会谈正式宣告冷战时代结束后,问题似乎一下子变得尖锐、急迫起来,因为人类不能生活在无序之中。早在海湾危机和战争期间,布什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他指出,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实现一种世界新秩序的长期以来怀抱的希望”,美国是在世界上唯一能够承担和具有“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的国家”,美国要“为下一个美国的世纪做好准备”[36]。海湾战争不仅是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秩序的一次考验,更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讨论推向空前热烈的境地。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建立新秩序成为世界的主要话题。然而新的多极格局并未因两极体制的崩溃而迅速成型,因此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争论也随多极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高潮迭起,在曲折中推进。1989年苏东剧变后,围绕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的争论曾经激烈一时,尽管当时国际社会对多极化格局的必然趋势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建立新秩序的各种主张也较为笼统、抽象。许多主张还仅仅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国际新秩序争论的第一次高潮,仅仅是以多极化格局

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的设想阶段。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则把世界关于建立新秩序的话题更推进了一步。美国对南斯拉夫的空中打击正好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大变革大转变时发生,科索沃事实上变成了某种形式的实验场,实验代表世界新秩序的标志和特性的原则、目的和手段的运用。在保护人权、种族生存权和民主自由的名义下,国际社会有合法干涉那些侵犯这些权利的国家的内部事务,这一原则已在第一次南斯拉夫事件中付诸实施。而在科索沃危机中,这一原则更是被美国运用得淋漓尽致。科索沃危机与世界新秩序“碰撞在一起”,而且只有在这一点上才能把科索沃比作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一个障碍或世界新秩序运行的又一实验场。

冷战结束10年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争论再次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议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国际秩序基础的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极化格局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阶段性的关键时刻。一是多极化的势头迅猛发展,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一些趋势性的因素更加明确。二是必须看到,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世界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对一些事态的发展还很难作出更加明确的判断,世界力量格局的不平衡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有加剧的趋势。美国的“一超”地位近年来有所强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所有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关系到多极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将直接影响未来国际新秩序的属性和内容。

2、各国的国际新秩序构想

美国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布什在1990年9月11日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冷战的结束为建立“世界新秩序”

[37]提供了可能。纵观美国总统布什及其一些政界要人对此的阐述,美国对

“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构想,其实质就是要在美苏两极格局迅速瓦解的新形势下,综合运用美国的整体优势来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领导,以西方联盟为主体,以西方价值观念为支柱的美国式的“世界新秩序”。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美国的领导地位。

西欧和日本则认为世界新秩序“决不会由美国一极构成”,“西欧和日

[38]本同美国一样,作为应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

他们提出了“美德日”或“美欧日”三级体制,以及“美日合霸”、“西方富国俱乐部”共管世界事务等主张。英国一方面强调欧美一致,英美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主张建立“从大西洋延伸到乌拉尔甚至更远的民主大联盟”。德国提出的“世界和平秩序”,即以“法制,尊重人权和各国人民自决权”为基础的秩序,强调平等“伙伴关系”,主张推广“欧共体”和“欧安会”模式。日本主张在“美欧日”三极主导下以对话和协调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并注重推行以亚太为重点的大国外交,谋求建立亚太新秩序的主导权。

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多极化为理念建立国际新秩序。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与过去那种以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特征的旧秩序有着根本的区别,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设想是以多极化理念为核心概念和基本依据的。对中国而言,多极化主张虽然不是一种事实的描述,但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战略的最高原则。多极化是中国利益的制度依托,在冷战后时代,体现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原则与精神的多极化主张,是中国进行行为合理性、合法性论辩的理论渊源。中国的多极化思想,与其说是对客观现实的归纳,不如说是中国外交的目标和针对其他诸种国际新秩序设想的战略性应对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坚持在国际社会上推行多极化理念,积极弘扬求同存异外交理念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行国际反霸、反强权主义的斗争。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正是我们的原则立场,是我国利益根本所在。从长远来看,多极化战略则是支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利措施。因此可以认为多极化战略是中国国际新秩序战略新的拓展,它更多地具有与霸权作斗争的色彩。

冷战结束,世界处于转折关头,这种时候往往也是各种思潮和所谓“框架”得以大行其道的时候,因为各种可能性都同时存在着,人们很难判断

哪一种预测更为贴近真实。结果是“历史终结”的神圣感在旧体制一次又一次的支离破碎中变成了彷徨与恐惧。期望以冷战结束为契机将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和市场化的西方体制之下,将国际新秩序建立在美国领导的体制之下,成为这一时期最热门的话题。克林顿满怀着对设计人类前景的热望,构架了一个美国式的21世纪世界图景——“全球统治+美国标签”。然而这种期望很快就显示了它不切实际的特征,美国人充当世界领袖的热情一下子被他们所熟悉的“孤独骑士”的落寞之情所代替。美国人的论调也迅速从福山的“历史终结”转到了亨廷顿的“一极加多极”框架,以及基辛格式的反思——力图充当世界的“灯塔和十字军”是美国对外政策挥之不去的梦魇。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当美国人到处挥动“人道主义”大旗时,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再对国际新秩序抱有多大热情了。与此同时,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话题也渐趋冷却下来。这种状况对国际秩序的新构架而言,既不能说是一种损失,也很难讲是一种有利的因素。因为美国毕竟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它对国际秩序的建设持什么态度对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后,虽然是美国伸张其霸权的大好时机,也同样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契机。单纯考虑如何制约美国的霸权并不是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全面的国际秩序观,它只会使世界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

确立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即是确立新秩序的国际法基础,确立国家等国际行为主体在新秩序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

中国主张以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准则。这是经过慎重考虑而作出的主张。历史证明,过去的其他方式,“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9] “现实和未来世界不是万事不求人的世界,因此人们必须在相互依存中发展;现实和未来世界更不是强权政治的世界,因此各国明智的选择只能是和平共处”

[40]。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进步性、公平性和普遍性。只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才能保证建立起进步的公平的各国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新秩序。只有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是合理的、可行的。50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准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特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必将越来越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过去和现实无数事实表明,唯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使国情各异的大千世界航船驶上和平与发展的主航道”。[41]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应包括如下内容:

1、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互不侵犯。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权国家是现代国际法的主体,是一切国际活动的基础。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侵犯别国主权、破坏领土完整的侵略行为还远远没有消除。新秩序必须重申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互不侵犯的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谋求霸权和推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侵犯或吞并别国领土。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冷战的结束,也使许多原来由于冷战因素而被掩盖的问题重新浮上水面,领土、民族、宗教和资源等争端层出不穷,从而打开了一个动乱的“潘朵拉之盒”。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或不当,对世界和平的负面影响恐怕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争端应当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去解决。当然,和平解决争端不应妨碍任何国家受到侵略时,为捍卫领土主权的完整而反击侵略者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也不应妨碍各国依照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单独或集体的自卫行动”实施反侵略行动。然而,就国际社会来讲,使用武力制止侵略只能是最后的手段,毕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精尖技术的不断更新,高科技战争的威力和破坏力都是有目共睹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有最近美为“9.11事件”而对阿富汗实施的打击,都可见高科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以,尽量避免

使用武力应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内涵的应有之义。

2、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解决地区和世界事务,而不应由一两个或几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霸权和推行强权政治。各国有权平等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这与大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建立和维护国际新秩序负有更大的责任和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不相悖。而且,承认大国应负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与承认大国拥有垄断国际事务的“特权”不能相提并论。否认一律平等的原则,实际上是主张大国、富国、强国主宰世界。这种“新秩序”只能是过去那种以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的翻版,毫无新意可言。

3、尊重各国的独立自主,反对以任何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独立自主是国家主权的集中体现。国家的独立自主首先表现在有权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它要求在不受任何外部势力左右和干涉的情况下,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的意志,独立决定自己的内部事务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政策。任何国家都无权以任何方式和借口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特别是因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干涉别国内政。现在国际上有种论调认为,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内政问题日益国际化了”,因此国家主权应当有所“限制”。正是因为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增加了,才更应该严格贯彻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只有这样做,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发展合作,共同繁荣。

4、尊重联合国,支持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使其成为世界新秩序的有效保障机制。中国认为,建立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将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希望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4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代表性最广、最具有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作用的不可代替的机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很难有能够取代联合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国际组织。因此,联合国仍是未来世界新秩序

保障机制的最佳选择。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加强联合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处理国际危机的中心和权威机构。与此同时,应对联合国实行一定的改革,使其能更加充分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

5、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大会曾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20多年过去了,世界各国为推动国际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作出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债务问题严重恶化。国际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援助问题,而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政治化了。一些大国以经济援助为杠杆,要求受援国接受援助国的政治条件。在当今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博弈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始终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瓶颈。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对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将不是一种福音。所以,中国认为,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国际经济新秩序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

(2)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施有效控制;(3)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4)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5)加强南北对话和合作,对商品、贸易、资金、货币、金融等重要国际经济领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内容主要是反对冷战后西方提出的以他们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初,美、日和西欧国家纷纷都提出了自己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观。西方要建立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为领导的,以西方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新秩序。这显然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悖的,中国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出自己的国际新秩序主张。这一主张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其核心内容是反对以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一统世界,提倡各种制度和文化

共存共荣;反对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实力原则,提倡遵守平等原则。中国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观,提倡承担国际责任,支持进行国际合作,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一切分歧和争端”,“通过对话协商增加相互了解和责任,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43],因此它也存在着鼓励支持中国与西方和平对话、友好合作、共同参与世界事务的一面。

(三)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实现途径

要使国际政治新秩序行之有效,必须有相应的实现途径。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新秩序实现的途径之一。战后历史也表明,如果没有联合国组织和一些地区性机制的积极作用,战后长达50年的和平是无法想象的。21世纪所要建立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同样需要一定的实现途径。原因主要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际社会仍将由主权国家组成,而主权国家的行为肯定受国家利益的支配。摩根索指出:只要这个世界在政治上是由国家组成的,国家利益在世界政治中就具有决定意义[44]。政治新秩序要求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利益相协调。这种协调既依赖于国家本身的自觉和主动,也依赖于国际机制的促进。因此,建立保障机制就成为秩序实现的途径之一。政治新秩序保障机制的主要作用即在于:促进国际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和协调;调和国家间的利害冲突;防止和制裁对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侵犯;保证新秩序的原则、内容以及运行方式的实施和实现。

关于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保障机制,许多学者主张改革、利用现有机制,而不是另起炉灶创立新机制。这是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走势相吻合的。冷战后的全球化浪潮,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增强,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空前提高;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种类繁多的组织,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这些组织所起的协调、缓和国际关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至少其中某些机构,经过改革后,是可以重新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保障机制的。“对于未来的国际秩序,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在既有进步的基础上完善它,而不是因为某些缺陷(即使是重大缺陷)而彻底拒绝它 ,想一步到位建立理想的国际秩序是不现实的”。

[45]

许多学者在倾向于利用现有机制的同时,特别瞩目于联合国。1991年的一次舆论调查显示,对于“联合国应发挥更大影响”这一栏,日本:66%,美国:62%,英国:67%,德国:63%,法国:51%,苏联:67%[46]。在各国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构想中,基本上都一致主张“要进一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使之成为“维护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调解机构”。但仔细分析,各国在联合国今后“如何发挥应有作用”这一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特别是1999年3月,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而擅自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实施了长达78天的空中打击。联合国的宗旨和宪章被践踏得一塌糊涂。面对如此的残暴行径,生灵涂炭,联合国是甘愿袖手旁观,还是无能为力?科索沃空中打击后,一系列有关联合国作用的讨论出现在各类文章、杂志中。“联合国边缘化危险”几乎已成学术界的共识。那么,这样一个被人们认为看似日益边缘化的组织,它在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构中能否起到保障机制的作用呢?

联合国是在二战后诞生的,因此,它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贫穷的愿望和利益,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以下原则: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议;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要求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联合国除执行决议外,不得干涉任何国家的国内管辖事项。仔细分析一下联合国的宪章和宗旨,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许多相似之处,均表达了一种渴望和平的理念。因此,以联合国作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保障机制,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国际政治新秩序需要把国家之间新型关系的原则和处理国际问题的

方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规范各国行动的准则。对于在联合国进行讨论的许多国际问题,其解决办法常常以国际立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并由此产生某种法律规范和制度。50多年来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联合国制定了数以百计的国际公约,涉及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现代国际立法的主要部分。此外,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法的渊源。而且由于联合国会员国已经包括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国立法因而也具有普遍性。显然,联合国组织今天已经成为各国通过谈判创立国际规范的场所。它进行国际立法的职能与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联合国50多年来的历程表明,它在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它个别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联合国可以作为保障机制,但尚需加强,也亟待改革。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曾因个别大国的操纵而滥用国际社会所赋予的权力,也曾因少数大国在安理会互相使用否决权而濒临瘫痪。联合国也曾因作为美国手中的权杖而扮演了许多极不光彩的角色。联合国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虽然如此,但是对联合国进行必要的改革之后,它仍可以成为新秩序的保障机制。如在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之间,实行更多的协调、平衡和相互制约是必要的。加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效能也有可取之处。还应该大大加强其安全职能,其发展职能,尤其是解决现实的南北贫富差距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利用和加强联合国问题上,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绕开这一全球性机制决定世界重大事务,二是将它变成少数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

战后以来的历史表明,地区性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区域性国际组织大量涌现,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战后国

[47]际形势的新现象和显著特点”。冷战后的全球化趋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化,

更凸显了地区性组织在协调区域冲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区域性事务由区域性组织来承办,可能比联合国来办好得多。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等等地区性组织在维护区域稳定、促进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区域性组织通过协商对话,合作

处理本地区的安全和发展问题,是能够对维护地区和平和谋求地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进而对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世界发展也是有益的。在改革联合国作为国际政治新秩序机制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区域性组织作为地区新秩序的机制保障,这也应当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需要所在。

格局是国际秩序的现实基础,而国际秩序则是格局的原则体现。一定时期的国际秩序是以这个时期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的。每种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总是要确立起使这种格局得以维系和运行的原则 、规范和机制,亦即与这种格局相适应的国际秩序。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格局变动都会引起重建国际秩序的讨论,新格局的形成最终总是导致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秩序的确立。在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虽然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作为一种客观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既然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因此, 我们认为: 推动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也应该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实现途径之一。

两极格局已经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的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时期,并且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最终形成新的格局尚需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如此,未来世界的多极格局的轮廓已渐露端倪。 未来10-15年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发展中国家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各大力量综合国力的消长将进一步加快,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实力对比的“一超多强”特征总体上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美国仍将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但其实力和世界影响力将进一步相对下降;中国将继续是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增长最快的国家;欧盟和日本的实力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也将继续相应增长;俄罗斯将初步摆脱经济困境,逐渐走上较正常的发展轨道。在五大力量之外,新的力量群也将崛起,尤其是印度、巴西、南非和东盟等次力量中心的实力地位与作用将明显上升。这些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在地区乃至某些全球问题上的影响和对五大力量的制约作用将不可小视。在这新的历史时期,

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加深,国与国之间相互借重的趋势更加突出,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面、公开和剧烈对抗的可能性很小,合作与对话将成为国际舞台的主旋律。在多极化发展的势头下,美国“一超”的霸权地位将继续削弱,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必将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实现。

如前所述,一定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定的国际格局基础之上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将有赖于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而目前尚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阶段。尽管这个过渡阶段结束之前,不排除在某些方面或某些地区逐渐制定或形成一些作为将来新秩序组成部分的规范性指导原则或协调保障机制、组织机构等,但这并不能改变总体上新的国际秩序的最终建立必将在全球性新的国际格局最后形成的基础之上这个总的基本趋势。中国作为需要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看到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中国国家利益实现的最终依托。而且中国多极化的战略实施后,不仅与俄罗斯不谋而合,而且获得了法、德等西方国家的赞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俄、中法明确宣布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97年4月,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指出,“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两极体制消逝的深刻变化”,“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48]。1997年5月,《中法联合声明》 指出,“双方决定进一步密切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国际事务中任何进行支配的企图,以实现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49]。中国倡导多极化格局以来,不仅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树立了威信,赢得了尊敬,而且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格局是秩序的基础,只有当多极化格局形成以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推动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是实现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途径之一。 国际秩序同国内秩序一样,都依赖于一定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规范,

就毫无秩序可言。所谓秩序,简言之,就是遵纪守法或循规蹈矩。这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要有法可依或有规可循;要依法而行或循章办事。国际社会的法治程度远不如国内社会那么高,但国际行为规范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今天,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包括成文的国际法规、 国际习惯、国际道德以及其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或规则。因此,我们认为,建立相应的准则来规范国际行为也应该是新秩序实现的途径之一。

国际秩序必须以一定的准则为基础,如国际法。国际政治新秩序同今天既存在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社会已形成的法律规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比如,联合国宪章、 各种国际法、各种国际社会的组织、章程早已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已成为较普遍承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们对维护世界的秩序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索沃战争说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在不断破坏着上述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造成当今世界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因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强烈呼吁在《联合国宪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事实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数次大会中重申,《联合国宪章》的崇高原则仍然标志着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尊严、发展的愿望。

任何国际新秩序都有其特定的原则,但由于各个国家从各自立场、 角度出发,即便是世界上公认的原则,在具体实施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国际行为主体,由于其实力和地位不同,对同样的原则的解释和理解不同,采取的手段也迥异。比如,国际关系中普遍承认尊重主权,将不干涉内政作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同时也是国际新秩序包含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全球化时代下,出现了“主权让渡”或“主权削弱”等观点,也就是说,干涉内政似乎有了合理性;但对于什么是内政,什么不是内政,各国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来界定内政的含义。因此,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却由于不同的解

释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有必要对一些与各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术语作出明确地规定,避免不同的国家对其作出不同的解释。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用相应的准则来规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为了适应世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也需要补充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它们同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其他国际关系原则和规范兼容和丰富起来,做到各国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就能够逐步形成世界共识的一整套国际关系准则,来指导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利用已有的准则的基础上,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准则。

四、结束语

在有许多力量、影响和利益中心的当今世界上,在意识形态份量减少和实用主义加强的世界上,即使是超级大国也不能控制一切。在冷战时期,整个旧世界秩序建立在虚假的、人为的基础之上,为冷战主角的利益服务。现在,在当代历史上第一次能够使国际关系不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意识形态冲突笼罩上阴影。因此似乎可以说,国家关系比以前变得更自然了。遗憾的是,在这种情况上,更自然不等于更健康和更富有成果。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冷战期间被掩盖的各种矛盾浮现出来,地区冲突更加频繁不断,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能说是一种福音。在这样的世界上,虽然美国在所有参数上仍然是真正的超级大国,显然,在可见的将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向它看齐。但美国不会是世界霸主,因为当代世界的多个大国特点,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于控制。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历程表明:既然历史不会在美国或是西方控制下终结,那么世界最可能的前途便是继续在多极化的轨道上前进,这种进程也许永无止境。这并不是要人们听天由命,也不是说我们在这种历史的转折关头只能无所作为。事实上世界进程中多极均势虽然是惯常的形态,但每一次都不是自发形成,而是由多种力量集合而成的。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

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了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世界秩序以及世界格局的形成总是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并不等于杂乱无章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框架也非意味着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时代,世界的政治认同是越来越多了,权力是越来越分散了,这不仅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也同样有利于世界秩序的构建。这种构建不能基于某种单一的政治理念,也不能靠某一个超级大国,更不能听凭各国在实力角逐之后按“胜者王侯”的丛林法则来配置权力。在世界体系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时,人类应该有能力建立一种更为积极、健康和富有建设性的全球性制度安排,虽然这种安排目前可能只是粗线条的、不尽人意的,但这是世界发展的大方向。这种制度框架创设的关键是要在认同与包容、权力与公理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注 释

[1] 肯尼兹・华尔兹:《形成中的国际政治格局》,载[美国]《国际安全》,1993年, 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钱其琛:《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重点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 台湾经济研究院编:《国际经济动态指标》第559号,《国际经济情势周报》,第 秋季号。 [2]第6页。 [3]9期,第5-8页。 [4]

1287期。

[5 Arthur I .Cyr, After Cold Wa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Europe and Asia, New York: Charles Krauthammer, America Rules:Thank God,TIME,August 4,1997.

[英]哈米什・麦克雷:《2020年的世界——对未来实力、文化和繁荣的展望》,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pp.118-120.] [6][7]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76页。

[8]

[9] 《人民日报》,2000年7月17日。 J・米特尔曼:《全球化的挑战:在边际上的生存》,载[英]《第三世界季刊》,1994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 同上。

倪世雄、金应忠主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1987 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41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冯绍雷等:《热话题与冷思考(十一)——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对话》,《当代 谭健:《谁来保卫国家经济安全?》,《解放军报》,1998年3月13日,第1版。 李瑛:《多极化时代的安全观: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王在邦:《霸权稳定论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时事出版社,1994

C.P. King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Gambridge U.P. 1981, pp.28-34.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America and the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7年9月9日。

赫尔穆特・施密特:《西方的战略》,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译林出版社,1989年,第105页。

[美]汉斯・宾尼恩迪克著,张茂明编译:《冷战后时代的国际体系:回到两极?》, 参见[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罗斯・芒罗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 《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第143页。

李义虎:《均势演变与核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年第3期。 [10]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11][12]年,第190页。 [13][14][15]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3期,第4-14页。 [16][17]1998年第5期,第42-44页 [18][19]年,绪论。 [20]California Press, 1973. [21][22]World, Vol.70, No.1(1990-1991), pp.23-33. [23][24][25][26]《国际论坛》,2001年第4期,第77—80页。 [27]版社,1997年。 [28][29]

[30]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德仁:《欧洲格局的四次大变化》,《世界知识》,1992年第24期,第16-18页。 [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等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2页。

《人民日报》,2000年9月17日。

段宏:《美国多极化思想的发展》,《欧洲》,1998年第6期,第16-23页。

美国总统布什的国情咨文,1991年1月29日。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1990年9月12日,A20版。

《美、苏、日、西欧对国际新秩序的基本看法》,《国际展望》,1991年第14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页。

王家福:《国际战略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序言第2页。

王家福:《国际战略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0页。

1991年5月10日李鹏会见联合国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总干事安东尼・布兰卡时 《人民日报》1997年4月20日。

[美]斯坦利・霍夫曼著:《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金灿荣:《抓住三个观察点》,《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第6-8页。 《日、美、英、德、法、苏6国关于“国际新秩序”问题的舆论调查》,《日本问 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人民日报》,1997年5月17日。 1995年,第255,256页。 [31][32]页。 [33][34][35][36][37][38]第8—9页。 [39][40][41][42]的谈话。 [43][44]年,第94页。 [45][46]题资料》,1991年第5期,第20—23页。 [47][48][49]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惠岩著:《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家福著:《国际战略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王家福著:《世界六强国盛衰战略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刘清才主编:《国际政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刘雪莲著:《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影响——国际政治的新观念》,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0年版。

7、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畅征、王杏芳等编著:《国际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1、李群英、王建新等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12、王树柏主编:《风云变幻:世纪之交的世界》,新华出版社,2000年

版。

13、朱成虎、唐永胜等著:《走向21世纪的大国关系》,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4、李鑫炜著:《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5、李忠诚主编:《跨世纪的世界政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1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国际政治新秩序问题》,时事出版社,

1992年版。

17、黄宏、王持明著:《国际新秩序与各国战略调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2年版。

18、陈鲁直、李铁城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19、梁守德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0、[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1、[美]斯坦利・霍夫曼著:《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0年版。

22、[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等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

年版。

23、[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5年版。

24、李义虎:《均势演变与核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5、《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版。

26、[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罗斯・芒罗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

华出版社,1997年版。

27、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译林出版社,1989年版。

28、赫尔穆特・施密特:《西方的战略》,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29、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Gambridge U.P. 1981.

30、王在邦:《霸权稳定论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时事出

版社,1994年版。

31、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倪世雄、金应忠主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 版社,1987年版。

33、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出版社,1992年版。

34、[英]哈米什・麦克雷:《2020年的世界——对未来实力、文化和繁

荣的展望》,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5、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版。

36、张小明著:《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

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38、[美]理查德・尼克松著,王卫东等译:《展望21世纪——和平竞争

的胜利》,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39、李鑫炜著:《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版。

40、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1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1、王丽萍著:《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肯尼迪著,王葆存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

与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43、刘金质等编:《国际政治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4、王杰主编:《大国手中的权杖:联合国行使否决权纪实》,当代世界出

版社,1998年版。

45、何方著:《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46、宋宁等著:《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公元1000-2000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英]约翰・格里宾等著,朱善萍等译:《历史焦点(上、下卷)》,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国际形势年鉴:1998-2001年》,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8-2001年版。


相关内容

  • 高一历史20**年-20**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潮南区东山中学高一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7.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 ...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 雅 ...
  • 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阿富汗问题总是世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风标. 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基本结束.现在,人们关心最多的是阿富汗战后政权走向问题:对新生的阿富汗政权来说,它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平 ...
  • 美国与以色列特殊关系评析_张雷
    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and Social Sciences) Vol.30No.5May.2009 美国与以 ...
  •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陈海宏 2012-8-31 16:37:25 来源:<理论学刊>(济南)2007年11期第103-108页 [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 ...
  •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 含义:雅尔塔体制上指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总称. 基本内容是 (1)欧洲一分为二 (2)德国 ...
  •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冷战时期结束,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尤其是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面临着重新审视和定位.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不断变化,且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布什时期全球战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早期政治制度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夏商周时期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 ...
  • _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_三维一体_的印度大国外交_宋德星
    "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三维一体"的印度大国外交 宋德星 周 建 印度把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并为此在南亚.亚洲和全球这三个层面上推行着均有明显 ...
  • 日本民主党兴起的政治社会基础
    作者:李素华 当代亚太 2008年02期 日本民主党成立于1996年9月,其政治纲领是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社会,通过实现民众为主导的政治变革.创建以自立的个人为基础的富裕市民社会.民主党提倡"友爱精神"和"市民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