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验与课程 - 范文中心

儿童.经验与课程

05/23

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近日读了约翰.杜威所著的关于《儿童与课程》的文章后,使我对儿童及儿童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理论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 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

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以上是关于杜威《儿童与课程》理论的总结。那么结合杜威的思想精髓,如何理解孩子,看待孩子,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对儿童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只有通过与儿童不间断的交往,通过日常教育实践,在儿童教育学领域才能创生卓越的思想。无论是对待别人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我觉得“爱孩子”始终是教育的前提,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我们便会竭尽全力为孩子谋划与工作。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就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列·托尔斯泰说的好:“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因此,我们应当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那种爱。” 、“年复一年,在我头脑中越发增强了这样一个信念:对孩子的依恋之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没有对孩子的爱甚至依恋,就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而结合杜威的观点,教师要具备这一素养就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感受上相互渗透。“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与孩子的交流不能局限于课堂里,还要延伸在课后的生活里,“个别学校师生之间存在着令人不能容忍的不正常关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有时感受不到儿童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不能在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在低龄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多次深切地认识到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

爱的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

中国有句古话:“亲师信道。”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通过学习,我还感受到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一个真正的教师不能把孩子理想化,不能盲加一些美妙特性于他,但不能不考虑到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孩子对周围现实的情绪反应和精神反应有其独特的鲜明性、细微性和天真性。应当理解为对儿童的认识世界——思想上的心灵上的认识——作最细致的理解和体验。”,我们要承认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在有些方面确实超过了成人。他说:“原来小孩子看世界有他自己的眼光,有他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不论你怎样努力,也是无法做到的。”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游戏的世界,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

正如目前许多教师把教育看作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孩子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乱。孩子在校的时间变成了漫无止境、令人生厌的上课。对儿童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教育。

三、对课程

我们应当认识到,要使儿童将来掌握更多的本领,越要注意年幼时期身心的发育成长,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越大,就越要照顾到人的飞快成长、发育和形成时期,即童年时代人体

的本性。应当重视儿童的自然成长,重视儿童的兴趣和天然需要,不能把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技能生硬地灌输给儿童,成人本位的教育,应以儿童本位取而代之。

我们应当更多的将儿童教育内容的重心从书本转移到自然界和社会环境,将教育的环境从教室转移到蓝天下,鼓励儿童探索、发现,在知识、语言、美的活动的源头——大自然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从而将儿童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精神文化财富。儿童周围世界,首先就是那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远源泉。而与此同时,同人们的社会关系、同劳动相关联的那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在逐年增长。

对儿童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如果是浅薄的,那么教育便会必然是浅薄的;对儿童的认识如果是深刻的,那么教育便会必然地是成功的。而在以后,我们的课程更是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探索兴趣而确定教育内容,而教师则是一个儿童生活的研究者、引导者、帮助者。我想,儿童教育思想在未来的进一步的发展,依然要依赖于对儿童世界的深入认识上。对儿童的认识程度将决定教育思想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儿童教育工作成功的程度,同时也决定着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多少的欢乐。

我在阅读中收获着,我们应当以杜威的儿童为中心理论为引领,

去引导儿童探索、发现生活和世界的真、善、美,用他的智慧促使我们在儿童的心灵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并使它们成长壮大,做一名真正理解儿童的教师!


相关内容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 ...
  • 对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中_经验_的理解
    第21卷 第1期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o1.21No.1对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中"经验"的理解 武泉华,任国彩12 (1.山西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9;2.太原市第十二中学,山西太原030002) 摘 要: ...
  • 电大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作业
    幼儿课程与活动设计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影响幼儿的所有与幼儿园有观的经验,具体表现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和 2. 幼儿园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儿童自主自愿 ...
  • 课程论名词解释
    1.学科课程: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科目或学科,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这些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构成形式,重视知识及其逻辑组织的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科课程. 2.课程即经验:20世纪课程改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定义 ...
  •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心理的"与"逻辑的","作为对比的术语,„„是杜威教授首先使用它们的."(<教学方法原理>,第 ...
  • 陈鹤琴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与活用
    陈鹤琴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与活用 陈建华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关于幼儿园的课程思想,在<陈鹤琴文集>中主要散见在<幼稚教育之原则>.<幼稚教育>.< ...
  •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01
    试卷代号:1 33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对课程的这种定义是认为( ). ...
  •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课程作业评讲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课程作业评讲(1) 责任教师张莉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作业评讲(1)主要针对<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平时作业(1) (教材第一.二章语言功能篇的内容)中的部分简答题和论述题进行评讲. ...
  • [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 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 ...
  • 山东教师编考试试题(猜中95%)
    山东教师编考试(猜中95%) <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学)>附录样卷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2.著名的实用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