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 - 范文中心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

01/13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国平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或者这与他曾痛失爱女有一定的关系吧,所谓“未知死,焉知生”应即时如此。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多少喧哗与骚动,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结局总要走向寂页。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因为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思考过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他寻求爱的智慧,他认为爱情基于幻想,而爱的魅力在于“永远未完成”,每当爱完成了的时候,爱就终结了。她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他侃侃而论的是人生各种生活形态和情感世界。杜周国平,让人感觉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都深深的触动读者的灵魂,都使读者不禁的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实国平所追求的就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

超越现实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守望的距离》也是谈审美的书。审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是以自己的理想涂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结果。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有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从茅棚中和从宫殿中看日落,其实感受是一样的。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国平,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读着国平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生、家庭、爱情、婚姻、性、甚至孩子的透视,我陡然间寻到了灵魂的归属,尽管我还是一个没有婚姻没有孩子的在校学生。读国平的书,让我*了哲人的思想变得清澈,*了对生活新的理解变得轻松……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2010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

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事实上,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人生无须悲观,在星辰的运转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个国家其一地方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我这小人生岂非就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踪影,我们这小小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返回TA 的文章 | 打印 | 给TA 留言

读出自己的人生——《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细读这句话,其中蕴含的便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准则——重精神轻功利。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看了他的再版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停止了学业,继续哲学思考的道路,我想这一定对我很有帮助,也许我也正是在如此混沌的世界上。于是我向王张生学习,做起了读书笔记和摘抄。

真正的闲适是自然无为,不需要努力的。而我是一个执着的人;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至多是超脱的境界。超脱是指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守望者是指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生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没想到看到守望者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也许这是我最恰当的定义。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仅仅是活着。这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他把哲学引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他说过智慧即美德,但是赫利克里特认为智慧包含的东西更多,而苏格拉底认为那仅是知识和处世之道,未免狭隘。

《幸福的悖论》

需要去看一下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

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悲伤主义

法国哲学家阿兰认为:婚姻的基础必须是逐渐取代爱情的友谊。

现代的女权主义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女子天赋的能力,而不再天真地孜孜于抹平性别的差异。 强的男子可能对千万个只知其强的崇拜者无动于衷,却会在一个知其弱点的女人面前倾倒。

呵呵,我怕我会误会最后一句话,然后去鄙视男生。它让我又想到了自己老是会想找男朋友的情景。我只是要不停的告诉自己,多认识别人,多结交男生朋友没有什么,这会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让自己更加认清楚自己。但是一个真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顺其自然吧,多给自己机会去尝试,如果有机会就给自己自信去完成。

这篇文字主要还是以讨论爱情方面的爱为基调。认为幸福或者爱,是矛盾的。是自我遗忘和自我封闭中的平衡。

《爱和喜欢》267

有时我们应该把爱具体化为“需要”“想念”“尊重”。

爱就是对被爱者怀有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他冻着饿着,担心他遇到意外,好好的突然想到有朝一日他死了你怎么办,轻轻的抚摸他好像他是病人或者是易碎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保护人的冲动,但是在旁人看来是不必要的。

虚荣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在于你的在乎程度。

《等的滋味》

等的滋味千千万,古时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张生第一次约会莺莺,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

焦虑其实是对立情绪纠结而形成的,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期盼,又有对坏结果的恐惧。一颗心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但是对于超脱之人来讲,他们看破浮世功名,不会将自己置于这个接受审判的时刻,也就免于焦虑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等的人是被动的,更无聊更焦急的。等的结果如果是确定的,不论是好是坏,大家

都希望尽早结束。但是如果是不确定的,那可是急煞人了。等还分等大的事情比如死,还有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等也有好处的。

可以没有爱情,但是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是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等的一切,但是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

《论嫉妒》

很精辟的解释:当我们缺少一样我们必需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痛苦了。当我们渴求一样并非必需的东西而不可得的时候,我们十倍地痛苦了。当我们不可得而别人得到的时候,我们百倍地痛苦了。 嫉妒往往包含对于功名的计较,嫉妒者所看重的也是拥有其带来的实际好处。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原来可以解释嫉妒的原理:是与时间和空间成反比的。

我们实在太看重成功了以至于难以欣然接受别人成功的事实。

真正的强者必然是必是宽容的,因为他精神富裕,他们懂得人生的限度。

我其实是富有的,一个和睦的家庭,小康并且富足的生活,从来不为生计忧愁而且是无忧无虑的。爸爸妈妈非常宠爱自己,小家庭幸福。虽然人并非貌美如花,但是可爱俏皮,人缘也不是很赖。智力中上,学习成绩出众,有自己的能力可以发挥,并不比别人差。有一颗上进的心,和愿意努力的想法。虽然行动上差一点点,不过是可塑之才。有好朋友可以聊天,有好朋友关心,有好朋友提拔。我对于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只要在思想上提升一下,让自己真正的感觉到精神上的富足,也许是书本可以带来的。因为前人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前人也没说要看什么书呢,那就什么都看点吧。

《对理想的思索》

有两种理想:一种是对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自我完善。 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而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爱与被爱》

婚姻最好是双方都爱彼此,但是会问出是选择被爱还是爱的,必然是因为不平等的喜爱造成。这时候你需要自问,对方是否足够的安分,你或者足够的大度。对于你一点好感都没有的则不需要再纠缠了。爱情是理想主义分配的,婚姻则是现实主义分配的。

《理想主义的绝唱》

觉得遇到了前辈知音,其实也是如果我想当老师或者教育家想做的事情,吴宓的一些观点:永恒的书必定表现了人生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浮在人生的表面,不负关心永恒。他认为:读书“首须洞明大体,通识全部,勿求细节。注重作家对宇宙和人生的整体观念。 曾文公“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从挤车说道上海不是家》

因为儿时挤车看到的种种不堪,上海人从无谦让,对外地人同仇敌忾。让他耻于为上海人。只用文字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是我却一直为自己是个上海人而有自豪感。的确我也很讨厌拥堵,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我已经极大程度的避开了它。所以也未觉痛苦。上海走在先进的物质生活前列,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人一旦不需为生计奔波,必然或生出其他的各式各样的追求。俗称小资生活,自然有了一种可爱之处。 《人性、爱情和天才》

爱情好像是一种疾病,这样地执迷不悟,这样地如痴如醉。到不了手痛不欲生,到了手又嫌乏味。

如果说性欲是兽性,艺术是神性,那么爱情就恰好介乎其中,是神性和兽性的混合——人性。 《男人眼中的女人》

女人好像不在乎男人蔑视她。虚荣心使她仰慕男人的成功,本能又使她期待男人性欲的旺盛。这句话,剖析的蛮好的,我是否就是太过于仰慕那些人的成功,而是自己处于那种乞讨的位置。呵呵,明明自己在追求自身的完善吗,那种事情随缘,我有这么多书本作为好朋友了,何必纠结于他们呢。

不过周国平在谈论女人时候,明显感觉自己处于高人一等的支配位子,把女人当作一件物品进行讨论,看得我不是很爽。

《自我二重奏》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耶稣说:一个人赚取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真正的救世主在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罗曼罗兰说的),只要守住他,就可以说上帝和我们同在。

天哪,太厉害了,我也很有同感,在那些哗众取宠的场合,在那些放声大笑的情景中,心底老是有这么一丝声音:这不是我。周国平认为:我们是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但是要节省和这个社会的交往。这会不会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呢。人不是应该更主动地融入这个社会吗。但是,也许留给自己的空间,就是容忍和退让发泄的最好去处。

我的确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打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我本以为,这是我太累了,于是我打开电视,通过我平时最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来麻痹自己。我想这就是周国平所说的“空虚怅惘之感,无聊袭来之时。的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尽快找事情做,逃脱这种境遇。但是周却认为,这是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可怕的自我肯定会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可是真的吗?一个如果不是每天读书的人,也可以让自我来教自我吗?

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地快乐。

《失去的岁月》

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将瞬间永恒化。一种是活在回忆里,是将过去永恒话,一种是珍惜现在,让现在永恒化,一种是期待未来,让未来永恒话。

我不断地把我最好的部分转移到我的文字里去,借此逃脱时光的流逝。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

主要是讲哲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推理,而是感情的融入。周国平非常喜欢尼采,之前上过哲学课,什么都不记得了,只知道自己肯定喜欢了尼采的某些论调,还买了他的书看过。其实看这种书的时候我很容易走神,最害怕的是,读完无痕。真的是呀。怎么办啊。

《消费=享受?》

这一段,写得太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觉得我去游玩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尽兴。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升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如何解决还是困扰,希望能赶快体悟。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真正的享受必定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的“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

《孔子的洒脱》

从周的口中了解了孔子的另一面,那是寻常教学中不曾听说的,俏皮灵活的孔子的一面。而的确让自己感到洒脱。

一是君子不器,他认为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且极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而讨厌那些沽名钓誉之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最重要的是真才实学,而无需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做到这点很难,人都是活在社会上被社会化的人。留一片自己宁静之地尚可,不去顾及外界的评价实难矣。

还有原来孔子不赞成“三思而后行”,只需要再思即可。哎,看样子是我自己四思五思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辜 倩

9月份局里开展读书月活动,我在琳琅满目的书中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作者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因了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感叹于他对人生百态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现,

精辟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他或许并不像某些文人那般执着于名声,对名誉有着内心的淡然。他或许在经历苦难后并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对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脱与了悟。他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认为的答案。他勇于笑谈生死,看透失去与拥有,他喜欢宁静的写作,并不孤单寂寞,因为他了解沉默的价值,寂寞的意义。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中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智者不是能够不经历苦难,而是即使很苦也能抛却眼前虚迷的疼痛,看到别人未曾发现的真切,直面人生,笑谈命运,找到支撑,所以他比别人更坚强。

我始终认为这本《守望的距离》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或许,对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种浅悟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要我看,《守望的距离》这本书是不应归类于散文而是哲学篇,就像尼采等人写的书,一大堆哲理话。

我并未说哲学对于人生来讲并不重要,周国平竟然可以将哲理写得那么厚一本,那就足以证明对于哲学,人生还是有话可说的,人生有时不能离开哲学这里说有时是因为一些人在人生中没有遇到思想错误的问题或是遇到了也是自己解决的,不必靠那些哲学书。

哲学辅助了人生,正如计算机上的软件一样,单凭一个系统作不成什么大事,只

有再加上office 软件就可以成为办公室里的助手,加上一些处理政务的软件,就可以成为政治上的奇才,加上装潢的软件,就可以成为生意上的老手,因此,根据不同的人生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哲学作为人生的根据,这便是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的原因,因此哲学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帮助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 哲学丰富了人生,就如同水丰富了山川大地一样,没有水就没有大好山河与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就没有人类文明,地球就只是死气沉沉的一个星球,等待未来物种的发现。哲学也是如此,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那厚厚的哲学书,可是,那不是哲学的问题,而是编者的问题,或许因该编的再可爱一些或是演讲,因此,不必看过多的哲学书或是不看哲学书,否则会引起你的厌烦,只要从生活中总结,正如补课一样,反复讲学生会的东西是没有做正功,只有讲学生不会的东西才是省力杠杆,只有这样,哲学才是丰富了人生,因此就有流传千年的成语,格言,哲学家,世界史也因此多了一份生机,多了许多传奇,也避免了许多错误。 哲学巩固了人生,就算是周国平也曾怀疑人生,正如庄子一样,不知是梦是醒,他不知是他做梦梦到了梦中的他还是梦中的他做梦梦到了他,既然或者就不必追究什么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管他呢!这便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哲理依据,人间有这么多是是非非,若是担心一切反而自己会伤神好在有一种洒脱的哲学态度让我们来面对这一切,是既是,管他呢!因此,活着时不必追究什么人生短暂的问题,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怀疑,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人生就因此巩固,成为定局。

哲学虽是如此的美妙,可也有其弊端,第一个就是哲学家的哲学话里也有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东西,一些东西是不能说得太绝对的,不能肯定了一切,也不能否定了一切,正如共产党一样也有犯左倾右倾错误的时候,如果人们将错误的当作对的来使用并长期用下去,那么造成的影响要比将正确的当作正确的使用大多了。另外就是不能老是沉迷于哲学,哲学虽是非常高深的学科,而且待人去挖掘,可是哲学终究是人生的辅助,不能因此代替人生或超过人生,不能太过追求哲学而忽视了人生。有一个故事,一个哲学家过于探究哲学,一个女人向他求爱时他列举了结婚的好处和坏处,最后发现一样多,真正的做法应该去尝试一下,就去求婚,可那女人结婚几年了,孩子都有了,这便是误认哲学,哲学与生活如同水和鱼的关系,可终究不能互相代替。


相关内容

  •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给儿子的一封信 设计理念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生活的细微处,能咀嚼出生活的真正味道,能体察到生活的美好,这是我们所渴求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有责任在课堂上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给儿子的一封信> ...
  • 论作家的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感
    论作家的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感 中文103 陆阳 1013061009 "自由"二字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美好的字眼,历史上每一次被压迫后的反抗无不饱含着对自由的渴望,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这样的诗句: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 ...
  • 高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讲
    高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讲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考点一]理清行文脉络 题型1:找出行文线索. 答题技巧: ⑴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 间为线索: ⑤以 ...
  •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用"心"传授知识 用"情"感悟文本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 ...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的家里.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 ...
  •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精读课文,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而又饱含深情的小诗,课文主要表达的目的是学生对老师无限的感激和深情.是尊师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朗读指导的素材.本课以" ...
  • 负能量负能量饱含人生的"真相"
    都市情商 04 读他们的生活 WEEKEND过自己的日子 编辑乔雪阳李洁美编赖祥珍2013 年9月1日星期日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转发译自国外的"上帝的推特",大概是国外某个想恶搞的人"模仿"上帝的 ...
  • 时刻牢记安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时刻牢记安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明镜 "安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它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遍布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安全生产,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念,大家都 ...
  • 初中语文[化石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 ...
  • 七年级语文寒假生活八
    七年级语文寒假生活(八) 出题人:郭静 审题人:胡江涛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 新年到了,放寒假了,同学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个寒假呢?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寒假这一个月的时间对初一的同学们尤其重要."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