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1/0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讽刺/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实例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流程】

  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来检查检查,有信心吗?

  2.读课题,读对“着(zhao) 地”一词。

  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e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可更改的真理。(指导读好“奉” 和多音字“更”。通过对“信奉” 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理解“信奉”的意思。)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wei)背人类的真理?”(理解“违背”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a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o)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a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

  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着重读好三个生字,读通这个长

  句子,理解量词“磅”。)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i)呢? (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

  他向学生们宣(xua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ha)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注意“宣”的读音。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a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口气读。)

  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i)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理解“固”,指导朗读。)

  (2)这儿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

  (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4.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5.过渡: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

  价得对吗?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从学生大声读课题,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文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

  二、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1)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3)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

  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练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择了 。” 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找画描写伽利略“妄为” 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

  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设计意图:“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练读“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理解伽利略的“固执”。

  (1)出示语句:“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指导策略: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扮

  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的消息,“学生”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在双方互动中理解明白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根

  本原因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

  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 他的什么

  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 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

  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3.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

  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设计意图: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于是,在这一环节,我们凭借“宣布”设计了口语交际训练,展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指导有感情朗读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展开想象,让学生学习用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围绕试验成功后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说写练习。听、说、读、写、思,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聚焦文旨,品味作品价值,提升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句式比较。

  比较一: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比较二: 这时大家才明白,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交流讨论。课文既然是写伽利略,为什么还要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4.鼓励质疑。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 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他是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我们得让学生对此有深入的理解。为此,必须抓住“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这一文章中心句,通过两次的比较辨析、讨论交流及纠正文本之失,让学生在透彻地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辩证观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深入体会伽利略所作所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正确理解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深刻主题。]

  四、总结写法,积累言语养料,发展语文能力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相关内容

  •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3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执教:泽普县第二小学薛建功 一.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 ...
  • 语文四年级(下)教学目标
    语文 四年级(下)单元教学目标 2014.4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 2 2.< ...
  • 蒲松龄[狼]备教手记---谁是谁的谁?
    蒲松龄<狼>备教手记---谁是谁的谁? 作文教学一直是老生长谈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对学生的作文一直是束手无策,不得要领.但今天的一堂偶尔为之的作文课,让我和孩子们收获颇丰. 首先,在批改作文时,我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分类.一类,是 ...
  • 四年级下册1-5单元
    四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八单元课文精彩回放 安俊骏 第一单元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长空中最后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动中有静,既写眼前景,又抒发作者孤独之情. 2).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
    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 当我得到黄校长和陈校长的吩咐跟大家做一次关于阅读交流的时候,直至今天坐在这里,我有对往日时光的回想和感慨.对我有知遇之恩的黄校长现在是睿达实验小学的校长,我现在江口街道第二小学当校长.陈校长所坐的办公室我曾经坐过,在这个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_近义词.反义词大全[1]
    1. 古诗词三首 近义词:众--多 望--看 翠--青.绿 反义词:高--低 遥--近 旧--新 2. 桂林山水 近义词: 观赏--欣赏 仿佛--类似 雄伟--雄壮 围绕--缠绕 壮阔--宏伟 形态万千--姿态万千 反义词: 流动--固定 ...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练习题(浮力)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练习题(浮力一) 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 1.一密度计分别浮在水和盐水中, 则排开液体的体积是:( ) A .在水中少一些: B .在盐水中少一些: C .一样多: D .条件不够, 不能判断. 2.有一很薄的塑料袋 ...
  •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及练习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汇编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3.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
  • 密度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跟踪练习: 1.一个空瓶装满水后的质量为64g,装满酒精后质量 1.关于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为56g,则空瓶的质量为 Kg,空瓶的容积密度易错题练习 A.同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B.把铁块压成铁片 ...
  • 解题方法:利用浮力知识求物体或液体的密度
    利用浮力知识求物体或液体的密度: 1.对于漂浮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而浮力F浮= ρ液gV排,重力G物=ρ物gV排,因F浮≈G物,只要知道V排与V物的关系和ρ液(或ρ物)就可求出ρ物(或ρ液). 例1:将密度为0.6×103kg/m3,体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