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孙子兵法 - 范文中心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孙子兵法

04/01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孙子兵法》思想

摘 要:伊拉克战争是世界新军事变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战争。本文结合《孙子兵法》解读伊拉克战争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及战后的全部过程,提炼出战争中美军符合孙子思想精髓的“八战”原则,试图从东方传统兵学的角度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规律加以诠释和分析。

关键词:孙子;伊拉克战争

中图分类号:E0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经基本结束,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结局早在情理之中;然而,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却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美英联军21日在伊拉克实施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行动时,日本的《朝日新闻》就有人撰文指出,这是美国军事专家参考《孙子兵法》后的现代版。[1]事实上,不仅“震慑”战略一个方面,结合《孙子兵法》全面解读伊拉克战争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及战后的全部过程,可以得到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规律的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将有所启示。

兵者,国之大事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孙子多次强调,必须“慎战”,反对没有政治目标和战略价值,就轻启战端的做法:“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篇》),认为战争的出发点必须是“安国全军”(《孙子兵法·火攻篇》)。《孙子兵法》提倡慎战的主旨有三层含义。

第一,战争的政治目的问题。进行战争必须是合必要性和利益性的统一,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火攻篇》)。如果不得已进行战争,孙子主张从事战争必须注重“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孙子兵法·军争篇》),即夺取敌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己所用。关于战争指导,孙子以明确的语言表明了他的进攻战略:“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孙子兵法·九地篇》)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战争目的是实现美国谋取中东地区事务主导权的企图,即通过“先发制人”战略消灭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伊拉克政治和军事力量,并改变和控制其战后的政治和经济走向。2002年9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了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美国将保持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构成威胁;美国必须保持打败敌人的能力,不管敌人是一个国家还是其他力量。”[2]伊拉克战争就是布什总统“先发制人”安全理论的首次实践。

另一方面,战后由美国全面控制政治和经济走向的伊拉克,其石油工业、国家机器及基础设施的重建将使美国全面受益。据报道,美国方面早在战况尚不明朗的时就已经着手重建市场的分配工作了。加州的富卢尔公司、爱达荷州的华盛顿国际集团、马萨诸塞州的帕里尼公司、得克萨斯的哈利伯顿公司都获得了金额为上亿美元的重建项目。美国国际开发署正在美国招标,把负责修建伊拉克机场、旅馆、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大项目承包给美国公司。据报道现在只有两三家公司进入招标的最后一轮,而获胜者将能得到金额6亿美元的重建合同。[3]可见美国发动战争是确定战争是合必要性和利益性统一后,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二,积极备战的思想。必须把准备战争提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做到有备无患:“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也。”(《孙子兵法·九变篇》)把立足点放在作好充分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进行战争,也可凭借充足的战前准备“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形篇》)。

冷战的结束使美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观发生根本转变,“9.11”事件更使美国认识到,美国必须实现国防规划模式的重大转变,采取基于能力的国防战略,重塑美国的军事力量,发展美军的全谱能力,确立全谱优势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美国2001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提出将国防规划模式由基于威胁型转变为基于能力型,建立一支能在各方面满足部队使用要求的全能力量。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使美国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实现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小布什政府认为,绝对优势地位是决定美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是美国主权的根本保证。时任美国参联会主席的谢尔顿上将在2001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的结尾处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对多处危机作出反应的可信的军事能力,对于美国发挥全球领导作用是绝对必要的。”[4]布什政府的2002《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美国必须保持打败敌人的能力,不管敌人是一个国家还是其他力量。[5]

为确立全球绝对军事优势,美国的年军费开支相当于其后六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在2001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美国防部提出要“赋予部署在前方的部队(美国的海外驻军)只需稍许增强力量就能迅速摧毁敌人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能力,强行遏制在攸关美国利益的地区发生侵略的行为”。[6]美国需要占据有利位置,形成对“不安定因素”的潜在包围和现实威慑。另一方面,美国不仅要发展和拥有力量投送、太空攻防和信息作战等多种关键军事能力,还企图利用美国强大联合作战能力,完成包括伊拉克战争在内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其潜在对手看到美国具有应对“侵略”的决心,达到既战胜当前敌人,又预防并拒止未来威胁的目的。

美军对伊作战前也做了充分的军事准备。战前美军中央总部迁往卡塔尔,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总部迁往科威特,中央总部陆军司令部(第3集团军) 驻扎在科威特。美陆军在该地区部署总计8万余人,各型直升机1000—1200架,M1A1、M1A2坦克2000余辆;海军部署有6个航母战斗群,总计5.2万余人,各型军舰近百艘,飞机500余架;空军动用了18个联队,总计3.8万余人,飞机1000多架;美陆战队兵力近4万人,装备各型作战飞机70—120架;美特种部队有3万人用于对伊作战。开战前的2003年3月下旬,联军部队已经达到28万多人,已经可以满足作战要求。 第三,“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全胜”思想。基于慎战和备战并重的战争观念,孙子推崇用兵的理想境界:“全胜”,即《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实现战略、战役、战斗的全胜,乃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用全胜计谋争胜天下。孙子认为做到“全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为实现这一境界,孙子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认为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谋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攻城”则是图穷匕现,不得已而为的最后办法。孙子的“全胜”思想,是慎战思想在作战指导上的方法论反映。

美军十分注意争取伊拉克战争的“全胜”。伊拉克战争前,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促成有利于己方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态势,将伊拉克置于山穷水尽和孤立少援的状态。海湾战争后,美国及其盟国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12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封锁和打击。政治上,不遗余力地谴责和孤立伊拉克;经济上,对伊进行长期的经济封锁,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军事上,制造 “空中禁飞区”,

对禁飞区内伊军事力量实施毁灭打击的同时,也获得大量伊方的情报信息。 美军以代号为“斩首行动” (Decapitation Strike)的首轮空袭拉开战争序幕。所谓“斩首”,就是打击“敌方的头部,而不是他的躯体”。美国希冀通过突袭,将萨达姆等高层领导人炸死,使伊拉克军队“群龙无首”,指挥系统瘫痪,迅捷地达到稍战即“全胜”的目的。“斩首”似乎效果不佳,美军于21日开始实施代号为“震慑与敬畏”(Shock and Awe)的大规模空袭行动。首次运用“震慑”这一词汇的美国军事理论家哈兰.K. 尤尔曼和詹姆士.P. 怀德认为“震慑”的目的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导致对手受到强烈的震慑从而丧失抵抗的能力”,“迅速占优即赢得战争的控制权”[7] 哈兰·乌尔曼博士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在此基础上,他们才提出“震慑”战略。[8] 美军“震慑”行动使用精确制导炸弹的集中打击,消灭伊拉克军队赖以抵抗的能力,积压其生存空间,希望击溃伊军,达到“小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后续的作战中,美军遵循“基于效果”的作战概念,充分发挥己方装备和技术优势,对敌军关键节点进行“快速而又决定性的”打击。美军打击伊方战略关节点,目的是使伊军无法运用指挥和控制能力并摧毁伊军作战重装备,因此只需动用较少的空中力量就能完成任务,实现总体的军事作战目标。地面战场上,美军更是尽量不与伊军纠缠,只留下少数兵力继续攻打沿途各城镇,主力则绕过抵抗地点,利用其精确火力、高速机动力和信息优势直取巴格达,并利用综合打击避免了“其下攻城”的巷战出现。攻占巴格达两天后,美国总统布什即宣布伊拉克政府“不复存在”。[9]这样,既可使欲放弃抵抗的伊军不必再顾忌遭萨达姆政权的报复,而抵死坚守阵地;又可使萨达姆的支持者不知为谁卖命而丧失抵抗的斗志,减小美军下一步行动的阻力;既可鼓舞己方士气,平息国内反战情绪;又可将伊拉克战争的既定事实强加给国际社会,促使反战国家改变立场。最大限度地获得政治、军事和外交上主动,迅速、节约、有效地完成作战任务。

返观伊军在整个战争期间,或者贸然出击,遭到美英联军“空地一体”联合火力的绞杀;或者过于惧怕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除了被动实施防空作战外,无法组织任何主动反击,最终也难逃覆灭的下场,只能按美军限定的规则进行了一场“无奈”的战争,美军的近乎“零伤亡”也许正是孙子“全胜”思想的最好注脚。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以诈立”(《孙子兵法·军争篇》)是孙子作战思想的集中概括,而“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变法·虚实篇》)是孙子作战思想活的灵魂。美军在历次战争中战法的改变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从海湾战争中“先突袭、后机械化开进”,到科索沃战争中“全空袭”,再到阿富汗战争中“小规模地面部队和精确打击相结合”,美军的每一次作战,都是针对敌方状况和当时自己部队的作战能力确定的。

(一)“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子认为,从事战争的先决条件是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等各种情况,在此基础上筹划战略全局,谋划战役指导,在实施作战过程中,也要随时将“知彼知已”、“知天知地”作为行动的准则才能赢得战争胜利。“知彼知已”,孙子主张开战之前要对敌我双方的主客观条件(五事七计)有全面的了解,进行周密的考察,以期对战争胜负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并据此制订已方的战略战术。只有正确估量敌我情况才能作正确的判断,下正确的决心,订正确的计划。“知天知地”,孙子主张作战前必须摸清天时、地利、人和等自然

和社会的战场环境,“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孙子兵法·军争篇》)

为掌握敌情,孙子提倡用间,把这看成是“知敌之情实”的主要手段。《孙子兵法·用间篇》集中论述了用间的原则和方法,主张以“反间”为主的“五间并起”。孙子还强调在实际作战中最大限度查明敌情,《孙子兵法·行军篇》著名的三十余种“相敌”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美军一直把信息作战、情报与空间资源看作是未来建设的核心。美国国防部新的规划模式要求,加强建立包括无人驾驶飞行器、有人操作平台、以及空间、海上和地面设备在内的一体化系统,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对战场的全方位感知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作战对情报与信息的需求。作战中,美军历来重视作战侦察和情报收集,而且历来注重利用多种手段综合收集情报,追求战场的单向透明是美军取得作战胜利的首要条件。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广泛使用航天侦察卫星、航空侦察机、地面侦察等各种手段,构成空中、空间、地面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并通过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 C4ISR) 的有效整合使获得的信息发挥最大效用。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美军实现了战场信息的实时获取和传输,实现了信息向打击火力的迅速转化。卓越的情报能力是美军迅速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强调要确保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的一种“势”。“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势篇》),认为造势和任势是战场争取主动权的重要环节。

关于如何获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态势,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自身战斗力投入,孙子强调“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众寡”,就是兵力的对比,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在战场交锋时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造成对敌力量对比上的绝对优势,以镒称铢,集中歼敌。伊拉克战争中,为保障“全胜”,美军十分注重战斗力的优势投入。开战前的2003年3月下旬,美英联军部队在海湾地区已部署28万多人,6个航母战斗群,各型军舰近百艘,各型战机1600多架,各型直升机1000—1200架,坦克2000余辆。在交战双方力量巨大悬殊的情况下,为打破战争一度存在的胶着状态,美国仍然加紧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美军第四步兵师,第三装甲骑兵团,第二装甲骑兵团一部等部队被紧急空运至海湾。

第二,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发挥指挥和运筹才能,利用和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主动有效地克敌制胜。孙武认为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关键在于“奇正相生”和“避实击虚”。

伊拉克战争跌宕起伏的进程又一次证明了“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指挥艺术的巨大作用。开战前,美军计划第4机步师开辟北方战线,与南方战线相呼应,形成对伊拉克南北夹击的良好态势,这是作战部署的“正”;土耳其政府拒绝美国军队通过领土、使用基地,美军第4机步师不能进入伊拉克北部作战,美军在未能形成北方战线的情况下发起进攻,于当地时间凌晨以代号为“斩首行动” 的空袭拉开战争序幕,作战态势转为“奇”;“斩首”效果不佳,美军开始大规模“震慑”空袭,地面部队从科伊边境分东西两线展开并分兵与南部各军事要地的伊军保持接触和激战,特种部队占领西部机场,在北部空降173空降旅等部队配合库尔德武装吸住北部伊军精锐,为“正”。美军开战第二天就投入地面部队,

第三机步师第4日清晨时已经向北推进240公里,其后不待攻占沿途要地就继续北上,这样单兵突进、长途奔袭的战法为“奇”;美军占领萨达姆国际机场和拉希德军用机场,战机锁定巴格达以北160公里处目标进行轰炸,在加强对巴格达外围控制,形成对巴格达合围后,从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开进巴格达,又为“正”。 “以正合,以奇胜”,“正”为的是集中兵力、“并敌一向”,“奇”的目的是攻其不备、“避实击虚”。计划南北夹击、大规模“震慑”空袭、地面推进、合围巴格达,为的是“以镒称铢”,集中兵力和火力于主要目标;“斩首”空袭、地面部队长途奔袭,为的是“避实击虚”、“擒贼先擒王”,以最小代价迅速取得最佳战果。“这场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布什作出的不顾指责,继续猛攻巴格达的决定。”[10]这一被认为是美军迅速取得战争胜利三大主要原因之一的重要决策,即是在“并敌一向”、“正合”基础上的“奇胜”战略。

第三,“示形动敌”的“诡道”。孙子认为要掌握战场主动权,必须在作战指挥上坚决贯彻“兵者,诡道也”的原则,在于“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十二诡道”。(《孙子兵法·计篇》) “十二诡道”的核心目的就是“示形动敌”:做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兵法·虚实篇》),以至“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孙子兵法·虚实篇》)才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计篇》),实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能自保而全胜”。(《孙子兵法·形篇》)

从作战目的看,美军要完全摧毁伊拉克战争机器,剥夺其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能力,单靠“斩首行动”空袭消灭萨达姆等少量伊拉克高级官员是不够的,还需要依赖后续的军事打击,大量杀伤和击毁伊军的有生力量。那么美军最终用以物理杀伤伊军的力量是什么呢?答案很明显,还是空中打击。

与以往不同,开战第二天美军就投入了地面部队,并且在初期高速向北推进。大规模空袭的拖延,每日战况简报对空中作战细节的省略,和大量记者深入地面部队的事实,使人们几乎相得出反的结论,认为与前几次战争相反,本次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是进攻的主要力量,海空力量的空中打击仅仅是地面部队进攻的辅助支援。事实上,当人将焦点对准地面部队时,美军正以“用而示之不用”的策略,运用空中力量的瘫痪打击几乎全部摧毁了巴格达、巴士拉、基尔库克和提克里特的伊拉克政府设施,基本使得伊拉克军事指挥系统陷于瘫痪。

中期的沙尘暴天气期间,美军地面部队向巴格达推进的速度明显放缓,美军利用沙尘暴天气调整军事行动和部队修整的同时,也在利用它“示形动敌”消灭敌人。沙尘暴期间,美英联军出动1400架次战机对把守通往巴格达道路的伊军共和国卫队进行轰炸,并摧毁伊方6台GPS 干扰设备。伊方“共和国卫队”一部26日晚乘坐约1000辆军车,在沙尘暴的掩护下从首都巴格达南下,直奔纳杰夫,一支由100多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组成的伊拉克装甲部队26日离开巴士拉向东南方向的法奥半岛出击,美英联军立即组织了对其的空中打击。[11]美军对当地沙尘暴天气战前已经作过研究,显然是有备而来的。JDAM 是一种装于常规炸弹之上的低成本GPS 制导模块,JDAM 与机载GPS 系统相结合使美军能在最恶劣的天气里甚至在沙暴条件下执行夜间任务;另有一些初步报告显示美国还可以使用远距精确炮火补偿在沙尘暴中空中力量打击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

战争后期,美军方人士称,美空军在对共和国卫队的空中遮断中,摧毁共和国卫队800辆坦克中的770多辆,500门重炮中的450多门,“麦地那”师和“巴格达”

师的阵地完全被毁;巴格达攻坚战中,美国空军将战斗机机群分层部署在巴格达上空的不同高度展开24小时不间断的空中巡逻。[12]实际作战中,美军地面部队客观承担着支援空军的任务,他们的作用在于迫使伊拉克地面部队暴露于联军空中火力之下,由空中力量歼灭他们,美军无可匹敌的环境感知能力和近实时的信息传递能力支持着这种战法。“善用兵者隐其形”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美军利用其地面部队的长途奔袭和后期的驱亡逐北吸引了大多数人包括伊军指挥者的眼球,另一方面利用其空中力量的隐形能力和区域外投弹能力,“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悄声无息地遂行精确打击。

(三)“兵贵胜,不贵久”。孙子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孙子兵法·作战篇》),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反对使战争旷日持久而疲师耗财。美军对孙子“兵贵胜,不贵久”思想的认识发端于越战后美军改革期间。尤其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这次战争作战节奏之快,毁伤力之巨大令刚从八年越战泥潭内拔出的美国军方大为震惊。美军领导人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思考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发了美军作战理论的深层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认识即是“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兵法·作战篇》) ,达到战争目的必须速战速决。

为了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孙子兵法》主张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必须做到了隐蔽、突然和机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一,造成突然性,“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使敌人处于猝不及防的被动状态。美军“空地一体战”理论提出:“突然性可以推迟敌人做出反应的时间,可以急剧地削弱敌战斗力,使攻方能以较本来所需兵力为少的兵力取得胜利”。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一反以往开战选取深夜空袭的惯例,于当地时间凌晨开始“斩首” 空袭发动战争,虽然突袭并未达到预计效果,但确实符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突然性原则。 其后,3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宣称战争“离结束还很远”,[13]美国部分高级将领也通过媒体表示,“这场战争很可能要持续数月”。美《华盛顿邮报》27日报道说“恶劣的天气、漫长而不安全的补给线和伊拉克军队的顽强抵抗,可能已经导致美军高级将领重新评估美军的期望值和战争时间表”。[14]29日美军官员宣布,美军司令28日已下令美军从伊南部向巴格达推进行动暂停4至6天。[15]当很多人由此开始确信战争将演变成需要美国投入更多部队的“持久战”时,31日美军第三机步兵师突然发起攻击,向卡尔巴拉推进;同一天,美军在希拉、欣迪耶、纳西里耶和南部的巴士拉等地于伊军展开激战,数千名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士兵包围了纳杰夫城,美国特种部队取得伊拉克西部沙漠的控制权,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武装向伊军控制区推进了大约16公里。[16]美国防部31日也公布,在过去24小时内,美英战机共出动了1000架次。[17] 美军的“攻其所不戒”,打得伊方猝不及防,从此战局急转直下,美军迅速取得战争主动,成功地完成对巴格达的合围。

第二,要使部队始终保持主动地位和高机动能力,做到“悬权而动”和“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兵法·军争篇》),才能“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孙子兵法·军争篇》)。美军《2020年联合构想》中强调的作战思想四种观念,其中第一条就是机动优势,指“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行动节奏夺取位置优势的能力”。[18] 伊拉克战争中,美第三机步师等地面部队绕过伊拉克南

部伊军事重兵防守的地区,并向其纵深进行高速穿插,既实现了直取要害和控制战场,又对伊军形成巨大的心理威慑,还减少了沿途遭受抵抗接触而引起的伤亡。高速机动的美空军战机、航母舰载机不间断战略轰炸和近实时的近距空中支援,实现对伊军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的大量杀伤。为支持美军高速机动的能力,美军对伊游击武装进行清剿,保护后勤补给线,缩短运输距离,加大运输能力;占领和扩建伊军机场,并在科威特帮助下在伊南部修建大型运输机停机坪,以增强空中补给能力。

(四)“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孙子兵法·地形篇》)根据地形条件制订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确保作战胜利,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重要内容。孙子指出,在行军作战中,要善于“处军”,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众所周知, 在冷兵器时代,掌握和利用地形,对于战争的胜负关系甚大;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说明,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地形的利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不仅考虑如何利用有利地形和避开不利地形,而且还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变不利地形为有利地形,消灭敌人并保存自己。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利用沙漠地形难以隐蔽的特点对暴露其中的伊军装甲部队实施空中打击,摧毁伊军大部分的作战能力;伊拉克战争中,由于失去制空权,伊军不敢在沙漠中集结部队。美军利用这一地形优势,大胆在沙漠地带扎营和穿插,实现了地面部队的高速推进。

与沙漠地形相对的是城市地形,美军如何攻克巴格达成为伊拉克战争的焦点。巷战是近战,复杂的城市地形不利于美军非接触打击特长的发挥,最可能造成美军巨大的伤亡率,索马里的教训让美国人记忆犹新。伊拉克方面,萨达姆也想通过巷战谋求一线生机,并宣称巴格达将是侵略者“最后的坟墓”。不少军事专家强调,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战比较起来,未来巴格达之战很可能是‘地道战’和‘分区绞杀战’。”[19]然而,人们并没有看到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格罗兹尼巷战的惨烈场面,原因就是美军利用技术优势将原本不利的地形条件转变为对己方有利,方便控制的战场环境。

战前美军进行了充分准备,针对城市巷战环境,在科威特境内建立了符合伊拉克城市特点的模拟训练场,各参战部队普遍进行了巷战训练,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下作战的能力。此外,美军针对巷战要求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带夜视瞄准镜的自动步枪、能在300公里外穿透50厘米厚水泥墙的激光弹、最新轻型智能坦克、优越的单兵防护系统等作战装备在实战中,较好地起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具体作战方法方面,美军巴格达巷战是空中力量和特种作战部队进行空地协同打击的结果。攻城前,美军4日占领巴格达萨达姆国际机场,美军有了垂直调动和垂直打击的依托。6日,美英联军开始利用空中优势在巴格达进行24小时空中巡逻[20]。与之相配合,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分成许多小组,潜入巴格达城内。他们的任务不是与伊拉克的守军进行战斗,而是对巴格达城内兵力集结、火力配置、指挥地点等情报进行实时搜集,及时通报给在空中“滚动巡逻”的战机。空中待战飞机马上飞临目标空域,按照特种作战小组通过指示器材的目标指示进行攻击,完成“听召唤出动”式的特种作战。此外,5日美军坦克短暂进入巴格达市后撤出,造成震慑效果的同时迫使伊军方高层使用电话和电台紧急进行指挥,美军通过间谍卫星又准确侦察到一些重要指挥中心的位置。所以人们并没有看到巴格达发生惨烈的巷战,美军通过“听召唤出动”的特种作战方式,在地面部队进城前基本完成对重要目标的突击。美军7日在巴格达采用“装甲突击行动”,用坦克部队选择容易进攻的地点和方向进入市区, 在巴格达市中心建立立足点后向

四面出击,顺利实现对巴格达城市的控制。

巴格达之战美军有针对准备作战部队、作战装备和作战方式,成功地将传统情形下不利地形和进攻方的被动状态转化为对己方有利的主动状态,可以说是孙子“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创造性的发展。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了,这场战争将对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新军事革命带来深远的影响。战争中美军的战略思想、作战理论和武器装备有许多值得回味之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新军事革命的领导者和倡导者。透过美国总统的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参联会主席的《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国防部长的年度《国防报告》、《2010联合构想》、《2020联合构想》、《国防的转变:21世纪的国家安全》、《国防改革计划》等美国官方报告,可以看到美军利用世界新军事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改革,夺取未来全球军事的制高点的决心和实施原则。结合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指导和所具备的作战能力,毫无疑问,美军正在努力实践孙子的“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孙子兵法·九变篇》)思想,完成国防规划的“基于威胁”模式向“基于能力”模式的转变。美军将具备的适用于各种类型冲突的“全谱”军事优势,又将为美国保持未来单极世界霸权地位提供有力的军事支持。

美国采取“基于能力”的国防规划模式,全面调整美军全球军事态势,其意图之一就是阻止中国的崛起。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军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伊拉克战争给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启示,如何保障和平与发展,如何提高我军的作战能力,如何创新符合我军特色的作战理论,都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全新的思路。

(一) 避免战争,保障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伊拉克战争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当代战争的根源。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美国维护其单极主导地位的国家安全战略对我们构成现实的威胁。必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的辨正关系:即只有长期的和平才能保障稳定的发展,也只有卓有成效地发展了才能谋求长期的和平。

伊拉克战争再一次证明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抗衡。“国力为本,军力为器”,经济是基础,国防是保证。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小康社会阶段,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只有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

适当地增加国防投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软件的建设。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增强人民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必须科学筹划,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战争动员机制;必须大力扶持民用尖端技术向国防技术的转化,搞好军民通用技术的研发。

(二)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实现我军作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信息优势决定战场优势,美军的“网络中心战”已经证实了美军的作战理论开始从“以平台为中心”向“以信息为中心”变革。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作战已由机械化条件下战争的单元式对抗转变为作战体系间的整体性对抗,而制信息权是整合作战能力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高技术战争中诸多主动权的争夺,无论是制空权、制海权,还是制火力权、制机动权等,都与制信息权紧密相关。正如美国阿灵顿的“列克星顿研究所”的国防与卫星专家劳伦·汤姆逊所说:“信息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还是一种能够改变战争

文化和定势的技术,它能改变一切。它所带来的变化比我们看到的任何一种变化都来得强烈,比坦克、潜艇,甚至原子弹都来得厉害!” [21] 因此,加快我军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紧信息战研究及训练,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然而我们又必须立足我国的经济能力与我军的现状逐步进行改革,既着手规划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又必须保持军队系统的稳定,保持随时可以投入军事斗争的武装力量。在机械化建设有所突破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渗透信息化因素,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建设任务。

(三) 有针对地更新符合我军实际的作战理论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改善是重要的,然而要战胜强敌,更重要的是创新符合自身特色的作战理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必须首先深化作战理论研究,实现作战理论的变革。有针对地研究作战理论和建设军队是取得未来战争胜利地捷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作战的有益经验以及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创新作战理论的根据。

针对对手的作战目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法准备军队和制定作战方案是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美军的作战目的是维护其单边霸权,控制世界主导权,这样的作战目的使其军队在政治上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通过“上兵伐谋”的政治方法,达到延缓战争爆发、控制战争范围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胜”效果。针对美军的精确打击能力、机动优势和信息优势等具体作战能力,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其中的弱点和突破口,取得反制的胜利。

总之,要实现我军作战理论的创新,就必须下大功夫研究敌方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思路,伊拉克战争给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发现敌方的弱点,发挥我军的长处,是我们总结适合我军客观实际的作战理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相关内容

  • 20**年 军事理论范围(含答案)
    A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得分( ) 1.美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 2.现代国防是国家_____综合实力的体现. 3.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______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 ...
  • 国防知识网络竞赛
    2013国防教育网络知识竞赛 1.登陆网址 2.点击竞赛须知,之后点击竞赛答题入口,入16位CMIS号(有照片的学生卡上有CMIS号),进入答题状态. 3.依次答完初级.中级.高级题目. 国防教育知识网络竞赛 (中学生部分) 体美科 201 ...
  • 孙子兵法的要点解读
    始计篇: 孙子兵法里的第一篇始计开头说军事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这个东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也就是关系到存亡的东西就很重要.所以我们要研究它,研究它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它的规律. 我们都知道打架也有规律,打架的第一条规律就是分析形势.什么是 ...
  • 试析兵圣孙武的制胜思想
    口 西安工业大学军事教研室 孔婷婷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了孙武在< 孙子兵法> 一书中所表现 出来的军事思想. 兵圣 < 孙子兵法> 制胜思想 鼻的 , 他认 为将领的无能是直接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 ...
  •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12册<品德与社会>计划.教案 全 册 教 学 计 划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 ...
  • 军事理论答案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名词解释: 1.国防:国家采取的防卫活动,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2) 2.国防建设:是 ...
  •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
    <军事理论第(二)>版末期试 考一. 单选题 题(数5:,0 50.共0分 )1 )不(于精确制属方导式的基本方式.中10 .分 .A 主动导制B .寻的制 C导. 被动导 制. 遥控制D导正 答案: C确我 答的:C案2关 于 ...
  • 现代军事与局部战争-南海问题看法
    我关于南海问题的归纳及看法 --苗澍 化1108班 201144317 一:南海简介 中国大陆东南方濒临五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其中,前四海区面积即达472.7万平方千米.其中,南海因其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故 ...
  • 综合知识---公务员常识
    1. 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 :北冰洋 3. 4. 5. 6. 下列海洋中哪一个是我国最大的海 ?南海 按年呑吐量算世界最大的港口是 :鹿特丹港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1966 下列哪一个湖泊是在我国江西省的境内 :鄱阳湖 7 ...
  • 吴建民:伊拉克战争对世人的启示
    2010-09-14 09:27  来源:光明日报  评论 1 条 查看评论 [字体:大 中 小] 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从伊拉克返回的美军士兵走下飞机. 2010年8月31日,是标志着美国在伊拉克行动进入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