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思考 - 范文中心

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思考

03/19

2001 年 8 月 第 21 卷第4 期

Jour n 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 l ege

那阳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 报

Vol . 2 1

Aug.

200 1

No. 4

关于孙 中山研究 的思考

章开沉

(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摘 要]80 年代以来, 孙中山 研究逐渐脱离了“ 历史地位” 、 “ 丰功伟绩” 这种单纯的政治评价的指标体 系, 越来越多的学者有意识地加强了 从丈化史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孙中山的研究, 使人们心中的孙中山不再 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关键词」 孙中山 研究; 方法;社会环境; 社会集团; 社会心理 〔 中图法分类号I K25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6072(2001)04- 0015- 03

旅居美 国三年 , 无论到哪里 , 我总是 围绕《 中

国史学寻找自己》 ( The Chinese Histor y in Seeking

of Herself) 这个主题讲演。实际上 , 孙中山研究也 存在着一个寻找 自己的问题。199 1 年 , 台湾《 中 山社会科学季刊》 给我一个题 目: 《 中国大陆的孙 中山研究 的定位 与展望》 。在那篇文章 中, 我阐

明 了上 述 看 法 。我 的这 一 看 法 , 得 到 一 部 分 台湾

宁的著作 ( 如 ( 中国的民主主义和 民粹主义》 )的 框架之 内来研究 、 思考 。 80 年代 以来 , 情况的确有所好转 , 但改进仍

不充 分 。

年轻的研究者的赞同。

所谓 “ 寻找” , 有 两 个 含义 , 一 是 历史 学 者 的

独立人格 的寻找 , 另一个是 历史学 的独立品格 的

寻找 。

所谓好转 , 是孙 中山研究 逐步突破 了毛泽东 及列宁的著作 预定 的框架 , 脱 离 了“ 历史 地位 ” 、 “ 丰功伟绩 ” 这种单 纯 的政 治评 价 的指标体 系。 因此 , 多少 取 得 了一 些 比较 优 秀 的学术研究成果 。 特别 是在 1986 年孙 中 山诞 辰 120 周 年 纪 念 国际 专题讨论会前后 , 一批年轻 的研究者迅速涌现 , 许 多老资格的研究者 也转换 了研究 的视角及方法 , 使人 们深感 面 目一 新 。 所谓改进仍不充分 , 是在指导学术 的体制和 方法上 , 迄今 仍然 没有发生根本 的变化。传统 的 观念及 国家领导人 的若 干 即兴讲话 , 对 于学术研

孙 中山和辛亥革命 的研究 , 常被有些人称 为

“ 显学” ( 显赫 的学 问 ) , 不无洋洋 自得 之感。其 实, 显学在 中国常有官学之嫌 , 甚至就是官学之别

名 。1949 年 以 前 , 孙 中 山 研 究 为 国 民政 府 所 重

视, 1949 年以后 , 又为人 民政府所重视。这种情 况, 对于孙中山研究来说 , 既是幸运 , 又是不幸 。

所谓幸运 , 是党和政府经常给予关心和支持 , 至少在五年 、 十年庆典之时 , 拨 给一些 经费 , 供学 术研究 、 学会活动 、 出版 书刊之用 。所

谓不幸 , 我 认为 , 是党史之外 , 受到最大伤害的领域也包括孙

究依然有着某种程度的约束力。尤其是 1987 年

以后 , 政治风波屡屡发生 , 对包括孙 中山研究在 内 的整个历史学 的干扰甚 多 。特别是 , 当前 国民经 济正在急剧 变化 中, 金钱 的压力 与诱 惑并存 , 因

此, 历史学更加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由于这个原因, 中国史学 同样存在着一个必

须 寻找 自我 的问题 。

中山研究 。显然 , 历史学者只能在毛泽东 的著作 ( 如《 新 民主主义论 》 、 《 纪念孙 中山先生》 ) 及列

就孙中山研究来说吧 , 所谓寻找有三层含义 :

( 收稿日 期12001 - 06 - 04 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 [ 作者简介] 章开iiL( 1926 一 ), 男 浙江吴兴人, 近现代史及中国 教会大学史研究

Y Y SZX B

15

章开沉 : 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思考

第一 , 寻找 真实 的孙 中山 ; 第二 , 寻找 自己的研究 方法和风格 ; 第三 , 寻找对孙 中山的新 的理解 。可 喜 的是 , 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正在 向这个方

向努 力 。

替 出现 的 , 从 这 一 点 出发 , 我 也 对 孙 中 山和西 学 、 中学 的关 系 获 致 若 干 新 的 理 解 。 “ 离异” 与“ 回 归” 现 象 的发 生 , 主要 是 东 西 文 明 的差距 迅 速 扩

大所导致 的。而西洋 、 中国这两者 又分别处在侵 略与被侵略的地位 , 因此格外增加 了“ 离异” 、 “ 回 归” 转化的复杂性 。孙 中山从 向往单纯 的西学开 始, 随 后 又期 望 中学 和 西 学 的 融 合 , 最终则对文 王、 武王、 周公 、 孔子 以来 的道统 和儒家给 以重新 解释 , 用 以重 建 中 国文 明 与 社 会 秩 序 。所 有 这 些 变化 , 都受到“ 离异 ” 与“ 回归” 两个 潮流 的影 响 , 所 以提 出 中 国和西 洋 的融 合 , 绝不 是他 个人 的随

意选 择 。

孙 中山是 政治 家。政 治家 和他 的许 多追 随

者, 大多善于根据各个时期和各种情况 的政治需 要塑造其特定的领袖形象。例如 , 《 伦敦被难 记》 中, 塑造的是一个为西洋人乐于接受的、 带有基督 教文化 色彩 的孙 中 山 ; 《 三 十三 年 之 梦》中译 本 中, 塑造的是一个具有 中国传统 的天命预 兆 的孙 中山。孙 中山逝 世后 , 后 继 的政 治家们 又按照各 自的需要 , 重新 塑造其形象 。国民党浓 墨重彩地 描绘的是儒学道统 的继承者孙 中山, 而共产党 眼 中的孙 中山则 是联 俄 、 联共 、 扶 助农 工 的真正朋

友 。因而我们必须不断分辨历史上各种各样对孙 中山的外在涂抹 , 探求真实的孙 中山 , 或者至少接

近于真实 的孙 中 山。

此外 , 我 和华 中师

范 大 学 历 史 研 究 所 的 同事

及研究 生们 , 多年来 一 直重 视社 会环境 、 社 会集

团、 社 会 心 理 三 方 面 的研 究 。

关 于研究 社 会 环 境 的必 要 性 , 我 们 的认 识 尚

孙 中山在 1913 年 中华革命党成立之后 , 已被 树立为至高无上 的偶 像 , 但他毕竟 是一个 活生生 的人 , 不是抽 象 的政 治符 号 。 因此 , 必 须用适 合研

未赶上本世 纪初 的进步青 年学 生。到 目前 为止 , 在他们刊载于《 江苏》 、 《 浙江潮》 等杂志上 的详细 的社会调查大纲 中, 仍 有很 多我们 至今作不 出答

案 的项 目。社 会 环 境 即 是 国情 。毛泽 东 十分 强 调

究人的方法来进行探讨 , 不能满足于 以往 ,质用 的 单纯政治公式来推演 。孙 中山不可能是为革命 而 出生的, 而且成人 以后 , 除革命外 , 并不 是没有个 人的七情六欲 。他更 不可能集美德 于一 身 、 没有 任何缺点的完人 。国民党 出于维护 正统 的需要 ,

强调孙 中山 的政 治 一 贯 性 , 否 认 其 晚年 的重 大 转

国情研究 的重要 , 但 他说 : “ 国情 就是社 会 的性 质” , 反而导致许 多学者 对社会 环境 ( 国情 ) 理解 的简单化 , 好像用“ 半殖 民地半封建 ” 这个概念就 能够解释全部 的社会 、 历史现象。实际上 , 孙 中山

在 护法运 动 失 败 后 , 已经 初 步 看 出 了 中 国社 会 环 境 的复 杂 性 , 认 为应 该 挖 掉 三 层 “ 陈土” ( 军阀、 官 僚、 政客 ) 。这 样 的认 识 虽 然 仍 觉肤 浅 , 可 是却 具

变。但是 , 共产党却非常重视他的晚年转变 , 有时 难免夸张 自己的作用 , 甚 至把孙 中山当作 一个准 社会主义者来描绘 。这些都是从各 自固执 的简单 政治模式出发 , 因而无视孙 中山的思想 与性格 的 流动性和复杂性 。几 年前 , 桑兵 就孙 中山的理想

主义与 实 用主义 的关 系作 了 阐述 , 马敏 则 探 讨 了

有明显的先见性。1982 年 以来 , 我一直强调社会

历史 土壤 的研 究 , 就 是 由于从 孙 中 山那 里 受 到 启 发 。我们 除研 究 杜 会 经 济 结 构 及 阶级 结 构 外 , 还

特别重视更加深层 的文化心理结构 。辛亥革命推 翻清朝之后 , 孙 中山“ 让位 ” 给袁 世 凯 , 其 原 因除 军事 、 财力 的劣势及列强 的干涉之外 , 国民 ( 特别 是南 方 的上层 绅 商 ) 心 理 状 况 也 是 一个 很 大 的原 因。在“ 二次革命 ” 中, 发生阶级 ( 资产阶级 ) 背弃 领袖的现象 , 也许 可 以从文化 心理结构方 面得到

补 充 的解 释 。

孙 中山的政治人格的形成 。两个人都有着 自己的

研究方法和风格 , 因而曾引起史学者 的重视 。 孙 中山出生于珠江三角洲的农

村 , 在夏威夷 的华侨社会 中成长 , 还接受过 比较系统 的西 洋近 代教育 , 因此 , 只有在 中国文化、 西洋 文化 的互 动

( interaction ) 中去认识他, 才能得到新的理解。这

几年 , 张 岂之研究孙 中山和传统文化的关 系 , 夏良 才研 究 亨 利 , 乔 治 对 孙 中山 的影 响 , 姜义华 利 用 孙 中山上海故居 的藏书 , 研究其思想根源 , 各 自取 得 了可喜 的进展 。在世界近代文明史上 , “ 离异 ”

提倡社会集 团 ( social group ) 的研究 , 是为了

弥补过去阶级分析简单化造成 的缺点 。近代 中国 是个 过渡性 的社会 , 其 中各 个 阶级 、 阶层 也都具 有 过渡 的性格 , 而且某些新 生 阶级还带有不成熟 的 特点 , 所 以, 某些阶级 的区分决不是 明晰的。因此 应该更 加努 力研 究 实 际存 在 的社 会集 团丰富 的 内

( alienation) 与“ 回归” ( reversion) 这两个现象是交

Y 西 , Y R1 6 Y SZ

章开沉 : 关于孙 中山研究的思考

蕴, 而无需过份急于寻求 阶级定性 。马敏 、 朱英两 人的苏州商会 研究 、 桑兵 的清末学堂研究 、 赵军 的 大陆浪人研究 , 都是对社会集 团研究 的成果 。对

桑兵 的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关 于 清 末 学 生 运 动 的研

究》 也是充分利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1991 年 8 月, 我向夏威夷会议提交的论文《 辛亥革命

与“ 只争朝夕 ” 》 , 是把重 点放在社会 心态 的研究 上 。我发现 , 在戊戌 变法 、 辛亥革命 、 中国共产党 这三代领导人 中 , 存 在着历史 紧迫感和变革急性 病相互伴随着 出现 的连续性 。再进一步 , 就是探 讨这 样 的社 会 心理 产生 的历史 根 源 。领导者 为 了 赢得群众 , 往往作 出过高 的许诺 , 民众则对这些许 诺 的实现也抱 有过高 的期望 。这对领导者来说 , 便形成 了强大心理 压力 , 他们 因此 容易采取超越 现 实许 可范 围 的急 进 政 策 。急 进 政 策容 易 失 败 ,

其 结 果必然 是领 导 集 团 和 意 识 形 态 的急 速 更 替 。 而新 的领 导集 团和 意 识 形 态 , 又 往 往 给 民众 以更

19 11- 1912 年的“ 定都之争” , 我的理解是应着眼

于对 江浙集 团 、 武 昌集 团等社会 集 团 的研 究 , 把这

些集团看作是“ 利益集 团” 。中国学者中, 有人批 评我过分强调利益争夺 , 无 视正义与非正义 的斗 争, 甚至有人认 为我损 害孙 中山的伟 大形象 。这 是 因为他们不明 白 : 政治 是权力 和利益 的分配与 再分配 , 在这个世界上纯粹 “ 正义 ” 的政治是绝不

存 在 的 。实 际 上 , 脱 离 了利 益 , “ 正义 ” 也 只不 过

是个虚构 的东西 。所谓 “ 正义 ” , 也只能是大多数 人利益

的体 现 。为 了研究辛 亥革 命 以前 的孙 中 山, 不能不研究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和广东、 湖 南、 江浙等省籍 的团体之间复杂的关系 , 为 了研究 辛亥革命 以后 的孙 中山 , 又必须研究重新 组合 的 广东 、 江浙 、 武 昌各集 团 的关 系 。护法 运 动及 其 失 败前后 , 孙 中山和南北各派军 阀集 团的交往也是 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 , 社会集团研究 的深化 , 必 定有助于对孙 中山各个时期活动的理解 。

社 会 心 理 研 究 的 提倡 , 是 80 年代 中期 以后 的

多更高 的许诺 , 并使 民众对革命 和新政 权 的期 待 提到更高 、 更 紧迫 的境地 。而这种无形 的社会 心 理 的压力 , 使新 的领导者更趋 向于采取超越现实 的急进政策。这种带 负面效应 的循环反 复 , 就是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屡屡受挫的社会心理根源。我 认, 从这个方面研究孙 中山, 或许可以加深对这位

领 袖 人 物 一 系列 言 行 的理 解 。

事情 。上海人 民出版社 出版 的《 近代上海人社会

心态 ( 1860- 1910 ) 》 是乐正 的博士学位论文 , 标

题原是 “ 清 末 民初 的上海 人 社 会 心 理 的变迁 ” 。

【 责编 :杨华山】

Mor e Thoughts on the Study of Sun Zhong 一 shan

ZHANG Kai 一 yuan

r eat achievements . which Abstract : Before 1980s, Sun zhong 一 shan's l i fe study was focused on his historical status and g e scholars have shif t ed to the perspec tive of used tobe the standard of making pol i tical comments. From 1980s on , more a n d m or e but a vivid r e al man. cultural histor 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 which pr e sents Sun not as an abstract pol i tical figur

China) 《 M odern Histor y Research Institute, Huazhong Normal U iversity, Wuhan 430079 ,

Key words: study of Sun Zhong 一 shan; method; sopial environm ent; social groups; social psychology

Y Y SZX B

17


相关内容

  • 章太炎与_訄书_清儒_
    2007年第4 期 淄博师专学报 Jour nal of Zibo Nor mal College 总第10期 章太炎与5书#清儒6 周春健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最早从事学术史研究的学者, 其5 ...
  • 注重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能力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提供社会热点实情或模拟情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明确知识和能力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本人认为,只有注重知识的迁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 高三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 ...
  • 关于台湾的几所大学的基本资料
    先說一個,臺灣有個非常強大的臺灣哲學學會http://tpa.hss.nthu.edu.tw/academinnews/1761 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沒有相關介紹,但從它的所有刊物研究和活動來看,是個不可小覷的學會. 國內院校哲學系所 國立臺 ...
  • 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途径思考_陈淑丽
    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途径思考 陈淑丽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对于继承我党历 史上历来重视党史育人的优良传统,坚定党的领导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大学生中共 ...
  • 中韩旅游业合作与发展前景
    2006年第12期 中韩旅游业合作与发展前景 沈卫平侯祥鹏 内容提要:旅游业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韩建交以来,随着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断扩大,两国旅游业合作也蓬勃发展.在亚太地区旅游业生机勃勃的大趋势下,两国旅游业合作 ...
  •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政治系2010级 路宽 学号:2104053085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摘要: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 300 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 ...
  • 作文素材"学与思"
    [论点设置] 思考与勤学结合则事半功倍. 正有成就的人是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种必备能力. 只有经过积极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 思考问题要坚持自主原则. ...
  • 青松岭上的长青松 --为作曲家施万春八十华诞而作
    赵冬梅(1968- ),女,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施万春 施万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从上世纪60.7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青松岭>的音乐至201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 ...
  • 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
    作者:陈蕴茜 学术月刊 2012年11期 近代民族国家出现后,共同的社会记忆是国家与社会运作的重要合法性来源,因此,作为人们对过去事件.人物表达崇敬.景仰和怀念行为的纪念空间日益受到重视,因为纪念空间具有调动情感.引发思考.唤起并塑造记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