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 走进心灵 - 范文中心

与文本对话 走进心灵

05/28

与文本对话 走进心灵

青浦区逸夫小学 于淼

教育家说,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对话中,得知概要;对话中,得知内容。然,何以体味作者的行文构篇?对话,依然是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通道。

在师本深层对话后,师生对话,造境邀心,渴望引导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表达为我所用,便是“对话”的崇高境界。

一、师本对话,寻找切合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流浪汉》是沪教版语文教材试用四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作者是著名的科普家叶永烈,本文选入教材时略有删改。虽然本篇文章写于上世纪70年代,但仍具有时代意义。特别是近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我国许多地区遭受沙尘暴的困扰,如何治理沙尘,管理沙尘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关心的问题。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简洁,使用了一些常识性文章常用的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让大家了解灰尘(沙尘)的来源以及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的同时,就会想方设法去治理它,以改善环境,优化环境。

(二)片断解析及师本对话:

1.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

2.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

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灰尘是从哪里来的呢?刮风了,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了起来(;)在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吐出浓黑的烟(;)火山爆发,会带来无数的灰烬(;)车辆奔驰、人走路,又会带来许多灰尘(。)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它和空气一摩擦,整个儿都烧掉变成灰尘了,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3.也许你没想到,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有用处的。没有它,天就不能下雨。因为地面上的水汽升到天空后,形成云彩,但是,没有灰尘,云彩中的水蒸气就不能聚集在一起。如果你不信,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拿个干净的白瓷碗放在院子里,接上点雨水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碗底存有许多渣滓——这就是灰尘。

4.但是,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灰尘多了会迷人的眼睛,呛人的鼻子,会使人的呼吸器官发炎。灰尘钻进机器,会使它声音嘶哑。落在未干的电影胶片上,会使它失去功用。

5.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

6.使用吸尘器,这是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然而,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使大风无法再把泥粉和细沙卷得漫天飞舞。

——《空气中的流浪汉》

(三)教学片断一:

师:自读第2节,用直线划出灰尘小的句子。

学生划,指明一人回答。

师:小到什么程度?这有两个数量词。读!

生:一千颗、一厘米

师:用尺子看一看,可以想象出灰尘小到什么程度了吗?

指明一人读句子,全班齐读句子。

师:瞧,本来很难说清楚的问题,现在运用上列数字的方法就写清楚,讲明

白了。把“列数字”三个字记在句子旁边。这个句子也用上了“列数字”的方法——出示幻灯()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通过对比,比出什么啊?

生:有些地方的灰尘多,有些地方的灰尘少。

师:对,这就是在介绍灰尘的分布。(板书:分布)

(四)片段解读:

1.抓说明方法,引导生本对话,理解说明文的修辞。

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这个师生对话的教学片段中,老师紧抓“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文惯用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用尺子演示,感受“一厘米”和“一千颗”的差别,在比较中理解作者突出灰尘微小的用意所在。再读句子,鼓励生本对话,让学生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什么是“作比较”、“列数字”。使逻辑性很强的说明文蕴含着深深的语文味。

教学片断二:

灰尘从何而来呢?读课文第2小节相关内容,说给同桌听。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师提问生回答,随机播放媒体。

师:能合上书说说看吗?

指名1人说

师:课文介绍了灰尘的五种来源,合上书,谁能正确地标上标点?

学生回答,老师在媒体上演示操作。

师:看书,他做得对吗?

生:“带起了很多灰尘后面是句号。

师:那么,为什么不同于分号呢?

生:我从“此外”一词看出前四方面都介绍了灰尘来源于地球,最后一个方面是介绍灰尘来源于宇宙。所以用句号。

片段解读:

2.抓标点符号,引导生本对话,理解并列关系的篇章结构。

朱熹有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老师紧扣“理解并列关系篇章结构”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灰尘的五种来源,后设计标点填空的练习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关注“本应是分号”的常见错误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

盖的信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自由自在地碰撞,引爆了学生思考的火花,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默化中自悟到:一个小小的句号就囊括了作者介绍了灰尘的两大来源——地球上和宇宙中的用意。从“了解文章内容”到“研读谋篇布局”,无不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仔细关注文本的学习习惯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断三:

师:接着,作者写了灰尘的坏处和好处。自己读。

看来,没有灰尘就不能下雨,没有灰尘可不行呢。但是,灰尘的坏处实在太多了,你还知道灰尘哪些坏处呢?

生:把衣服弄脏了,得一直洗衣服。

生:家具什么的脏了,得一直擦。

……

师:所以说灰尘是害大于利。(板书:害大于利)为什么只介绍一个优点却写得详细,缺点写得那么简略呢?

生:缺点我们都知道。

师:说明我们都不知道的就要(生回答:详写),都知道的就要(生回答:略写)。

老师板书:详、略(用投影仪投在黑板上,老师做旁注。)

片段解读:

3.用旁批法,引导生本对话,理解行文要详略得当的构篇思路。

学生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造的。“旁注”式提示,是指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蕴涵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对话中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笔墨不均的原因,加以“旁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读思考的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不断“融合”,不断生成写文章要详略得当的“新视野”。这样,对话就成为读者与文本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从而达成了“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断四:

师:女生读益处,男生读坏处。

男女生分别读。

师:两节换一换好不好?先写坏处,再写好处行吗?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相信你就知道答案了。

生:感觉好像那样写就不连接。

师:作者先写好处,再写坏处,这样再写管教方法就使得文章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

老师总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让我们分清内容的主次,作者叶永烈先生非常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灰尘的知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以后再学习科普类知识时,不但要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

片段解读:

4.以读促悟,引导生本对话,理解“主次分明”的表达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会使诸多纷繁的事物顿时顺畅起来。师生对话中,提问的目标规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预期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果。这段教学对话,教师构造了“害大于利为什么还要好处写得多?”、“两个小节交换可以吗?”两个关键的知识性问题,通过自读、比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愤”、“悱”的境界,最终弄清了问题的答案。这便是“提领而顿”之举。

二、师本对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手法。

(一)教材分析:

《图书馆的小镜头》是沪教版语文教材试用本五年级(上)第六单元“与书为友”中的一篇。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主动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写作功底,对文章篇章“总—分—总、总—分—过渡—总”的结构已了然于心。本节课希望能通过师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师引导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形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争先恐后”“细腻”“小心翼

翼”等词语的意思及背后人们爱读书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对人们爱读书的社会新风尚的喜爱,并能模仿课文的写法,通过教师的情景预设仿写同学早读的片段。

(二)片断解析及师本对话:

1.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

2.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球鞋的,鞋跟高的,鞋跟矮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

3.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眼角不满鱼尾纹的眼睛,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4.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显得极小、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5

此时已顾不得去整理那有些散乱的头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要把那

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

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6.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三)教学片段一:

师:点击出示第5小节引读。

师:在第五小节里,作者的镜头选择了4个人物,这4个人物分别代表的是“男女老少”,让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引读:人们完全沉醉在数的海洋里了……

在读的时候你最关注作者对谁的描写?再默读一遍,用圈出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原因。

生:我关注了老人,我圈的关键词是:把书拿得远远的、费力、舍不得。我觉得他带了老花镜,说明看不清楚,但还是在看书,看来他对书很喜爱。

生:我关注了小姑娘,我圈的关键词是:顾不得、贪婪、铰了。铰了就说明她连美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读书了。

生:我也关注了小女孩,“扫”就是……就是……

师:动作……

生:动作很快,说明看书速度很快,真是求知若渴啊!看得入迷了。

生:我关注的是小孩子,我圈的是吃力和关注。如果是我看书,一个字一个字我就烦了,老早不念了,但是这里却说明他们读书很专心致志。

生:我关注的是小伙子,我圈的是伏案疾书、皱着眉头想着什么,说明动作一会快一会慢,神情很专注。

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感觉到,各种各样的读者都能在图书馆找到身影?你也仿佛沉浸在图书馆里了呢?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写得很细致。

师:作者捕捉不同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叫“细节描写”。

师:下面,我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班级同学早读时候的DV 画面,然后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试一试。

出示媒体:

镜头1:背书时摇头晃脑。

镜头2:边读边划。

镜头3:读书时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镜头4:边读书边摘抄。

学生观看,仿写片段。

片段解析:

5.创设媒体情景,引导生本对话,理解并尝试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从这段师生对话的片段中,可以看到老师怎样利用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来建构知识意义的。如果我们把这部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学层次的话,那么它就由①圈关键词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②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可以从连贯动作和细微神态着手,③撷取生活片断,观察伙伴早读的不同表现来仿写等三个教学片断完成。运用了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两种对话行为构成。这样,通过问题的层进方法达到了学生默会教学目标的目的。

日升月落有呼吸,鸟兽鱼虫有叹息,风里云里有消息,纵然,静默的文字里也有天籁之音„„(特级教师 孙建峰)

通过以上五个教学对话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课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老师只有对课文最突出的,即对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读法、写法了然于胸、准确无误的对话,才能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引导生本对话,激发生生交流思辨,才能对词句内在语义细细揣摩,对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句句钻研。

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知人论事”旨在通过了解文本作者的生活经历,

创作动机、创作风格等,跟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一路走去,才能听懂作者的话,理解作者的心。与文本对话,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情,交融了;心,贴紧了,身至此境,才能情至理顺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理解作者的行文构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相关内容

  • [黄河的主人]说课稿
    <黄河的主人>说课稿 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 ...
  •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卢谦 2013-2-27 16:58:4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京)2010年7期第10-13页 [作者简介]卢谦,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 ...
  • [触摸春天]评课稿
    四年级<触摸春天>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一文篇幅不长,描述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 ...
  • 最大的麦穗经典教学实录片段
    欣赏特级教师孙建锋的课,你一定会被师生间那充满魔力的对话深深折服,孙老师如同一位语言大师,用自己饱含真情的隽永话语引领学生共同进到了由文本和师生所共同营造的精神殿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去聆听他 ...
  •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原创)
    23.<大江保卫战>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苏教版的教材安排特点是以单元为主题,<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0册的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八一壮歌",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 ...
  • 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读书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 ...
  • 病房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病房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桦甸市向阳小学 闫丽威 教材简析: <病房里的故事>这篇课文是长春版第七册第五板块<人间情>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版块的每一篇课文都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充满了浓重的情感,表达了人 ...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年最新修订版]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 ...
  • [凡卡]教材解读
    走进凡卡生活 感受悲惨童年-<凡卡>教材解读 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是以描写童年生活的为主题的一单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童年.学习本组课文,要用心感悟,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从课文的内容引起对往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