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中主人公的心理路程三步曲 - 范文中心

[一叶扁舟]中主人公的心理路程三步曲

08/18

  作为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史蒂芬・克莱恩 (1871―1900)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并发表过大量带有美国早期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特征的诗歌和小说。他被当代评论家誉为其同时代的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一叶扁舟》受到了评论家们的广泛赞誉;正如英国作家威尔斯先生(H. G. Wells)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一叶扁舟》是克莱恩作品中的皇冠。”

  克莱恩于1897年1月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前往古巴采访的途中因所乘轮船不幸沉没,他与另外三位难友在一叶浴盆大小的扁舟之中煎熬了近30小时之后终于弃舟上岸。随后,他便根据自己的这一亲身经历创作了世界海洋文学中的一枝奇葩――《一叶扁舟》。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探索了人们在与世隔绝又缺乏宗教信仰的背景下,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与心理路程。本文试根据故事的发展线索将主人公的这种心理变化分为三步予以探讨,即:愤然责问、毅然接受与幡然悔悟。

  故事一开始便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包括记者、船长、加油工和厨师在内的四位难友依存于一叶小小的扁舟之中各司其职,他们是如此专注地同“野蛮、突然而又高大的海浪”进行搏斗,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天空是什么颜色”。他们将自己的目光瞟向前方,盯住朝他们袭来的每一个大浪。他们无暇它顾,甚至连仰望天空的霎那都不准许。一方面,这说明他们的求生欲望是如此强烈与可歌可泣;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他们不相信上帝。因此,这就预示着他们只有将求生的希望寄托于岸上的救援或者自身。

  在经过兄弟般的团队协作与努力之后,凭借自身的力量仍不能冲破汹涌的海浪靠近海岸;让他们想入非非并寄予厚望的岸上救援又迟迟未到。此时便开始了主人公心理路程的第一步:愤然责问。

  “如果要我淹死――如果要我淹死――如果要我淹死,我倒要问一问那七位统治大海的疯狂神灵,为什么把我抛向大海让我向往沙滩和树木?你们把我带到这里,难道只是想在我即将品尝人生的神圣奶酪时,牵着鼻子将我拖走?真是荒唐!如果这位傻老太婆――命运女神,除此之外别无高招,那么,她对人类命运的管理资格就该予以撤销。她是一位老婆娘,对自己的意图全然不知。” 他们此时所责问的就是:如果自己的命运就是死亡,那为什么要让他们看见陆地,为什么要让自由近在咫尺?为什么要让他们遭受这么多的磨难和痛苦?他们对命运女神的捉弄深感愤怒。

  他们此时尚未意识到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岸上的救援是靠不住的,统治大海的众神是无情的,自然是“冷漠的,绝对的冷漠”。他们能否获救仅取决于自己能否适应自然,是否愿意帮助自己的同伴,并不取决于任何外力的介入或救援。另外,他们此时也尚未意识到:人们不可能战胜自然,因为自然实在太大,也太过抽象。与令人敬畏的自然的力量相比,人不过是一粒尘埃。因此,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或者改变自身的缺陷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很快便意识到了这种残酷的现实,并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面对并接受这种现实。此时,主人公便开始了他们心理路程的第二个阶段:毅然接受。

  “当一个人意识到大自然认为他的存在已无关紧要,当大自然觉得若把他从这个世界清除出去也不会有什么伤害时,他的初衷就是向庙宇投掷砖头,然后便会因为既没有庙宇又没有砖头这种现实而深恶痛绝。”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束手无策,但同时他们也清楚:自己就像地球上的其它动物一样,很容易被取而代之。

  他们最初感到周围的自然力量怀有蓄意:既有善意,又有恶意。海上的大风好像是在提供善意的帮助,将他们吹向海岸,这使他们感到乐观;但同时它又掀起凶险的大浪随时都会将小船打翻,这使他们感到恐慌。随后,他们便意识到了这些现象只不过是大自然的自然行为,无所谓蓄意或善恶。因此,他们知道:要想死里逃生就必须抛弃无益的幻想,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

  最后,也就是主人公心理路程的第三个阶段:幡然悔悟。可以说,海上的历险对他们而言,是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一次心理升华的旅行。

  故事的结尾,三位幸存者站立海滩,倾听着涛声,“他们觉得自己从此以后即可充当阐释者了。”最初,他们认为自己的境遇荒唐可笑。然后毅然接受并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最终,他们依靠自己的坚强不屈与通力协作获救上岸。故事结尾时的主人公已与当初的主人公判若两人;亲身经历过大风、大浪与大难不死的他们,此时已能更好地理解短暂人生的真谛以及患难与共的涵义。

  也可以说,三位幸存者的海上经历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觉醒的机会。他们的整个历险过程都闪现着一种重新开始的光辉。他们的醒悟来自于自身的经历,他们对大海的浩渺以及它的骇浪终生难忘。正像记者所意识到的那样:在茫茫的宇宙中自己是多么地渺小与卑微,“是与非的界线对他来说是如此荒唐地清晰,……而且,他明白假如再被赋予一次机会,他会改进自己的言行。”他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已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犯下错误。令他幡然悔悟的是: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每一秒钟、每一行动都有价值,都有意义。他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利用这种宝贵的人生教义;他也希望自己能以一种崭新的生活观念重新开始。

  

  (本文作者现供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相关内容

  •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著 同:着:玉界 一作:玉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 ...
  •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测试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潮阳区黄图盛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测试 命题人:姚惠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
  • 高考诗歌鉴赏之古诗的人物形象
    (2006-09-11 11:31:14) 转载▼ 分类: 教师手记 1)鉴赏诗歌中的他人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 ...
  • 有你,我更坚强
    <有你,我更坚强>人生不过百年不到,在人生的路途中,因为有你,才学会在人生当中跌倒时,坚强的站起来.因为有你,才学会秉着"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坚强的面对任何风吹雨打.因为有你,才学会"贫贱不能移 ...
  • 八上文言翻译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 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
  •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玉环城关中心小学 董服相 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之后,"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一直撞击着我的心扉.乍一看,这 ...
  •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作文法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来源: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 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 ...
  •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资料
    期中复习资料 课内阅读重点课文的叙述顺序与表达方法 1.<山中访友>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表达方法. 2<草虫的村落>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方法. 3.<詹天佑>一文按照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 ...
  • 高一情景式默写必修一二
    高一默写 赤壁赋 1. 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逐鹿潜力,旌旗蔽空. 3. 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 ...
  • 惠特曼访问记阅读理解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