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 范文中心

中国政治制度史

10/16

复习题

第一章 原始社会

血缘家庭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起偏后的阶段,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他们是从原始人群中分裂出来的,具有同一血统的宗族集团。

氏族公社

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四五万年,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规模很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

胞族

两个及其以上的氏族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而结合形成的社会组织,各氏族推举胞族长,负责调解氏族间的纠纷,主持宗教活动

部落

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氏族,胞族联合而成,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血缘关系,有自己的名称和固定的范围以及共同的语言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兴起,是氏族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

我国古代氏族管理制度有哪些

我国古代氏族管理制度主要是原始民族制

一,民众大会

二,民主选举产生氏族及部落首领

三,舆论监督

四,采集歌谣以观民风

五,长期形成的习惯,维护社会秩序

我国原始民主制外界和国家产生的原因(怎样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一,民众大会观念淡薄:部落联盟的重大事务越来越不由民众大会讨论决定,而更多地取决于部落联盟首领和联盟议事会

二,首领选举的标准发生变化:由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变成了家天下

三,公共权力的出现:尧时期,部落联盟的机关得到了完善,出现了原始的刑罚

舜时期,部落联盟机构更加完善,出现了考核机构,制定了五等刑罚 禹时期,部落联盟机构成了彻底的公共权力机关

第二章 夏朝

夏后 夏朝最高统治者的名号

方国 夏王朝周边诸侯国,由部落联盟演变而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六卿 夏王朝政务官之一,主管政事,能参与决策

三辟 对中国夏王朝的《禹刑》,商朝的《汤刑》 周朝的《九刑》三部刑罚的总称

夏王朝的地方侯伯对中央的义务有哪些

1,应夏后之诏参加盟会,并贯彻,执行,夏后的决策

2,方国诸侯的首领,必须服从夏侯的命令到中央王朝述职

3,为夏王朝提供军事武装,配合夏中央王朝对违命部落的掠夺活动

4,夏王朝的地方侯伯有义务保护夏后氏族,巩固并维护夏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

5,缴纳贡品

第三章 商朝

外服 与内服相对,王畿地区之外即指中央直接管辖以外的地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

内服 商王朝的王畿地区,即直接统治的地区

卿事寮 商王朝外廷事务官之一,主要负责处理政事,如尹,保等

太史寮 商王朝外廷事务官之一,主要负责处理宗教,祭祀,占卜等活动

兄终弟及 商王朝王位继承制度之一,指当商王去世后,没有子嗣,则有自己的弟弟来继承王位

商朝的王位继承分几种情况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回传长子

商朝的职官制度有何特点,内服职官大致分为几类

商王朝职官制度特点如下

1,官随事设,不固定

2,文武不分,下人也可任意升迁

3,机构设置有内外服之分

4,政教合一,神职人员在政权中所在比重很大

内服职官的分类

内服职官可分为外廷事务官和内廷事务官两个大类,其中外廷事务官分为卿事寮和太史寮两支,卿事寮主要负责处理政事,太史寮主要负责处理宗教:内廷事务官则分为宰,寝,臣三个官职,主管商王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

第四章 西周

分封制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亲戚,功臣,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以建立据点,拱卫王室

宗法制

宗法制,即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

大宗

嫡长子即大宗

小宗

别子,即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称为小宗

六艺

西周要求贵族掌握的六项技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宗法与分封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又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执行的

宗法制与分封制一同防止了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继承之间而产生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并强化了中央的统治与管理。

西周王朝的决策方式有哪些

1,师保辅政

2,贵族谏政,国人诽谤

3,周王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掌握封国情况,成为决策依据。

西周王朝加强对诸侯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1,周天子通过封建亲戚,把宗族与君权结合起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诸侯国依附于周天子的臣属关系

2,通过对卿大夫的册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诸侯政权的直接控制

3,中央王朝卿事寮负责处理各诸侯国政务,通过发布诰命,把中央的重大决策贯彻下去

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奴隶制的周朝国家政权披上了礼的外衣,使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君主专制统治有更大的欺骗性

2,宗法制既是奴隶主贵族的继承法,也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奴隶主统治阶级之间的一条血缘锁链。

3,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

4,周公制礼与周礼体系的形成是周公奴隶制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

总之,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周礼制度,政权建设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也是维护西周奴隶制的四个基石

第五章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

春秋五霸

指在春秋时期因为实力强大而成为霸权的五个国君通常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国野制

西周灭商后采取的制度,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将人口区分为国人和野人,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者政治待遇不同,政治身份对立。

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我国古代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即公卿大夫时候,其爵位,官位,采邑由其嫡长子继承

春秋时期君权有什么特点

春秋时期君权表现为一方面扩大,一方面有所限制

扩大表现在以下几点

1拥有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

2拥有对管理的任免,诛杀权

3拥有对军队的控制权,指挥权

4拥有对后嗣的废立权

限制则来源于贵族和国人两方面,尤其是贵族势力的膨胀极大地削弱了君权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

重大变化,一 成文法 二 重肉刑

成文法的颁布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需要将以前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法律制度打破,形成新的制度,适应新的生产关系

重肉刑则是为了维护转型时期的社会秩序,同时也是贵族在面对解体中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导致的混乱的选择

春秋时期

第一章 战国时期

郡县制

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种地方政府形式,即地方分为郡县二级政府,负责处理地方事务,由于行政首脑均由国君任免,使得中央集权程度更高,并抑制了贵族势力的发展。

封君制度

战国时期实行郡县制的同时的一种补充制度,即将一些邑,县封给贵族,外戚,功臣,成为封君制,其与采邑制的区别在于无法组建军队,没有君权

葆子制

战国时代的一种人事选拔制度,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是地方政府将所辖地区内一年来的户口增减,财政收支,刑狱治安,灾变状况等汇

编成册逐级上报,直至中央的一种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为加强王权采取的措施

一,文武分治,削弱相权

二,虎符调兵,削弱将权

三,实行玺印制,掌控官吏的任免权

战国时期决策方式主要有哪些

一,早操廷议

二,遇到重大国事,国君随时召集大臣商议

三,个别商议

战国时期管理选拔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世卿世禄制向其他更为客观,更为公平的制度发展主要以下几种

一,士的游说和上书

二,招贤

三,推荐

四,葆子制

五,按照功劳升迁

第二章 秦汉

御前会议

由皇帝亲自主持召开,对封建国家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制定决策的会议

宰辅会议

由丞相主持,朝廷中央中央重要官员参加,对重大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和决策的会议

外朝官

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

内朝官

西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则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三公九卿

由秦朝始创,为新式官僚系统,即皇帝之下分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及九卿(虚数)太常,宗正,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少府,廷尉,水衡都尉,执金吾,卫尉,光禄勋,将作大匠。

尚书台

汉武帝时期设置,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节制三公权力,将诸事都嘱托尚书台,由此,尚书台成为了国家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千石

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察奉

由下向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

征辟

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

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1,神秘性,表现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目的在于增加皇权的神秘性色彩,从而增加皇权的神圣和威严,使之对广大百姓有更大的威慑性和欺骗性,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宗法性,宗法性是指皇位世袭,实际上是一家一姓要永远实施对权力和财产的继承 3,排他性,主要表现为皇权无限和不可分割

秦汉时期中央决策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1,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召开,对封建国家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制定决策的会议

2,宰辅会议,由丞相主持,朝廷中央中央重要官员参加,对重大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和决策的会议

3,百官会议,由朝廷各中央机构主要官员参加,对重大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和决策的会议。一般由皇帝下诏召开,丞相主持

秦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

一,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但以郡县制为主,这种地方行政体制一方面使得朝廷政令得以迅速贯彻,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封建割据的因子。 二,秦汉地方行政体制最大的特点在于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监察各项大权合一。

汉代监察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而汉代正是继承了秦代首创的御史大夫,并扩展到地方,是我国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

作用

一,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督

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汉代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汉代选官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察奉即由下向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

2,征辟即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

3,任子,纳赀,卖官

特点,1,将战国时期的求贤,葆子等制度完善

2,没有具体的,客观的考核标准,为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指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士族

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

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朝廷设立中正进行品评,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卿衰微的原因是什么

1,内因——九卿本身,九卿的职权与皇家事务交错在一起,随着国家政权的发展和国务活动的开展,九卿必然衰落

2,外因——魏晋南北朝,国家四分五裂,政权动荡,士族控制政权,皇权衰微,中央机构也就随之衰微

两晋分封制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两晋分封制的本意在于借鉴曹魏政权衰亡是由于本族人没有兵权,于是将虚封改为实封,分封了司马氏了诸多同姓王。

八王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察举制的基础,乡里组织被破换,被推举的人的家世才德政府难以考察,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魏国曹丕在陈群的建议下设立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

九品中正制同时考察家世和才德两个方面,但由于才德是主观的,家世的客观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以家世为主的一种考量方式。这样世家大族就长期垄断了核心权力部门,为门阀政治的发展推波助澜。

第四章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

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

三京府

与州,府出于统一等级的地方建制,但地位要更高一些,唐代初年只设立了西京,东都,北都三个地方,故称三京府

台谏制

唐代的监察制度,台指御史台,谏指谏官,负责监察从中央百官到地方官员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政绩,等方面,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一个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

四善二十七最

唐代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其中四善指的是品德,二十七最指的是业务

隋唐五代中央决策系统是怎杨构成的

中央决策是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两个部门负责,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决策,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隋唐五代的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1,隋唐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州(郡)县二级制,在唐代与州地位相当的地方政权还有府,都护府

2,安史之乱后,唐代变为了道,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过程

1,唐初,道作为一级监察区,是位于州县之上的,全国被分为十道,后增加至二三十道 2,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掌握了实权,道也作为了一级地方政权,位于州,县之上。

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是什么

1,设立台谏制,中央由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地方由司隶台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同时谒者台奉诏出使,持节按察

2,同时地方设道为一级监察机构,通关该地区的州县

3,在中央门下省和中书省中设立专门的职官负责独立谏言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隐形的制度安排,为什么能实现

隐性制度安排 行卷 即考生在考试之前将自己平时的诗作投给名人巨卿,从而影响考官对自己的评判,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好名次

行卷制度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因为

1,唐朝重视诗赋,因此为防止临场发挥失常,考官可以参考平时考生的表现,这就让行卷有了可乘之机

2,唐朝考试卷子不是糊名,考生名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也为行卷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1,使得国家尽可能低招贤纳士,提高了行政效率

2,削平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存在的世家大族这一门坎

3,改变了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崇尚教育,文学

4,整个社会由从对门第的看重转变到对文化的看重

5,使整个中国都围绕科举进行运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助长了官本位的文化思潮

唐朝的官吏使用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要定期考核官员

考核内容 四善二十七最其中四善指的是品德,二十七最指的是业务

定期考核官员的原因

唐代已经进入我国官僚制的成熟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形成官吏的考核任用也需要一套客观的标准

考核官员对于提高政府绩效,维系封建统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考核官员是客观地描述官员的政绩,从而为官员升迁贬值提供客观的依据

第五章 宋朝

政事堂

宋代二府之一,主管行政工作,全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长官成为丞相

枢密院

宋代二府之一,主管军事工作

三司

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殿试

由武则天首创,在宋代成为定制,即科举考试最后一场,在殿试结束后考生排定名次

禁军

宋朝的中央军,它实际上是宋朝唯一的军队,完全以招募的方式组成,是彻底的雇佣军。

厢军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 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

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保甲制

甲制始于宋代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即“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哪些措施,由此带来哪些弊端

1,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收归军权,改革兵制,以文制武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改道为路

3,收财权于中央,设立三司使

4,从司法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死刑复核

弊端

权力过分集中

官僚机构臃肿

军制紊乱,战斗力低下

财政严重危机

宋代中央行政体制

以元丰改制为标志,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即中书省,政事堂对掌文武大权,三司使掌财权

后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向宰相负责,六部归位掌权,实际上是恢复了之前的制度

第六章 元朝

四等人分

元朝采取的统治政策,将全国人口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地位一级比一级低

一省六部

指元朝的中央行政体制,其中中书省负责具体的行政权,六部同归中书省管理

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始设于成吉思汗时期,有元一代置而不废。他们既是地方的监护者,也是地方政权的最高负责人。自路以下,均设掌印办事,握有实权的蒙古管事官达鲁花赤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人员参照行中书省,设置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相,参知政事,他们名义上属于中央官员,实际上对地方所有事务都可以管理。

元朝等级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元朝的等级制度实质上是民族歧视,地域压迫,并且将这种歧视公开化,制度化。 第一,突出蒙古族的优越,使他们紧密团结,维护统治

第二,对低等级的民族进行政治上的压迫,使其不能反抗

第三,害怕汉族崛起,是对既得利益的维护

元朝中央行政体制是什么

元朝中央行政体制是一省六部制,中书省集中了之前三省的职权,而六部不变,统归中书省管理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第七章 元朝

内阁

首辅

票拟

朱批

通政使司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本色

折色

明代废相的恶果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是什么

明代内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以往的宰相制度有何不同

明代科举制的特点是什么?应该怎么评价八股取士

明代俸禄制度与官场腐败之风盛行有什么关系,就此问题谈谈你对高薪养廉的看法

第八章 清朝

八旗制度

八王共治

军机处

总理衙门

同文馆

总税务司

明代内阁与清代内阁的异同

军机处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有什么特点

清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理藩院是个怎么样的机构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关内容

  •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研究生课程论文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课程名称 政府体制比较 任课教师 马秀玲 副教授 班 级 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 姓 名 瑜措珍嘎 时 间 2011年6月29日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瑜措珍嘎 (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兰州 730000) 摘 ...
  •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刘先春/王晓敏  2013-01-09 09:56:02 来源:<唯实>(南京)2012年7期 内容摘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要讲话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 ...
  • 加强自身建设
    与时俱进.把握方向.发展多党合作事业 --学习中共中央五号文件的体会 在我们大步迈向新世纪.创造新辉煌的新时期里,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巨大的压力和严峻挑战,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趋势看,近来多党制在世界呈扩展势头.西方敌对 ...
  • 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
    作者:上官酒瑞 2012年06月04日13:41 来源:<理论与改革>2011年5期 内容摘要:任何关于中国社会政治信任水平或高或低的简单判断,都会失之偏颇而难于形成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根据政治信任理论和民众 ...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1.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 ...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错失三次良机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错失三次良机 周瑞金 编者按:2014年11月7日,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简称"大梅沙论坛")开幕式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届大梅沙论坛以"国家治 ...
  • 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原因初探
    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原因初 探 学生姓名:陆劲斌 学号:11031043 专业:工商管理 [ 摘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 套政治制度,中西方政治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从经济发 展.法律传统.文化传统以及地缘因素. ...
  •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作为一种精 ...
  • 作业讲评1
    作业讲评1 一.作业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通过加强实践和作业训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作业为中央电大网上作业的重要补充,是<当代中国 ...
  • 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政治必修二 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 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