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边塞诗浅析 - 范文中心

李颀边塞诗浅析

11/18

李颀边塞诗浅析

作者:王琦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4期

摘 要: 李颀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并称。本文主要介绍了李颀的个人经历,对其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共计五首)分别作了评析,最后从思想主题和创作手法上进行简略的比较。

关键词: 李颀 边塞诗 慷慨悲壮

一、李颀生平

李颀(690?—754?),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住于颍县(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官新乡尉,不久去官。颀有东川(颍水支流)别业,世称李东川,曾被误为四川人。全唐诗收其诗作3卷124首。新旧唐书均无记载,但在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有传传世,赞其:“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李颀少时任侠,出入两京交游权贵,希冀仕途有成,后闭门读书数年方才及第,久未升迁,后归隐于东川,时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隐居期间醉心于炼丹求道,学佛诵经。与当时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均有交往。李颀长于七律七古,诗多歌咏边塞、描绘音乐,赠别友人,咏史怀古之作。

二、李颀边塞诗评析

李颀诗作边塞诗只有五首,然而被予以相当高的评价,亦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为乐府古题。唐诗中写当代之事,常以汉代唐,借古讽今,所以题前着一“古”字。诗开头用互文手法先写紧张单调的军旅生活。日夜警惕着有时爬到山上观望烽火台,有时又在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不论登山或者傍水都要随时准备打仗。三、四句接着描绘:在风沙弥

漫的漆黑夜晚,伴着将士的只有军营中巡夜敲击的刁斗和声声幽怨的琵琶。“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煮饭,晚上用作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前三句实写第四句用典,虚实结合。接着,诗人又着墨于环境的艰苦,营地驻扎之处是绵延的荒漠,没有城池可以依附,雨雪纷纷与大漠连成一片,可见气候酷寒恶劣。接着两句反面烘托,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双双哀伤怨恨啼哭落泪,何况远来戍边的“行人”呢?边陲险恶,班师还朝便是将士的最大希望了。可是“玉门被遮”,归家仍无希望。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时,李广利率军攻大宛求良马,因饥饿攻战不利,请罢兵。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罢兵不能,只好继续跟随将帅拼命战斗,而拼命死战的结果是埋骨荒野。将士们苦寒戍边征战沙场求得的竟是“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求天马通西域,轻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最后一句用典故讽喻帝王好大喜功不顾将士性命,既非保国亦非开边无有寸土之功,而只是将胡地植物入了汉宫。先层层推进最后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本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此诗先用双声“刁斗”和“琵琶”,后用叠字“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不但在语意上起了强调作用,更显音节之美,雄奇悲壮骨气老劲。

另外,李颀其他的边塞诗《古意》、两首《塞下曲》和《古塞下曲》也颇受好评。 从诗歌主题上分析,李颀边塞诗善于塑造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表现边关将士的慷慨气概,赞颂他们立功报国的热情。《古意》中的“幽燕客”轻生死,重义气;首先“男儿”两字先树立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少小幽燕客”,介绍了这位勇敢的男儿来自自古民风尚勇武重豪侠的幽燕之地。他敢在马蹄之下与人赌输赢,从来就不会看中自己的性命,所以在战场上也奋勇作战,使敌人惧怕不敢再向前。接着又抓住主人公的体貌特征,胡鬚来描绘。勇猛刚烈的男子不会蓄着风度翩翩的长须,“鬚如蝟毛磔”五字,写出其鬚短、多、硬,显出杀敌时鬚蝟怒张的神气,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男儿的形象。五律《塞下曲》中有少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的少年,希冀报国,素怀壮志,要以军功搏出身前程;“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刻画了战士的飒爽英姿和豪迈洒脱气概,声调昂扬,通过渲染边地的荒凉艰苦,有力刻画了戍边将士战士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了盛唐时期人们的昂扬向上乐观豪迈,可谓盛唐之音。五绝《塞下曲》有“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成百上千的将士们着黑貂裘,更显军容整齐肃杀。

在塑造英雄形象之后,抒发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别家思乡的痛楚,蕴含着复杂的感情。五绝《塞下曲》“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作结句写将士们痛饮美酒后抒发其誓欲报国、同仇敌忾的豪情。五律《塞下曲》“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的结果与前句“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对比鲜明:原来勇冠以剽悍尚武风气著称的家乡并州儿郎,而今膂力用尽,沙场拼命换来的不是大漠扬名,建不世之功业,而是“将军未知”,强烈的反差中寄寓着战士深沉的愤慨,有志难伸,格调悲壮。“万里别吾乡”、“未得报恩不得归”说明将士虽不免时有思乡归家的情绪,但由于还没有报答国恩,也就不想回去。这句连用两“得”字,都更显出坚定的决心,语意决然,又含雄壮气骨。

从诗歌意象上分析,李颀诗多用“黄云”“风沙”“雨雪”,不论色彩或风景都偏于昏暗,《塞下曲》诗开头“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描绘了风吹沙起,黄云蔽日这样苍凉的边塞景色。《古塞下曲》有“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对着青青翠色胡地春光,士兵却辗转于战场中冲杀,又想到为之效命的汉地家乡的柳树也应绿了。或许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季节离开家乡,亲人们也曾折柳送别,盼望能够早日归来。

从修辞手法上来说,较多对偶句。《古塞下曲》“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以千、百二字言战事频繁,衬托为战事所累的士兵的痛苦。句式中多上下两句相对,结构形式相同,富含音节匀称节奏整齐之美,对照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另外,李颀诗还好用叠字或在一句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起到强调作用。

李颀边塞诗中好以乐声入诗,尤其是琵琶羌笛所奏的出塞曲,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古意》在塑造形神兼备的从军男儿后又描写了年仅十五正直妙龄的“辽东小妇”,从“惯弹琵琶能歌舞”中所显示面貌风姿并不是重点,而是这位芳华女子身处边地同时奏的是幽怨悲壮的“羌笛出塞声”,“羌笛”是边疆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乐调,与前句文“幽燕”、“辽东”相互映照。笛声中透出的幽怨凄凉,勾起从军男儿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听着曲声幽咽,居然“使我三军泪如雨”了。《古塞下曲》以“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为结语,把凄苦思乡之情和幽咽哀怨的出塞琵琶声糅合在一起,愁苦使人柔肠寸断。《塞下曲》中有“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战马嘶叫,金笳奏鸣,铿锵有声,斗志昂扬中透着勃勃生机。

三、李颀诗与高、岑诗比较

盛唐是我国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当时唐王朝国力富强,疆域开阔,周围多邻国,同时奉行开土拓边政策使得对外战争连绵不断。知识分子积极入世,都渴望建功立业。边陲塞外的壮丽风景,从军健儿的浴血沙场,将士的艰苦生活渴望归乡,闺中儿女思恋愁肠都囊括在盛唐诗人的笔下成为抒写的对象。边塞诗既是时代的写照,又是盛唐气象的突出表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以饱满的热情,深刻的见解,形成了奇伟奔放,刚劲清新风格的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的诗是盛唐边塞诗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从个人经历来说,高适两次北上蓟门曾入河西幕府,岑参也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诗风都雄浑豪放,后人并称他们为“高岑”。热衷功名进取边塞立功的积极入世精神是诗人们的共同主题,高的愿望是“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岑则称“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比较之下李颀的同类诗作,功利色彩较为淡薄,蕴含着强烈报国精神,英雄气概突出。不论功名,爱国理想都透着直接单纯,这可能和他生平际遇有关。李颀颇具才华,却不受重用,反映在他的诗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轻功名重气节的精神风貌。

在此将李颀代表作《古从军行》,高适代表作《燕歌行》,岑参代表作“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进行比较,高适诗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男儿横行天下气概的表彰“男儿本自重横行,天

子非常赐颜色”,又有战争给百姓带来离乱的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对边疆战士浴血奋战的赞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对军中苦乐不平将领只顾享乐的批判“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全诗纵横跌宕以浑厚雄健著称。岑参诗奇伟壮丽,有飞沙走石、雪夜风吼的奇景“轮台九月风如吼,一川碎石大如斗”,有雪夜如梨花开的大气意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诗擅长描绘奇景,运用夸张手法“四边伐鼓寻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进攻的鼓点如海涛从四面八方涌动而来,战士们豪情喷薄大呼的声音使整个阴山也随之震动,既有视觉又有听觉,既是激烈的战况,又有雄奇的想象。描绘边地气候恶劣时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大胆想象而辞章华美。岑诗写景壮阔,篇幅浩大,用一种歌颂的态度将边塞风物异域风光刻画成英雄豪情的衬托。高诗重在叙议,表达复杂的感情。李诗则写艰苦的军旅生活和苍凉的边塞风景用以讽喻,表达苦于边战的愤懑的情绪。可以说,岑参是昂扬的开疆拓土的英雄豪情,高适转而进行冷静的思考,既有豪情又有悲情,至于李颀,则急转直下讽刺统治者好大喜功,轻启战端,蕴含末路狂生的不平之意。很明显,高岑二人的诗作更加丰富直观具体,都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实际感受。与之相比,李颀诗似乎内容稍嫌狭窄单薄,但就各自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来说,可说是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3]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相关内容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朱晓燕 摘 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 ...
  • 初唐边塞田园山水诗教案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 边塞诗主要 ...
  • 大唐边塞咏怀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 ...
  •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2
    导读:诗人之达者"(<旧唐书>),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岂为妻子谋? ...
  • 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 春日(共3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
  • 唐之韵(之五)--边塞诗人(下)
    唐之韵(之五) --边塞诗人(下) 唐诗系列 2008-04-18 0716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g ...
  • 边塞诗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 ...
  •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