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_读书笔记 - 范文中心

大众文化研究_读书笔记

11/09

大众文化研究 课程读书笔记

书名: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大众文化导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王一川

出版时间:2004年3月

内容提要:本书最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系统讲解了大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做用,阐释了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规律,并这种介绍了电影、电视、畅销书、流行音乐、互联网、广告、青春亚文化等大众文化形态,目的是引导学生追求先进的、健康的大众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大众文化。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第二章,电影;第三章,电视;第四章,网络文化;第五章,流行音乐;第六章,通俗文学;;第七章,广告文化;第八章,时尚文化;第九章,青春亚文化。下面我将就读本书的感受对各章的笔记进行简单的概述。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 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二、从电影语言看电影的发展

1、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照相术”

2、梅里爱的“戏剧化”电影

3、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4、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对蒙太奇进行补充

三、如何理解电影

根据理论家对电影的内容、语言、和风格的不同理解或主张,可以见出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作者论三种电影观念形态。

1、形式主义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电影根本就不是日常现实,而完全是一种艺术家发明出来的影像幻觉,一种有组织、有意义和形式或结构,因而完全是一门创造的艺术。

2、现实主义的电影观念。以法国的安德烈·巴赞、德国的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为代表.这种观念把电影理解成反映现实和生活的机器,强调电影艺术的纪实品性。

3、作者论。以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一种电影理论。他们反对传统电影观念,特别反对那种以票房和商业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他们认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电影创作家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像机去写作”。

四、电影艺术的外部特征

总结而言,影像及其运动是电影最主要的特征。电影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它主要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形成以视听为中心的逼真幻觉,这正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和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一个主要审美标准。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只有,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四、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与功能

电影是大众文化艺术形态的一种.这里把电影视为大众文化,强调的是电影的大众媒介形态及其与现代民众间之的紧密联系。在西方,电影主要指娱乐性电影或商业片,他体现了大众观念和艺术趣味的选择,也常常是大众欲念的表现和心理压力的释放。

电影确实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一,文化产品化。电影通过娱乐大众而获得经济利益,这正是电影制作的一个主要目的。第二,产品娱乐化。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制作的大众文化产品,以大众趣味的培养和满足为基本导向。第三,故事类型化。电影讲究故事性、情节化,以易于大众接受。

从总体上看,电影自诞生百年以来,既是具有各种风格和类型的艺术,同时也是大众文化产品。关于电影的功能,许多学者往往从观众的角度来把握住它在现代大众社会中的认识、教育和娱乐功能。许多学者又常常用“窗户”、“画框”、“梦境”、和“镜子”这几个有意思的隐喻来概括电影的功能,下面进行简要介绍。

1、窗户

本世纪初电影诞生不久,便有人发现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讲述的“洞穴”寓言与电影影院空间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镜头呈现的可能是表象和幻象,也可能是真实或真理,但也正是电影使人们可以从这扇窗户中看到这个纷繁变化中的世界,从这个通俗易懂的艺术中得到消遣、娱乐和游戏,从而逃离机器,消除疲劳,得到精神的滋补。也就是说,虽然影像并并不意味着真理和现实,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认知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2、画框

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把银幕比喻成画框,因为影像是纵深的,它的透视效果总是确定在某一点上,因而更像绘图。虽然电影可以成为对人类行为真实客观的目击者,但电影影像向我们展现的始终是一个画框里的世界,画框使电影隐藏起叙述人(即摄像机)的存在,似乎是故事本身在讲述自己、表现自己。 3、梦境

著名美国学者苏珊·朗格认为:“电影与梦境有某种关系,实际上就是说,电影与梦境具有相同的方式”,“就其与形象、动作、事件以及清洁等因素的关系而言,可以说,摄像机所处的位置与做梦者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

4、镜子

按照法国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儿往往通过镜中自我来确认自己。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认为,观众的观影活动与此类似,因为镜子的外形与银幕相似,都是有框架的二维画面。银幕使电影影响与现实世界分离,构成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而观影者凝视银幕的情景,与婴儿在镜中寻找自我确认时的情景是十分相似的,都处于不动和被动的状态。

五、类型片简介

所谓类型片,主要是指在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上按照某种相对固定套路(比如有关情节角色、布景、主题、技巧以及明星等元素的处理)进行摄制和观赏的故事影片。

1、爱情片。该类型影片往往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着重铺陈爱情,从萌发、发展,到波折、磨难,直到恋人的大团结或离散悲剧的情节过程。

2、西部片。该类型片产生于美国,是最经典的类型片品种之一。西部片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整的模式,常常以美国西部拓荒时代为背景,反应文明与荒蛮、个人与社会、本族文化与异域文明之间的基本矛盾。 3、惊险片。又名悬念片、惊悚片。该类型电影善于让观众体验悬疑和惊悚的情感。

4、动作片。主要指以人或机械的快节奏动作为主要形式来制造趣味的电影。

5、武大/武侠片。在中国电影中,动作片主要就是武打片和武侠片。武打片与武侠片可以统一,但略有差别,武打片偏于表现人物的动作,比较写实,从李小龙的实战搏击到成龙的亲身体验,都力求以真功夫折服观众。

6、科幻片。主要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科学技术的远景,其主要特色在于情节中包含了科学奇想。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之相对应,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要求。

电影经过大众化转型,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电影的意识形态和精英取向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影产业化语境中发生一步步转型的结果。首先,当代中国电影的大众化转型,是随着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进程的深入而逐渐深入的。其次,当代中国电影的大众化转型,是电影遵照自己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娱乐化产业化定位的结果。

当代中国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电影的大众化、娱乐化和类型化。如果从多种文化类型在电影文化产品中复杂组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电影总体上至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带有明显的主导文化取向的大众文化片。第二类是带有高雅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片。当代电影的大众化转型在第三种类型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电影往往呈现出毫不遮掩的或彻底的大众文化取向,竭力投合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简称大众型大众片,或者就叫“大众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中型大众片的虽然占据主流,但它毕竟与主导型大众片和高雅型大众片共生共存,其大众文化的内容和趣味毕竟仍然受到总体文化格局中的多重文化因子的影响,甚至出现大众型大众片与主导型大众片相互靠拢、相互合流的趋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碟化”现象。在当代中国,许多市民观看电影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影在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培养了无数的影迷,但这些影迷大多开始隐退家中了,他们往往购买电影影响产品,在自家影碟机和电视机上观看。

六、当代电影批评形态与文化类评论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电影的创作,但每个懂生活的人都可以批评、分析和评价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界内的电影批评有广阔的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而有各种各样的形态。至少可以看到如下四种批评形态:专业类批评、新闻类批评、大众类批评和文化类批评。

专业类批评是对电影现象和作品的及时感悟和技术评点,多出于电影管理机构的官员或研究机构的职业批评家,他们的言论在电影圈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新闻类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并急剧扩展的新的批评形态,主要指中国各种大众传媒上经常出现的影视动态、导演访谈、明星逸事和公众评论等新闻、访谈、逸事与批评的杂糅形态。

大众类批评是指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日常言谈、这种日常言谈虽不如专业批评那么权威,也不如新闻批评那么具有魅惑力,但却自有其常识和视眼,反映出观众所处的日常生活境遇和时尚趣味。

文化类批评是指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里的人文学者对于电影作品和现象的学术观察,主要体现为学术专著和批评论文。

从上面介绍的四种电影批评形态可见,在当代开展电影批评是可以有不同选择的。这里着重介绍文化类电影批评的特色。

一般而言,文化类批评要求批评者具备多方面的学术资源:第一,是电影领域的知识联通。第二,是电影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联通。第三,是文本的个性化体验。文化类电影批评就是让你学会“主动观看”电影。根据批评重点的不同,他可以有如下几种批评样式。

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的出发点是人文影像、叙事和音响都是被构建的,他们是经过编码的,而不一定是根据能与参照物的自然关系建构起来的。

2、作者批评。作者批评主要在尊重电影“作者论”的基础上,结合电影作品去探讨创作电影作品的作者与其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类型批评。类型批评主要在类型片创作规范的基础上,追寻特定作品中体现的观众思维方式、志趣等精神特征,以及来自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

4、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从西方舶来的最新批评方式之一,其独特思路在于强调降各种电影批评思路综合起来,与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相配合,分析和批评电影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大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电视

电视的定义: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像的媒介技术。他可以兼容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戏剧、电影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长,通过电子编辑手段对各门艺术进行再加工、在创造,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他是融新闻、艺术、技术于一体的传播媒介。

一、电视文化在西方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美国首次进行了电视广播。

电视在英国起步时,深受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模式的影响。

英美同为世界电视发展的领头羊,但是美国电视发展的商业化程度更高,初露端倪也更早。1939年,全国广播公司开设美国第一个定时电视广播。

美国各地电视台众多,除了少数教育电视台等以外,大部分为商业性电视企业。

电视在美国节目繁多,是公众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娱乐工具。

二、电视文化在中国

电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在中国内地的。1959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电视业的运作方式逐渐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视节目制作在政府资金以外获得了新的资金渠道,电视也开始受到政府以外力量的制约和影响。

1980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敌营十八年》,这部9集电视剧具有一种标志性意义:他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随着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惯吃“皇粮”的电视机构也开始不得不直面波诡云谲的商品市场,认识到电视机构的生产不仅是文化,同时也是商品。

近几年来,中国的影视业在许多热情高涨的民营影视公司的投入下,初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和产业化运营的道路。

中外电视发展殊途同归,电视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三、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根据前面有关大众文化的特征论述,结合电视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

1、大量化。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节目,只有具备激发感性愉悦的审美功能,才能获得成功,这也就必然导致电视追求信息、受众的大量性。

(1)巨大信息量。电视文化具有明显的信息巨大化倾向。

(2)大量性受众。1990年,有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空前的高收视纪录。

(3)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大量的信息和大量岁的受众,造就了现代媒体的巨大影响了,即“媒体权利”甚或“媒体暴力”。

2、类型化

类型是制片人与观众达成的某种共识。观众知道自己要了解什么内容,因此,观众往往会抱着固定程式所赋予的各种期待去观看电视节目,并从这些期待得以实现的方式中获得快感。类型化电视节目的一个巨大市场,就是电视剧生产。国内电视剧类型化生产还不成熟,主要原因是题材类型不固定,节目参差不齐,不具备专业化规模生产的格局。

3、日常化

电视机和影响、空调、加湿器等不同功能的“家用电器”一起,散放在起居室的各个位置。“看电视”这个行为本身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往往伴随着聊天、接电话、做家务等活动同时进行。电视是在技术上和电影最接近的媒体,但从观众参与的从方式上看,电视的收视经验与电影是明显不同的。电影观众更多的是专心的欣赏,而电视观众更多的是把看电视看作是一种消遣,二者的区别就在与电视是家用的,而电影只能在影院里欣赏。这即是说,电视已成为大众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娱乐化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及其娱乐效果密不可分。电视节目力图使观众的休闲渴望获得最大满足。 5、商业化

作为愉悦型的大众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背后的商业机制显然起着极为重要的塑造作。保持大量受众、充分占有文化市场、通过审美娱乐的提供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这就是电视产业作为大众文化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制约性机制。

第四章 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色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必然带来人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信息,可以造就一种富于诱惑力的文化景观。

网络文化,在这里是指通过国际电子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各种人类符号表意系统。网络文化具有两重意思或两种状态:第一种是在因特网传播中生成的文化。第二种则是指借助因特网的媒介技术去传输的文化,即在因特网上传输的现成文化。

网络文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从来没有一种文化形式能像网络文化那样生动、形象、多面而丰富。与此同时,网络文化还激励着信息的双向传播与多位扩散,形成一种信息交流的全新模式。网络言说主体、网络文本形态和网络传播语境,可以构成考察网络文化特征的三个主要方面。

1、虚拟化、交互性的符号自我

网络总是呈现为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网络文化的特色首先从其造就的言说主体的特色方面体现出来 (1)虚拟化。从角色的自我设计角度讲,网络言说主体具有虚拟化的特征。所谓虚拟化,指的是真是的言说者常常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在网上冲浪,从而获得一种角色扮演的乐趣。

(2)交互性。从主体交往的方面看,网络言说主体总是处在双向的交往过程之中,从而生成一种交互性的主体存在形态。交互性,是指网络言说主体所进行的言说行为具有作者与读者的双向双向属性,而且两者的身份可以随时交换。

(3)符号性。符号性表明网络言说主体的一种自我存在形态。网络言说主体既借助于符号来交往,又在符号交往中成为一种符号性主体。

2、超文本性界面

从网络文化的文本形态方面看,网络文化是一种界面文化,这种界面文化的重要特征则在于其超文本性,其最终的意义在于打造一个虚拟现实。

第一,界面文本。所谓“界面”,本意指两个系统之间的场所,也就是多种信息源面对面的交汇场所。 第二,超文本性。网络文本界面和传统界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超文本界面。

3虚拟现实。

从传播语境角度看,网络文化是在虚拟现实的氛围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虚拟现实,指的是网络通过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建构起现实的图景,为我们提供着身处一个真实空间中的幻觉。

三、网络时代的艺术与审美

网络文化对传统艺术与审美形式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 网络对传统艺术与审美的影响首先体现为一种所谓“艺术作品的大众化”。

第二, 网络对传统艺术与审美的影响还体现为一种“审美情趣的日常化”。

第三, 网络对传统艺术与审美的影响还体现为一种“艺术媒介的泛化”。

第五章 流行音乐

一、流行音乐的含义

简单的说,流行音乐的乐曲简单通俗,古典音乐则强调乐思、和声、对位和结构;流行音乐强调大众趣味,接受对象是一般是市民大众,而古典音乐追求高雅趣味,接受对象一般是知识精英。

二、流行音乐的实质、品质和特质

1、理性音乐的实质

从美学上看,流行音乐的实质是流行。“流行”是指一首歌曲在市场上所受的欢迎程度。

2、流行音乐的品质

流行音乐的品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世界性和娱乐性。

(1)世界性。流行音乐的世界性,是指当代流行歌曲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特定的流行趣味。它由特定地方、民族而走向全球的各民族,形成喜欢某歌星或歌曲的跨地方、跨民族的文化群体。

(2)娱乐性。流行音乐的娱乐性,是指流行音乐在内容上为公众喜闻乐见,在效果上实现情感满足。 2、流行音乐的特征

流行音乐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大众性、通俗性。

(1) 大众性。流行音乐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其接受对象是数量巨大的普通公众,简称众。

(2) 通俗性。流行音乐的通俗性既指乐曲的通俗也指内容的通俗性。

三、流行音乐媒介

1、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媒介的关系

流行音乐与其媒介的关系,可以从传播方式和传播角色两方面考察。

第一, 从文化传播方式来说,是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关系。

第二, 从具体传播角色来说,是载体与被载者、播放与被播放的关系。

2、流行音乐媒介发展小史

从发展角度看,流行音乐经历了旧媒介与新媒介的交替

第一, 旧媒介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留声机、收音机、唱片、磁盒录音带等。

第二, 新媒介时代。但真正使“听”成为与“看”、“思”、“触”同样重要的乃是当代新媒介得兴起。 3、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在表现方式上的变化

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在表现方式上不断寻求新的变化。

(1) 视与听的结合

(2) “制作”与欣赏的结合。

(3) “身”与“心”的结合。

第六章 通俗文学

一、通俗文学的含义

通俗文学是指由文人创造的以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为载体、按市场运作的、旨在满足读者的愉悦性消费需要的商品性文学。这种通俗文学的最常见的文类是小说。

二、通俗文学的特征

第一,流行性。通俗文学的基本母体通常有两类:一是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狭义”;二是缠绵悱恻、柔肠寸断的“恋情”。

第二、商品性。通俗文学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市场经济、大众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通俗性。通俗性是通俗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通俗文学就其内涵来讲,体现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三、通俗文学的类型

1、文本内容角度:寄情、寓意、明理。通俗文学总是在故事中寄托着感情。通俗文学总是要在故事中寄予深意。像严肃文学一样,通俗文学也要借助故事阐明一定的生活事理或哲理。

2、文本类型角度:镜与灯。美国文论家M.H.埃布姆拉在《镜与灯》中,分别以镜和灯来比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

3、阐释角度:浅尝辄止和由浅至深。通俗文学制造的娱乐,从根本上说是超乎功利的,至少着眼点不在改变人生,而在于追求精神的轻松与快感。为读者大众所喜闻乐见、百读不厌的作品中,有一些作品需要一个由浅至深的阅读过程。

四、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

1、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互动。

通俗文学往往与高雅文学形成互动关系。一方面,民间文学为文人雅文学提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文人雅士通过不断地指认和接纳通俗文学,既丰富自身又起到化俗为雅的作用。

2、文学史研究提供启迪。通俗文学研究可以为文学史编撰提供有价值的启迪。

3、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两种视野的通俗文学。

第一,从民间文化视野看通俗文学,可以清晰地见出通俗文学的民间渊源。

第二,从大众文化视野看通俗文学,可以更真切地显示通俗文学与大众媒介和商品社会的 联系。

五、通俗文学的媒介形态

1、报纸和杂志

现代意义的报纸在其主要职能新闻报道与评论之外,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娱乐或休闲职能。

2、畅销书

由于畅销书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受到出版界的青睐,也受到宣传部门的重视。

第七章 广告文化

一、广告的定义

本书采用《广告学:原理与实务》中的定义:“广告是一种由某个特定的出资人发起的,通过大众传播进行的非个人化的有偿沟通方式,其目的是说服或影响某类受众”。

二、广告的形象

1、广告的策略是推销广告形象。广告将商品推销的意图巧妙地包裹在美妙的形象之中。

2、广告形象的形成。广告采取的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策略,究其根本,便是在各种人造的符号中,形成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的形象。

3、广告形象的实质是类像。广告所制造的精美形象被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称为类像。

三、广告与艺术

1、越来越像艺术。广告不是一味的拒绝艺术,而是主动地运用艺术来促进销售,因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2、广告与艺术的区别。广告与艺术的区别,就集中表现为物质欲望与自由之间的分歧。

四、广告中的性别与权力的关系

性别是当今广告中几乎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1、女性的身体:被观看的客体。

广告中出现最多的是女性形象,以至于有人说,广告=商品+女人,而这女人的身体成了最主要的言说对象。

2、女性的身份定位:贤妻良母。

在众多的广告所表现出的男女身份及两性之间的关系中,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第一, 广告中女性的位置在家里,而男性则出现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第二, 广告中的女性很少有女科学家、女作家或女发明家等专业人才,而充当专家的多是男性。 第三, 即便在家庭内部,广告中男女的表现和地位也不一样。

五、如何理解广告文化?

广告文化,是伴随广告过程而在社会多方面互动中形成的文化状况,在当今文化中具有显耀地位。 1、文化理论对广告的批判

广告支持论者认为,广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它对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特别是广告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相对,广告的否定论者大多针对广告的方法、技术和他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开展分析和批评。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许多广告具有虚假性、误导性和欺骗性。第二,广告鼓吹消费至上,诱导消费者形成过分重视和追求物质、感官享受的价值观。第三,广告的低级趣味对公众的精神侵扰尤为严重,如带有色情意味的女士内衣广告和让人作呕的痔疮药品类广告。第四,正如传统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广告业的片面发展,不利于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小企业不可能具有带企业那样的广告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 广告总是通过各种方式突破先不是的层面,将隐匿与人类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释放出来。 第二, 第二,广告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 第三,广告是社会权力的展现。

第八章 时尚文化

一、时尚的含义与社会功能

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即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时尚的产生并不只是出于少数人的单纯的标新立异的目的,而是要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即体现特定的社会功能。时尚的社会哦那个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阶级关系调节。具体说来,这种社会调节更能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 实现社会阶级的区分。我们知道,时尚是特定时断里某些社会群体的需求的产物。

第二, 体现社会阶层的区分。时尚不仅具备区分社会不同阶层的阶级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将社会相同阶级中不同阶层加以区分的功能。

二、时尚的特征

第一,人为性。时尚的认为特征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是指时尚不是自发地或天然地产生而是人造的。 第二,新奇性。这是指时尚具有新颖、奇异的面貌。

第三, 变异性。这是指时尚具有变化快捷的特性。

第四, 排他性。这是指时尚具有自足和排他的特性。

第五, 优越感。正像前面在评论时尚的社会功能是指出的那样,时尚总是社会资本或社会权利的象征,从而会给出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带来社会身份的优越感。

第六, 模仿性。这是指时尚往往具有模仿他人或引发他人仿效的特点。

三、时尚的形成

时尚的形成,包括产生和演变,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他必须经过位居社会较高层次的少数人群体的认同;同时,在大众中存在模仿的欲望和条件。位居社会较高层次的少数群体,往往是时尚生成的动因。同时,社会较低层次对于时尚的积极模仿,也是时尚得以生成的重要动因。

四、时尚的当代趋势

进入20世纪以来,时尚出现了新趋势。

第一, 大众化。这是指时尚的主导力量从贵族向平民转化。

第二, 文化产业化。这是指时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被生产。

第三, 优越化。这是指时尚总是社会高贵身份的显示。

第四, 实用化。这是指时尚具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特点。

五、消费文化中的时尚

在当代,时尚是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是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性地位,体现为金钱与物质的交换。一个人的消费观念,是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社会地位、身份意识等综合因素的个性化体现。不同的消费档次和消费品味,往往通过不同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来。尽管有些时尚是通过思想和观念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但是时尚不可能是绝对虚拟的,它更普遍地是通过物质的方式而显现的。当时尚的追随者通过对时尚的模仿实现了他的身份意识时,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超过常规的物质性消费。从根部从上说,时尚以物质的形式体现,而物质也同时被包容在时尚之中,追求时尚,其实质就是对超越常规的物质进行消费。时尚与消费的联系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了,以至于时尚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六、实践时尚的社会群体

在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引领时尚的常常有百万、千万、一万富翁群体。在当代中国,引领和实践消费时尚的,是在改革开发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中等收入者”或中等阶层。

七、时尚生活方式

第一、 家庭小型化。时尚作为生活方式的特点,典型的特显在家庭模式从大家庭到小家庭的转变中。 第二、 日常消费高档化。当我们考察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时,日常消费品的不断的高档化是值得注意的趋势。

第三、 休闲成为时尚。现代的时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休闲是一种集中表现。

八、理解时尚

总的看,时尚既吸引人有排斥,既美丽又虚幻。从而,我们无法简单的拒绝时尚,因为他毕竟昭示着生活中的美;同时,我们又难以完全认同时尚,因为他所昭示的美有其虚幻成分。时尚就是这样既充满令人诱惑的美有充斥难以掩饰的虚幻性。我们无法厌倦时尚。

第九章 青春亚文化

一、青春亚文化概说

青春亚文化,是指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下、以青年为文化主体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一方面是青年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的文化体现,另一方面是当代都市文化活动在青年少年文化群体中的具体呈现。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青春亚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青春感性冲动,二是青春偶像崇拜,三是都市文化模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青年,因此,每个时代都有广义的青春亚文化。但是在传统社会中,青春亚文化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运行体制。

在古代社会,青春亚文化之所以不能取得独立地位,除了文化体制格局中正统对非正统的文化排斥和驯制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古代社会的主体价值取向是因循传统、维护稳定。

但是,进入20世纪末期以来,展开了现代文化进程的当代中国却风行着青春崇拜。这成为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一道崭新的耀眼的风景线。

青春亚文化正是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兴盛紧密相连的。现代化在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还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实际上改造和中重新组织了社会。

二、青春感性冲动

青春亚文化有着三个特征:青春感性冲动,青春偶像崇拜,都市文化模式。

青春亚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在整体上表现出青春感性冲动。这种感性冲动,既有个体生理的因素,是无意识的;又有社会心理的因素,是有意识的。前者表现为个人身体躁动,后者表现为社会反叛行为。当然,这样的区分,只是一种理论的区分,两种因素是混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把两者区分开来。

三、青春偶像崇拜

青春偶像崇拜,是青春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偶像崇拜是与青春的自我反叛意识相矛盾的。但是,在青春亚文化运动中,正是从青春的自我反叛运动中培养了青春偶像崇拜的社会心态。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他的新,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大众传媒操作、以大众文化活动为基本模式展开的。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市场和高科技发展的产物。第二,青春偶像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也就相应地承接了大众传媒的超级强力。第三,在传统宗教活动中,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对所造型的偶像进行了神话塑造。

四、青春文化模式

第一,商业性。当代都市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市场经济或商业色彩浸透了生活与文化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角落。

第二,大众传播性。这是当代都市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它表明当代都市文化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输方式。

第三,时尚型。这是当代都市文化的第三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比在任何时代的文化中都更深刻地标志了当代都市文化。

自己辛辛苦苦整理的笔记,其实还有一章是讲图像的,但我觉得没什么用就没做!

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

作者:李新生 文章来源:来自网络 点击数:82 更新时间:2010-6-8

16:12:28

化导论》

版社,2004,3

》是一本教材性质的讲解大众文化的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语言通俗易懂,注重概念的理解。通过学习该书我了解了深了我对各种大众文化形式及其特征的认知,对大众文化有了一个具体和全面的了解。

众文化的界定、特征、作用及其与高雅文化的比较。该书对大众文化的界定是:“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我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大众的文化,界定大众文化的概念关键要弄清楚“大众”的概念播的定义,即“大众传播有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核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有:1.大众媒介性,2.商品性,3.流行性,4.类型性,这是相对于精英文化的典型性说的,5.娱乐性6.日常性

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形态,大致讲了电影的发展史,还有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与功能。特征:文化产品化、产品娱乐化、故事类型化、语言通俗化等特征窗户,这跟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很相似,即在洞穴中的人不能回头,不能离开洞穴,只能看到外面世界投影到岩壁上的影像,这影便成了他们所能看到的关于的声音便会以为是岩壁上的影像发出的。这跟观众在电影院的情景是一样的。2.画框,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把银幕比作画框。3.梦境,银幕上的一切似乎是通过满足观众的窥视癖、观淫癖、物恋狂和自恋心理等使其得到宣泄和升华。4.镜子。观众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欲望投

技术传送声音、图像的媒介技术。它可以兼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长,通过电子编辑手段对各门活性和综合性。它是融新闻、艺术、技术于一体的传播媒介。[②]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量化,追求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范围更大——纪录片、新闻、游戏节目、肥皂剧、警匪片、惊险故事片、情景喜剧和访谈节目。[③]3.日常化。电视不但是家用媒体,还是主持人媒体。4.娱充分占有文化市场,通过审美娱乐的提供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这是电视产业作为大众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制约性机制。[④]流行电视产品需要深入提到两种概念,第一种是在因特网传播中生成的文化,第二种则是指借助因特网的媒介技术去传输的文化,即在因特网上传输的现成文化。网络言说主体、以构成考察网络文化特征的三个方面。[⑤]1.网络言说主体的虚拟化、交互性的符号自我。虚拟性、交互性、符号性。

超文本(hypertext)指的是一种分叉的,允许读者做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大量的书写材料、图像材料,一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括了普通文本之外的其他文本材料,诸如夹注、引用、文献目录、经传以及相互阐释的系统文本等等。[⑥]是一种大型化的超级文本,多维文本,无纸化文乐。

古典音乐而言的,从流行歌曲的意义上理解就是采用喜闻乐见、容易传唱的方式作曲作词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的实质是流行。其品质有通俗性。新媒介包括,数字媒介CD、DVD等;电视媒介,MTV、卡拉OK等;网络媒介,电子音乐、FLASH、MP3等。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在表现方式与欣赏的结合,身与心的结合,如蹦迪。

学。其特征有,流行性、商品性(武侠小说,畅销书)、通俗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通俗文学的精神理想体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和当代价值观观转化为世俗文化所能接受。在形式方面作品思想、语言通俗易懂,有固定的叙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娱乐性。

化。图像是以色彩、形状、声音等文本等本身特征直接指称对象的符号。图像文化是在图像的展示功能代替或者支配膜拜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时代出现的,是地位的文化状况。它具有三种特征:视觉凸显性、情感消费性、全球流通性。图像的功能有膜拜,如图腾崇拜,神像。审美功能,随着人类进入理性时代,淡化和审美功能的凸显是与文字媒介的主导功能的确立和强化相联系的额。第三种功能是展示,绘画、摄影。

化。广告六要素1.是一种有偿的沟通方式,只有像公益广告等少数的广告形式使用的是免费的时段和版面。2.信息是有偿的,出资人是特定的3.大多数广告广告信息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进行传播。5.广告的接收者是大批作为潜在消费者的受众。6.广告是一种大众沟通的方式,所以他是非个人的。

地编码形成的,做常见的就是实现意义的嫁接。就是把一种与某个商品(能指)并不具有必然联系的意义(所指)嫁接到该商品上。广告最长见得五类编码景象、明星之梦、青春活力、幸福之家的想象。这些编码类型联系着人们内心深处关于宫廷、财富、青春、性、和幸福的梦想。广告通过突破现实层面,将

望释放出来。

性的,但并不排斥艺术。甚至主动运用艺术来提高广告的水平和效果。

化。是在特定时段内,先由少数人试验后来为公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时尚的社会功能,第一实现社会阶分。时尚的特征,人为性、新奇性、变异性、排他性、优越感、模仿性。时尚的当代趋势:第一,大众化。第二,文化产业化,时尚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实用化。时尚已经成为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第一,家庭小型化。第二,日常消费高档化。第三,休闲成为时尚。

文化。主要特征:青春感性冲动、青春偶像崇拜、都市文化(大众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商业性、大众传播性、时尚性。着性特性体现了后工业化时代业文化背景)。

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再补充一个大众文化的典型形态——现代刊物。“现代刊物是指以登载新闻和时事评论、医疗政法、社会科学、经济财政、科教文艺、基础科学等门类信息的固有名称的规格统一、价格低廉、便于携带的具有普及性、时尚型、时效性的连续印刷出版、便于携带、普及性、时尚性等特征。它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旨在满足读者的快感性消费需要,并以区别于早起出版的刊物。它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具体形态纸和杂志。[⑦]报纸的主要特点:散页、定期且周期短,以综合性新闻,评论为主,兼具时新性信息。它的出版和传递迅速、信息新而广、读者人数众多、杂志又称期刊,和报纸一样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间隔地、连续地出版。刊物与其他传播媒体而言有优势:可以随时阅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常错过指定的时间报道的讯息。刊物可以被传阅,阅读人数可以是印数的几倍;刊物也容易被理解力较低的人花较多的时间,吸收报刊讯息。缺陷在于收到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图片及文字不及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书籍是一种作者个人的自白,现代刊物则是一种群体的独白。现代作为时尚传播者的流行性,影响直接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引导大众最求流行的生活方式,改造大众的价值观念。作为利益创造者的商业性:运营方式:出们的广告版面。作为消费倡导者的消费性,现代刊物有着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


相关内容

  •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黎萍 2014210345 读了洛克的<政府论>之后,再读辛向阳的<新政府论>,会发现两本著作的逻辑结构有些相似性,但是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政府哲学,但是其中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 ...
  • 教育心得感悟
    远程教育心得体会与感悟 我于今年春天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在当今世纪,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它在我们生活的各 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经过半年的培训学习,回想学习过程中的自己所付出的努 力及得到的收获,使我感触颇深.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道 ...
  • 学习型党组织措施
    一)制定方案,宣传发动 1.成立分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制定推进学习型党组建设实施方案. 3.召开动员会,对推进学习型党组建设进行动员部署. (二)细化措施,组织实施 1.健全各项学习制度.学习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学 ...
  • [稻草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认识<稻草人>作者: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 ...
  • 看见读书笔记3则
    看见一 融入黑夜才能真正的感受星空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 ...
  • 美术史研究
    美术史研究的是过去的历史,对今天社会有什么用? 过去有美术, 现在也有美术.美术史研究, 包括古代美术史研究, 也包括近现代.甚至当代美术史研究. 中国有美术,外国也有美术.美术是研究包括中国美术史研究,也包括外国美术史研究. 现在的人们不 ...
  •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研 究 报 告 单 位: 肇源县民意乡中心校 撰写人: 程 淑 杰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肇源县民意乡中心校 程淑杰 [摘要]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造成 ...
  • 在长春率部起义后的曾泽生[3]
    在长春率部起义后的曾泽生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10-20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 在发动士兵对旧社会.旧军队"血泪大控诉"之初,大多数士兵针对下级军官对他们的虐待.剥削进 ...
  • [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800字
    <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800字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恶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 ...
  • 以读书笔记深化名著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读书笔记深化名著阅读 作者:钟敏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01期 无论是从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应试角度看,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