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头发的故事] - 范文中心

浅读[头发的故事]

10/22

浅读《头发的故事》

鲁迅的小说大都是耐人寻味的,百读不厌。前几天又翻出《呐喊》来读,《头发的故事》引人思考。刚开始觉得鲁迅他老人家似乎有点过了,理头发的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在理个发再普通不过了,理短发的,理瓦片头的。有些“艺术青年”还剃个阴阳头,虽遭周围人群白眼,但人家还不是一样挺直了腰板,依旧高呼:为艺术献身,剔自己的头,让别人去说吧。仔细看完《头发的故事》之后,我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是N先生觉悟比“艺术青年”低,还是“艺术青年”都比我们高太多了?

作为不同时代的两个理头人,N先生为什么不能把腰板挺得象“艺术青年”一样呢?想来原因应该在于,在传统祖辈的思想里,头发是父精母血,生要带来,死要带去。从古代髡首之刑来看,割发相当于砍头。所以,古人一辈子是只理一次发的,就是在满月,或者就那几十天的中挑个好日子,把胎发一剪,父亲把名一取,就表明你被正式接纳进那个家族了。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头发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男女各年龄阶段的标志物。三四岁到七八岁的时候叫垂髡,就是垂发;十一二岁的时候叫总角,就是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男子十五岁要束发,据说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但在西方人看来,也许头发和头并不是一个级别上的东西。爱情可以比生命高,为了自由可以把此两者抛,那这小小的角质化的死细胞又算什么呢?但在中国就不同了,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两次关于头发和脑袋,留谁不留谁的问题。第一次即满清在中原掌权以后,第二次即鲁迅生活过的20世纪初。那鲁迅当时说头发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鲁迅在1920年10月写作这篇小说,当时有什么事情直接刺激到鲁迅,让他来写这篇小说呢?我略微查了下1920年的大事记,在1月1日2日的济南,1月29日的天津,2月4日的北京都有学生因抵制日货等原因被捕。在1月26日,8月5日,孙中山先生也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废除“二十一条”。而我认为更直接刺激到鲁迅写这篇小说的事情是10月2日日本借口朝鲜革命党人焚毁珲春日领事馆,派兵占领珲春城。这使之前的革命看起来毫无用处,不革命之前,弹丸小国可以把“天朝上国”的北洋水师打得片甲不留,雨果笔下的两个强盗可以打输了和打赢了一样,甚至比赢了还得到更多的利益。革了命以后一样一样被迫签定“二十一条”,国人一样被欺压,劣根性一样没有除掉,侵略一样没有停止。既然如此,还革个什么命呢!剪不剪那大辫子不是革命不革命的标志吗?所以,鲁迅就拿头发先来开刀了。

所以说到理发,鲁迅先生是大有成见的。记得在《藤野先生》里,鲁迅也对那象富士山一样的大辫子很是看不惯。包括《阿Q正传》的那个没辫子的假洋鬼子,他看不惯的东西,便要狠狠的说,狠狠的骂,在《头发的故事》里他又骂。N先生留过学,因为觉得不方便而率先剔了辫子,被人骂过假洋鬼子。鲁迅本人也有过这样的遭遇:早年留学并剪了发的他,可能也被那些“富士山”非议过,甚至被那些官员强行送回国来。从N先生身上似乎就能看明白他的心思。想必他是想用用“手杖”来敲打那些叫自己洋鬼子的人。

所以,故事里的 N先生不仅理了头,还打了人。并赞成学生们剃掉那些“不方便”的辫子。就象鲁迅一样,糟粕思想的辫子被剃了以后,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就再也停不下脚步了。不然,今天的艺术青年又怎么在剪了阴阳头后,依旧能挺直腰板走路„„


相关内容

  • 关于回忆的作文:再回到从前
    关于回忆的作文:再回到从前 关于回忆的作文:再回到从前 时光匆匆,风吹过来,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痛了我心里的那块疤. --题记 我睁开眼睛,吹着这微凉的风,泪水慢慢的流出眼眶,对不起,如果你愿意,我想再回到从前. 明黄色的月光从稀稀疏疏的柳 ...
  • 描写老人的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白发朱颜 颜:脸色.头发斑白,脸色通红.形容老人容光焕发 抱瓮灌园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见一位老人抱着水瓮去灌园,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老泪纵横 纵横:交错.老 ...
  • 生活中的启迪
    生活中的启迪400字 生活中的启迪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遇到过于无数次挫折和失败.这些挫折和失败可能使你成为一个只会在摔倒的地方原地打转的人:也可能成为一个会在摔倒的地方不断寻找出口,而走向成功的人.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特别的礼物" 2017-2-28 17:41:41 69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主要涉及领域:科学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选材<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之<不是一伙的&g ...
  • 东西方传说中,美人鱼的进化史
    "美人鱼的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她给海上的人们提供了某种独特的精神需要,一种愿望的实现或一种对溺死的安慰." 自从人类敢同海洋叫板后,无论东方西方,沿海民间不约而同流传起形态基本相似,却因种种原因,在容貌性格和命运上 ...
  • 一年级阅读训练题
    一年级阅读训练题 (一) 我是一粒(lì)种子.春天到了,我发芽了.谢谢太阳和雨水,是他们帮助我长大.现在,我已经长得很高了.到了秋天,我就会结出果实,农民看了可高兴啦! 1. 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 个 粒 滴 一( )种子 一( )太阳 ...
  •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书笔记 读这本小说完全是一个巧合,有一次到书店闲逛淘书,看到了这本"罗生门",而我记得一个黑泽明的电影也叫罗生门,所以对于大师的信任,掏钱买了这本书.回家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电影只是使用了 ...
  • [三字经]经典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
  •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