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口蜜腹剑 - 范文中心

成语故事口蜜腹剑

06/07

成语故事口蜜腹剑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相关内容

  • 四字成语广告
    四字成语广告 生活中,每当我们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关于成语的广告,稍微改动一个字就能达到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各行各业的四字成语广告,希望大家喜欢! 1.终身无憾--终身无汗(空调) 2.见异思迁--见伊思迁 ...
  • 剖腹藏珠的成语解释.成语出处以及成语故事
    剖腹藏珠 pōu fù cáng zhū [释义]  破开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过甚 [语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近义]   本末倒 ...
  •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基础试题 02-11 1303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qu ...
  • 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 基本内容及要点: 1.判断成语的组成方式(语法结构类型),了解成语的词性及成语的搭配特点. 2.根据成语的结构特点,学会推测和阐释成语的基本意义. 3.学会区别意义相近的成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4.提高综合判断成语在具体语言 ...
  • [转载]视频全269集:中华上下五千年
    (2014-08-21 18:58:57)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影像 原文地址:视频全269集:中华上下五千年作者:地球博览 第一部:远古时代至秦汉王朝 1--87集 中华上下五千年001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002人类的 ...
  • 广告词小学五年级
    在广告词中利用谐音或是篡改成语中的某一个字来充当广告词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 举例: "咳"不容缓--药品 尽善"净"美--清洁用品 百衣百顺--电熨斗 默默无"蚊"--蚊香 好色之 ...
  • 肖像描写技法
    肖像描写技法摭拾 郭建利 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肖像描写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外作家莫不悉心摹画.请看武松外貌:"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
  • 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
    (2012-11-14 20:48:16) 转载▼ 标签:名著典藏 分类:文化巡礼 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 时代画卷 文苑瑰宝 黄志坤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 ...
  • 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那 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 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一.你能通过观察下列数字,猜出它隐含的成语吗? 2.4 ...
  • 正反义四字词语
    百感交集 -- 漫不经心 矫揉造作 -- 落落大方 洁身自好 -- 同流合污 百里挑一 -- 比比皆是 尽力而为 -- 点到为止 孤陋寡闻 -- 见多识广 百无禁忌 -- 手足无措 尽如人意 -- 事与愿为 窃窃私语 -- 高谈阔论 百依百 ...